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独句成段的作用

2023-10-29 来源:步旅网


“独句成段”的修辞作用

独句成段就是以一个句子构成自然段,这在现代文章中是很常见的。大家知道,文章自然段的长短,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的思路条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是,通过对现代文章分段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不少由一个句子构成的自然段,从内容上看并不是必须独立成段,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即为了取得特殊效果而让某些句子单独成段。如鲁迅《狂人日记》:

……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现,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作者为了把封建礼教利用伦理关系吃人这一血的事实突出呈现在读者眼前,特意将三个感叹句独立成段。使之如电影中连续映现的特写镜头,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这里,独句成段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鲁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创作意图。由此可见,为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而使独句成段,具有积极的修辞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现强调

现代文章分段书写是为了条理清楚,便于作者表述和读者阅读。从心理学角度看,独句成段之后,字句简短、节奏明快,特别是在视觉上显得突出醒目。因此,不少作家常运用独句成段方式来点明文章题旨、表达观点态度,以充分引起读者注意,收到突现强调的修辞效果。请看刘心武的《班主任》:

望着低头坐在床上,……的这个宋宝琦,张老师只觉得心里的火苗扑腾扑腾往上窜,一种无形的力量冲击着他的喉头,他几乎要喊出来——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

面对被“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愚民政策摧残的孩子,班主任张老师向人们发出了忧愤急切的呼喊。独句成段的格式,切合了“救救孩子”的主题,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茅盾的《白杨礼赞》也是一例: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

篇首即独句成段,鲜明地唱出了对白杨树的赞歌。接着,作者一唱三叹,以独句成段反复赞颂普通而不平凡的白杨树,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文章以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歌颂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的主旨。

又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为阐明主张,特意让下面这句话独立成段: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鲜明地告诉读者,必须树立辩证分析的态度,从文化遗产中有批判、有选择地“拿来”对我们有用有益的东西。

二、调整节奏

自然段具有构成文章节奏的功能。一般来说,长段节奏比较舒缓,短段节奏比较急促,而独句成段更是简捷、明快、有力。通过独句成段可以调整文章的节奏,以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

首先,运用独句成段的节奏特点来抒发激情。请来看朱自清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的脚步近了:

……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它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个句子独立成段,构成欢快热烈的节奏,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抒发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和赞美。

其次,由于独句成段的节奏特点,不少作者还常常以之渲染紧张急迫的气氛,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有一以下一节文字:

……

可是,三门峡没用这种特效药!

这已经是二月三日的中午了。

张村公社医院又来电话:“如果明晨以前拿不到‘二硫基丙醇’,十四名重患者将会死亡!”

找药的电话不断头地回来了:

运城县没有这种药!

临汾县没有这种药!

附近各地没有这种药!

……

短促急迫的语句,独句成段的格式,突出渲染了紧迫气氛。读之令人不禁为事态的严重而焦急,为人们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所感动。这里,如果将同样的话合为一个自然段来写,其效果将逊色得多。

三、显示文脉

文脉就是文章组织材料、表达思想的线索条理。为了让读者把握文章线索、了解各个层次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文章,不少作家善于借助独句成段方式来显示文脉。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彩线串珠

如峻青的《秋色赋》,全文近十处独句成段,反复赞美迷人的秋色。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又显示了文章的线索,犹如“彩线串珠”,读来条理清晰、文路贯通。茅盾的《白杨礼赞》也是如此,全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使若干文字近似的句子多次独句成段,显示了文章的主题线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前后照应

例如朱自清的《绿》,开头是独句成段: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结尾也是独句成段,而且文字完全相同。这样首尾呼应,不仅使文章有头有尾、清楚

利落,而且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3、过渡标志

文章在思想内容、结构层次有较大变化时,常常出现过渡性的自然段,其中不少是独句成段。有的表示开头与正文之间的过渡,有的是由叙述一事过渡到另一事,有的是描写空间的转换,有的则是由倒叙转入顺叙,等等。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发挥过渡作用的独句段,大多可以归入前一个自然段而成为结句,或并入后一个自然段而成首句。作者之所以将它们独句成段,意在显示文章脉络的转换承接,以便读者更好理解。这就好比作者为读者设置的“导游路标”,循此而往,曲径通幽。

文章独句成段的修辞作用积极而丰富,除上述几种情况,还有用独句成段介绍时/地背景,描写环境氛围,以构成类似电影“分镜头”效果的;也有用独句成段记录人物对话(特别是多人对话)以节省叙述语言的,等等。限于篇幅,不再列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