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蔡晓洁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2期
摘 要: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规律确定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巧借哲学思维来解读文化教材和组织教学进行阐述,在剖析具体教例的同时指出创新教学方法的优势。 关键词: 哲学思维 《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 运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共有《经济生活》(必修1)、《政治生活》(必修2)、《文化生活》(必修3)、《生活与哲学》(必修4)四本教材。在以往教学中,我都是按照教材的设置,先讲授《文化生活》(必修3),再进行《生活与哲学》(必修4)的教学,但在进行《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总感到知识凌乱,无从下手,有些内容难以把握,学生也反应“听不懂、难理解”。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我发现,从宏观上看,整本《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设计思维缜密,结构逻辑性强,非常适合用哲学思辨、推理的观点去宏观驾驭和分析教材。因此,在这一届学生的教学中,我打破常规,先进行必修4的教学,再讲授必修3,有意识地以哲学思维来解读《文化生活》教材和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规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学透教材内容,教学效果良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体会。 一、以“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从知识体系上来说,《生活与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四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核心的原理,唯物论的核心原理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如果用哲学思维来分析,“文化“可以说属于“意识”的范畴。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维来学习《文化生活》的具体知识点。例如第一单元主要是讲述“文化的作用”原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对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即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具有能动的作用。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明确教给学生,这一知识点可以运用“唯物论”道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来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从这一角度具体来阐述文化的作用?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来“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对人生具有不同的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人生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人生的发展”。这样,对“文化的作用”就理解和掌握了。 二、以“认识论”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整个第三单元的落脚点,也是本单元的重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文化”属于什么范畴?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属于认识的范畴”。教师可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既然文化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认识又来源于实践,那么文化应该如何创新呢?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应该立足于生活实践。接下来对文化创新的两条重要途径也就易于理解和把握了。就是这样,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来解答和分析《文化生活》的内容,重难点就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中轻松地解决了。
三、以“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辩证法主要是关于“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如果用辩证法思维来把握各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就会发觉原来《文化生活》也是逻辑清晰、浑然一体的。《文化生活》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第二单元主要围绕“文化”,第三、第四单元主要围绕“中华文化”,这两大部分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关系。
在宏观把握教材以后,教师应坚持和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思维组织教学,并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看待文化发展系列问题,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学习效率。例如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的多样性与世界性”可以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第四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则适用“辩证否定”观来进行分析,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实质是扬弃。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体现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及“辩证的否定观”。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其中“源远流长”则可运用辩证法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则可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可运用“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及“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其中“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可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中谈到“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可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则可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四、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围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展开的。“文化”可以说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所以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组织教学。例如“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这一题目要求“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可运用哲学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进行讲解;而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则可引导学生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之,《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规律,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同时,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运用知识间的联系,巧借哲学思维来解读文化教材和组织教学。这样,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便于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同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深刻理解和学透教材而避免死记硬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杨.辩证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1). [2]孟庆男主编.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邝丽湛等.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