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兵车行教案1

2024-07-07 来源:步旅网
《兵车行》教案 黄冈中学 郭建设

【导读目标】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 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 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资料补充】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 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中国文学史》,中 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 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 „„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 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 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 书出版社1519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 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 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 解这首诗。 三、诵读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 (1)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语气: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前四句用平调读,最后两句,诗人的怨愤 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前两句是诗意转换处,读得平缓些,声稍低,“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注

1

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语,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当一气读出,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 起,因“行人”的怨愤在其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 ”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 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鉴赏 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 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通过小组和全班讨论,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 【明确】:

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 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 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 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 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 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 灰 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 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 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 唯别而已矣。”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 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 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 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五、课后作业

比较李白与杜甫诗的风格

【说明】读诗也要学习领略诗人的风格以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 如:李白《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见《语文读本》第三册) 比较:

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象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

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

此外,李白让仙人跟自己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

2

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