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长恨歌》看王安忆的时间与存在意识

2020-10-15 来源:步旅网
第13卷第6期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13 No.6 June 201 5 2015年6月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5.06.010 从《长恨歌》看王安忆的时间与存 在意识 陈晓燕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 要: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诠释“时间”的杰出作品,文本在叙述时间流逝过程的同时,将“存 在意识”有机地融合起来。小说vY,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为线索,建构出处于时光之流的王琦瑶在日 常平凡生活中对于青春流逝、繁华不再的失落与对流逝生命无从把握的无奈。因而作者笔下那段 四十年的时光变得更为沉重而有厚度,流露出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作品以“世俗化的”日常生活 叙事为手段,对“时间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度的阐释,这一叙事意图是值得分析与探讨的。 关键词:《长恨歌》;时间;存在;日常叙事;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5)06 0034—04 一、《长-限歌》里的时间 便再也放不下了” J ,于是这种伤逝之感便密密地 1笼罩在王琦瑶的内心世界,弥漫在故事的空间缝隙 里,耐人寻味。 “我们这些以纸笔为生的人,时间的流逝是多么 迅速啊。以白纸黑字承担思想,真是不堪重负,于是 一在小说中,这种伤逝之感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 感基调,这表现在王琦瑶对旧时光的追忆与不舍的 情感之中,这种追忆与不舍在文中由女儿薇薇与“老 切变得虚无,正合了时间的虚无性质,这才显得光 阴如梭,生命在沉思默想中流失,伸出手去能握住些 什么?”_l。序这是王安忆在给自己的散文《接近世纪 初》作序时写下的话。“时间”一直是王安忆小说创 作的一个主题,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可以说是表 克腊”衬托出来。 在母女的相处过程中,王琦瑶与薇薇常常是格 格不入的。“薇薇眼睛里的上海,在王琦瑶看来,已 经是走了样的。”“薇薇她们的时代,照王琦瑶看来, 旧和乱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变粗鲁了。”“薇薇这一代 现其“时间”主题的优秀作品之一。在《长恨歌》中, 王安忆常常流露出对于时间流逝的幻灭感与失落感 以及对老上海精神文化消失的焦虑与无奈。 傲行马路的摩登女性比前边历代的都多了一个秉 作品《长恨歌》描绘了少女时代的王琦瑶在参加 一性,那就是馋。"[2 ̄256-259“粗鲁…‘旧…‘乱…‘铺张…‘浪 费”“物质”……这些词是王琦瑶所能冠以薇薇时代 次选美后,成为家喻户晓的“上海小姐”,当她风头 正劲的时候,却走入了另一种生活,成为爱丽丝公寓 的女主人、李主任的外室,过起“金丝雀”的生活。但 的一些名号,时代的变迁所带走的老上海的精神文 化,无疑造成了王琦瑶内心的失落与不满。很难想 是好景不长,在李主任失事后,她走出那个“精致繁 华的笼-T-”,融入到寻常人家“平安里”,过着自食其 力、柴米油盐的生活。 象,一个生长于“繁盛”时代、对生活有精致讲究的王 琦瑶,会对薇薇们“粗俗的”摩登时代感兴趣。因而, 母女之间感情的隔阂势所必然,加之女儿对母亲的 不理解,使得王琦瑶空虚的内心深处急需个“知音” 这是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它与下文王琦瑶融 入寻常百姓生活、伤逝辉煌不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前半部分辉煌生活的描写,为后半部分感慨往昔奠 定了基础,而后半部分寂寞孤独的生活则是前半部 分繁华景象后的必然趋势,升华了文章的“长恨”主 题。“她撕去一张日历,就觉着上海又长了年纪。上 海真是不能想,想起就是心痛。”正因为“曾经有过, 来填补,因此“老克腊”的登场就发挥了这一作用。 在王琦瑶与“老克腊”的“忘年恋”中,“老克腊” 为了寻找往昔的上海而找到了作为其精神领袖的王 琦瑶,而王琦瑶为了要紧紧抓住即将流逝的时光,对 他们二人之间的畸形恋情孤注一掷,以致使这段感 情在令人唏嘘的境况下收场。文本借“老克腊”之口 *收稿日期:2015—04—02;修订日期:2015-04—27 作者简介:陈晓燕(1990一),女,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方面的研究。 第6期 陈晓燕:从《长恨歌》看王安忆的时间与存在意识 35 说道:“他怀疑自己其实是四十年前的人,大约是死 于非命,再转世投胎,前缘未尽,便旧景难忘……总 是无端地怀想四十年前的上海……”王琦瑶则回应: “要说我才是四十年前的人,却想回去tO.回去不 得。”l_2_ “老克腊”的出现充满了浓厚的怀旧气息, 但是时光毕竟是难以倒流的,那仅仅是一种感觉。 小说文本给出了两条路:要么“老克腊”从怀旧 气息中超脱出来,以新姿态融入现实生活;要么在继 续追寻的同时,做一个注定失败的孤独斗士。文本 没给他第三条出路,因此在他们一意孤行地发展“忘 年恋”时,那现实的差距以及双方之间无法逾越的鸿 沟,留给他们的只能是忧伤和幻灭。虽然在王琦瑶 一方,她也清楚这一鸿沟的存在,并将永远存在,他 们之间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和时间有关系的事 情”l2 ,但是她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将“老克腊” 视为她抓住流逝时光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固执换 来的只能是失落与无奈。 从小说所叙述的主要故事与流露的浓烈情感来 看,“时间”意识无所不在。文中人物追逝往昔,抵触 现实,执着过往……让文本处处给人以一种浓得化 不开的伤感,无怪乎作者曾将《长恨歌》取名为“四十 遗梦”。“四十”“遗”“梦”“遗梦”,每个-7-i ̄都透露出 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赋予作品对流逝时间的无限感 叹与怀念,而“长恨歌”则更直接地将人物的内心情 感揭露出来,谱出一首永无休止的憾恨之歌。 二、《长恨歌》中的存在意识 《长恨歌》是王安忆在不惑之年写下的,应该说, 在这个年龄段的王安忆,对于人生会拥有比较成熟 的看法,更容易产生一些具有深刻哲理的感悟,正如 吴芸茜在她的博士论文《论王安忆》中所作的论述: “在此能看到青春的流逝、生命的激情,也能遥望到 生命的终点,开始思考死亡。时间概念,特别是生命 有限、光阴无多的意识,会不知不觉地侵入40岁人 的思绪中。”_3 。 的确,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并不局限于诠释“时 间”是什么,而是在文本中深含着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的存在问题。“时间”与“存在”一向是不可分割的 两面。“在《存在与时间》中,‘存在’就是时间,不是 别的东西,‘时间’被称为存在之真理的第一个名字, 而这个真理乃是存在的呈现,因此也是存在本身 ……”L4 写“时间”时,往往离不开对生命存在的思 考,因为在“时间”最起点的那一刻,“存在”本身便已 经存在了。在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哲学中,他早 已强调了“存在”的重要性,他认为所谓存在,首先是 “自我”的存在,即“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如若不 存在,那么一切都不存在了,何来人的本质? 从这一哲学理论出发来反观王安忆的小说,可 以发现王安忆总是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存在。在 《长恨歌》中,主人公王琦瑶无法抗拒时间的流逝,青 春韶华一去不复返,富贵繁华如过眼云烟,那些令人 无法释怀的旧时光,给王琦瑶带来了说不清、道不尽 的无奈。但是她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在她走出“金 丝雀”笼之后,她学习了一门护士注射手艺,以崭新 的姿态融入到上海的生活之中。在平安里,柴米油 盐、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事事都需费心费力,打 针、聊天、打牌、下午茶、围炉夜话……构成了王琦瑶 日常生活的总体面貌。正是在这一点一滴流逝的时 间里,王琦瑶将自己的人生过得如此的精致用心。 如此琐碎而节奏拖沓的生活,在王安忆的笔触里却 成了诗意盎然、极具情致的生活场景。 王安忆曾说,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 细的日常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 奇光异彩 ],只有在如此扎实实的存在中,生命的奇 光异彩才有所依附。然而生命的存在过程,在人们 的眼中,并非常以绚烂的姿态呈现,日常生活是免不 了挫折与孤寂的,可王琦瑶们却能用宽容、乐观的心 态迎接生活中的喜怒哀愁,在经历一次次的寂寞与 伤逝的侵袭之后,仍能乐观地开拓新的生活,这一历 程不正是奇光异彩生命的显现吗? 只是现实是残酷的,“技术文明中人的生活完全 由时间控制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十分清晰确定地展 现在眼前。时间自在地流逝,人却在疲于奔命的生 活节奏中创造了时间的权威,并使自己成为时间的 奴隶,,E3 ̄ao。在机械的时间里,人类的生存变得如此 的可悲可叹,任由时间的控制而无法超脱。因此即 便是努力而扎实地生活,人们仍然无法真正地永久 保有那珍贵无比的时光。 面对流逝的时光,王琦瑶曾试图努力地加以挽 留,但最终只是唏嘘一场,这就是生活给她的最后答 案,似乎一切都只是虚无。从这一角度来看,王琦瑶 是壮烈的,她那敢于与流逝的时光相抗争的勇气无 疑是值得赞赏的。很显然,作品在这里已经涉及到 了人与永恒的问题,上升到了哲学中所探讨的人生 意义、时间与存在这一类的高度上,这是王安忆对人 类的终极关怀所做出的努力,也是《长恨歌》的厚重 之处。或许在时间的流逝中,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 把握住当下。很难想象,在这个被机械化了的时间 里,如果没有积极平和的心态,如何能过得上那精致 又充满意味的生活呢?在这个意义上,生活于连绵 不断、生生不息的El常生活中的王琦瑶们,确实完美 地诠释了生命的韧性。 36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月 三、时间与存在意识的日常叙事 在对“时间”话题不断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王安 忆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观,那是属于个人的、染上 了主观色彩的时间观,是对日常生活体验与感悟的 时间观。韩毓海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现代性 问题》中指出,当代文学主要的两种叙述话语,与之 相对应的有两种不同的时间观:一种是强调变化、革 命、破坏,以建立新生活、创造“新人”的时间观;一种 是重视“日常世俗生活”的时间观 。 显然,王安忆的“日常世俗生活”叙事里的时间 观念是世俗化的,因此,在《长恨歌》中,通篇看不到 大写的历史叙事,而是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情境,繁 琐而细致。王安忆曾在其散文《独语》里说过,艺术 是一个过程,认为音乐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因为 “它是以时间流程为依附的创造物,它具有转瞬即逝 的特征”,并且说人生是目的为死亡的行程,“所有的 意义都在过程”,完成人生的一日便是人生消亡的一 日E71 158。这是作者结合时间对艺术与人生进行的一 种思考,基于这样一种艺术观点与人生观,她在文学 创作中,势必要寻找出一种与此相适应的叙事方式。 这种“世俗化”的时间观,与之相对应的必然是“日常 世俗生活”叙事。 从王安忆历来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发现,生活 之流、时间之流等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确是她主 要的记载对象,并且占据了她作品的大部分空间。 她如此不厌其烦地对这些家长里短的琐碎之事进行 大篇幅的描述,以至于有评论家指出,其长篇创作有 写实上的“流水账”之嫌疑。但是剥开表皮看本质, 这种创作表面上的“流水账”,无非是她“所有的意义 都在过程”的人生哲学之表达方式而已。正如海德 格尔所说的:“我们应该回归到存在者那里,根据存 在者之存在来思考存在者本身,而与此同时,通过这 种思考又使存在者憩息于自身。”[8]1。“存在者之存 在”便是一种过程,一种生命的流程,一种时间。如 此,王安忆通过叙述生活之时间流来表现生命存在 的意义,即是她创作的本质之所在,这从她的长篇代 表作《长恨歌》中可见一斑。 《长恨歌》给人们展示出这样一幅生命流程图: 文本紧紧围绕王琦瑶的生命流程进行叙述,串联起 一系列的人、事、物,展现上海40年的历史流变,伤 逝人生易老、繁华不再、老上海人文精神的衰落。文 本以个人生命的存在历程,来反观生命的本质,这是 王安忆的高明之处。 综观文本可知,小说所表现的是20世纪30年 代至7O年代之间所发生的故事,然而,在作品中只 能看到王安忆的个体生命体验,这40年间的中国社 会震荡、朝代嬗变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并没在 小说中呈现出来。作者将人物潜藏在时间的深处, 细细描摹、精致雕琢他们的日常生活琐事,从而生发 出自己内心的感慨来。这似乎是王安忆的一种固 执:“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 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演 变。” g1 】即便是涉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王安忆也仅 仅是轻描淡写:“一九七六年的历史转变,带给薇薇 她们的消息,也是生活美学范畴的。播映老电影是 一桩,高跟鞋是一桩,电烫头发是又一桩。王琦瑶自 然是要去烫头发的。”_2] 作者有意回避重大历史事件,而沉人小市民的 日常生活叙事。日常生活的时间,因为其琐碎、拖 沓,所以显得停滞不动、悄无声息。 小说的开篇占去文章很大的篇幅,只为呈现上 海这个都市的整体形象,王安忆分别从弄堂、流言、 闺阁、鸽子、王琦瑶等不同的老上海标志人手,通过 细节上的描摹与刻画,构建出一个饱满的老上海都 市形象;对于每一个标志,作家都力求将其形象地展 示出来,譬如在写到上海弄堂时,作者首先“站一个 制高点看上海”,将其壮观景象尽收眼中,对“这城市 背景一样的”弄堂进行一番刻画;转而描绘弄堂的形 形色色、声色各异,将它们极其美丽的景象呈现眼 前;接着将上海看成是一种“性感的”东西,似乎“有 一股肌肤之亲”;最后又将弄堂落笔于“最为日常的 情景”中,让它的感动在笔下“一点一点累积起来”。 似乎要如此一唱三叹、频繁往复,才能将作家心中至 美的弄堂形象表现出来。 在情节开展过程中,作者也对一些特定场景进 行细细描绘,如对老上海繁华的选美场面的渲染、对 爱丽丝公寓奢华与精致生活的铺张、对平安里具有 家常意味场景的描摹、对薇薇时代细致入微的观察 与感受……作品中,对王琦瑶回请严师母时的家常 菜搭配这样描写道:“王琦瑶事先买好了一只鸡,片 下鸡脯肉留着热炒,然后半只炖汤,半只白斩,再做 一个盐水虾,剥几个皮蛋,红烧烤夫,算四个冷盘。 热菜是鸡片,葱烤鲫鱼,芹菜豆腐于,蛏子炒蛋。老 实本分,又清爽可口的菜,没有一点要盖过严师母的 意思,也没有一点怠慢的意思”_2l】 。此类的细节描 写在作品中不胜枚举。 详实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王琦瑶对待生活 悉心悉意的一面,也将她的为人处世、所思所想生动 地表达了出来。这些弱化情节、放大细节、呈现生活 常态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将生活本真的一面活灵活 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另一方面却掩盖了时间的流 第6期 陈晓燕:从《长恨歌》看王安忆的时间与存在意识 37 动性,这是王安忆笔下独特的“世俗化”时间。书中 这样写道:“有谁比王琦瑶更晓得时间呢?别看她日 子过得昏天黑地,懵里懵懂,那都是让搅的。窗帘起 伏波动,你看见的是风,王琦瑶看见的是时间。 ̄[21299 被掩盖的时间让日子过得似乎昏天黑地。但在“自我 [3]参考文献: E1] 王安忆.接近世纪初・序[M].杭卅l: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 [2]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吴芸茜.论王安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感觉到的存在”那里,时间却显得那么鲜明而深刻, 它深深地烙在王琦瑶的心里,因此才能演绎出这一 段“长恨”之歌来。 E4]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综上所述,可以说《长恨歌》探究的是人的存在, 寻找的是散失的零碎时间,是被宏观历史所埋没的 E53 钟红明.探视城市变动的潜流…王安忆谈长篇新作 《富萍》及其它[N].新民晚报,2000-08-06(7). 小时间。正是这些挣扎于小时间里的生命,才能真 正诠释生命的韧性。作品中的时间,正是通过日常 的叙事在人物生命历程中得到体现。王安忆在日常 E6]韩毓海.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现代性问题[J].上海文 学,l994(11):63-69. [7]王安忆.独语・艺术是一个过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 版社,1998. 生活的体验中表现出时间的流动、变迁与幻灭,体现 了日常稳定生活中人类不稳定的时间流动感,即“此 在”在如梦幻般变换的生命历程中所具有的坚韧的 E83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4. 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深厚的人文关怀。 [93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On Wang Anyi’S Consciousness of Time and Existence in Everlasting Regret CHEN Xiao—yan (School of Humanity,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Abstract:Everlasting Regret by Wang Anyi is a masterpiece of interpreting“time”。which combines the “consciousness of existence”with the narration of the lapse of time.With Wang Qiyao’S life as the clue, the novel constructs his frustration for the passage of youth and bustling as well as his helplessness to— wards failure in grasping life.Thus the four decades of time is presented with a heavy and thick taste, which reveals the author’s deep humanistic concern.With the“secularization',of daily life as the narrative approach,this novel makes an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n“time and existence’’,which is worthy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E er£n £ g Regret;time;existence;daily narration;humanistic concern (责任编辑:韩自波 实习编辑:杨 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