第1讲 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封邦建国”就是封建制度。( )
“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制度相联系,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将宗族子弟、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2.宗法制之下,长子不一定有资格继承王位。( )
宗法制之下只有嫡妻所生的大儿子即“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而“长子”有可能是嫡妻所生,也有可能是妾生。前者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后者则没有资格继承王位。
3.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4.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彻底消亡。( )
分封制在我国西周时期达到成熟,春秋战国时期走向崩溃,但在西汉初年和明朝初年又出现了分封的现象,这应该是历史的反复和倒退。
5.君主专制不同于中央集权。( )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6.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 1 -
☆☆突 破 提 示☆☆ “古代中国早期”是指我国的夏、商、西周三代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制度具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 突出体现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这一时期典型的制度代表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我们只要探究清楚这两个制度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本要点就可迎刃而解了。 1.分封制的特点有哪些?
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或功臣;等级森严;受封者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权利),但要对上一级尽一系列义务;诸侯国为西周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2.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3)共同作用: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则是以宗族观念巩固了这个等级秩序。它们共同为维护和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1.带有浓厚的原始血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系。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王位世袭制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3.分封制和宗法制将族权与政权结合,形成了“家国一体”局面。
- 2 -
☆☆突 破 提 示☆☆ 这是一个复合型的核心要点,主要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秦朝郡县制度的特点”这三个分要点组成,在这三个分要点的基础上可 以顺理成章的推论出本主题要点的内容。 1.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2.图示法探究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有哪些。
秦朝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
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3.郡县制的特点是什么?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负责。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3.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第2讲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 3 -
1.“汉承秦制”并非是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
汉朝初年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有所变化,如汉朝初年地方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2.“专制制度”不等同于“君主专制”。( )
“专制制度”指的是一切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行的都是专制制度;“君主专制”专指有君主称号的人(皇帝、国王等)的专制统治,我国古代的秦朝及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都属于“君主专制”统治。
3.元朝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与唐朝中书省职能类似。( )
元朝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唐朝最高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4.行省制度只是地方行政制度。( )
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因此不能认为行省制度只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5.汉朝实行察举制,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推荐的主要标准是孝廉。 6.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 7.明朝的内阁制与之前宰相制相类似。( )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突 破 提 示☆☆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前承三公九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达 到了预期目的;而元代行省制更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皇权趋向集中;中央集权趋向加强。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是怎样的?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 4 -
(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权力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2.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点有哪些?
(1)不同点
(2)相同点
地位 目的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巩固封建统治
作用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 2.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
(1)中央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 (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分权势力无法与中央对抗。
(3)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一方面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突 破 提 示☆☆
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全面掌握五种选官制度的内容、影响,尤其应深刻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然后归纳出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规律。
- 5 -
1. 中国古代的五种选官制度 时间 原始社会后期 夏朝到春秋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科举制 选官制度 禅让制 “世卿世禄” 选官主要依靠血缘关系,按爵位世袭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选官办法 民主推选,传位给贤能 西汉开始实行,分察举和皇帝征召,察举制以孝廉为主要标准 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选官标准为门第等级 依据儒学经义和才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选官特点 以传贤为宗旨,是“公天下”的体现 一家一姓中传承,是“家天下”的体现,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士族世袭政治特权,民意无从体现 择优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2.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有哪些积极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3.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总体上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1)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3)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五个规律
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为主。 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 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影响我国最为深远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
- 6 -
前积极性占主导地位,明朝之后消极影响更为突出。
5.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1.主要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
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演变的过程、趋势和本质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及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机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
- 7 -
度与政策的依据。 4.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行政,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军事,但并未任命。
(2)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建立中朝制度,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更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4)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 参知政事、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实行一省二院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6)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六部分掌相权,后又设内阁,但不是法定机构。 (7)清朝设军机处,强化了皇权,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 2.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它贯穿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2)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
(3)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 8 -
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2)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 (3)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4)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1)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2)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 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