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影《攀登者》最新观后感5篇精选_看《攀登者》有感

2022-12-31 来源:步旅网


电影《攀登者》最新观后感5篇精选_看《攀登者》有感

《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攀登者》观后感

小时候读毛主席的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对于“登攀”的理解还只限于登山,“见山是山”说的就是那时的我。读词之后,小伙伴们心中所充满的,都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和“世上无难事”的豪情。到了80年代初,叶剑英元帅的诗——《攻关》成了众多年轻学子的座右铭,“攻城”、“攻书”、“险阻”、“苦战”等词语让我们开始明白,攀登科学高峰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唯有全力以赴,方能苦战过关。这时候我们再看“登攀”,已然是“见山不是山”了。

《攀登者》的故事,我们从小就知道。潘多等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人物的名字,早就深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之中,时时鼓励着我们前行。到了2018年,当年的登山队员、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时隔43年之后终于成功登顶珠峰的新闻,依然给了我们许多的震撼和感动。观看气势不凡的电影《攀登者》,让我们有幸直观地感受到了珠峰的险峻、雄伟,体验到登山队员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气概与豪情。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一直奋斗在攀登路上的人们,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这两天,中小学的同学正在举行毕业四十周年聚会,我因故未能参加,殊为遗憾。遥想当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不正是我们此刻心情的写照么?山还是那座山,人也还是那些人。但不管何时何地,人都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1

2019《攀登者》观看心得

2019年10月2日,我和爸爸妈妈去太平洋影院观看了一部爱国影片——攀登者。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1960-1975年我国挑战珠峰顶的故事,开篇写了挑战珠峰的片段,我国的三名登山人员成功登上珠峰封顶,然而就在挑战珠峰归来时遭到学生和领导的质疑“我们到底有没有登上珠峰?”国际攀登协会有规定:登上珠峰必须360度留影拍照,而他们的摄像机却滚落下珠峰,没有带回任何影像记录,于是,这三名登山者在1973年国家登山队再次成立时,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再次挑战他们1964年成功登顶的珠峰,带回影像资料,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登上了一次珠峰,还能再次登顶!”

经过艰苦的训练,他们整装待发,分为三个部分,后勤部队、突击部队、气象部队。他们告别大本营,带着登山团队一路披荆斩棘,用生死挑战珠峰。在短暂的窗口期(最佳登山时期)内,一搏输赢。

为了保证气象数据的准确性,突击部队带着气象部队首先驻扎到了前进营地,准备在第二天黄昏前到达北坳营地,他们迎着风雪,艰难地行走在漫过膝盖的雪地,前往北坳。到了第二天的夜里,他们才到达了北坳。

第三天,他们整装待发,全员前往大风口。就在快要到达时,突然收到气象部队紧急通知:“大风口的风力现在已达八级,可能还会持续到十级,你们一定要小心,实在不行就原路返回。”然而,突击队队长方五洲仍然命令突击部队继续前往大风口,并对气象部队的主任徐缨说道:“我现在命令部队前往大风口,如果真如你所说的那样,我立即命令部队原路后撤。”不过多时,他们便来到了风力强劲的大风口,一赌输赢。

2

强劲的大风向突击部队猛烈地吹来,这时,大本营来报:“我们命令气象部队撤回大本营,但迟迟不见他们回来,信号也中断了,他们可能在冰塔林,你们赶紧撤回查看一下吧!”队长方五洲接到命令,立即命令部队撤回大本营。

他只身一人来到冰塔林,四处呼喊:“徐缨”,听到了微弱的回应。这时,徐缨也看见了他。就在两人快要相遇之际,方五洲察觉到山顶的一块巨大的雪球滚落下来,砸到了徐缨与他相隔的一座厚重的冰塔,冰塔应声而倒,眼看就要砸到徐缨,方五洲拼尽全力奔了过去,用身体撑住了倒下的冰塔,并叫人把徐缨拉走,自己撑着冰塔,他将冰镐撑向冰塔,自己挪出了倒下的冰塔,自己因解救徐缨受伤了,他们一同返回了大本营。这时,突击队队员提议道:“方五洲队长负伤,现在必须好好休息不适宜登山,我申请作为新队长带着队员继续冲顶。”副总指挥急于求成,不听方五洲的阻拦,将那位年轻的队员选为新任队长。

新队长带着突击队选一佳日(好天气)再次冲顶。这时,气象组发来急讯:“现在风力很大,建议你们先停顿一会儿,再去冲顶。”大本营也发来简讯:“大风没什么,不用管它,继续登顶。”方五洲反对道:“我建议你们先原地修整30分钟,等大风过了再冲顶。”但副总指挥却让突击队员听自己的命令。到了第二台阶时,前方的队员不小心滑倒了,队长连忙去扶,队员的氧气瓶撞到了自己的头上,晕了过去,而队长的绳索也连着队员,于是几名队员也相继滑倒,被队长托向悬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最上面的队员扯着嗓子喊道:“快用冰镐减速!”就在队长滑下悬崖的那一刻,冰镐固定住了绳索,离队长最近的队员向队长说:“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而队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把紧紧攥着摄像机的手伸向队员,然后就用小刀割开了绳索,自己掉下了悬崖。这次冲顶,再次以失败告终。副总指挥含着泪扑进方五洲的怀中:“我--不该--那么着--急--!”

大本营收到通知:“窗口期已经过了,明年再一搏吧。”气象部门徐缨根据科学测算,近期有南压脊暴风大概3天时间,过后会有短暂的窗口期,适宜登顶,经各方讨论最终决

3

定由方五洲带领突击队再次冲顶。

方五洲登顶途中遭遇雪崩,呼吸骤停经人工抢救苏醒后继续前行,到达了第二台阶,就在准备架设梯子登顶时,气象部门的徐缨患病忍痛对方五洲说天气有变先不要—冲顶,然后徐缨便吐血不止就在她迷离之际,方五洲喊道:“我要娶你-我现在就要娶你。”这时,徐缨含泪告别人世,随后方五洲化悲痛为力量带领团队顺利登顶,插上了代表中国的五星红旗,并且测量了珠峰的高度:8848.13米,刷新了历史,让中国在全世界面前昂起了头!

以上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这部电影中,我知道了爱国、维护国家的尊严是需要付出生命代价的,我知道了要想成为合格的登山队员,需要锻炼好身体,学习登山知识,掌握登山技巧,丰富各种知识,通过拼搏让祖国在世界面前永不低头,我知道了爱一件事就要完成它,做好它,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得更棒、更好,将来为祖国争得荣耀!

2019《攀登者》观看影评

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天,天悦影城,几经换票改票,误打误撞走进了《攀登者》的放映厅。

后来才知道我是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先睹为快。

影片来得始料未及,与之邂逅时也开演过半。前序的铺垫都省了,撞入眼球的,是风暴!携石裹雪的超大风暴,被风暴强行扯开的钢钉,以及裹挟在狂风暴雪中看不清的飘忽忽一团人影……人们的千般预案万般筹备,在无情的自然界面前,竟一击即破!

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高度还原了1975年珠峰攀登者们的险境与喘息,让人心

4

头一震。

镜头静止,转向皑皑雪原,一座座雪峰林立如柱,浩瀚的雪白不见一粒尘埃,美得令人震撼又窒息。人在其中,真是沧海之一粟!迷途,坍塌,队员搜救,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喜悲!

上世纪70年代是和平的,战火的硝烟已退,国家间转入微妙的较量,为国争光使命之艰巨,等同于捍卫疆土。70年代也是相对落后的,科技尚不发达,通讯尚不便捷,战胜残酷自然所主要依靠的,还是攀登者们的血肉之躯!

中流砥柱方五洲,年轻队长李国梁,气象工作者徐缨……他们是珠峰的攀登者,更是背负着国家使命的人。他们既是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珠峰的风雪,见证了他们青春的奋斗,也见证了他们再平凡不过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他们个性分明,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时准备为国家的荣誉赴死。不畏现实,在残酷的自然中坚持着不屈的斗争……

李国梁死了。年轻的队长在生命最后一刻,把摄像机交给战友,自己割断绳索坠下悬崖,让其他战友生还。

徐缨死了。如果她明哲保身听从上级指示,如果她没有自作主张登上雪峰……她是为自己的决定而死的。但是,没有这个决定就没有方五洲登顶的成功!只记得她嘴角沾满血污,脸上的笑却还灿若春花……这一刻,她完成了生命中最伟大的任务。

和平时代的人如何去谈民族精神?去谈爱国信仰?当个人生命与国家荣誉同时摆在眼前,如何抉择……看得见的对手易打败,内心的敌人难降伏。为国家荣誉赴死,是一句平时谁都喊得出的口号,而紧要关头能选择舍弃自我为国捐躯的……唯英雄尔。

5

攀登者,他们的功绩不亚于血洒疆场的勇士。

影片尾声,字幕打出一段史料: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数据,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13米。这个数据不就是当年我在地理课本学过的那个数据吗!……无忧无虑的少年,轻描淡写的数字,如何明白它的分量之重?如今才懂得它所仰赖的,是多少攀登者冰冷却无悔的尸骨……

新中国成立今已70周年,电影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等待,如今中国终于交出了震撼人心的冒险类大片。它不是科幻的童话,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而历史,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祖国70岁生日,是一座里程碑,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攀登者的精神,将永远纵贯在祖国源远不息的血脉中,无止无疆。

2019《攀登者》观看体会

今年国庆档可谓是三足鼎立,《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和《中国机长》在首日都收获了相当不错的票房与口碑,但从目前的票房来看《我和我的祖国》仍然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被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洗脑的我原本也是打算先去看《我和我的祖国》,无奈场场爆满,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去看《攀登者》。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近几天网上黑《攀登者》的新闻太多,导致这部片子的上座率并不怎么理想,不过冲着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这些实力派去看一看也没什么毛病。

6

电影开场用简短的篇幅讲述了1960年新中国第一支登山队攀登珠穆朗峰的故事,过程就不细说了,一大波人从山下出发最后到达顶峰的仅仅只剩下三人,雪崩、风暴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张译赤脚登人梯的画面,零下三十多度,赤脚踩在冰雪之上,这是得有多强大的信念和忍耐力。看完回来就查了一下历史资料,还故事原型里还真的就有“赤脚登人梯”这么一段,感动之余也让人无比震撼。

当然,电影也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加了很多戏剧化的元素,比如方五洲的感情线、比如李国梁的感情线。

方五洲和徐缨的感情线在我个人看来穿插得恰到好处,二人的情感也并非是俗套的儿女情长,在方五洲最后一次冲顶的时候徐缨甚至豁出性命去为他播报实时气象情况,这是爱情也是革命的情谊。这样的爱情让人感动之余,也充满了正能量。

而反观李国梁这个角色,他和黑牡丹的那段感情戏就显得没那么出彩。其实确切地讲,他俩的感情戏份并不多,只有在训练基地里和雪山试训的冰裂缝里两小段,完全可以当作是影片的一种调剂,年轻人嘛,看到帅小伙、漂亮姑娘总会激起一点内心的波澜,我觉得挺真实,不刻意也不违和。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提到的关于摄影机的话题。1960年虽然有三人登顶,但没留下影像资料,这也产生了之后“不被世界承认”的说法。这让当时兼职摄影的曲松林非常内疚,一直耿耿于怀,十五年后再见方五洲仍然埋怨他扔掉了摄影机。(事后我查阅了一下历史资料,不是没有摄影机是因为天太黑,拍不出什么东西,又要赶着下山,所以就没留下影像资料。)

方五洲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曲松林无言以对,具体说的记不清了,大概意思就是“如

7

果要你杀了我去保护摄影机,你会怎么做”。的确,舍弃自己的生命去保护摄影机容易,但要你舍弃同伴的生命,你又会如何抉择呢?来自灵魂的拷问,绝大多数人总是能对自己狠一点,却对旁人狠不起来。

直到李国梁牺牲,曲松林的态度终于发生了转变。

人命重要还是摄影机重要?在旁人眼里摄影机就是鉴证国家的荣誉的必要条件,牺牲几个人算什么?可是作为负责人,曲松林担负的不仅仅只有国家荣誉,还有整个团队的生命安全。“安全第一”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勇于攀登的冒险精神没有错,但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其实在第一次领导责问方五洲、曲松林、贡杰三人为什么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的时候就有所体现。方五洲一句“为了救曲松林”,让领导直接转了话锋,不难看出他能理解方五洲当时的心情。

整部影片的质感还不错,置景和特效都很逼真,风暴、雪崩等灾难来临时给人震撼视觉冲击的同时,角色们的表现也比较真实,尽管电影里方五洲还是有几个耍帅的镜头,不过也并没有浮夸的感觉,顶多是功夫好点,胆儿大点,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看完的电影的感受比较平静,尽管影片里有不少让人感动的点,但不像《战狼》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那样煽动情绪,这种感动是种平静的感动。

总体来讲,片子还可以,值得一看,不过期望也不要太高,肯定达不到《战狼》那种水准。但这部电影题材不错,喜欢冒险登山的人值得一看。

2019《攀登者》观看有感

8

看了《攀登者》的点映场,直到面前的大荧幕黑屏,所有人才缓缓起身离开。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最终将国旗插在了世界之巅。

1960年,第一代登山人突击队长王富洲、摄影师屈银华、队员刘连满、队员贡布,朝着最后的登顶冲刺。

8500米高度后的“第二台阶”,堪称死亡之路,也是每一个登山者的噩梦。有一段近乎垂直的十米左右峭壁,爬上去才能抵达顶峰。这段峭壁表面没有支撑点,稍有不慎就会坠落,丧身于此。英国人曾数次探测、踩点,最终无奈放弃,认为这是“飞鸟也无法逾越之地”。电影里重现了这段悲壮的场景,解决办法就是搭建人梯。

因为高山靴底是锋利的冰爪,人的肩膀无法承受这样的痛楚,屈银华就脱下鞋子踩在队员的肩上攀爬。他在光滑的岩壁上打冰锥,最后连袜子都脱了,光脚踩在冰锥上,以便更稳地前行。不到十米的高度,屈银华却爬了数个小时。裸露在零下几十度酷寒气候的脚,早已经变紫冻伤。下山之后,屈银华的十个脚趾、两个脚后跟全部做了截肢手术。队长王富洲在登山前体重是160斤,下山后体重只有101斤。

人在极限时刻为了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撇开生死,超越一切肉体和精神上的限制,征服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自然是无情残酷的,而人并不是束手无策的,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越艰难,越无法被打倒。

9

1975年,第二代登山人在“第二台阶”架起了金属梯,此后的33年时间里,它帮助了数千名中外登山者登顶成功,实现了珠峰梦。

电影结尾处,放映了当年攀登者的照片和视频记录。50年前的登山条件,难以想象的简陋。他们在从没有人类踏足过的地方,艰难攀行。成功登顶后,每个人朴素憨实的脸上,露出欢快的笑容。

中国登山人的团结、坚韧、勇气、无畏生死,只能用钦佩和尊敬表达对他们的感受。

一群人,为了一个信念,付出全部热情乃至生命,以超越人类生理与意志极限的能量,征服一座最险峻危险的山峰。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