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线公路与沿河道路交叉方式探讨
2024-09-05
来源:步旅网
第9卷第1期 2012年2月 现代交通技术 Modem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Vo1.9 No.1 Feb.2012 干线公路与沿河道路交叉方式探讨 邢福东,方钰垄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7) 摘要:文章结合工程实践,通过区分几种不同条件的交叉情况,对干线公路与沿河道路的交叉设置方案进行探 讨,论述了不同条件下交叉设置方案和型式等,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干线公路;沿河道路;交叉方式 中图分类号:U4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89(2012)01--0075—03 Discussion on Cross Method of Arterial Highway and Road along River Xin Fudong,Fang Yukun (Jiangsu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Nanjing 21001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oss selection of arterial highway and road along fiver according to diferent cross conditions.The methods and types of cross are summarized.The research could sav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to diferent projects. Key words:arterial highway;road by the river;cross method 1概述 根据交叉道路转换交通量大小及高差条件合理选 我国东部等水网平原区,具有河渠众多、水网 密集的显著地形特征。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 镇、交通等各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此类地区居 民多临河而居,道路也多沿河而建,公路布线时 经常会遇到与沿河道路交叉的情况。对于国省道 择互通形式或平面交叉形式。当沿河道路为低等 级公路或城市支路、农村道路时,根据地形、高差 条件等原因不宜设置平面交叉,或为减少平面交 叉,且相交的道路又不能截断时,可采用分离立体 交叉【2-3]。根据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情况,结合河流 及沿河道路等级。将沿河道路交叉分为以下几类情 况进行探讨。 2与航道河流附近道路交叉的处理 等干线公路,一般在跨越河渠时需设置桥涵等构 造物,桥头填土高度较高;同时为保证行车速度 和交通安全,平面交叉设置有一定间距要求。此 时,干线公路与沿河道路交叉的设置位置、方式 以及具体的交叉处理方案,对道路功能的发挥、 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交通安全及工程规模等均 公路与通航河流交叉时需设置桥梁跨越,由于 需满足河流通航净空要求,当通航净高较高时,跨 河桥梁与沿河道路高差较大,难以形成平面交叉, 桥梁同时跨过沿河道路。此时,桥梁标高和规模受 控于沿河道路通行净高和河流通航净高两者间较 高者。 当沿河道路为干线公路、地方主要公路或城市 干道.沿河道路交叉根据具体情况可考虑采用互通 有较大影响。本文结合相关工程建设实践经验, 对此类交叉的处理方式作简要探讨,为类似工程 提供参考。 沿河道路交叉口的设计模式与道路功能等级 以及桥梁与道路高差有关…。干线公路与沿河公路 交叉存在联通(互通、平交)与完全分离2种形式, 当沿河道路为干线公路、地方主要公路或城市干 道,有交通转换需求时,交叉应采用联通形式,并应 式立交及修建简易匝道等处理方式。由于沿河道路 一侧临河,设置互通式立交型式受限,互通一般仅 作者简介:邢福东(1978一),男,黑龙江依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 ・76- 现代交通技术 2012盔 能布设在不临河的一侧。常用型式为半苜蓿叶互通 或单喇叭互通等,规模较大。 如果转换交通量不是很大,建议可采用简易匝 道或利用其它临近道路转换,则可有效地缩小工程 规模.减小道路用地。如图1为一条横向一级公路 (A公路)与另一条沿河二级公路(B公路)交叉,由 于区域内纵向道路较多,2条道路的转换交通量需 求不是很大.A公路连续跨越沿河B公路和通航河 流,而与B公路的一条交叉道路(C公路)形成平面 交叉,借此实现与A公路与B公路的交通转换。 图1 利用其它道路实现交通转换 当沿河道路为低等级公路或城市支路、农村道 路时,一般采用分离立交方式,可通过周边路网的 绕行实现与上跨的干线公路的交通转换。沿河道路 利用桥孔下穿,设置为桥下通道。 3与河堤道路交叉的处理 有防洪功能的河流两岸一般会筑有河堤,而多 数情况河堤又同时作为一条道路。此时桥梁布跨及 标高一般受控于设计水位、通航水位及净空(若为 通航河流)、堤顶标高及堤顶通道净空要求等。可分 为以下几种情况考虑。 当跨河桥梁与河堤道路高差较大,无法与河堤 道路形成平面交叉时,桥梁需同时跨越河堤。此时, 根据桥梁与河堤高差大小、河堤高度等一般有2种 处理方式。一种情况是,防洪河流同时为标准较高 的等级航道,桥梁标高受控于通航水位及通航净 空。按此标准设置的桥梁基本满足河堤道路的净空 要求或相差不大,在工程规模增加不大的情况下, 可适当抬高桥梁高度,以同时满足通航、防洪及堤 顶道路净空要求。 另一种情况是,根据水位确定的桥梁标高与 河堤道路存在一定高差,但不满足河堤道路净空 要求。而为满足道路净空要求,桥梁抬高较大,工 程规模增加较大。此时,可考虑将河堤防洪功能与 道路功能分离,即桥梁标高满足河流通航或防洪 要求的设计水位。同时满足河堤抗洪抢险必要的 通道需求(一般要求标高2.0~2.5 m),而将河堤道 路改移于河堤外侧其它桥孔通过,改移后道路标 高降低,净空得以满足,可以有效控制桥梁规模, 如图2所示。 图2与河堤道路交叉的处理方式 当桥梁与河堤道路高差不大,有条件形成平面 交叉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桥梁和平面交叉的设 计方案。通常情况下,防洪河流为保证泄洪通畅,一 般不允许过大地压缩过水面积,设置的桥梁桥台一 般会紧贴河堤或落在了河堤之上。当桥台占用了河 堤时,原有河堤需向外侧适当改移,并在改移后的 位置设置平面交叉。当干线公路与两岸河堤均需设 置平面交叉时。由于为保证干线公路的行车速度和 安全。交叉1:3间距受到一定的标准控制,此时可考 虑适当加宽桥梁,在河流两岸交叉1:3间增加一辅助 车道.前后交叉13作为一个复合交叉13考虑,同时 加宽桥梁也可满足交叉口渠化拓宽的需要。 4与一般河流河边道路交叉的处理 近年来,农村公路得到快速发展,由于水网平 原地区居民房屋多沿河而建。作为服务人们日常出 行需要的农村公路很多也是沿河铺筑,既是河堤又 是道路。地方居民出行要求往往与高等级公路设计 产生冲突。结合干线公路设计经验,提出以下几种 设置方案。 (1)压缩桥跨,河边道路在原位设置交叉。如河 1:3较宽,而实际过水断面较窄,在不压缩过水断面 的前提下缩短桥跨,采用薄壁台、挡墙等结构满足 河边道路与干线公路设置交叉。如图3所示,原设 计为3~10 m空心板桥,采用薄壁台后,在不压缩河 道前提下,改为l~20 m空心板桥,桥长缩短后,沿 河道路在桥头加铺转3设置交叉。 第1期 邢福东。等:干线公路与沿河道路交叉方式探讨 ・77・ (2)改桥为箱涵,河边道路在原位设置交叉。如 果交叉河流为排灌河流。设置箱涵能够满足其过水 断面要求,则可以适当压缩河道设置箱涵。此时可 较方便地在原位设置交叉。 一-.} 一 图4沿河道路改移后设置平面交叉 5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沿河道路的交叉设置宜根据交 叉道路与河流的功能、等级。桥梁与道路的高差,以 及道路间的交通转换需求等。结合区域内路网情况 综合考虑确定。干线公路与沿河道路交叉,当跨河 桥梁受航道净空或河堤标高等限制而与沿河道路 高差较大时,宜设置分离立交或互通式立交,或利 用周边路网实现交通转换。而当与沿河道路高差相 ⑨ ① 差不大,有条件形成平面交叉时,可以通过对沿河 图3优化桥跨布设 道路适当改移,或压缩桥跨、改桥设涵等方案实现 (3)沿河道路适当向桥头外侧改移,在远离桥 平面交叉的设置。 头的位置设置交叉。当沿河道路等级不高,路边拆 参考文献 迁物不多,有条件改移时,可向桥头外侧适当改移 远离桥头,如图4所示。此时,设置交叉处填土高度 [1]余启航,杨涛.国外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J]。国际城市规 划,2009(5):56—60. 较桥头要低。安全性也更好。但改移后线形一般不 [2]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Is]. 如原道路线形顺直。 『3]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Is]. (收稿日期:20ll-08—08) (上接第7O页) 中各参数的取值都是基于本文的假设条件而得来。 出行的干路平均速度比全程平均速度快近10 km/h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各参数的变化趋势与 ( 干、l,支的设计速度分别为60和20 krn/}1)。 变化范围.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重对模型的修 从图3可以看出在机动车出行距离为5 km时, 正,选择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值计算。 最佳街区宽度为600 m左右,计算结果为581 in。本 参考文献 文的结论与王炜教授提出的不同地区路网密度与 间距建议指标相符。与杨佩昆教授结合公交出行、 [1]史跃亚.区域运输通道客运系统的分析与布局研究[D].成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要求得出适宜的干路交叉口间 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11-13. 距为500 m左右的结论接近[ 】。 [2]苏兵,徐寅峰.居住和单位小区对方格网络交通便捷度的 影响分析[J].系统工程,2006,24(12):33—39. 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都是基于本文的假设条件 [3]王召森.规划道路网密度指标调整之思考[J].中国城市交 而得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各参数的变化 通,2004,2(3):46--48. 趋势与变化范围,并选择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值计算。 [4]陆建,王炜.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 4结语 学报,2004,4(4):62—67. [5]杨佩昆.重要城市干道网密度——对修改《城市道路交通规 本文中采用的模型是计算城市主干路间距的 划设计规划》的建议[J].中国城市交通,2003,1(1):52-54. 尝试,和传统的经典模型相比还有不足之处,公式 (收稿日期: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