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年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1-07-08 来源:步旅网
黑龙江省2018年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B. 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相同 C. 多糖在细胞中不与其他分子相结合 D. 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 【答案】A 【解析】

在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O,但因为H分子质量最小所含数目最多,故A正确。DNA含有特有的碱基T,RNA含有特有的碱基U,故B错误。多糖在动物细胞核植物细胞中种类不同,在植物体内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主要是糖原,故C错误。蛋白质中至少含有CHON,脂质中含有CHONP,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对下表的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溶液 甲 乙

A. 甲可能是麦芽糖溶液

B. ①是斐林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 C. 乙液可能是一种酶溶液 D. ②是紫色,③是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性糖,还原糖包括单糖、麦芽糖和乳糖,其中麦芽糖是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二糖,故A正确;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故B正确;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因此乙是蛋白质,由于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此乙可能是一种酶溶液,故C正确;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因此乙是蛋白质,②是紫色,③是氨基酸,

- 1 -

溶质的元素组成 C、H、O C、H、O、N等 检测试剂 ① 双缩脲试剂 颜色反应 砖红色 ② 溶质的基本单位 葡萄糖 ③ 故D错误。

3.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分布 B. 核糖体是蛔虫细胞和绿藻细胞中唯一共有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C. 发釆的核糖体一部分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一部分附着在内质网上 D. 麦芽糖酶、胰岛素和载体蛋白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分布,A错误;核糖体和中心体是蛔虫细胞和绿藻细胞中共有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B错误;发釆属于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没有内质网,C错误;麦芽糖酶、胰岛素和载体蛋白均为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技巧是:一是理解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内涵、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识记常见的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二是准确掌握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分布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4.如图是四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结构上看,大肠杆菌细胞与图中Ⅲ所示细胞同属于原核细胞 B. 图中⑥是高尔基体,其在Ⅱ细胞中的功能是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C. 图中的Ⅰ可代表人体的胰岛B细胞,其合成的分泌蛋白有胰岛素 D. 判断Ⅳ是低等植物细胞的标志结构是图中③中心体和④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 2 -

【分析】

本题以“四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从结构上看,大肠杆菌细胞与图中Ⅲ所示的蓝藻细胞同属于原核细胞,A正确;图中⑥是高尔基体,其在Ⅱ所示的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功能是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B错误;图中的Ⅰ为高等动物细胞,可代表人体的胰岛B细胞,其合成的分泌蛋白有胰岛素,C正确;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因此判断Ⅳ是低等植物细胞的标志结构是图中③所示的中心体和④所示的叶绿体,D正确。

【点睛】梳理常见的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各种细胞器的分布,据此明辨图中①~⑦所示结构的名称,进而推知Ⅰ~Ⅳ所示的细胞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 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 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 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D. 内质网既参与物质合成,也参与物质运输 【答案】A 【解析】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合成场所是滑面内质网,而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是分泌蛋白,故A选项错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内质网形成囊泡,向高尔基体运输,故B选项正确;胃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故C选项正确;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故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名师点睛】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初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6.下图甲是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3 -

A. 从图甲可见250 mmol·L-1NaCl溶液不影响人红细胞的代谢 B. 图乙中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 C. 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小

D. 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300mmol·L-1NaCl溶液可能死亡,乙图中的处理时间内细胞一直有生物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250 mmol•L-1NaCI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小于1,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了,红细胞皱缩而影响了该细胞代谢,A错误;乙图中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一直在失水,但是由于细胞壁的存在,所以细胞体积基本不变,B错误;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液浓度最大,吸水能力最大,C错误;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300mmol•LNaCl溶液可能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乙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具有生物活性,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7. 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和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肝部分切除后,残余的肝细胞迅速出现活跃的分裂而再生,它体现了肝细胞的全能性 B. 若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能培养成完整个体,则说明早期胚胎细胞能表现出全能性 C. 生物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D. 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答案】B 【解析】

肝部分切除后,残余的肝细胞迅速出现活跃的分裂而再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因此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若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能培养成完整个体,则说明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全能性,B正确;生物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 4 -

-1

【名师点睛】1、全能性是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2、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对生物体有利,而细胞坏死是外因引起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对生物体不利。

8.下图为中华大蟾蜍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中华大蟾蜍的睾丸作材料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有可能观察到图中三种物像 B. 甲细胞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X C. 丙细胞表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后期分裂图像,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和卵细胞 D. 由图甲到图乙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而由图甲到图丙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在睾丸中不能看见,故A错误;图乙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完成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故B正确;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完成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卵细胞和机体,故C正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甲→丙的过程,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9.如图表示人体胰蛋白酶在体外最适pH(为8左右)条件下催化蛋白质分解时,蛋白质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C

A. 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 5 -

B. 如果在B点时,pH改变成5,则反应速率上升

C. 其他条件不变,在B点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 D. 因为酶活性的限制,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等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详解】在OB段,反应速率随蛋白质(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A正确;依题意可知:蛋白质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在体外最适pH(为8左右)条件下测定的,如果在B点时,pH改变成5,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下降,B错误;在BC段,反应速率不再随蛋白质(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在包含B点在内的BC段,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因此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但若其他条件不变,在B点时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则反应速率增大,C、D错误。

【点睛】易错辨析: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而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在酶量一定,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10.将某高等植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细胞器A 细胞器B 细胞器C

A. 如果细胞器A是线粒体,其中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 6 -

蛋白质(%) 67 59 61 脂质(%) 20 40 0 核酸(%) 微量 0 39 B. 细胞器B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 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有水产生,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 D. 蓝藻细胞和该细胞相比较,没有细胞器A、B、C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表格信息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能力。

【详解】表中的三种细胞器均来自于植物细胞。细胞器A主要含有蛋白质和脂质,此外还含有少量核酸,说明细胞器A为线粒体或叶绿体,如果细胞器A是线粒体,其中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而葡萄糖(C6H12O6)分解为丙酮酸的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细胞器B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可能是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或溶酶体或液泡,溶酶体或液泡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错误;细胞器C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不含有脂质,说明无膜结构,说明细胞器C是核糖体,在核糖体中进行的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有水产生,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C正确;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而该细胞为真核细胞,因此蓝藻细胞和该细胞相比较,没有细胞器A、B,但有细胞器C,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表中“细胞器A、B、C中的三种有机物含量”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围绕“细胞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明辨细胞器A、B、C的具体名称,并与有氧呼吸过程、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原核细胞等知识建立联系,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 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C. 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 D. 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过程、实验现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因大肠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

- 7 -

布在沉淀物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A正确;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说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到了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因此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该DNA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B、D正确;由题意“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可知:在实验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大肠杆菌裂解的发生,所以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不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而是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C错误。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识记和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方法、过程,据此,以图示信息“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为切入点,推知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源与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2.玉米的基因型与性别对应关系如下表,已知B、b和T、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BbTt的玉米植株做亲本,自交得F1代,让F1中的雌雄同株异花植株相互交配,则F2代中雌、雄株的比例是

32

32

32

P标记的

B和T同时存在 基因型 (B_T_) T存在,B不存在 (bbT_) T不存在 (B_tt 或 bbtt) 性别

雌雄同株异花 雄株 雌株 A. 9:8 B. 3:1 C. 9:7 D. 13:3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并结合表中信息可推知:F1雌雄同株异花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所占的比例为1/9BBTT、2/9BbTT、2/9BBTt、4/9BbTt,它们产生的雌雄配子各4种,比例为BT=1/9+2/9×1/2+2/9×1/2+4/9×1/4=4/9、Bt=2/9×1/2+4/9×1/4=2/9、bT=2/9×1/2+4/9×1/4=2/9、bt=4/9×1/4=1/9。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下: 雌配子 4/9BT

2/9Bt - 8 -

2/9 bT 1/9 bt 雄 配 子 4/9BT 2/9Bt 2/9 bT 1/9 bt 16/81BBTT 8/81BBTt 8/81BbTT 4/81BbTt 8/81BBTt 4/81BBtt 雌株 4/81BbTt 2/81Bbtt 雌株 8/81BbTT 4/81BbTt 4/81bbTT 雄株 2/81bbTt 雄株 4/81BbTt 2/81Bbtt 雌株 2/81bbTt 雄株 1/81bbtt 雌株

表中除了标注的雌株和雄株外,其余的均表现为雌雄同株异花。分析统计上表中的数据可知:F2代中雌、雄株的比例是9:8,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3.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某些相关生理和生化反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结构a是核糖体,物质b是mRNA,过程①是翻译过程

B. 过程②在形成细胞中的某种结构,这一过程与细胞核中的核仁密切相关 C. 如果细胞中r-蛋白含量较多,r-蛋白就与b结合,阻碍b与a结合 D. c是基因,是指导rRNA合成的直接模板,需要DNA聚合酶参与催化 【答案】D 【解析】

通过①过程合成r­蛋白,则结构a是核糖体,物质b是mRNA,过程①是翻译过程,A项正确;通过过程②合成rRNA,这一过程与细胞核中的核仁密切相关,rRNA参与核糖体的构成,B项正确;据图可知,如果细胞中r­蛋白含量较多,r­蛋白就与b结合,阻碍b与a结合,C项正确;rRNA合成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催化,D项错误。

- 9 -

14.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某种鸟(2N=80)的羽毛颜色由三种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如图所示),D控制灰红色,D控制蓝色,d控制巧克力色,D对D和d为显性,D对d为显性。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推论合理的是

+

+

A. 该鸟种群中共有6种基因型

B. 蓝色个体间交配,F1中雌性个体都呈蓝色

C. 灰红色雌鸟与蓝色雄鸟交配,F1中出现灰红色个体的概率是1/2 D. 绘制该种鸟的基因组图至少需要对42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灰红色雄鸟的基因型有3种,即ZD+ZD+、ZD+ZD、ZD+Zd,A错误;蓝色雄鸟的基因型为ZDZD或ZDZd,蓝色雌鸟的基因型为ZW,因此蓝色个体间交配,F1中雌性个体不一定都呈蓝色,也可能呈巧克力色(ZW),B错误;灰红色雌鸟的基因型为ZW,蓝色雄鸟的基因型为ZZ或ZZ,F1中雄鸟均为灰红色,雌鸟均不是灰红色,因此F1中出现灰红色个体的概率是1/2,C正确;绘制该种鸟的基因组图至少需要对41条染色体(39条常染色体+Z+W)上的基因,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伴性遗传。 15. 下列选项中,对图示变化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

D+

DD

Dd

D

d

A. 低温处理导致局部细胞产生了新的基因突变 B. 低温处理导致局部细胞出现了染色体变异 C. 低温处理改变了局部细胞的基因表达 D. 低温环境条件下兔子的白色皮毛为有利变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低温可能影响了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故C正确。

- 10 -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推理的能力。

16. 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B. 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C. 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过程繁杂缓慢,效率低 D. 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 【答案】B 【解析】

传统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育种周期长,且只限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所以该育种方法可选择的范围有限,A正确;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避免不了盲目性,B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难以通过杂交育种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C正确;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D正确。 【考点定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 【名师点睛】四种育种方法: 方杂交育种 (1)杂交→自交→选优 诱变育种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单倍体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多倍体育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抗病植株的育成 法 原理 举例 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17.突触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突触后抑制指的是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 11 -

膜上特异性受体,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 B.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 C.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不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

D.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由于释放的递质不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才发生抑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但是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A错误;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得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B正确、C错误;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的递质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种突触抑制的作用原理,明确两种抑制都可以释放神经递质,前者释放的是兴奋性的,但是量少,而后者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18.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C. 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 D. 结构丙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项正确;分析图示可知,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和垂体,B项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合成,C项正确;结构丙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则增加,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2 -

A.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 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 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 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相对应的受体结合,两者的受体不同,A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20.下列对于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生长素是以酪氨酸为原料合成的

B. 顶端优势现象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C. 植物生长素和脱落酸对于植物的某一具体生理过程可能具有拮抗作用,但是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调性

D. 植物体的某一细胞只受到某种单一植物激素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实例、其它植物激素的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即植物生长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的,A错误;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

- 13 -

2+

的生长,可见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是一种极性运输,而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植物生长素和脱落酸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拮抗作用,但是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包括生长素和脱落酸在内的多种植物激素都具有协调性,C正确;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的控制,而是各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D错误。

【点睛】此题以归纳整理为基点进行考查。准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在平时复习时,采用列表等方法对各种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及实例、应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比较,从而达到强化、巩固记忆的目的。

21. 为研究细胞分裂素对生长素合成的影响,将生长10天的拟南芥幼苗分别置于添加est(细胞分裂素合成诱导剂)和BAP(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培养液中培养24小时,结果如图所示。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幼叶和根系中生长素的合成

B. 成熟叶片中生长素的合成不受细胞分裂素合成诱导剂的影响 C. 幼叶和根系细胞对细胞分裂素敏感,成熟叶片细胞比较迟钝 D. 随着幼苗的不断长大,细胞分裂素的促进作用会更显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柱形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添加BAP的实验组幼叶和根系中生长素浓度相对值均升高,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幼叶和根系中生长素的合成,A正确;与对照组相比,添加est的实验组成熟叶片中生长素浓度相对值略有减少,说明成熟叶片中生长素的合成不受细胞分裂素合成诱导剂的影响,B正确;图形表明,成熟叶片中BAP含量明显高于幼叶和根系,但与对照组相比,成熟叶片中生长素浓度相对值增加的最少,说明幼叶和根系细胞对细胞分裂素敏感,成熟叶片细胞比较迟钝,C正确;根据C项的分析可知,随着幼苗的不断长大,细胞分裂素的促进作用会逐渐降低,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14 -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在丁的模型中处于图形底部的是幼年个体 C. 丙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 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无论是哪一种,处于丁的模型底部的均是幼年个体,B正确;丙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甲~丁所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 下列有关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B. 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 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的 D. 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属于其数量特征 【答案】C 【解析】

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不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如人类的基因组测定的是1~22号常染色体上的DNA与X、Y染色体上的DNA,其中一对X、Y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A项错误;种群没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项错误;“J”型增长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其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S”型增长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种群的增长率是不断下降甚至降为0,而种群

- 15 -

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C项正确;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组的概念、群落的空间结构、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本题以对“有关种群的描述”为情境,综合考查了基因组、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是熟记并理解基因组的含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要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本题的易错点是对种群的增长率和种群的增长速率的概念辨析不清,将二者混为一谈:种群的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量占初始数量的比例,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值,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24.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 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 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 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共含有8条食物链,A错误,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少,C错误,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等,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

25.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假设该生态系统存在食物链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

B. 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此时种群增长率比K/2时小 C. 该食物链中信息传递的方向是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 D. 当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C 【解析】

- 16 -

2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依题意可知:丙种动物捕食乙种动物,而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可见,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进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A正确;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说明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K/2=500头,而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当乙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为550头时,种群增长率比K/2时小,B正确;该食物链中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C错误;当乙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为K/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密度为500头÷250km= 2头/km,D正确。 【点睛】易混点辨析:

①增长率≠增长速率: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

②“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比较如下: “J”型曲线(无K值) “S”型曲线(有K值) 2

2

二、非选择题

26.巨桉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广泛用于人工造林,具有适应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特点。菊苣是生长在林下的高产优质饲用牧草。巨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为研究这些物质对菊 苣幼苗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采集新鲜凋落的巨桉树叶,与土壤混合后置于花盆中,将菊苣种子播种其中, 出苗一段时间后,测定菊苣各项生长指标,结果见下表。

落叶含量 分组 (g/盆) 植株干重 光合色素含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 /(m2•s) C5形成C3速率 μmolCO2 /(m2•s) (g/10 株) 量(mg/g) 对照组 0 7.78 2.74 9.77 0.040 - 17 -

实验组1 30 3.60 2.28 7.96 0.040 实验组2

90 1.14 1.20 4.76 0.028 (1)测定菊苣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时,常用___________(试剂)提取光合色素。

(2)菊苣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C6H12O6)中的氧来源于原料中的___________,有机物(C6H12O6)中的氧经细胞有氧呼吸后到终产物___________中。

(3)科研人员在菊苣幼苗中发现了一株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 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光吸收___________,色素带___________。 (4)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菊苣幼苗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___。在巨桉凋落叶含量低时(实验组1),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使___________,直接导致光反应减弱;在巨桉凋落叶含量高时(实验组2),这些小分子有机物还能使___________,导致植物对___________的利用下降,导致暗反应减弱。上述结果表明,巨桉凋落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对菊苣幼苗的光合作用有___________作用。

【答案】 (1). 无水乙醇(丙酮) (2). CO2 (3). CO2 (4). 差异不显著 (5). 缺少第2条色素带 (6). 降低 (7). 光合色素含量减少 (8). C5形成C3速率下降 (9). CO2 (10). 抑制 【解析】

试题分析:(1)因为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所以用无水乙醇可以提取色素。

(2)光合作用中糖类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二氧化碳中的氧,有机物糖类中的氧最终经过细胞呼吸到达二氧化碳中。

(3)叶黄素缺失体,说明缺失了叶黄素,用红光进行照射,因为叶绿素吸收红光,所以缺失了叶黄素的对红光吸收差异不显著。因为叶黄素是在从上到下的第2条,所以缺少了第2条色素带。

(4)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组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组1中叶绿素含量比对照组低,所以会使光合色素含量减少,直接导致光反应减弱。而实验组2中与对照组相比C5形成C3效率下降,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利用下降,进而暗反应减弱,导致光合作用下降。由此可以推测巨桉凋落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对菊苣幼苗的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数据分析能力。

27.神经性耳聋、腓骨肌萎缩症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B、b和D、d基因控制。下图为某家族相关的遗传系谱图,其中已死亡个体无法知道其性状,经检测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据图分析回答:

- 18 -

(1)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第Ⅳ代出现多个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Ⅴ-1与Ⅴ-2分别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

(3)腓骨肌萎缩症属于___________性性状,为了确定腓骨肌萎缩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科研人员对Ⅲ-1〜Ⅲ-5号个体含相关基因的DNA片段扩增后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并进行电泳分析,得到如下结果,根据电泳结果,可以作出的判断是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若Ⅴ-1与Ⅴ-2婚配,他们后代中男孩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Ⅲ-1、Ⅲ-2均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后代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 (3). 1和1/2 (4). 显 (5). 腓骨肌萎缩症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6). BbXdY (7). 7/16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遗传系谱图,依据Ⅲ1、Ⅲ2不患神经性耳聋,而其女儿Ⅳ2为神经性耳聋患者,可推知神经性耳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1、Ⅲ2属于近亲婚配,均携带有神经性耳聋致病基因(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在后代中增大,导致第Ⅳ代出现多个神经性耳聋患者。 (2)仅研究神经性耳聋,Ⅳ2的基因型为bb,所以,其表现型正常的儿子Ⅴ1的基因型为Bb,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是1。已知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其基因型为BB;Ⅳ6不患神经性耳聋,因其父是神经性耳聋患者,所以Ⅳ6的基因型为Bb;Ⅳ6与Ⅳ7婚配,其女儿Ⅴ-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2BB或1/2Bb,即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是1/2。

(3)系谱图显示,腓骨肌萎缩症呈现代代遗传的现象,由此可推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Ⅲ4的基因型为Dd,电泳结果应有两条带,但图中只有一条带,说明控制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1表现正常,而其女儿Ⅳ2为神经性耳聋患者,可推知Ⅲ1的基因型为BbXdY。结合对

- 19 -

(2)的分析,若仅研究神经性耳聋,Ⅴ-1的基因型为Bb,Ⅴ-2的基因型为1/2BB、1/2Bb,它们后代不患病的几率是1-1/2×1/4bb=7/8;若仅研究腓骨肌萎缩症,Ⅴ-1的基因型为XY,Ⅴ-2的基因型为XX,它们后代男孩中不患病的几率是1/2XY;若将两种遗传病一起研究,则他们后代中男孩不患病的概率是7/8×1/2=7/16。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8.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健康的、生长状况相同的、体重年龄相当的雌性幼鼠若干只做的两个实验(见下表,表中①〜③处需要你来完成)。其中,实验Ⅰ是探究卵巢能分泌激素A并能促进子宫的发育;实验Ⅱ是探究垂体能分泌激素B并能促进卵巢和子宫的发育。请回答后面的相关问题: 实验Ⅰ 动物组别 1 2 3 实验Ⅱ

一段时间后,卵巢 动物组别 手术/处理方法 平均重量(mg) 4 5 不做处理 ② 切除垂体, 同时 6 定期注射激素A 7

(1)实验中要选用体重和年龄相当的雌性小鼠做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完成上表中的“①〜③”的处理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 -

d

d

Dd

手术/处理方法 不做处理 切除卵巢 ① 一段时间后,子宫平均重量(mg) 218 90 217 一段时间后,子宫 平均重量(mg) 216 93 68 36 37 219 ③ 66 218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激素A和激素B分别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名称)。 (4)从实验Ⅰ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激素A有___________的功能。

(5)解释第5组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切除卵巢,同时定期注射(或“饲喂”)激素A (3). 切除垂体 (4).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激素B (5). 雌激素 (6). 促性腺激素 (7). 促进子宫发育 (8). 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相应减少,导致子宫也不能正常发育 【解析】 【分析】

本题采用切除法,以相应的探究性实验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性激素的分泌部位及其作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详解】(1)依题意可知:雌性小鼠的体重和年龄均为无关变量。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可知,为了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所以要选用体重和年龄相当的雌性小鼠做实验。

(2) 实验Ⅰ的目的是探究卵巢能分泌激素A并能促进子宫的发育,自变量是卵巢的有无;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来分析表中信息可知: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实验组;实验组小鼠的卵巢切除后,其子宫重量明显轻于对照组,但这一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子宫重量的减轻是缺乏激素A所致,因此还需有一表中第3组所示的实验组,对该组小鼠所做的①的处理方法是:切除卵巢,同时定期注射(或“饲喂”)激素A,以证明第2组小鼠的子宫重量的减轻是由于缺乏卵巢分泌的激素A引起。同理,实验Ⅱ的目的是探究垂体能分泌激素B并能促进卵巢和子宫的发育,自变量是垂体的有无;表中的第4组为对照组,第5、6、7组均为实验组;依据对表中第4、6组的处理方法、各组卵巢和子宫的平均重量值可推知:对第5组小鼠所做的②的处理方法是切除垂体,对第7组小鼠所做的③的处理方法是: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激素B。

(3) 切除卵巢,同时定期注射激素A,子宫平均重量与第1组(对照组)相同,说明激素A是雌激素;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激素B,子宫平均重量与第4组(对照组)和第6组相差无几,说明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

(4) 实验I通过3组对照实验的结果可说明:激素A有促进子宫发育的功能。

(5) 第5组,切除垂体后,雌性小鼠体内的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进而使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也相应减少,导致子宫也不能正常发育。

- 21 -

【点睛】性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相同,存在分级调节及反馈调节,即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在此基础上,以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为切入点,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和表中呈现的信息明辨对照组与实验组、找准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完善实验步骤,并合理解释实验现象。 29.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_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__(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会变小。 【答案】 (1). 曲线图 (2). J (3). 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4). K1 (5). B (6). K值(或环境容纳量) 【解析】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该形式的优点是较为直观形象。

(2)图甲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种群数量稳定后应在K值上下波动,据图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

(4)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由于气候和传染病的影响。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或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30.薰衣草精油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其提取的基本流程为:薰衣草花瓣→浸泡→旋蒸提取→油水混合物→精油粗产品→除水、过滤、精制→薰衣草精油。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根据薰衣草精油的化学性质,推测薰衣草精油提取采用__________法或__________法。把油水混合物

- 22 -

中油和水分离,需加入__________,为了除去分离的油层中的水分,一般加入__________。 (2)蒸馏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薰衣草精油的品质,如果要提高品质,需__________。

(3)蒸馏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薰衣草精油的品质,为探究蒸馏温度对薰衣草精油出油率的影响,至少应设 置__________组实验。每组实验重复3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鉴定萃取物中是否含有胡萝卜素时,通常可采用纸层析法,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蒸气蒸馏 (2). 萃取 (3). NaCl (4). 无水Na2SO4 (5). 延长蒸馏的时间 (6). 3 (7). 减小实验误差 (8). 不同物质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其在滤纸条上随层析液扩散的速率不同,进而形成的条带也不同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详解】(1) 由于薰衣草精油具有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等特点,所以适合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或萃取法提取。用题干所示的水蒸气蒸馏法获得油水混合物后,可在其中加入NaCl,把油水混合物中油和水分离;分离的油层还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可加入一些无水Na2SO4,以除去水分。

(2)在提取过程中,如果蒸馏时间太短,会导致产品的品质比较差,所以如果提高品质,就需要延长蒸馏的时间。

(3) 如果蒸馏温度太高,也会导致产品的品质比较差。为探究蒸馏温度对薰衣草精油出油率的影响,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至少设置3组等温度梯度的分组实验;每组实验重复3次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4) 利用纸层析法鉴定萃取物中是否含有胡萝卜素的实验原理是:胡萝卜素等不同物质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物质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物质分子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通过扩散而分离开,进而在滤纸上形成不同的条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植物芳香油的提取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识记和理解分离胡萝卜素的原理和方法,明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信息并作答。 31.根据培育良种奶牛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对在体外培养的精子在受精前必须用一定浓度的化学药物进行__________处理;培养的卵母细胞需要发育至__________期,该时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2)为了提高胚胎的利用率进行胚胎分割时要平均分割的是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 (3)对良种奶牛进行激素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对受体奶牛进行激素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利用体细胞进行核移植技术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含X染色体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生产子代小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

【答案】 (1). 获能 (2).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3). 内细胞团 (4). 保证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发育 (5). 超数排卵 (6). 同期发情 (7). 体细胞分化程度高,其细胞核不容易恢复全能性 (8). 产生雌性牛生产牛奶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外受精技术、核移植技术、胚胎分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在体外受精前,对体外培养的精子必须用一定浓度的化学药物进行获能处理;培养的卵母细胞需要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具有受精能力。

(2)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胚胎分割时,要注意对其内细胞团进行均等分割,以保证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发育。

(3)在胚胎移植时,需要对良种奶牛用促性腺激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需要对受体奶牛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以便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与胚胎细胞相比,由于体细胞分化程度高,其细胞核不容易恢复全能性,因此利用体细胞进行核移植技术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

(4) 含X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将发育为雌性个体。可见,选择含X染色体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生产子代小牛的目的是:产生雌性牛生产牛奶。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体外受精过程、核移植技术的原理和类型、胚胎分割技术的注意事项、胚胎移植的过程及生理基础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作答。

- 2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