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的道德隐忧及应对之策
2021-01-02
来源:步旅网
青年与社会 理论探索 浅谈当代中国的道德隐忧及应对之策 欧少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道德也处在重要的变化发展期,社会上固然有令人 感动、欣慰、向往的美德现象及公正评判出现,但也充斥着令人遗憾、震惊、发指的缺德现象及不公评判,集中体现在 经济社会转型中多元价值并存导致道德标准的弱化、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催生了种种社会弊端、非道德思潮的兴起破坏 了人们的道德期许三个方面,而其主要原由可归结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价值观念的过度推广导致了道德价值标准的迷失、 社会主义初期的现实状况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存在可乘之机、社会历史变革的动荡时期导致非道德思潮的抬头蔓延。针对 以上道德隐忧,树立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美德标准由此逐步形成个人、群体和社会共同的道德品格,引导全社会进行正确 的审视和认知并号召全社会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重视和强化道德教育并在现实生活中突显道德的实用性,显得尤为 重要。 【关键词】"3代中国;道德隐忧;社会思潮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 部极端个人主义的作祟而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可以说,极 为规范之总和,直接反映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相互 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不但腐蚀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意志,破坏 关系,其传承和演变与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经 社会公共道德,瓦解人民之间的关系,破坏和影响社会秩序, 济结构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当前,处于共和国建立已过 而且还会直接间接地影响破坏社会生产,影响人民群众的正 6O载,改革开放已越30年的当下中国,在其经济社会飞速 常生活,严重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 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道德也处在重要的变化发展期,各类道 (三)非道德思潮的兴起破坏了人们的道德期许 德现象层出不穷,各种道德评判褒贬不一,在这其中,固然 非道德思潮在思想上反对任何道德约束,在行为上主张 有令人感动、欣慰、向往的美德现象及公正评判出现,但也 放任自流,以虚无主义的行为方式对待社会道德理想和行为 充斥着令人遗憾、‘震惊、发指的缺德现象及不公评判,而后 规范。现阶段,当传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规范普遍遭受 者所折射的当代中国的道德隐冼,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否定、批判和推翻,而社会上的不良社会现象一再挑战人们 一、当代中国道德隐忧的基本表现 的道德底线,新的道德风尚还未建立的过程中,人们道德思 (一)经济社会转型中多元价值并存导致道德标准的 想和道德行为的混乱现状,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非道德思潮的 弱化 兴起,集中表现为:政治生活中,干部队伍中政治信仰和道 一个社会共同体应当且必然有一个可以为社会成员共 德信条的弱化,腐化堕落现象层出;社会文化中,道德底线 同认可并达成共识的基本价值原则,这个基本的价值原则 一再遭受挑战,低俗下流甚至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家庭生活 在社会道德领域集中表现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基本 中,各种非道德行为如性自由、换妻等等时有发生。非道德 的道德判断标准。然而,当前在中国面临经济社会大转型 思潮的兴起和非道德行为的肆虐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摧毁了 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 社会的道德期许。 着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标准在市场 二、当代中国道德隐忧的根源所在 经济的冲击下逐步弱化,道德价值观上的新旧交替正在曲 (一)市场经济中经济价值观念的过度推广导致了道德 折中进行,多种道德思想和多元价值评价标准的林立和并 价值标准的迷失 存,导致人们在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中长期缺乏判断依据。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经济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人们在道德判断中 和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 出现手足无措的尴尬,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被一再弱化,集 方面。从社会层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主要精力被 中表现为该弘扬倡导的得不到赞美肯定,该批判谴责的没 集中于物质资源的创生和积累方面,文化和道德的建设不仅 受到唾弃否定。 相对滞后,而且被严重忽略。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指 (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催生了种种社会弊端 出的“一手硬、一手软”问题。这客观上导致了迄今为止我 以割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片面地突显个人利益和个人 国社会道德文化资源的严重不足。从个人层面看,对有些人 自由,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等为主 而言,经济价值已逐渐成为判断一切人事物的尺度,这对于 要特征的极端个人主义,历来为我国传统和文化所不齿,但 我国此前长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带 当前,市场经济在不断创造和丰富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不 来了极大的冲击。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人们,一方面加紧 可避免地导致了一部分人的私欲膨胀,若长期得不到积极领 调整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谋求在加快自己经济行动 导指引,这种膨胀很可能成为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的温床。极 步伐的过程中,从价值观念上适应市场经济,而另一方面, 端个人主义直接催生了当今社会的种种弊端:经济活动中的 却又在现实社会中长期徘徊于何为正义与邪恶,何为崇高与 弄虚造假和坑蒙欺诈、公共生活中我行我素践踏社会秩序、 粗俗、何为合理与荒诞等等道德评判标准的认识和区分上, 人际交往中的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等等,更有甚者,极端个 并由此陷入更深层次的道德思想混乱,这也导致了道德价值 人主义之风,已经渗入党和政府的干部队伍里,某些党员干 标准的迷失。 ・150・2013.VOL.525.NO.15 理论探索 (二)社会主义初期的现实状况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存在 可乘之机 改革开放,将很多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带人中国,而与 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文化糟粕。以追逐经济利 益为核心的商利主义被从商业行为中引申至社会生活的各个 领域,伴随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文化糟粕而来的,是个人 主义舆论的泛滥成灾——“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切向 钱看”、“为个人主义正名”等成了坊间高谈阔论者的谈资, 这些舆论的渲染和传播,一定程度上滋长了极端个人主义 思潮的蔓延。立足社会主义初期的现实环境,至少有两个 方面加剧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危害:首先,社会生产力水平、 文明程度还比较低的现实状况下,必然存在个人利益与社 会总体利益的矛盾冲突,而矛盾冲突中的个人主义情绪如 果没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疏导,在一定条件下很可能演变 为极端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恶性膨胀的私欲的发泄;其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相应的上层建筑法律体系尚 未健全,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和漏洞,可能会让极端个人 主义得到可乘之机。 (三)社会历史变革的动荡时期导致非道德思潮的抬头 蔓延 纵观历史长河,非道德思潮往往滋生并泛滥于社会历史 变革的大动荡时期,而我国当前社会所处的关键转型期,在 传统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被普遍质疑、批判甚至推翻,适应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道德规范尚未确立,人们的道德思 想和道德行为尚处于迷茫状态的大背景下,在一些外来文化 糟粕的影响下,非道德思潮在我国社会的抬头具有一定的必 然性,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又助长了非道德思潮在社会中的蔓 延和渗透,最后,大肆泛滥的非道德思潮反过来又侵蚀和削 弱社会道德控制机制的良性作用,并形成了恶性循环。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社会虚拟网络的盛行,网络世界的隐匿 性更助长了一些人的随心所欲和放任自流,在网络道德监管 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可能也为非道德思潮打开了方便之 门。而网络世界的广泛性,更加有利于非道德思潮的进一步 蔓延。 三、当代中国道德隐忧的应对之策 (一)树立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美德标准,逐步形成个人、 群体和社会共同的道德品格 马克思曾说,只有在一个合乎人性的环境中,人才能 变得合乎人性。马克思这句话不是在讲抽象的人性论,而 是讲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健康生长、道德境界的提高,必 须有其健康的社会条件。而针对当前社会道德判断标准弱 化的现状,马克思所谓的“合乎人性的环境”应该可以理 解为全社会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良性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 美德。那么,当前在全社会加强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美德的 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些核心价值观和美德标准不能仅 仅由权威人物或者上级行政机构设定,然后通过行政命令 一级级安排布置下来,而是通过激发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 和基本美德开展各种形式的大讨论,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确定那些被绝大部分人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价值理念,再在 具体表现形式上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经过深化讨论,最 终形成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美德要求,并号召全体 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切实笃行,与此同时,建立必要的监 督和制约机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个人、群 青年与社会 体和社会共同的道德品格。 (二)引导全社会进行正确的审视和认知,号召全社会 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 针对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和蔓延,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 引导全社会对其进行正确的审视和认知,首先,将其与个人 主义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区分。伴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社会 对一些道德现象应当随之进行重新审视和认知,例如人们对 个人合法权利的高度重视和坚决维护、对个人正当利益的执 着追求甚至斤斤计较、不愿意简单地以自我牺牲以求保障集 体利益等等,这些现象如果以现代社会道德价值标准来衡量, 未必就是错误的、不正当的,而且可能是应当得到尊重的。 其次,国家应当更好地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政策的制定既体现长远的根本利益,又照顾当前利益;既考 虑国家的整体利益,也关心群众的现实要求,从客观上杜绝 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的客观条件。再次,国家应当采取切实有 效的方式引导全社会积极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不可否认,近 年来公职人员中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而且造成了极大的社会 危害和严重影响,所以首先应当要求和引导公职人员坚持社 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导向,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再将这种 正确导向扩展到全社会,将抵制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内化为 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 (三)重视和强化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突显道德的 实用性 道德意识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内化 为人们的自觉,进而使行为主体自觉地以一定的道德来规范 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为了更加有效地抵制非道德思潮的 蔓延,我们必须更加重视道德教育,充分汲取、继承和发扬 中西方传统和现代道德教育中的有益成分,立足当前的国情、 社情,在充分尊重社会成员的道德意愿和期许的前提下,以 当前社会所能接受的道德教育方式,全面强化社会道德教育 和引领。除了在教育中重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也应更加突 出道德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道德行为突显出其有用性和现 实价值,全体社会成员就会从现实生活中学会道德行为,并 在实际生活中切实笃行。 参考文献 [1】杨韶刚.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U】.教育研究, 2004年第1期. [2]万俊人.世纪回眸:“道德中国”的道德问题Ⅱ].求索: 2011年第4期. [3汤丽芳.3】社会公德:"3代中国道德建设中的道德难题Ⅱ】- _2011年第4期. 【4】杜培.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及道德嬗变探源Ⅱ】_甘肃理论 学刊,1998年第4期. [5】高兆明.道德建设的现代性反思:形势、问题与对策Ⅱ】.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 作者简介:欧少彬(1984.10一),男,广东汕头人, 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 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3.V0L.525.N0.1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