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少年强,则国强”,信息技术课必然是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主阵地。信息技术课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为此,我国已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更新快,操作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色,同时也存在着大量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其中,信息技术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纲要》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包括的第一项内容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这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体现在教育领域中的一大标志,也是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措施的施行,在实践环节上都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硬件要配套,二是人员要适应。这两个条件对于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开设而言尤其显得重要。市、县教育局在“十一五\"期间在广大中小学中加大了教育的投入,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办
学硬件有了很大改善。不少农村教师通过必要的岗位培训开始走上了信息技术课的课堂。几乎在信息技术课程进入农村小学课表的同时,广大农村孩子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用起了电脑.在接触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同时,个体的好奇心往往是天性使然。农村的孩子刚开始接触到信息技术课程时,一定是非常兴奋的,甚至很多孩子还根本没有想象过课还可以不在原来的教室里上,可以由老师带着,来到满是机器的课堂里,来学习一门过去从未上过的课程.
提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会不会与原有课程教学有所改变?我们的假设是:如果仍旧用原有的一套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好不容易才生成的兴趣能维持多久?因为在本人所接触的一些农村小学教师和所亲历的一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情况并不让人乐观.
另外,我们学校是肥西县农远运用模式二示范学校,比积极打造“信息技术运用”特色学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大量投入、教育发展的需要及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不断完善,接入宽带网,建成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同时软件资源不断丰富,教师基本的教育技能素养得以提高,我校出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潮,涌现出一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带头人,并在教学中发挥出重大作用,在各个领域争创了多项荣誉,同时还自制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软件。早在九十年代就对有效技能主要是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美术、自然、英语等学科课堂教学的运用进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两个县级课题《小学语文口语能力的培养》、《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
合的探索》、一个市级课题《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已顺利结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优化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已被市级立项,正处于研究之中,这些都为我们在研究“农村地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能培养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用有效技能促进学生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的最终目标。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兴趣是一种与情绪紧密相联的心理倾向性,以趋于某种认识活动 为主要行为特征.而兴趣的产生,又与参加相应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即个体在参加某种认识活动时,情趣的产生与维持与其在活动中取得积极情绪体验有着非常直接的相关.关于学习兴趣之于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有许多人做过类似的研究,基本的结论就是学习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进程和效果的重要变量.
兴趣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兴趣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凡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有关方面的知识、技能,并使某种潜在的素质和能力道德发展。其次,兴趣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促进个性的发展。第三,兴趣能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
信息技术课程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走进了小学课堂,教师们在带领学生共同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否充分利用小学生对这门新课
程的好奇,并直至充分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关键。在农村小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比有效地使用各种机器要“有效\"得多。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有效的培养策略是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向农村小学,开展一些研究,不可能脱离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而农村小学教师有效地发展自我、提高教学技能,又必须依托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来生成。通过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将这一培养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应当是一条追求教学高效益的好途径。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中的心理倾向性和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动机和兴趣 等理论,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关于兴趣之于学习效果的功能,有许多现成的研究成果,在本研究中可以信手拈来。在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利用小学生刚刚萌生起来的兴趣,就需要我们的农村教师认真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应产生的功效。在既不将课程功效放大、也不能缩小的前提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学习的目的。这有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将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所应产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从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化。
2、教学理论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教学理论中的新观点被引
入。这其中,“小班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等组织形式被大量采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师生个别接触的机率要比其他课程教学中多得多。关于技能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大量使用。随着农村小学生人数不断地减少,过去在农村小学不易推广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也可以尝试着进行了,并且这也是受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特点决定的。
三、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努力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农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并维持学习兴趣,为验证课堂教学理论提供一些实践依据。
2、进一步丰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实践模式,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益。
(二)主要内容
1、对农村小学生关于信息教师课程学习兴趣作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的状况,时间分别选在2015年5月和2015年9月。5月的调查以现在的高年级的学生为对象,9月的调查以中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并对调查结果作比较性分析,以期探求这一年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学习兴趣发生的变化。
2、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结构性分析。 首先是对影响学习兴趣的变量作分析,这其中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作结构性分析,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等。通过现场观察、对象访谈等方式做好行动研究的前期准备。
3、选取2-3个班的农村小学生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
随机选取2—3个年级,各取一个班级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通过集中观察、跟踪调查等方式,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实施有效的干预。到2015年10月,对5月调查过对象再次做调查,对两次结果作比较性分析,以检验干预的有效性。
四、研究过程和主要方法 (一)研究过程
1、调研立项阶段(2014。10-2015.1):开展前期研究,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作了解,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方法;申报批准立项.
2、课题实施阶段(2015。2—2015.7):深入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一线,通过听课、与农村一线教师讨论、对农村小学生作学习兴趣调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策略并选择相关年级开展研究。
3、课题总结阶段(2015。9—2015.12):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反思,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注意收集关于小学生学科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来拓展思维视野,使本研究活动有坚实的理论和先进的
经验作支撑。
2、行动研究法:本研究主要方式是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运用的基本方法。
3、调查法: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小学生,实地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中收集到的各种做法进行整理总结,以加工提炼出有效策略.
五、研究成果呈现方式 (一)研究成果方式 1、调查报告
对农村小学生三次调查所形成的两对比较样本,可以分别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提出研究成果,并为行动研究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2、论文
就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改进教学诸环节来培养小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整理总结出一些好的策略,并便于在实践中推广.
(二)本研究预期的创新之处 1、从“源头”抓起
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不喜欢学习,情况应正好是相反的.但为什么到了学校里去接受正规的制度化教育,厌学的情绪就慢慢滋生起来?虽然这与考
试和评价制度导致学习压力过大有关,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农村的小学生来开展这样的研究,效果可能还放大一些。
2、在教学中研究
农村小学教师都很忙,而教学研究本身与教学研究就不应当是“两张皮”,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将自己的时间分为教学实践和研究实践两个部分。而在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身也在成长着,这种成长可能会被我们忽视,但却是客观存在着的.本研究认为,在教学中开展研究,两者同时进行,效果也可能被放大。
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课题小组高度重视校本研修,大力支持课题研究,由负责人亲自带头,指导监督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组人员自筹金费保障课题活动开展的经费支持。 3、参加课题组成员都为中青年教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敬业精神,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和有效实施。
4、课题研究历时一年,涉及本校各年级学生,保证了课题成果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015。2。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