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析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作用及方法

2022-02-05 来源:步旅网
简析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作用及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所以通过活动评价,能让幼儿看到自己已有的进步,哪怕是细微点滴的进步,同样使幼儿感到喜悦,影响他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活动动机和参与活动的兴趣与信心,激励幼儿继续学,从而在活动中取得更大进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教育活动形式,为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提供了机会和可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功能与价值日益凸显。建立和完善区域活动的评价体系是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新《纲要》指导下,配合课程观的转变,评价观也发生根本的变化,从关注结果转化为关注过程,区域活动后的讲评教师尽可能做到注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作出的努力,即幼儿在自信心、坚持性、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表现,不必过分关注幼儿学到了什么知识,而应该重点关注幼儿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教师对幼儿的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幼儿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理。

总结评价是区域活动的结束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欲望。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主人是谁?是孩子,孩子在做,在探究,那么这个“做”和“探究”的过程由谁来表达出来?当然是孩子。特别是中大班的孩子,他们本身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他们乐意在讲评中表现自己。所以,我们要把“讲话”的权利还给孩子。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

认真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给予孩子简短的提问和热情的鼓励,让孩子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师在评价时可以提问:“你搭建的楼房可真高,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搭建经验吗?”“你游戏玩的很开心,把你游戏中最快乐、最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好吗?”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幼儿想说的愿望以便更好地向幼儿介绍或展示各种成功的经验。我们还要请幼儿主动评价:我有快乐的事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还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能力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树立榜样或改进缺点,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交往意识。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满足了孩子表现、表达的愿望,真正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我们的区域活动仅仅是开始,虽然不很成熟甚至有很多不足,但从中却不难看出区域角活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深受幼儿的喜爱,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区角活动将成为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的起点。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应能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在实施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善于捕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契机和讲评信息,能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机调控,使讲评环节成为区域活动的“热点”、“高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评价,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总之我们要求教师在组织交流讨论时,注意减少功利性,不要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注重的是区域活动的过程。

首先,教师在观察评价区域活动过程中要有针对性。

1.围绕当时的教学重点进行观察、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幼儿学习进步。

2.观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年龄和行为方面的不足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在观察评价区域活动过程中要有时效性。教师心中要有目标,并能够对照幼儿活动,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观察记录评价,并及时调整活动内容,进行相关指导。

最后,教师在观察评价区域活动过程中要有发展性。活动评价中,教师尽量避免横向比较,最好采取个体化的评价标准,不用绝对标准衡量幼儿,鼓励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每次区域活动的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个性特点,同样的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讲评时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1.通过设置或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的讲评方法。教师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情况的观察,抓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推广,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与大家一起讨论。不管哪种讨论,目的主要让幼儿通过讨论思考,充分、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总结出大家较认同的学习方法,积累各种经验。

2.通过展现幼儿作品分享成果,进行讲评的方法。成果展示式是教师在活动中发现某幼儿有创新的作品或有创新的玩法,讲评时展现交流,分享成果的方法。主要通过幼儿的作品展示,或者让幼儿自己将探索尝试的方法和过程再次进行当众介绍演示,让幼儿自己介绍互动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如美工区或建构区中某作品的展示与介绍。

3.围绕着现阶段的主题活动或半日主题活动在区角中投放新材料后而进行讨论交流的讲评方法。其特点是把区域活动的自主学习与集体活动相结合。讲评时教师与幼儿讨论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名称;交流发现哪些区域中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有些什么;讨论这些材料可以根据主题内容进行哪些探索活动等,激发幼儿探索主题奥秘的主动性、积极性。

此外,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对游戏进行讲评,更能吸引幼儿,为幼儿所接受。实践证明:教师积极参加幼儿的游戏,幼儿会感到非常兴奋,活动兴趣大增。如在“小餐厅”里,老师以顾客的身份向渗透幼儿在招待客人时是服务员是如何有礼貌的接待的,顾客是如何文明进餐的,这样既肯定了游戏中表现好的幼儿,又使幼儿对不同角色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幼儿也学会了如何讲评别人和自己的游戏。

抓住游戏中的闪光点进行讲评,可以促进游戏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闪光点的捕捉要靠教师的观察、多参与幼儿的活动来实现。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定的活动规则,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这种自主、自愿的活动中,一些细节内容教师是无法事先设计好的。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闪光式讲评的首要前提。如在棋类活动中,有一次,有三个小朋友都选择玩安全棋,一开始他们之间就出现了分歧,我没有马上介入,不一会他们通过讨论、猜拳等方法达成了共识,我及时抓住他们这一闪光点在活动后进行了评价,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协商合作能力,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及时地抓住闪光点,有目的的评价,以点带面更好的促进孩子良好品质的发展。

教师能充分尊重幼儿,“你今天的游戏中遇到了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你帮助了谁?”“你对我们的……有什么建议呢?”让幼儿共同参与评价,并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老师还会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便于下次活动进行改进。

因此,一次成功的讲评交流它应该是:

1.从当下活动中汲取信息,及时处理;

2.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目标;

3.组织生动,能吸引幼儿兴趣;

4.幼儿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5.能提升幼儿经验,促进其发展;

6.能激发下一次活动的愿望,引发新的探索活动。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能够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如果有必要,我们常常深入到孩子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玩法、规则意识等,我们还常用“耶”、“真棒真棒啊”、“加油”等等儿化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评价,并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全国幼儿教师“精彩一课”评比活动中提交的论文被评为一等奖】

【参考文献】

《科学评价,让区域活动更显光彩》

《幼儿教育学》 (新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出版社

浅析幼儿园大班幼儿责任意识培养

春瑕幼儿园 杜佳

新《纲要》社会教育目标中指出的:“要让幼儿能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责任感。”的原则,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这里教师就对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怎样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这是每一位大班幼儿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责任意识是指在心理上具有努力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的意识或倾向性。对于即将入学的学前儿童来说,树立一定的责任意识,可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在心理上将学习和自由玩耍分开。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一般说来,责任意识强的人工作的目标意识也较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实现预期目标。显而易见,幼儿完成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幼儿责任意识的强弱是受幼儿家庭环境影响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的以身作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中,成人的宠爱是加倍的,许多孩子自己可以去做的事,家长都包办代替了。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孩子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可以加强幼儿责任感,做事有时间观念,这些品质是保证幼儿将来学习做事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责任意识能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培养做事的坚持性。责任意识强的幼儿,目标明确,碰到困难努力克

服,做事有始有终,学习中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工作中,我尝试给孩子简单的指令和任务。开始让孩子在自己的指令下完成简单的任务,接下来是多重指令,例如从“帮老师那一盒水彩笔”到“帮老师那一盒黄色的水彩笔”再到“帮老师给某某小朋友拿一盒黄色的水彩笔”,类似这样的指令。然后让孩子把任务带回家,让他们先和家长复述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再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这样的任务也是从简单到复杂。期间让孩子初步学习复述较长的故事给家长或小朋友听,最终希望有而达到口述作文或口述日记的习惯,继而培养幼儿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初期的尝试证明,通常幼儿对任务的完成比较被动,都是由成人要求什么,自己做什么,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引导幼儿制定计划,规范自己的责任意识,能根据目标主动完成相关任务是大班幼儿责任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利用计划制定来训练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对幼儿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于是我根据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的一些情况,先和幼儿一起制定一些小的计划,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计划的逐步完成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慢慢的我发现孩子们的责任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孩子从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变得可以完成任务,有的孩子能够坚持完成任务,遇到困难不会放弃,并知道寻求成人的帮助,还有的孩子可以自己制定简单的任务来完成。

实践证明,孩子的责任意识时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的,因此我总结一下几点,作为培养幼儿责任意识的途径。

一、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是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以语言和物质奖励的形式表扬那些责任心强,履行职责认真、仔细,管理的较好的幼儿,这样既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又增强这些幼儿的自信心,因此我们会及时沟通,适时评价,逐步强化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

感。日常工作中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在家长面前表扬孩子在幼儿园进步了,什么地方很努力的时候,家长们通常很开心,而边上的孩子更开心,第二天的表现会更好。同样的道理,当家长在老师面前把孩子在家的糗事告诉老师,请老师做评判的时候,孩子总是恨不得钻到地洞里去,或者赶快逃走。由此可见,家园的及时沟通,适时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改正做事的反复性,强化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孩子都有上进心,尤其大班的孩子表现欲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应正确引导,恰当鼓励,让幼儿良好的表现欲望得以充分发挥,巩固已具有的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克服缺点,为自己,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培养其做事能力的强大支力。幼儿有些微进步,我就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投以赞许的目光。如我班田宇小朋友在班上经学帮助小朋友摆桌椅,在家能叠被子。我以常鼓励长,“你的被子叠得真好”,“你的桌椅摆得真整齐”,让她为自己所做的事是对的感到无比自豪。而如果他某些方面欠缺,我总是鼓励她继续努力。如我说“这次没做好,下次再试试”,“要是这样做,那么就更好子”。在我不断的鼓励下,他明白自己什么事情做的对,什么事还须往一定方向努力才行。可见,在老师不断的鼓励中孩子会逐渐增强成功意识感,并愿意去继续探索,学习新本领,为入小学养成良好的完成任务能力的习惯做好铺垫。

二、在自信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要让幼儿社会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首先老师要尊敬、信任幼儿,充分培养、锻炼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发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儿无论每学做一件事情,老师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行,特别对于大多数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孩子来说,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胜任的活动任务,让他们通过努获得成功,体验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例如我班有悦悦小朋友,父母离婚,她成了双亲手中的皮球,没有亲人关心的她在每次美工活动中,总显得无所适从,非常笨拙。如果我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就会让她感到自己无能,逐渐丧失自信。相反,我在她旁边进行了耐心指导,使她慢慢掌握了正确的技巧,我对她获得的点滴成功及时进行了评价,让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每一次活动中她总能认真对待,从中,她不仅掌握了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而且增强了自信。所以老师只

要善于利用种种机会帮助幼儿获得她这个年龄阶段能够掌握的各种能力,如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运动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使幼儿有了自信,感到自己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使会自然而然形成,这对他们走向相对独立的小学大有益处。

三、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不仅是针对幼儿,也是针对教师自身,教师应将自己放在和幼儿平等的位置。

例如,在照料自然角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到一个榜样作用,用言行表率为幼儿塑造了模仿对象,同时教师的责任心、坚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无旁贷。父母应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榜样。我们要求家长不包办代替,急于求成,要以鼓励为主,逐渐提高要求。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如穿衣服、洗手绢时,应鼓励孩子大胆去做,独立完成,不粗暴地指责孩子做的不好、太慢,使孩子不断尝试,有信心去做,感到自己是能够完成任务的,从而建立起一份自信。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成功。让孩子在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们制造的氛围中生活,对孩子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这些只是培养幼儿责任意识的基本方法,针对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我们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还有很多方法值得发掘。总之,培养幼儿具有一定的任务意识,使幼儿学会自理,增强责任感,是幼儿入学必备的技能和心理准备,也是幼儿走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基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形成。家园应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天津市学前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幼儿园小班滚画材料的探索及滚画活动的指导策略初探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欣赏和创作的重要场所,是一个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它为幼儿的游戏、学习与创作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营造宽松、愉快而有要求

的氛围。在这个区域内,幼儿可以操作各种材料,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与同伴友好地合作,用绘画或手工这些外在的符号形式,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施展自己的才能,任意享受创造活动的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幼儿园美工区活动是幼儿园美工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它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美工区活动不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通过教师的设计、创设,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得到发展。近年来,美工区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

在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尝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而美工区能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的大好舞台;能使幼儿有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施展他们才能的大好机会;能使幼儿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近阶段,在工作中我们选定了美工区的发展方向,把美工区材料的投放作为一项探索工作,发觉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我们班把滚画材料的投放作为重点探究对象,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了适合小把孩子使用的滚画工具,并对幼儿的滚花机能做了一步一步的培养和促进。

一、滚画活动材料的投放

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不同形式,不同材质的滚画工具,让孩子在自由的选择和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滚画活动

1.滚珠类材料。

在投放滚珠画材料时,我们发现在众多滚珠画材料中我们的可选择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们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一些细小的,硬的东西他们会放进嘴

里,口袋里,造成安全隐患。滚珠画材料主要有弹珠,玻璃球、乒乓球等球类,鹅卵石,螺丝螺母。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还要搭配辅助材料---大盒子,教师事先八只放在盒子里,在滚珠上滚上颜料,放在盒子里,幼儿通过左右摆动,制作出不同形象的作品。

2.手柄滚画材料。

手柄滚画材料的主要投放材料是滚动的部分材料的选择,我们从材料的软硬质地,同一种可塑材料的不同形状及花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我们投放了胶棒脱,玉米轴,滚刷等材料,并在玉米轴等这种可以制作图案的材料上下功夫,绘制了图案,帮助幼儿制作滚画,探索滚画。

3.轮胎画材料。

在家长和幼儿的支持下我们还投放了很多玩具车,因为我们发现每一辆车的车辙都是不同的。幼儿在使用颜料滚动车轮后会很有成就感,并且符合小班幼儿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对于这种新奇的作画方式十分感兴趣。

4.圆柱形滚画材料。

我们还在美工区的滚画材料中投放了圆柱形的瓶子,罐子,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绘画活动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

我们还要及时更换活动材料。材料选择定位在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上。班中开展圣诞主题活动,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将投放的材料与圣诞的主题契合,在投放材料后还得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投放的材料如何能制作出于主题相关的作品,从而帮助幼儿创作符合主题的作品。将每个幼儿的作品展示到主题墙上,每一个幼儿都能看到用自己作品装饰的教室。孩子们才能获得成功的

喜悦,才能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幼儿的兴奋点不断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美工区滚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幼儿美工创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美工创作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是个体化的,教师很难设定统一的指导方案。我们应把握以下三个指导策略会使美工区活动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幼儿园滚画活动主题来自幼儿

当幼儿经常采取教师事先规划的方式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让幼儿考虑改变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幼儿园滚画活动的主题可以来源于幼儿,主要选择幼儿感兴趣、有较强生活经验的内容。如幼儿喜爱的动画卡通形象,我的爸爸、妈妈,秋天吃的水果,夏天穿的衣服等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作为活动主体。教师也可以采取与和幼儿共同协商的办法产生活动主题,尊重幼儿的选择和想法,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帮助幼儿确立主题内容,引导幼儿进行创作。

(二)幼儿园滚画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创造

在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很多教师常要求幼儿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小朋友的不一样”、,这个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儿束手无策。教师要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和指导,真正地帮助和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创作。

1.应提倡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什么是“不一样”?就是教育幼儿要把具体事物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

右等等。“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是《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

2.在幼儿园滚画活动中,尽量给幼儿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创作出有自己“理解、情感、想象”的作品。例如,当幼儿用车轮滚出一幅画时,我们可以问一问“这是什么,这附近还可以有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别的工具加一些东西上去。”当幼儿选用橙色和黄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再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制作太阳呢?”等一些问题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3.创造和谐心理环境。幼儿的想象是无边无际的,也是无意的。幼儿的创新思想并不是经过苦思冥想得来的,而往往是在轻松的环境中、游戏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它的价值在于敢想,而不在于想到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多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创造轻松自在的活动环境,发挥幼儿的潜力。

在滚画活动中,教师要尽量给幼儿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创作出有自己“理解、情感、想象”的作品,多去聆听幼儿、理解幼儿,给幼儿创作一个和谐、平等的创作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的发挥。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制作每一幅画。只要老师给他们多一点自由创造想象的空间,不要以固定的成人化的标注去要求幼儿,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相信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

美工区属于一种学习性的区域活动,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其环境和材料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创设、提供的。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延伸。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自动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因而他也是一种更多地体现为过程性模式学习活动。在美工区,幼儿可以操作各种材料,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与同伴友好地合作,用绘画或手工这些外在的符号形式,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施展自己的才能,任意享受

创造活动的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然而由于我们教师的经验不足,对美工区的游戏价值以及区域目标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因而在材料投放方面比较盲目,缺少目标性;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幼儿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因而在材料投放上层次性、游戏性不够;材料功能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材料的提供和投放是区角活动创设的关键所在,材料既蕴含着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也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它是促进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激发幼儿行为、延续幼儿兴趣的重要媒介。那么,怎样的材料投放才是有效的?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投放材料,才能发挥材料本身的教育价值,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的积极性呢?材料的投放不仅关系到幼儿发展的方向,也是每一个位教师非常重要的教育功力的体现。我们的发现还远远不够,探索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努力,相信我们班美工区滚画活动的材料会不断地丰富起来的。【荣获东丽区教育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三等奖】

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

天津市东丽区春瑕幼儿园 杜佳

摘要:幼儿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的。这将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意向与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他们人格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之感,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并导致自我知觉失真、自我意向消极、自我评价不公,从而使得人格的发展陷入混乱状态。

关键词:幼儿 幼儿心理健康 单亲幼儿

幼儿对自我的认识过程,大致包括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幼儿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意识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优缺点、兴趣、爱好,了解自己

生活圈子里的父母、教师、同伴等等。第二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孩子?”幼儿了解自己后,逐渐明白“原我是这样的”。但他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却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我往何处去?”幼儿了解并接受了自我后对自己今后的目标和计划也有了模糊和朦胧的意识,并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想有什么成就等问题开始有了兴趣。

综上所述,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自我的形成从生命的最初期开始,随着经验的增加,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系统,以保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幼儿得到的任何新的经验,都是借着自我已经积累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来理解的。如果新的经验与原有的自我不协调,幼儿就会忽视或摒弃新的经验,或者调节原有的自我。由此,幼儿的自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任何重大的改变都要调整系统,这使得自我概念的改变极为不易。

在幼儿自我的发展中,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自我认识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尤其是在幼儿形成自我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成人的鼓励与支持是能够促进他们对自己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的,而幼儿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

健康的自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健康的自我能够增强自信心,幼儿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有着正相关。如果幼儿对自己的看法是比较消极的,那么,幼儿就是自卑的。其次,从自我的发展来看,幼儿的自我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将来的改变需要调整整个系统,幼儿期自我的形成在以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幼儿期促进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尤为重要。第三,健康的自我够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幼儿只有形成健康的自我,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第四,健康的自我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这是因为,自我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幼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能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因此,他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能提

出活动的目的,并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他们以独立的活动的主体身份主动地和周围的人交往,并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对儿童爱得不够或不正确,常使受宠儿童张扬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

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处在逆境中的儿童,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精神或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比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儿童还是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治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红色使人情绪亢

奋,黄色使人喜悦,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使我沉闷、忧郁。在儿童常处的环境中应少用灰、黑色。儿童文学也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儿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经常向儿童讲故事、念诗歌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健康的躯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然而后天的保护和锻炼亦十分得要。要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就必须同时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所谓单亲家庭,主要是指由于父母离异或其他变故形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与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家庭的稳固和完整,单亲家庭作为一种不完整的家庭形态,很长一段时间在社会上并不常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我国的婚姻关系、家庭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离婚率也越来越高,使得单亲学前儿童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学前阶段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主要发展安全感、自主性与主动性,儿童的性格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而在家庭环境的诸因素中,家庭结构的完整尤为重要。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可能会恶化儿童的教育条件,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小就饱受家庭动荡所带来的磨难,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很多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心理偏差,影响一生的发展,因此解决好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这样开放的环境里,人际关系亲密、安定、平等、合作,大家彼此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自我,而不以自己的自我去强求别人。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

依靠幼儿,在班级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保教工作的常规与要求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向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规则;班级的整洁与环境的美化不能仅仅由教师主观安排与布置,而应由师生共同来创设与使用;活动角的设置、玩具的使用,活动的评价,都应该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下的平等行为。其次,在集体舆论中要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在发生违反规则的事件时,教师可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舆论。再次,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向老师提意见和建议。作为教师更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如在错怪了孩子或忘记了承诺后应马上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向幼儿致歉。这样做不仅能赢得幼儿的尊敬,而且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戒备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才会自然地、心甘情愿地、充满感情地视自己为班集体的一员,并为集体感到自豪;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任何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不会损害幼儿,健康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采取“不加判断”的态度。当幼儿有某种经验、反应、感受时,教师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现实存在或真实现表现加以接受,并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真正接受幼儿的现实,幼儿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并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形成乐观的、积极的对自我的态度和信念,当然,当幼儿的经验、反应、感受存在明显的错误时,教师也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提请幼儿重新考虑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不谙世事的幼儿,而要以“朋友”的身份提出个人的意见,这对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被评为2012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邓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4.1.

[2]兰玉萍.自尊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2000(11).

单亲儿童心理问题浅析

在现实社会中至少存在着四种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大都是由核心家庭(即由丈夫、妻子和他们的亲生或领养的孩子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发生变故演变而来。离婚、丧偶、一方被劳教、未婚先育后被一方遗弃都会制造出一系列单亲家庭。近年来,特别由于离婚率、非正常死亡率、犯罪的增加,致使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类型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可能是所有家庭结构中较多的一种模式。

社会学研究表明,家庭主要为孩子承担两大职责:一要为孩子提供安全、健康成长的环境,保护孩子免受不良影响;二要为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有正当的行为并接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做准备。这也是家庭的两大实质性功能。一般地说,核心家庭这两大功能的发挥较少存在什么障碍,且有“家庭自豪感、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有凝聚力、适应性强、乐于交流、能融入社区社会并为之作贡献、有核心且目标一致的价值观,欢乐的家庭氛围等”这些表象呈现。而单亲家庭可以说大都功能不健全,他们难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相互依赖的成长环境,他们或许可能或许不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但是他们肯定不能满足孩子思想健康成长的要求与充分的精神慰藉。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从现象上看,属于“典型的家庭”的核心家庭是完整的、幸福的,属于“特殊的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残缺的、不幸的,其实,单亲家庭一切不幸的总根源却是家庭功能的受损与障碍。这类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难一一举出,但下列一些特征却是共同的:“不信任、不自信、缺少欢乐、自卑感强”,按照弗洛伊德“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幼年生活经验的产物”的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儿童生活过的那个曾让他伤感的家庭中接受的信息将对他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一些单亲家庭形成前首先经历了冲突家庭阶段。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制造了冷漠的家庭氛围,特别是父母的不良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安全感和负性情绪体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容易出现心理病理症状。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认为“,由于父母经常的感

情冲突,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且极易出现情绪混乱,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大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父母间对事物难以调和的态度和看法,很有可能内化成孩子的不良认知模式,从而形成神经质个性与闭锁内倾心理,让其内心感到痛苦并变得敏感、焦虑、抑郁,很难建立信任感。父母离异前的情感冲突阶段对子女的心理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离婚后进入单亲阶段给孩子留下的创伤性影响。美国精神病医生德斯帕特也说:不是离婚给孩子们造成种种影响,而是离婚之前的夫妻不和状况已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这种不和状态的结果而已。有人还发现,有严重的家庭冲突但没有离婚的家庭,对孩子总的不良影响比单亲家庭更为严重,孩子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出现的问题更多。“父母离婚不可避免地会使子女遭到不幸,但如果生活在一个婚姻非常不美满的家庭里,儿童在感情上受到的伤害更大。”

国外的研究表明:父母离婚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一般要弥留18个月,过后孩子的情绪便渐归平静。但在这段时间内,儿童是极度痛苦悲哀的,要经历一个“拒绝、生气、失望、容忍、顺从”这样一个过程。父母离婚后这段时间儿童普遍会感到内疚(他们为父母的离婚有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内疚)、自卑、敏感、孤独感强、与人不融洽,有丧失感、被遗弃感、焦虑和不安全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会影响到儿童将来处理感情和工作的关系;在性格上将表现得孤僻内向、固执、少语、倔强、情绪不稳定;语言认识能力有限,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在行为上多数表现出学业成绩差、多动、说谎、偷窃、逃学、攻击、反社会、喝酒、离家出走,青少年犯罪和自杀行为也明显高于完整的家庭的同龄人。离婚后虽说子女靠单亲抚养,但往往夫妻双方有时还保持某种藕断丝连的来往,如果一些离异夫妻之间的敌意仍然存在,争斗、辱骂、讥讽不但会引起子女焦虑与愤怒,也可能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

离婚后长期影响,主要是养育方式所施加的。进入稳定的单亲家庭阶段以后,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中将逐渐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单亲家庭有可能承续家庭破裂前的教养方式,也有可能中断原来的教养方式而有所转变。但无论如何,均不出劳拉·E·贝克所分析的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漠不关心型。一般而言,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

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与限制,并要求他们遵守,对孩子更加表现出热忱和热心并尽力抚慰其心灵创伤,很少粗鲁蛮横地对待孩子;亲子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密度加大,一旦孩子出现行为偏差便严加管教。这样,孩子容易从灰暗的情绪中逐步恢复到活泼、愉快的状态,自卑感减弱,自尊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发展。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对孩子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但他们非常看重孩子对他们的遵从,当孩子有抵制性情绪时,他们并不是耐心地听取其意见,制造出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希望他们毫无保留地接受大人们的管教,否则便强迫孩子去做或施加惩罚,完全压抑了孩子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孩子继续处于由离异前的冲突所造成的焦虑、孤僻、郁闷的情绪状态,容易变得有强烈的攻击性,毫无责任感,学习成绩走低,性格上或许变得冲动、顽劣,很难让父母对其进行严格、合理、连贯的教育。以“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为主的单亲“将孩子视为花朵”,不对孩子提出行为的标准与要求和进行管教,允许他们自己做出许多决定,而不在乎他们有没有能力决策,孩子行为随便随意,基本不受约束;当家庭面临较严重的经济生活压力时,父母觉得自己不能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支持性学习环境时便有一种内疚感,这种内疚使得父母 亲在感情上不愿意对子女施以刺激,家庭内便不怎么严格要求管教他们,对外采取“过度保护”的策略,以求得亲子关系的平稳与融洽。这样教养的结果是子女变得非常不成熟,当遇到与他们期望相冲突的事件时,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抗拒、任性、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表现出反叛行为。他们可能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或过分地依赖父母,做事缺乏坚持性。“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在一些单亲家庭比较常见:父母总体上不关心子女的成长,甚至对之在态度上是拒绝否认的,只在满足了他们最低的衣食要求外,就不再尽心尽责;大人通常在生活中面临着沉重的负担,以致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呆在一起,忽视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需要,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又无法得到单亲正常的关爱,所以容易发展出更强烈的依恋行为;由于单亲对教育孩子没有兴趣,平时对孩子提供的刺激较少(如言辞交流量低),易造成孩子认知、游戏以及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陷,也许使智力的发展滞后、受挫;又由于孩子的行为较少受到约束与修正,孩子便容易出现行为越轨,对他人攻击性强,逃学,离家出走。

儿童的气质、遗传性因素。小部分单亲家庭教育出了非常优秀的子女使得许多完整家庭相形

见绌的事实让人们感到惊讶,这恐怕除了教养方法的得当,单亲有修复、展开家庭功能的能力,孩子没有成为劣质教学的受害者等因素外,最关键的可能是儿童的气质或遗传特征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心理与感情免遭过大的伤害,或者如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所说,先天地具有一种内倾气质,而有内倾气质者“皮层觉醒水平高,更成熟,在更小的年龄就会按社会要求行事”,“学习较容易,比外倾者学得较多”。艾森克还说,人与生俱有以特殊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倾向,遗传的生物因素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人格(气质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先天特性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影响他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环境力量对他的人格的可变性。”他甚至认为,整个人格约有三分之二决定于环境,三分之一决定于遗传。

作为幼儿教师,对于单亲幼儿的关注应该是多一些的,需要我们多花精力在这样的孩子身上。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

1.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体味“教师与家长是教育的天然同盟军”的意蕴,“要重视对单亲家庭的访问,以真诚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建亲师交往的桥梁,帮助亲子双方走出痛苦、焦虑的心理阴影,抚慰心理创伤”;帮助家长成为孩子消极行为的首要消除者,提高家庭整体机能;调适亲子关系,让亲子之间相互发现,相互信任,相互鼓励,让父母欣赏子女;改变孩子学业落后的状况,重塑孩子的自信。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到家校联系的各种活动中来,丰富自己的教育信息资源库。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给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卡,密切关注他们的在校表现,及时地对这部分同学暴露的心理行为进行干预;班主任要对单亲家庭学生给予加倍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从压抑消沉的情绪状态中恢复正常,改善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

3.3.利用家长委员会组织部分家长向单亲家庭送温暖献爱心,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向教子无方、教法不当的单亲出点子、提建议。

4.4.政府有关机构(如教育行政部门、妇联、老干部科)可组织有经验、水平高、觉悟高的退休老师、老干部组成义务帮扶组对单亲家庭提供建议与指导,提升家长营造积极家庭氛围的能力,使一些单亲家庭转变“消极的养育”为“积极的养育”。

5.5.政府有关机构开通“危机协助热线”,聘请儿童教育专业人员对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对单亲家庭予以格外的关照。

6.6.民政部门、社区等组织机构为单亲家庭创造就业机会,在贷款、低保、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和优先考虑,帮助单亲家庭解决生活困难。

7.7.单亲家庭也要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同情,有效利用各种支持系统。对学校、社区、亲朋、邻里、志愿者提供的帮助要乐于接受,而不能拒绝漠视,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一些活动,扩大交往联系范围。单亲家庭自身也要淡化家庭破裂带来的心理创伤,对生活抱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开发生活情趣。

8.当然,单亲家庭的激增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领域引起的社会性问题,如何遏制单亲家庭增长趋势并缩减其数量是最应该“干预”的,每一个深切关注这个问题的“匹夫”以及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应有所思考、有所动作,从源头上防止家庭免于分裂,因为这对于维持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十分重要。【荣获东丽区教育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三等奖】

9.【参考文献】:《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 顾琼 桑青松 《单亲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 李荣祈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焦晓玲

浅谈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天津市东丽区春瑕幼儿园 杜佳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体育的总目标是“以幼儿健康发展为中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体能训练要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各种基本动作,培养最基本的身体素质。”体能是指从事身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能力,包括身体要素和基本活动技能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协调、平衡、耐力、柔韧等素质。基本活动技能包括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体能发展可以使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正常发育,并增强他们调节身体各部分动作和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使幼儿的动作逐步协调且姿势正确。体能发展对于幼儿心理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幼儿智力活动的品质,存进智力发展;还可以发展幼儿的个性,包括养成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体能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是衡量幼儿身体发展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幼儿来说,体能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其活动能力;能够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然而体能是体育的基础。对幼儿进行体育教育,其目的便在于增强其体能。

我关注了一些国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幼儿园教育注重体能的锻炼而且注重科学性,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除一个集体活动外都是在户外接受阳光、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提供丰富的体育器械或半成品、废旧材料供幼儿游戏,充分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攀爬、力量、耐力等多方位的身体运动能力,以此促进幼儿的身体素质提高。除此之外,玛利亚.蒙台梭利在“运动神经培养”中指出“如果没有指导,孩子的运动没有就显得混乱不堪……”显然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对幼儿的体能锻炼和发展至关重要。细数国外的幼儿园一日活动,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会开展长时间的户外体育锻炼,提供丰富、自然的工具和器械开展自由的体能的训练。国外幼儿园对幼儿的体能训练相当重视,我国亦是如此,我们把幼儿的户外活动时

间控制在每天至少两小时,这是保证幼儿活动时间的一个前提。

可是,我在组织体育活动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体育活动存在着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简单无味的重复练习,幼儿不感兴趣,教师讲解示范不明确,讲解时间过长,幼儿等待多,而练习时间短,练习密度不高,活动量不够等问题。对于初为幼教的我来说,这些问题是我亟待解决的,于是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翻阅资料,我得到一些解决的方法。

首先,精心选择教材,大胆创编教材,是有效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幼儿园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手段来完成的。因为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小班幼儿对游戏最喜爱最易于接受,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发展领域目标,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进行认真选材。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如中大班,幼儿对带有竞赛性的体育游戏更感兴趣,他们对游戏的胜负结果比较关心,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一些带有竞赛性的体育游戏,如大班可选择“小民兵演习”、“炸碉堡”、“小猴摘桃子”等等游戏。还可以自编和改编了一些体育游戏,把走、跑、跳跃、平衡、钻爬等基本动作贯穿于游戏之中,也就是把几个单独的动作练习或小游戏串在一起,以一个鲜明的主题进行教学。我在大班进行幼儿匍匐爬的体育活动中,以战胜外星人的游戏情境使幼儿对活动十分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最终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体育活动中,运动器械的合理配置,场地的合理安排,是提高体育活动效果的保障条件。运动器械过少,会产生等待时间长,练习时间少的现象;如果运动器械过多,幼儿眼花缭乱,注意力容易分散;还要避免运动器械单一,尽可能让幼儿充分探索各种的玩法。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活动内容和需要合理配置活动器械。应保证给幼儿提供合理的、适量的运动器械,提供的运动器械最好是一物多用,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器械的使用率,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改变过去机械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练习,在体育活动中给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时间,让幼儿的潜能得到发挥,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如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布袋子。活动一开始,教师让幼儿拿着布袋子意玩,自主探索各种玩法。鼓励他们多思考并和别的小朋友玩得不一样。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与多人合作或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各种玩法,教师还引导幼儿可以选择一些辅助材料进行游戏。孩子们有的把布袋子排成小路,练习平衡;有的把布袋子放在地上,练习助跑屈膝跳过障碍物。每个幼儿都充分的活动起来,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各种玩法,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他们敢于探索、敢于尝试新的玩法,学习效果好。

科学合理地组织体育活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在体育活动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体育活动教学,教师的教学和指导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幼儿的求知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幼儿是否能很好地学会简单的体育知识技能,达到锻炼身体的实际效果、身体能力的发展和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首先要加强活动前的准备,要周密计划、钻研教材。对幼儿的人数、场地大小、所用的教玩具多少和本园的设备条件做到心中有数,对本次活动的教材特点进行周密分析,设计如何练习和分组。

其次要加强教学组织。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一个环节,做到动静交替,放收有度、自主探索与集中练习相结合。发挥教师的讲课技巧,精讲多练。让幼儿明确动作的要领和步骤,以及游戏的规则、玩法等。讲解动作的要领、重点和难点时,力求形象化,做到语言精练,示范正确。例如跳跃的动作,要求幼儿双脚起跳,轻轻落地。可以告诉幼儿:要像棉花落在地上没有声音,让幼儿体会落地的动作要领。

由于教师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我们在集体活动中应当时刻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并且在必要时刻给他们提供有效信息,及时对他们的行动进行回应,例如教他们怎样做、对他们及时进行鼓励等。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效果不理想,要及时调整,尊重幼儿意见,充分利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作用,使幼儿身心能够得到最大发展。

运用鼓励法,发挥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平时需要以幼儿为 主体,顺应他们的兴趣,由于年龄尚小,因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也会依赖老 师,我们可以设置相应的与体育活动相匹配的气氛与鼓励的话语,激发他们的活 动兴趣,让幼儿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例如在跨栏活动中,往往会有一些幼儿不敢跨,这时是十分需要我们老师的鼓励的,记得那次跨栏活动中,班上的芮芮怎么也跳不过去,最后他怎么也不想跳了,于是我走到他身边蹲下对他说:“老师陪你一起跳,你一定可以的。”虽然开始他的动作还不是很标准,但是他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心理,不再害怕了。

要组织好一个体育活动是很不容易的。但只要我们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入手,认真选择教材,合理投放材料,发挥教师的讲课技巧和组织形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天津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上荣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有效性浅析》

《幼儿园工作规程》

浅谈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离不开语言。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对幼儿语言的能力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幼儿语言发展的潜力很大,只要我们注意培养,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帮助他们掌握词汇,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教学,幼儿就可以掌握丰富的词汇,能够用连贯、有感情、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和学过的知识

讲述出来。新《纲要》指出“3、4岁正是幼儿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同时又指出“幼儿园应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太小,认知水平低,大多数幼儿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得胆子小,甚至只会说些短语,在与人交流方面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在幼儿刚入园时就应该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那么该如何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呢?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幼儿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教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去培养呢?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怎样进行家园共育、共同培养,抓住一切教育契机,耐心观察,积极引导,使幼儿去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在一日生活中贯穿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首先,早上入园时为幼儿创设语言环境

上小班的幼儿因为刚入园,进入陌生的环境,离开家长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表现的异常焦虑,不爱说话,或者只会哭,来表达自己的无助和反抗。怎样消除孩子的这种焦虑,让他们愿意来园,愿意说话呢?我们就把教育契机放在早上入园的环节,早上父母送孩子入园时,我们总是夸奖孩子“宝贝今天真漂亮,相信你会在幼儿园度过快乐的一天。”“宝贝真棒,你自己走着来上学的啊,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宝贝,你的衣服真漂亮。”……一开始孩子听到夸奖会不好意思的笑笑,或者不开口打招呼,经过两三天或者一个星期之后,孩子们开始学会了打招呼“你好老师”、“老师早上好”。就这样,我每天都很高兴的鼓励每一个来园的幼儿,慢慢的孩子们都抢着和老师打招呼,有的甚至会跑过来抱住老师说很多话,刚入园的拘谨和陌生感慢慢消除了。孩子们在愉悦的环境中交往着,熟悉着,慢慢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多鼓励幼儿,消除他们的焦虑,让他们迈出交往的第一步,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奠基石。

其次,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语言环境

我们利用手工做成电话玩具,投放在区角中,小班的孩子因为刚入园,都还有那种恋家的情绪。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孩子们都喜欢到这里玩,拿着电话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打电话,说一些想说但不愿意和老师小朋友说的话,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作品角,我们把孩子们折纸,涂色练习,还有印画等作品贴在墙上,低低的,能让幼儿看到,每天来园,或是去教活动是孩子们都喜欢去欣赏,围在一起,用小手指着说:“这个是我折的,是黄色的,小猫。那个是轩轩折的粉色的……。”孩子们就这样抢着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想说的话,没有任何的拘谨,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在娃娃家,孩子们玩的更是不亦乐乎,我们时常扮演客人的角色参与其中,当我来到“娃娃家”我会主动和“爸爸、妈妈”打招呼,有时候当孩子忘记招待客人或与客人未打招呼时,我会故意说:“今天我有点不高兴了”,孩子就会问:“怎么了?”或“发生什么事了?”我就说:“因为我来到你们家没有人理我呀”。这时,孩子们就会意识到:哦,客人来了要招呼,要陪伴她。这时就主动的与我交流:请坐,请喝茶。这时,我会故意找些话题来说,比如我会问:“今天做了什么菜”“你的娃娃在干什么呀?”“这个星期天准备怎么过呀?”等等,让孩子学会考虑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语言在轻松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在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进行游戏的。活动后的小结、评价活动给幼儿提供了练习说话和简单自评的机会。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常常会讨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今天你在哪玩了?”、“你玩了些什么?”等等。幼儿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出现语言不完整、声音小或吐字发音不清楚的情况。通过幼儿的表述能使我们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仍然欠缺的地方,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小结时,当个别幼儿练习说的时候,对于更多的幼儿则处在一个倾

听的状态,良好的沟通,除了包括正确的表达意见外,倾听别人说话也是重要的,因此,我们也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安静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此外,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为语言谈话内容。谈话教学是我们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使幼儿能围绕谈话的主题展开思路,有问有答,巩固幼儿对所接触的事物的认识、有顺序、有层次地讲出自己的心情、愿望、想法的语言活动活动。在日常谈话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有丰富的生活,才能有丰富的语言。谈话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中能提高幼儿语言对话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孩子们绝大多数的时间是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环节,所以一定要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提高在生活中渗透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我努力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生活条件,增长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分析、和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同时,户外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语言环境为使幼儿积级投入户外讲述活动。

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我们在春天的时候领着孩子们去看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孩子们看着绿绿的小草发芽了,黄黄的迎春花,孩子们学着说绿绿的,金黄的词语,我们还启发他们讲\"天气渐渐暖和了\",我们还和幼儿个别或三三两两地进行交谈,谈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秋天的时候,我们领着孩子们去户外看落叶,孩子们看到飘落的树叶,抢着说我看到叶子象蝴蝶一样飞下来了,我看到叶子像……一样落下来,孩子们都说着自己看到的,孩子们都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说着自己看到的,这样的环境即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由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一些过度环节上为幼儿提供语言表达的环境。

利用幼儿来园的时间进行个别幼儿交流,特别是内向、容易紧张的孩子,教师哪怕是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抚摸的动作都会觉得很亲切,他们就很乐意地和老师一起分享。在这么一个温暖、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幼儿没有压力,真正做到有话敢说、想说和爱说。

在餐前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说。其实在这个时间段里孩子学习的热情还是挺高的。像我们组织的安静游戏、智力游戏、说相反、讲故事、听故事等等。另外在一些生成的活动中,孩子对感兴趣的话题很专注,也能积极地讨论。如:不刷牙为什么会牙疼?怎么在超市找到我喜欢的东西?等。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比如:分组、集体开火车等。而且在让幼儿倾听录音故事或是请个别幼儿讲故事时,都能请不同能力的幼儿来说一说听了故事后,你听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避免幼儿盲目地去听。

利用餐后活动让幼儿会说。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在这段时间也安排了各种活动。有看图书、听故事、画画、散步、搭积木、橡皮泥、看电视等。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让幼儿大胆讲述,如:在幼儿看书时,先请幼儿自己看书,在请个别幼儿来介绍自己看到的内容,说一说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或者在集体看书时,教师可以边问,幼儿边看边说,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当然小班孩子年龄小,也有个别孩子还说不上来,但是在与同伴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大胆讲述,很有自信。像绘画,教师要请幼儿评价,并说说你自己的理由,这幅画什么地方好看?晚餐后离园时这段时间让幼儿来说一说这一天我们进行过什么活动?你这一天开心吗?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了吗?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每天安排几名幼儿讲述,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幼儿的语言表达应该是在一日生活中时时刻刻进行的,只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为幼儿创造好的表达环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渐渐提高。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幼儿创造一种什么样的环

境呢?

一、创设和谐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主动说话的积极性。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幼儿主动说话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各环节,积极激发幼儿说话的主动性。首先,我们利用饭前便后、户外活动、散步等时间,鼓励幼儿进行“聊天”,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聊天过程中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其次,通过每天晨谈,请幼儿介绍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情况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二、丰富生活经验,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

孩子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善于指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幼儿更主动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事物的属性,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为幼儿说话创造条件,让幼儿有说话,从而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如有时,我们有意识带幼儿去散步,沿途中有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并让幼儿说一说。回到教室后,老师再让幼儿说出所看到的事物,此时幼儿的兴趣越发浓厚,都七嘴八舌,叽叽喳喳的说的不停。孩子讲完了,老师根据幼儿所说的画出一幅画,让幼儿生动完整进行讲述,这样幼儿的讲述积极性高,更有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丰富、优美的环境中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

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真实与自然的语言环境,需要有趣的感性的刺激,因此,在幼儿园中,应当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在丰富、优美的环境中操作、游戏、活动,孩子自然而然就想说话、想表达。

我们的活动室较大,在活动室中,为幼儿创设了多种活动区,自然角、益智区、美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等,各个角区中的物品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四、激发兴趣,让幼儿爱说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若运用外部压力迫使幼儿被动说话,往往会给幼儿造成心理负担,甚至引起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做到每天和每个幼儿交流,与幼儿交流的时间、内容和地点因人而异。教师虽然是有意识地与幼儿沟通、交流,但应该让幼儿感到这是随意、自然地与老师聊天。比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讲述在儿童读物上获知的有趣的事情;说说自己在家的表现等。这种交流,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幼儿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激发幼儿乐于表达,敢于表达的愿望。

五、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六、此外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使其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

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语言教育目标及幼儿语言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合作共同来更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发展,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有目的的培养,我们寓语言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尽量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扩大幼儿自由交谈的范围,鼓励幼儿积极与人交往,丰富其与人交流的经验,全班幼儿的语言能力的确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且让幼儿在愉快之中获得语言的良好发展。

总之,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在自己的经验背景下进行感知并建构认知模型。然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与同伴、教师和环境的交流对话。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从整体教育角度来探索语言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语言教育,挖掘潜力,适当指导,幼儿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和提高!【天津市基础教育2014年“教育创新”论文评选区县级三等奖】

【参考文献】

《日常活动中怎样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温晓英

《提高幼儿语言方面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在一日活动中锻炼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王瑛

有效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探

杜佳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

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去了解孩子。于是,我们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解读孩子,努力走进孩子的心田。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老师们时刻会在意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强调孩子们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同时通过提问,交流,让孩子讲述的形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些有一定预设或有目的的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幼儿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那就是幼儿的想法的表达。《指南》强调语言表达的自由、自主,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被老师忽略,那么,孩子们哪种情况下的表达是内心中最想要表达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发掘孩子们的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在以下情况下会有自己想法的表达。

1.当孩子们有需要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们把自己需要的材料或帮助表达出来,这时候孩子们的要求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我们则需要充分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今天的区域设置我们重点要改造小餐厅,小餐厅的特色菜要更新了,“孩子们今天我们小餐厅要加一些特色菜,你们有没有想要做的菜放到小餐厅呢?”“老师我最爱吃鱼,我来做条鱼吧!老师,前几天妈妈带我去吃披萨,我来做披萨。老师,快到我的生日了,我想给自己做一个蛋糕。”前一秒我还在发愁做些什么,这会已经出来好几个菜了。于是,下一次日常的游戏中孩子们还需要什么我会直接问他们。

美发区的发式孩子们都玩腻了。于是老师以收集六一节日庆祝活动中的节目为契机对小朋友说:“孩子们六一儿童节就快到了,我们准备一个什么节目呢?”小朋友们纷纷表达着想法,这时老师说:“哎呀,我们的美发屋里的假头发都玩了好久了,要不我们做一些新的发式,表演一个发式秀吧!节目表演完了我们还可以把自己漂亮的发饰放到美发屋。”孩子们回到家与家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发型,发卡,气球,项链,玩具,大家都把自己的想法付之行动。活动

后,教师对家长进行了解发现好多想法都是孩子们自己的,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去制作发型,做出来的发型放到美发屋里大家也会更加爱惜了。

2.作为幼儿园教师,不断地为孩子提供一切他们需要的材料环境,用创新的思路带领孩子们成长,是我们不断成长的必经之路。那么,我们的那些想法应该从哪里来呢?解决问题是为了孩子,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就让我们问一问孩子吧!

在幼儿教育的岗位上工作了将近5年,在我看来,幼儿教师是所有阶段教师中最多才多艺,知识涉猎范围最广的。那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孩子们的“为什么”问到哑口无言,会被孩子们的好奇心弄到拿起书本再去学习。即使孩子们这段时间没有问“为什么”我们也会对自己近期的环境布置,活动设置如何进行更新不断的思考。

图书区是孩子们安静地进行阅读的区域,可是孩子们往往会把它当做角色区进行角色活动,甚至玩得很“热闹”。怎么才能让图书区安静一些,让孩子们在图书区学习到静静阅读的习惯呢?“孩子们,我们的图书区需要一些规则了,你们说我们可以把哪些事情作为规则呢?”“在图书区看书不能说话,要安静。图书区的书不能撕坏了。在书架上拿的书看完要放回书架......”孩子们帮我们制定了规则,我们用汉字和图画结合的形式把规则呈现在了图书区的背景墙上。规则和要求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这里面的含义他们最明白。所以,他们会提醒自己,也会督促别人遵守规则。

“小医院里有没有客人了,大家不想装成病人去看病。怎么办?还记得昨天我们去干什么了吗?”“体检。”“对,我们也让小朋友们体检吧!”“好啊,不要钱。”“嗯,那就是免费体检。”当我们给孩子一个简单的提醒时,他们会获得很多的方法。

3.给孩子们更多表达的机会,如果我们把主动权交到孩子们的手里,也许他们会带给我们更

多的惊喜。

当我把《伞》这首诗歌念给孩子们以后,孩子们觉得这里面的提到的事物很有意思,大杨树是小喜鹊的伞,大荷叶是小青蛙的伞,大蘑菇是小蚂蚁的伞。这些词汇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于是他们也编起了儿歌。“草丛里的大叶子是七星瓢虫的伞。”“悬崖边的大山洞是小蛇的伞。”......像这种孩子们的想法,在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中经常会发生,于是就有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作品。

二、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无法阻挡的,在面临孩子们的提问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1.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探索欲,是孩子爱思考的前提。应与以保鲜。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问题最多,有时会问得我们成人无以招架。对于孩子这些宝贵的天性,要像爱护眼珠一样给予保护。千万不要伤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即使孩子提的问题很幼稚、很可笑,或者是让我们感到无法回答,我们都不要伤害孩子这种积极性。不回答可以,答不上来也没什么,但我们对孩子这种求知好问的态度一定要抱有一种敬畏,千万不能伤害。当孩子经过思考或交流,得到问题答案的时候,他会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收获豁然开朗的幸福感,这样他思考的积极性就会更高,思考的习惯可能在这过程中逐渐养成。如果老师能够对孩子的思考给以更多的鼓励,赞扬和支持,效果一定会更好。习惯主动思考的孩子懂得感受探究的乐趣,学习过程对他来说是愉快的。早在2000多年前,先贤孔子就告诉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在说效率最高的是愉快的学习。

2.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在各种场合中发言的机会,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验。

例如在游戏时,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游戏主题,可以集

体玩、三五成群的玩,也可以单独的玩,教师丰富游戏主题,内容情节,为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善于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在孩子有意愿而又怯于表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捕捉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敢,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愿意表达自己的自信,它支撑着幼儿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缺乏自信的幼儿往往少了这种敢于表达的勇气。真诚的鼓励,由衷的赞美将会是“一剂良药”,驱赶走那些胆小与些许怯懦。

3.我们要做一个懂孩子的老师。

真诚的鼓励是幼儿表达的信心。在活动中,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一个细微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能带给孩子一种信号:其实你做得很好,你很棒。一点小小的鼓励,远比大声呵斥来得更有教育效果,更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当幼儿发自内心地想做一件事时,他才会敢于认真地去做。幼儿的语言表达也是一样,想要让幼儿勇敢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的话语,微笑的眼神,期待的目光,无不让幼儿觉得自己的话语是被期待着的,是被人喜欢的。

由衷的赞美积聚幼儿表达的勇气。 “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好听!”每一句赞美之词都像是“甜言蜜语”一样甜到了幼儿的心里,在他们的心里播下一粒小小的语言种子,让他们带着快乐的情绪把自己的看法勇敢地说出来。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毫不吝惜地去赞美幼儿,让幼儿的情绪一直保持在愉悦的状态中,勇敢、快乐的用自己的语言把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由衷的赞美和肯定都会让幼儿心情愉悦,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天津市东丽区第八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春瑕幼儿园 杜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指出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得到家庭、社会的关爱多,照顾多,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比较淡漠。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善于同情体贴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热情的帮助别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奠定良好人格的重要方面。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根据幼儿善于模仿,可塑性强,但辨别能力差的特性,应让幼儿尽早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雏形。因此从小培养幼儿有关爱品质,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一、试着理解他人的行为,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

班里的庆庆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教室里老师随便摆放的一个塑料袋,他可能会联想到机器人。可是,他常常会因为身边的事情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今天他又发脾气了,原因是斌斌“拆”了他的玩具。区域活动结束了,孩子们收拾着自己的区域材料。桌面建构区里的庆庆玩的很专注,老师让他帮忙通知建构区收区,等他回到桌面建构发现斌斌已经把他的玩具拆完了一半。庆庆不由得斌斌做任何解释,直接用手打了斌斌。我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先让斌斌说了为什么要拆庆庆的玩具,彬彬的解释是,我怕他自己拆不完,我想帮他。庆庆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斌斌在拆塔人玩具之前也需要通知别人一下。所以孩子们缺少的是对他人的理解。

1.引导孩子意识自己的错误。

对于孩子来说,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指导他们。我没有直接教育庆庆,而是把事情在接下来的评价活动中解决的。“孩子们,老师刚才在图书区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我想帮帮你》故事讲述的是小兔子想要帮助小花狗,可是

最后小兔子不但没帮上忙,还给小花狗添了麻烦,你们说如果你们是小花狗你们会怎么做?”“老师,我会谢谢小兔子,因为他帮我了。”“我会告诉小兔子我还是会谢谢你。”我说:“孩子们,你们真善良,小花狗和你们一样真的是这样做的。”听了我的话,庆庆不禁低下了头。活动结束后,我叫来庆庆,问他为什么会低下头,他说他错怪斌斌了,还提出要向他道歉。我当时就表扬了庆庆的表现。

2.在孩子意识到错误的同时,我还要以身作则,用言行哺育爱心。

比如当一名幼儿摔倒了,教师要赶快过去扶他起来,并关切地问幼儿哪儿摔疼了,同时为他拍打去身上的尘土;当某个幼儿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去帮助他,并引导其他幼儿如果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要学会帮助他人;通过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给幼儿一个模仿的机会。在工作中我会对小朋友能够主动帮助老师或者小朋友的行为及时肯定,并在所有孩子面前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表扬评价。

二、学会关爱,尝试关爱,引导其感受积极行为的积极结果。

今天是笑笑妈妈来接她的,妈妈今天看起来脸色不太好,笑笑说放学了要去超市,妈妈说:“孩子,今天就不要去了,妈妈今天身体不舒服”,可是笑笑根本没想着妈妈的身体,而是想着自己要去超市,哭哭啼啼,结果,妈妈还是答应了。

1.多给孩子关爱他人的机会。

在很多孩子的家里,父母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如:爸爸下班回来了,孩子想给爸爸挂衣服,放东西,可是爸爸说:“算啦算啦,你还小,自己去玩吧!“孩子处于萌芽状态对别人爱的意识被爸爸的一句不用挡了回去。因此孩子变得爱不爱别人无所谓,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

人了。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也很重要。在工作中我常常会让笑笑帮助我,有时候手里抱着东西,我会让笑笑帮我开门,用胶带粘东西我也会叫她来帮忙扶着,还会多给她一些做值日生的机会,为班里的小朋友服务,让她感觉到别人是需要他的帮助和关心的,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培养这类幼儿关爱他人的品质。

2.及时肯定孩子们的表现。

有一些孩子很有爱心,对人很友善,心中有他人,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了总能主动地去关心......可是每一次的友善和关心,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如:自己总也玩不上喜欢的玩具。时间久了,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有一种“吃亏”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需要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等行为,并在同伴面前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父母、老师、同伴都很喜欢,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孩子体验到积极的行为结果,其良好的行为才可能得以保持。

三、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关心他人”的活动

1.寓“关心他人”教育于生活中。

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心中存有爱的天性,我们一定要正确去引导和诱发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给予、分享、接纳等情感和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如:当父母亲人生病了,教育幼儿要体贴关心父母;小朋友有难处,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帮助他。利用节假日,开展“关心他人”的活动,如:“三八节”开展“我为妈妈做件事”活动;教师节开展“我给老师献红花”、“贴心的话儿说给老师听”活动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我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我为环境出份力”等活动。这样,抓住机会寓教于平时,幼儿容易接受,也学会了关心体贴别人。

2.寓“关心他人”教育于教学活动中。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幼儿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早期思想、感情和品德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原则,应把“关心他人”融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如语言教学结合讲解诗歌《妈妈的心》、《小羊过桥》等,突出为他人着想的情感教育。教学活动讨论时让幼儿知道互相谦让方能有序地进行活动。歌曲《妈妈呀妈妈》、《让座》等,让孩子们充分的歌词。美术活动“我的妈妈”、“幼儿园里朋友多”等都可以结合关心他人的教育。社会性“与人交往”、“关心别人”、“原谅过失、分享快乐”等,都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关心他人”的教育。在幼儿初步明白关心他人的道理之后,把关心他人的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各班互相参观,互相学习,加强幼儿关心他人行为的训练,促使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幼儿的心灵还处于一个哺乳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细心发现与及时教育,种植爱心和亲情,便会收获友爱、尊重、宽容和同情。正因此,从小给孩子心灵播下爱的种子,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天津市幼儿品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