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所合作、联合培养,协同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造就行业特需人才—

2021-12-05 来源:步旅网
・122・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年第1期 校所合作、联合培养,协同创新研究生 教育模式造就行业特需人才 一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为例 朱磊,潘华峰,史亚飞,杨智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 协同创新是新时期广大高校需要贯彻执行的重要的办学理念和战略。促进协同创新有助于 我们全面实现大学多元办学职能,解决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广州中 医药大学与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共赢合作、联合培养,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为中医药行业培养、输送特需人 才。 [关键词] 校所合作;联合培养;协同创新;研究生教育[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4.01.065 [文章编号]1002—1701《2014)01-0122-02 4.创新管理模式,激励成长成才。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 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视过程环节 监督控制。更新管理观念,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搭 建创新平台,设立奖励机制。 5.整合双方资源,打造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研究所(企 业)优越的科研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配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 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正式 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 核心任务在于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协 同创新模式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机制。 对于广大高校而言,协同创新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办学 理念和办学战略,促进协同创新有助于我们全面实现大学多 套的经费支持,与高校联合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为研究生产 出高水平成果创造有利条件。 (二)联合培养预期目标。 1.解决学校资源短缺的问题。人才、经费、项目是阻碍 元办学职能,有助于我们解决长期困扰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 和难题,极大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广州中医 药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兴办的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多年 来一直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形成良好的基 础,取得一定的成绩。.从2004年9月起,为切实解决学校培 养研究生过程中学术资源短缺的问题,学校积极与广东省中 医药研究所(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开 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科研领域都在争夺的稀缺 资源。与学术资源丰富的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关系,取长补 短,共享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术资源不足的问题。 2.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联合培养机制不但能解 决学校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能增进学校与外界的学术交流, 促进科研互动和人才流通。 展合作,深入实践校所(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模式。 一、工作实施情况 (一)联合培养相关举措。 1.优化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发挥校、所各自优势,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造开放的育人环境,增强理论教学 3.实现校企之间的互惠双赢。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模 式牵线搭桥,学校与企业形成同行业战略联盟,学校获得办 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企业得到行业影响和科研创 新能力的提升。 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及评价,使研究生培养 过程得到优化,从而促进培养质量提高。 4.帮助指导研究生就业。将研究生送到联合培养单位, 实际上等于为他们提供了隐形的就业机会。研究生通过有 针对性地专业训练,与企业、机构相互了解,能够为将来就业 双向选择做好准备。 5.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研究生是中医药科研工作的 生力军,实施校所(企)联合培养,降低人才引用成本、打破人 才流动壁垒,合作开展高水平研究,合力产生高水平成果。 (三)联合培养人才规模。 从2004年至今,我校与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共联合培 2.加强导师队伍科学建设,发挥指导教师一线作用。通 过“走出去、请进来,上课堂、下车间”的交流方式,选拔年富 力强、博学识深、业精德高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业务骨干 充实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实现内外联合指导、知行协同促 进,保证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产学研结合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实现信息有效传递,正 负反馈调节的动态运行系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年第1期 ・123・ 养博士后5人,博士21人,硕士137人,现有在读研究生102 人。其中,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奖学金8人,广州中 医药大学奖学金37人,优秀毕业研究生12人,已毕业人员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能力明显增强。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 与学校单独培养模式相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培养质 量方面获得明显改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学 生的研究思路得到拓展,研究内容更贴近社会,更具备可行 性。 就业率为100%,就业单位主要有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 二、工作特色、亮点 (一)管理机制。 1.管理组织形式。研究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后直接到 (三)研究生奖助体系更趋完善。 研究所完成实践学习、科学研究以及撰写学位论文等环节, 毕业前回到学校进行论文答辩。培养计划以学校为主体,以 由研究所和研究所下设企业从2004年为联合培养研究 生设立“广州中医药大学一方研究生奖学金”,2008年再增 行业需求为导向,由校所双方共同商定。 2.招生选拔与录取。学校与研究所共同成立中药学学 科培养联合体,统一命题,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研 究所拥有相对独立地录取权,从而保障联合单位选拔满足实 际需要的优质生源。 3.导师遴选与管理。在导师遴选、研究生招生、培养过 程中注重与联合培养方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以保证机制运转 良好和资源有效共享。如对经过考察合格的企事业单位进 行导师遴选;实行导师与研究生指导关系的中期调整制度; 招生名额与导师提供的培养条件(科研经费、助研岗位)、培 养成效(发表论文、学术成果)等相挂钩。 4.培养方案制定。根据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要求结合企业本身的教学资 源和教学环境为联合培养学生制定培养方案,以体现更强的 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培养过程。 1.课程设置及教学。公共课程由大学统一设置,导师负 责对学生课程选择提供删选建议。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定 期到研究所与导师进行沟通。进入实践阶段后,导师组定期 为学生进行理论小班授课或一对一理论授课,使学生及时了 解本学科最新前沿动态。 2.学术实践环节。进入实践阶段学生由联合单位导师 组共同培养,方便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 生跟随导师进行课题研究,参加国内外举行的与课题相关的 学术会议。 3.学位论文工作。从导师省级以上课题中进行筛选,确 定学生研究方向,论文选题由导师组讨论后确定;学生在开 展研究、准备论文工作期间,单位和导师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大部分开支均可从导师课题经费和单位研究生教育专项经 费中支取。 四、联合培养工作成效 目前联合培养效果良好,导师、学生都有较好的反馈。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2011年由广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培 养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经过多年科学研究与探索,其科研 成果:中药颗粒配方的研制获得国家科持进步二等奖、广东 设“一方临床研究生奖学金”,激励了研究生的学习与工作热 情,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 五、关于联合培养工作的思考 目前联合培养工作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但仍存 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培养质量问题。 联合培养学生远离学校,加之企事业单位的首要着眼点 是效益,对教学管理熟悉有限,培养环节把关不够细致。对 此解决办法是:(1)要制定详细的培养工作Et程表,把所有的 培养环节和要求罗列出来,便于相关人员实施操作,以免疏 漏环节和降低标准;(2)加强检查和监督,不能怕麻烦,图省 事。研究生在培养期间,最少要集中检查两次,一次是检查 临床技能训练情况,一次是检查科研工作进展情况。(3)参 与重要培养环节的考核,诸如临床技能考核、开题报告会、预 答辩、学位审核等,加强监督力度等。 (二)学生管理问题。 联合培养合作方招生一般每年人数相对较少,在学研究 生规模也比较小,开展研究生教育时间尚短,个别学生可能 出现违规、违纪以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研究生离 校到联合单位学习实践前要对其强化进行法制教育、纪律教 育和安全教育,在检查培养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单位和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和平时表现的督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lles/business/htm1. ifles/moe/A16一zcwj/201204/134371.html,2012-04-21. [2]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 2012-4-23(5). [收稿日期]2013-01 [作者简介] 朱磊,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药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 科研项目(2012JK212);2.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 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医学教育立项课题(2012.PG.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