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析
摘要: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仅凭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所需要的科研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人才培养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联合实现优势资源共享,解决教学资源短缺的瓶颈,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指导作用,高校在合作中需探索出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市场结合,提高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结合始于美国,使美国的大学与产业界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关系,推动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从而使美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科技园——“硅谷”就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典范之一。在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起步较晚,1992年才开始启动。近些年来,产学研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已形成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模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很多弊端,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用师生比例扩大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交叉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新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求。 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前提 (一)资源依赖理论
产学研结合是科技与经济合作的表现形式。资源依赖理论原侧重于解释联盟组织的形成,这一理论包含三个核心:一是组织是由内外部共同构成的一个综合体;二是环境中包含对组织生存有价值、但稀缺的资源;三是组织的目标是获取资源,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提高他人对自己的依赖。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抑或是科研机构,单个组织则很难获取所需要的资源,通过联盟获得以前无法获得的资源,可以联合开发出新的资源,也使得产学研合作变得更有必要。 (二)自身发展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企业对技术的需求追根究底是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基地,提供给研究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协助高校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调整学科专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也在不断为企业输送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已经从单一的科研学术型转变为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科研机构一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课题研究,涉及的领域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公益性,科研技术要求相当高。科研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配套的实验室与科研人员,减少企业项目研发的成本压力。产学研合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推动了经济发展;提高科研效率;深化了研究生教育改革。 (三)政策环境
中央、地方相关部门积极地推动产学研结合,制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0]1号)第四点中明确指出“继
续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试点工。按照《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教研[2009]5号)的要求,大力创新研究生教育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所合作、联合培养模式,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教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在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争取新的突破。”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创新计划区域合作的意见》(教研司[2006]10号)、教育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和《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鲁学位[2006]5号)等。这些政策都体现了政府对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重视。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 (一)人员培训及交流
人员培训包含三方面:一是高校(科研院所)根据企业需要,组织教授及研究生团队为企业提供项目咨询和技术指导,开展科研人员培训等工作。二是高校在校内设立企业科研人员研修机构。这不仅满足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同时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三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开展科技交流等会议的形式集结海内外先进的专家学者、管理精英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科技最新动态。 (二)设置教学实习基地
一些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建教学实验基地,以供研究生后期的实践学习来提高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高校也可以聘请
合作单位的专家作为校外研究生导师,企业为研究生团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提供实验设施和研究指导等科研物质条件。“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更适合于这种方式。 (三)委托研究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是企业提供资金,高校、科研机构则进行项目研发。企业将技术需求凝练为相应的研究课题通过中介机构委托给高校研究生团队或科研院所。教授指导研究生团队跟进项目、收集所需资料,协助其项目开发。北京海鑫科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合作就是委托研究模式的体现。 (四)联合攻关模式
联合攻关体现在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所合作研发,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多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以课题组为依托,由产学研各方组织临时研究人员组成研发团队。联合攻关促进了人员间交流,提升了联合组织的再创新能力。 (五)共同建立科研基地
共同建立科研基地是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分别投入一定的资金、人力或设备,共同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欧盟成员国以设立共同研究中心促进产学研结合,其主要形式是在大学中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采取会员制的方式进行,企业对中心的研究方向也具有发言权。这种模式多发生在有政府指导,中介机构协调的产学研结合中。例如,由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
公司联合组建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张江园区内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三大要素以及联系三者的纽带——中介机构共同构成了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九年时间,张江产学研合作创新取得了巨大成绩,探索了具有特色的一条产学研逐步探索出具有特色的产学研发展模式。 (六)组建研发实体
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研发、生产,形成商务、技术、研发、生产一条龙研发实体。这种模式将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结合,组建成一种新型的科技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学研联合实体建立起来。例如,首钢集团与国家连铸中心、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合作,与许多单位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在科研开发、推广应用、技术改造、环境治理、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到2003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3%,效益达11.65亿元;开展课题研究157项,62项通过了部市级成果鉴定,3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共申请专利108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实用专利71项。还有授权专利67项。2003年首钢被评为北京市专利试点先进单位和北京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
三、当前产学研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起步晚,有关产学
研结合创新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虽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取得丰硕成果,但总体而言,还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成熟的运行机制,存在不少问题。
(一)政府投放的力度不够
我国产学研结合多发生在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缺乏技术研发的资金,高校和科研院所对象本着信誉高、资本厚的原则选择联合对象,中小企业最终被排除在外。据2003年由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发展计划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标准来划分中小企业,截至2009年9月,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不含3130万个体工商户),按照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测算,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占企业总数99.33%。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投放力度,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结合,挖掘技术研发潜力。 (二)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更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注重创新技术的获得。往往忽略研究生的培养。有的高校聘请企业的科技人员或管理者作为本校的兼职导师,研究生在完成高校课程学习后进入基地实践。由于责任不清,研究生在校外出现“无人管”现象。高校在导师遴选的工作上,需做到宁缺毋滥。师德、学术水平、科研态度等都是需要审核的。另外,校方要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利益,
防止“合作员工”的现象出现。必须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全过程、全人员、全方位的“三全”原则,有力地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科研基地建设不到位
谈到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创新都是过程的积累,要好的质量必须建立起质量保障机制,建立起长效机制。但企业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注重效率。这种矛盾致使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缺乏相关投入,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投入不到位,眼光集中在短期效益。另一方面,高校在资金筹备上对企业期望过高,可以说完全依赖。当企业的资金划拨不到位时,科研基地停建,科研项目不能继续,这势必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
(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产学研结合是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的积极主动引导,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通力配合下产学研结合才能出成果。政府除了资金的投放还需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产学研合作关乎到多方的利益,如科技成果转让、企业税收优惠、风险保障等方面都需要法律保护。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之下,研究生才能在产学研合作中真正受益。 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建议
政府角度,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也加入到产学研合作的链条中。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法律体系,保障参与者的切身利益,协助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制定管
理规定,积极地引导产学研结合。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联盟,在税收、科技创新等环节给予扶持。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完善风险评估、质量监控等管理体系,全方位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纵深发展。 企业及科研院所在合作中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制定奖励策略,激励研究生团队在科技实践中的积极性。同时,要维护信誉,严格按照合同及管理协议行动,积极配合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过程质量监督等环节的制定与管理,加入到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队伍中。
高校为科研提供最优的人才和智力,融入到生产和科研中来,将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市场结合,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论[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 2、孙福全,王伟光,陈宝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宋新力.浅谈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j].经济,2011(3).
4、修海玉,张中昇.区域创新突破口:研究生联合培养[j].浦东开发,2008(10).
5、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6、祝俊,陈龙,彭智勇等.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与“产学研链条”
关系的构建[j].技术管理研究,2008(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