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温病常用诊法习题及答案

2021-10-03 来源:步旅网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一、 填空题

1.温病发热的一般规律为:初起邪在肺

卫, , 多属实证发热;温病中期,邪在气营血分, , ,邪实为多;温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耗损,正虚邪少,多属虚证发热。

2.寒热往来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提示邪在 。主要见于湿热类温病中湿热痰浊 ,枢机不利;或 ,气化失司;或湿热秽浊 。

3.壮热指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但恶热而 。主要见于温邪 ,邪正剧争, 而致。 4.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多

为 所致。湿温病亦可出现午后身热,一般为午后 较甚所致。

5.身热肢厥指胸腹 ,手足 。为热郁于里,阳气不能外达四肢,邪热深伏,阳盛郁内,不能外达,此为 。

6.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 ,热退无汗。提 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 。

7.昏愦不语指意识 ,沉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 所致。

8.痉是指肢体 或 之证,又称“动风”。温病中出现痉,与足 经密切相关。

9.斑疹治疗禁忌为:初发时不可过用__________以免_______________;另斑疹不可多用_______________,用必助长热势或致邪热内闭。

10.斑疹疏密可反映邪毒之轻重,斑疹分布稀疏均匀,为________________,一般预后_____________;分布稠密融合成片,为_________________,预后___________。

11.观察斑疹的色泽,红活荣润为顺,系血行尚属流畅及邪热外透的佳象;色艳红如胭脂为________________,紫赤类似鸡冠花为_______________的表现;色黑为______________,病势严重。

12.神志昏蒙,表现为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多出现于________________病中。 13.神志如狂指 ,狂乱不安。为下焦蓄血, 。

14.斑点 ,有触目之形,无 之质,压之 。疹小而琐碎,形 ,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 。

15.舌苔主要反映 和 的病变,舌质 主要反映 和 的病变。

16.白苔薄者主 ,并多属卫分,病变较为 ,多见于温

病 ;厚者主 ,病多属气分,病变 ,但也见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证。

17.舌苔白厚而腻为 ,浊邪上泛。多见于湿温病中,邪在 , 偏重。

18.舌苔白厚而干燥,主 未化, 已伤,津液不能上承;或胃燥肺气受伤不能 。

19.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白砂苔)主邪热迅

速 ,苔未及转黄而 。 20.舌苔黄腻或黄浊,皆为湿热病 ,蕴蒸气分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湿热流连气分的邪热偏盛或 证。 21.温病舌诊除了准确掌握舌苔、舌质、舌态征象外,尤要注

意 互参,注重舌象的 。 22.如舌苔、舌质由润转燥,提示 ,或湿邪 ;如舌苔从厚浊变薄,多

为 之象;如原有舌苔突然退净而光洁如镜,则预示 。

23.齿缝流血有虚、实之分。早期多 ,病变在 ;后期多 ,病变在 。

24.临证通过观察牙齿及牙龈的 、 等,可帮助判断温病发展过程中 、 等情况。

25.咽喉红肿疼痛溃烂,为 上冲,是 必有见证。温疫病 也见此证。若咽喉腐烂而颜色紫黑,为 ,属危证。

26.咽喉红色娇嫩,

为 , 。咽后壁有颗粒状突起,色暗红,为 , 。

27. 神志异常包括烦躁不

安、 、 、

神志昏蒙、 、 等。 28.口渴是温病常见症状,由热邪炽盛, 或湿滞气机, ,津液不布引起。

29.白(pei) 是在 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 。

在 病、 病、 病中多见。 30. 胸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为 ;二

为 ;三为 。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31.下列哪项不属温病热厥的表现: A、胸腹灼热

B、四肢逆冷 C、脉沉细欲绝 D、苔黄燥或少苔 E、渴饮尿黄

32.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 A、日晡潮热 B、身热不扬 C、身热夜甚 D、寒热往来 E、身热肢厥 33.夜热早凉见于:

A、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

B、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实中有虚。 C、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D、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征象 E、温病后期,邪少虚多,肝肾阴虚,内生虚热的表现 34.血分热毒极盛最可能见到的舌象是: A、舌紫起刺(杨梅舌) B、紫晦而干(猪肝舌) C、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 D、绛而干燥

E、舌苔老黄,焦燥起刺

35.舌绛不鲜,干枯而痿的舌象可见于: A、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B、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C、热入心包 D、胃阴衰亡

E、邪热入营,营阴受伤

36.温病后期,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的舌象是: A、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 B、遍舌黑润

C、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D、黑苔干燥甚或焦枯 E、舌紫起刺,状如杨梅

37.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见于: A、温热病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 B、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C、是脾湿来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 D、为湿遏热伏之象 E、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8.舌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见于: A、温邪未解,肺津已伤 B、温热病邪初袭,客于肺卫 C、湿热病邪初犯,郁遏卫气分

D、脾湿未化,胃津已伤

E、邪热初入气分,热邪未盛,津伤不重 39.湿遏热伏的舌象一般为: A、舌苔白厚而干燥 B、舌苔白厚而腻 C、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 D、舌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E、舌苔白厚如碱状(白碱苔) 40.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见于: A、温疫病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B、温病兼有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C、湿遏热伏的征象 D、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E、浊之气上泛,胃气衰败, 41.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见于: A、秽浊之气上泛,胃气衰败 B、气血虚亏,气随血脱 C、温病兼痰湿内阻 D、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E、湿温病湿邪从阴化寒变为寒湿证 42.心营热毒炽盛的舌象为: A、舌绛而干燥

B、舌纯绛鲜泽 C、舌尖红赤起刺

D、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型,或舌红中生有红点 E、舌绛不鲜,干枯而痿 43.舌淡红无津,色不荣润见于: A、心营之热初起

B、邪热乍退而肺胃津液未复 C、热久津伤,津液无源上布 D、心火上炎

E、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 44.舌尖红赤起刺,见于: A、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 B、邪热入营,营阴受伤 C、邪热乍退而肺胃津液未复 D、心营之热初起或心火上炎 E、心营热毒炽盛

45.温病口苦而渴一般是因为: A、心营热毒炽盛 B、脾湿未化,胃津已伤 C、邪热入营,营阴受伤 D、心营之热初起

E、邪犯少阳,胆火内炽,津液受伤

46.哪一项不是亡阴证的表现: A、烦躁不安 B、脉微细欲绝 C、口咽干燥 D、尿量短少 E、面色潮红

47.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的舌象是: A、舌质绛而不鲜 B、舌尖红赤起刺 C、舌红赤而苔黄燥 D、舌苔薄黑焦燥 E、舌光红柔嫩

48.舌绛而兼黄白苔是因为: A、邪热初传营分,气分之邪未尽 B、心营之热初起

C、邪热初传气分,卫分证未罢 D、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E、脾湿未化,胃津已伤

49.热在营血而兼有痰湿秽浊之舌象为: A、舌绛而兼黄白苔 B、舌绛上罩粘腻苔垢 C、舌淡红无津,色不荣润

D、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 E、舌淡紫青滑

50.温病气液不足,络脉失养的舌态是: A、舌卷囊缩 B、舌斜舌颤 C、舌体痿软 D、舌体强硬 E、舌体肿胀

51.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的舌态是: A、舌体肿胀 B、舌体强硬 C、舌卷囊缩 D、舌斜舌 E、舌体痿软

52.温病后期肝肾阴竭,不能濡养筋脉的舌态是: A、舌体短缩 B、舌体痿软 C、舌体强硬 D、舌卷囊缩 E、舌体肿胀

53.湿中蕴热,热为湿遏的发热类型可能是: A、寒热往来

B、日晡潮热 C、身热不扬 D、身热夜甚 E、发热恶寒 (二)X型题

54.温病寒热往来见于:

A、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 B、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C、热结肠腑,阳明腑实 D、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E、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55.温病出现大汗,可能是由于: A、病初起,邪在卫分,邪郁肌表 B、气脱亡阳

C、津气外泄,亡阴脱变 D、气分热炽,迫津外泄 E、热灼营阴,营阴耗损 56.胸胁胀痛一般见于: A、下焦蓄血

B、痰湿邪热郁阻少阳,三焦气机郁滞,水湿停留 C、热结阳明,腑气不通 D、痰热郁阻肝胆,气机失畅

E、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57.哪些情况可见腹痛阵作:

A、热邪郁于肺脏、胸膈,胸肺气机失畅 B、湿遏困中焦,脾胃升降失常

C、湿热与肠中积滞相结,肠道传导失司 D、燥热与食积相结,腑气郁滞 E、湿邪闭郁胸脘气机

58.舌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却干燥无津,见于: A、热久津伤,津液无源上布

B、温病后期,邪气已退,津亏血伤未复。 C、胸膈素有伏痰,复感温邪 D、温病兼痰湿内阻 E、邪热乍退而肺胃津液未复 59.亡阳证有哪些表现: A、尿量短少 B、汗出不止 C、气促息微

D、舌干红或枯萎无苔 E、四肢逆冷

60.神情呆钝的病机是: A、湿热上蒙清窍 B、邪郁肌表,闭塞腠理

C、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 D、阳明热盛或热结腑实,引动肝风 E、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61.舌体肿胀见于

A、肝肾阴竭,不能濡养筋脉 B、热毒侵犯心脾 C、湿热蕴毒上泛于舌 D、酒毒冲心

E、气液不足,络脉失养 62.温病身热肢厥可见于 A、卫分阶段 B、气分阶段 C、营分阶段 E、血分阶段 D、温病后期

63.下列哪些是温病热盛邪实阶段常见的脉象: A、沉细欲绝 B、洪脉 C、数脉 D、滑脉 E、浮脉

三、改错题

64.温病凡恶寒发热并见的病证都属表证。 65.舌苔灰黑滑润为温病兼痰湿内阻之舌象。

66.舌苔薄黑焦燥,舌质绛而不鲜,舌体枯萎为气血虚亏,气随血脱征象。 67.舌尖红赤起刺,为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之征象。 68.舌绛而干燥为热入心包的舌象。

69.舌绛不鲜,干枯而痿,为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之征象。 70.舌紫起刺,状如杨梅(杨梅舌),为肝肾阴竭,预后不良之象。 71.温病兼夹瘀血的舌象为舌淡紫青滑。

72.温病后期肝肾阴竭,不能濡养筋脉,故舌斜舌颤。 73.热盛动风,内挟痰浊,阴液失养,故舌卷囊缩。 74.温病若气液不足,络脉失养,可见舌体肿胀。 75.牙齿光燥如石为肾阴枯竭之象。

76.齿缝流血,齿龈红赤肿痛,为肾阴耗伤而虚火上炎动血,其证属虚。 77.咽喉红肿为气液两虚,虚热上扰而致。

四、简答题:

78.何谓神志昏蒙? 79.列出温病发热常见类型。 80.简述温病无汗的两种情况。 81.简述温病亡阳的表现及病机。 82.简述温病亡阴的表现及病机。

83.温病壮热的表现及病机怎样? 84.简述斑疹形态的临床意义。 85.斑与疹在形态上有何不同?

86.温病哪些证型可见到咽喉红肿疼痛? 87.温病胸部闷胀的病机及伴见症状怎样?

五、问答题

88.温病口渴不欲饮的病机有哪些?表现如何? 89.温病神昏谵语的病机有哪些?表现如何? 90.试述温病实证痉的表现及其病机。

91.分别论述温病热厥和寒厥的表现及其病机。 92.斑疹的病机及治疗原则怎样? 93.试述斑疹色泽的临床意义。 94.温病诊察胸腹时应注意什么? 95.温病胸腹征象的临床意义如何? 96.温病战汗的病机及表现怎样? 97.温病大汗的病机及表现有哪些? 98.如何从斑疹的兼证判断病变的转归? 99.如何从舌象的动态变化判断病机的转归? 100.温病的诊断为何强调要舌苔舌质互参?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答案

一、填空题

1.邪气未盛,正气未衰 邪正交争,虚实错杂 2.半表半里 郁阻少阳 邪留三焦 郁闭膜原 3.不恶寒 由表传里 里热蒸腾 4.热结肠腑,阳明腑实 湿热交蒸 5.灼热 厥冷 内真热外假寒 6.热退身凉 留伏阴分 7.完全丧失 痰热阻闭心包 8.拘挛强直 手足抽搐 厥阴肝 9.寒凉 邪热冰伏 升提和滋补 10.热毒轻浅 较好 病情深重 不良 11.血热炽盛 热毒深重 火毒极盛

12.神志不清 时清时昧 似清似昧 时有谵语13.昏谵躁扰 瘀热扰心

14.大成片 碍手 不退色 如粟米 皮屑脱落 15.卫分 气分 营分 血分 16.表 轻浅 初期 里 较重 17.湿阻气分 气分 湿浊 18.脾湿 胃津 布化津液 19.化燥入胃 津液被劫 20.湿渐化热 湿热俱盛 21.舌苔舌质 动态变化

湿温 22.津液已伤 逐渐化燥 病邪消退 胃阴已衰亡 23.属实 胃 属虚 肾

24.色泽 润燥 邪热轻重 津液存亡 25.肺胃热毒 烂喉痧 疫毒上攻 热毒极盛 26.肾阴亏损 虚火上炎 阴液耗损 气血瘀滞 27.神昏谵语 昏愦不语 神志如狂 神情呆钝 28.津液耗损 气不化液

29.湿热类 白色庖疹 湿温 暑湿 伏暑 30.胸膈 脘腹 下腹或小腹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31.C。答案分析:温病热厥的脉象表现为沉实或沉伏而数。 32.C。答案分析:身热夜甚只见于营血分阶段。

33.A。答案分析:夜热早凉是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的特有热型。 34.A。答案分析:焦紫起刺的舌象是血分热毒极盛的征象。

35.B。答案分析:温病后期邪热久留,肾阴欲竭,无液上承,故见舌绛不鲜,干枯而痿。

36.D。答案分析:温病后期,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即邪热未除,真阴已亡,故见黑苔干燥甚或焦枯。

37.B。答案分析:苔薄白,舌边尖红,显示表邪未解,苔干显示肺津已伤。 38.B。答案分析:舌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仅比正常舌稍有热象,为温热病邪初袭,客于肺卫的表现。

39.D。答案分析:舌苔白腻表明有湿邪阻遏,舌质红绛表明热邪深伏。

40.A。答案分析: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只见于温疫病湿热秽浊极甚,且郁闭膜原之证。

41.B。答案分析:湿温病湿热化燥传入营血,灼伤肠络,大量便血而气随血脱,故舌质淡白无华。

42.D。答案分析:心营热毒炽盛,窜迫舌络,故有此舌象。

43.E。答案分析:此为温病后期邪退气血阴津俱亏之舌象,故只有E项可见此舌象,其他各项多为舌红色荣润。

44.D。答案分析:舌尖红赤起刺为红绛舌的早期,故心营之热初起或心火上炎时可见此舌象。

45.E。答案分析:胆火上扰故口苦,津液受伤则口渴。其他各项虽有口渴,但无口苦。

46.B。答案分析:脉微细欲绝为亡阳的脉象。

47.C。答案分析:气分热盛则舌红苔黄,苔燥为津液受伤之象。 48.A。答案分析:舌绛有黄白苔为气营同病之象。

49.B。答案分析:热在营血则舌绛,兼痰湿秽浊则有粘腻苔垢。其他各舌象相去甚远。

50.D。答案分析:温病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故舌体活动不利。 51.D。答案分析:肝风内动故舌斜舌颤。 52.B。答案分析:肝肾阴竭,舌体失养而痿软。

53.C。答案分析:湿中蕴热,热为湿遏,气机不畅,故身热不扬。 (二)X型题

54.ABD。答案分析: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或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或湿热秽浊郁闭膜原时,均可出现寒热往来。

55.BCD。答案分析:这三种情况均可出现大汗,A、E项无汗出。 56.BD。答案分析:此两种情况均可见明显的胸胁胀痛表现。A项可有少腹痛,C可有腹中痛,E项没有痛的表现。

57.CD。答案分析:这两项均因温邪与肠腑宿滞相搏,肠道气机不通而腹痛阵作。其余三种情况均无腹痛。

58.AE。答案分析:虽津亏但正气未衰,故见此舌象,C项正气已衰,故舌象淡红不荣,C、D实为同项,有厚腻苔。

59.BCE。答案分析:阳气暴脱,固摄无力,故汗出不止、气促息微,温煦无源则四肢逆冷。A、D为亡阴之象。

60.AC。答案分析:痰热瘀交结,闭阻心窍,或湿热上蒙清窍,灵机不利则神情淡漠、反应迟钝。

61.BCD。答案分析:热毒或湿热壅盛或酒毒冲心,舌络壅滞则舌体肿胀。 62.BCD。答案分析:营分或血分热盛而深伏于里,或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阳气不能外达四肢,均可见身热肢厥。

63.BCDE。答案分析:除脉沉细欲绝多为温病亡阳虚脱之变外,其他均为温病热盛邪实阶段常见。

三、改错题

64.改为:温病恶寒发热并见的病证多属表证。

答案分析:因也有特殊情况,如气分里热亢盛,汗出气泄而腠理疏松,也可出现发热而背微恶寒;温病气血两燔,热毒郁结,亦可出现憎寒壮热,这些都不属于表证。

65.改为:舌苔灰黑滑润为湿温病湿邪从阴寒化变为寒湿证之舌象。 答案分析:温病兼痰湿内阻的舌象为舌苔灰、黑粘腻。

66.改为:舌苔薄黑焦燥,舌质绛而不鲜,舌体枯萎为温邪深入下焦,耗竭真阴的征象。

答案分析:气血虚亏,气随血脱的舌象为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常见于湿温病湿热化燥传入营血,灼伤肠络,大量便血之证。

67.改为:舌尖红赤起刺为心营之热初起或为心火上炎之征象。 答案分析: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之舌象应为舌红赤而苔黄燥。

68.改为:舌绛而干燥为邪热入营,营阴受伤之舌象。 答案分析:热入心包的典型舌象为舌纯绛鲜泽。

69.改为:舌绛不鲜,干枯而痿,为邪热久留,肾阴欲竭之象。

答案分析: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的典型舌象为舌绛光亮如镜(镜面舌)。

70.改为:舌紫起刺,状如杨梅(杨梅舌),为血分热毒极盛,常为动血或动风之先兆。

答案分析:肝肾阴竭,预后不良之舌象为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猪肝舌)。 71.改为:温病兼夹瘀血的舌象为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

答案分析:舌淡紫青滑为阴寒内盛,血络瘀滞之象。多伴有怕冷、脉微细等。可见于温病后期,阴损及阳,阳气衰微,在温病中少见。

72.改为:温病后期肝肾阴竭,不能濡养筋脉故舌体痿软。 答案分析:舌斜舌颤为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之舌象,属实证。 73.改为:热盛动风,内挟痰浊,阴液失养故舌体短缩。

答案分析:舌卷囊缩见于热入手足厥阴之危象,可伴见抽搐、昏谵等危重征象。

74.改为:温病气液不足,络脉失养,可见舌体强硬,每为动风痉厥之兆。 答案分析:舌体肿胀,较正常舌体明显增大,且色赤者为热毒侵犯心脾,气血壅滞之征象,而非气液不足所致。

75.改为:牙齿光燥如石,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之象。

答案分析:牙齿干燥如枯骨才是肾阴枯竭之象。多见于温病后期真阴耗损之证,预后不良。

76.改为:齿缝流血,齿龈红赤肿痛,为胃火冲激,其证属实。

答案分析:若肾阴耗伤而虚火上炎动血者,表现为齿缝渗血,牙龈暗红而不肿不痛,其证属虚。

77.改为:咽喉红肿,多属于风热袭肺,风温初起常见。

答案分析:气液两虚,虚热上扰而致者,多为咽喉色淡红而不肿。

四、简答题

78.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79.温病发热的常见类型主要有八种:①发热恶寒;②寒热往来;③壮热;④日晡潮热;⑤发热夜甚;⑥身热不扬;⑦夜热早凉;⑧低热

80.①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阶段的无汗,是邪郁肌表,闭塞腠理而致,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②邪入营分,劫灼营阴,而无作汗之源,亦可见无汗,并见烦躁,灼热,舌绛,脉细数等症。

81.温病亡阳的表现:亡阳又称阳竭,指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促息微,脉微细欲绝。病机:主要为热毒炽盛,阴精耗竭,阴竭则阳无所附,阳气暴脱所致。

82.温病亡阴的表现:又称阴竭,指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咽干燥、尿量短少、舌干红或枯萎无苔、脉细数促疾。病机:多为热毒炽盛,阴津耗竭,不能内守,正气耗散太过,不能固摄于外所致。

83.壮热的表现:指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但恶热而不恶寒。病机:温邪由表传里,热入阳明,邪正剧争,里热蒸腾而致。

84.斑疹外发,其形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的顺证;若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的逆证,预后多不良。

85.斑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退色。疹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

86.下列证型可见到咽喉红肿疼痛:①风热袭肺,风温初起,常伴发热咳嗽;②秋燥病燥热上干清窍者也常出现;③湿热蕴毒上壅之证,常伴有发热,胸痞腹胀,舌苔黄腻等。

87.温病胸部闷胀多因热邪郁于肺脏、胸膈,胸肺气机失畅所致;伴见壮热、咳喘气促等。也可因痰湿或痰热结于胸膈所致,伴见咳唾痰涎等。

五、问答题

88.温病口渴不欲饮,见于①湿温病初起,湿邪偏盛时,为湿郁不化,脾气不升,津液不布所致,常伴见身热不扬、胸脘痞闷、舌苔白腻等。②兼挟痰饮,表现为饮水不多、或饮下不舒、伴见胸闷、呕恶、苔腻。③温病热入营分,营阴蒸腾,上潮于口,也表现为口干反不欲饮或不甚渴饮。常伴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等。④瘀热搏结,津液不足和有形瘀滞并存,阻滞气机,津不能上承,出现口渴漱水不欲咽,伴见胸胁或少腹硬满刺痛,舌紫晦或有瘀斑、脉沉涩。

89.温病神昏谵语的病机有:①邪热挟痰内闭心包,则神昏谵语伴见身热肢厥,舌謇不语,舌鲜绛。②营热扰乱心神,则昏谵较轻,神志不完全昏迷,或心中烦躁,伴见灼热、斑疹隐隐、舌红绛。③血热扰动心神,则昏谵狂乱,伴见身体灼热、斑疹密布、全身多部位出血、舌深绛。④热结肠腑,胃中浊热,上熏神明,则时有神昏谵语,伴见潮热、便秘、舌红苔燥、脉沉实等阳明腑实的征象。 90.实证痉厥的表现: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同时可见肢冷、神昏、脉弦数有力等。病机:多为邪热炽盛,热极生风,筋脉受灼而致肝风内动,可见于温病气分、营血分阶段。若并见壮热、口渴、大汗、苔黄者或便秘腹满,为阳明热盛或热结腑实,引动肝风;若并见壮热、咳喘、汗出、苔黄者,为肺(金)受灼,肝(木)失制而风从内生,肝风内动,又称为“金旺木囚”;若并见灼热、昏谵、舌绛等,为心营热盛,或血分热盛而引动肝风。

91.热厥的表现:胸腹灼热而四肢逆冷或不温,常伴神志异常或伴大汗,渴饮,尿黄,便秘,或斑疹、出血症,舌红或绛,苔黄燥或少苔,脉沉实或沉伏而数。病机:热毒炽盛,气机郁滞,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所致。 寒厥的表现:无发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气短息微,神情萎靡,甚不识人,舌淡脉沉细欲绝。病机:温病后期阳气大伤,无以温煦全身,虚寒内生所致。

92.斑疹的病机: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均提示热邪深入营血。斑多为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而致;疹为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而成。如章虚谷说:“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可见,斑疹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别,在病变上有浅深不同,故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斑疹的治疗原则: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若斑疹并见,治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斑疹的治疗,一忌妄用辛温发表升提药,恐助热动血;二忌壅补,以免恋邪;三忌在斑疹初透之机,过用寒凉,以使邪热遏伏,发生变症。

93.斑疹以红活荣润为顺,是气血流畅、邪热外达的征象,反之为病情危重的征象。①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②色紫赤如鸡冠花为热毒深重;③晦暗枯槁则为邪气深入,气血郁滞,正气衰退的危象;④色黑为火毒极盛,病势严重,但黑而光亮,说明气血尚充,治疗有望;⑤黑而隐隐,四旁赤色,此为火郁于内,气血尚活,亦可救治;⑥黑而晦暗,则不仅热毒锢结,而且正气衰败,预后不良。总之,斑疹的颜色加深,说明病情加重,正如雷少逸说:“红轻、紫重、黑危”。另外,若见斑疹色淡红,则多为气血不足,无力透发之象,病情也较多危重。 94.诊胸腹时应注意:询问胸腹是否有胀、痛、满、痞等不适;用手掌触扪胸腹,掌力分轻、中、重,如同诊脉有浮、中、沉,以轻手循抚,自胸上而至脐下,感知皮肤的润燥、寒热,来判断病证的寒热性质,中、重力触扪,并询问、观察患者胸腹软硬度或是否有疼痛感。以察病邪结聚,气血阻滞的程度,辨其病变的虚实,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95.一般来说,若扪之胸腹灼手,皮肤潮润有汗者,多为热证;若扪之皮肤干燥而不温者,多属于寒证。如胸腹自觉不甚疼痛,或有隐痛,按之较痛者,则为邪结不甚;若自觉胸腹疼痛,按之痛甚者,为邪结较盛。若脘腹疼痛,扪之板硬,按之疼痛,或松手疼痛反甚,则为实证;若脘腹隐隐作痛,按之舒缓虚软,多为虚证。

96.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症状。其病机多因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战汗之后,若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战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神情萎靡,甚至昏迷,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另外,若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致,预后欠佳。 97.大汗是指全身大量汗出。其病机及表现主要有:①气分热炽,迫津外泄,表现为壮热、烦渴、脉洪大、苔黄燥等表现。②津气外泄,亡阴脱变,表现为骤然大汗,淋漓不止,汗出粘稠,唇干齿槁,舌红无津,神识恍惚,脉散大。③气脱亡阳,表现为冷汗淋漓,肢冷肢厥,面色青惨,舌淡无华,神气衰微,脉伏或微细欲绝等症。

98.斑疹透出后,可从以下兼证判断病变的转归:①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为外解里和的顺证。②斑疹已出,但身热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甫出即隐,神昏谵语,是正气内溃的逆证。③斑疹已出,而二便不通或腹泻不止,或呼吸急促,鼻煽痰鸣,或痉厥,或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均为逆证或险重证。

99.在温病过程中,舌苔与舌质往往有较快的变化,通过观察其动态的变化,就能有效把握其邪正的进退和气血、津液的盛衰。如舌苔从薄白苔变黄再转为灰黑,表示病邪从表入里,邪势渐甚;如舌苔、舌质由润转燥,提示津液已伤,或

湿邪逐渐化燥;如舌苔从厚浊变薄,或由胶滞板结而转浮罩松散状,多为病邪消退之象;如原有舌苔突然退净而光洁如镜,则预示胃阴已经衰亡。如伏气温病初起舌红无苔而渐显舌苔,多为内伏邪热由营血分外转气分之象;如舌质由红绛而突然转为淡红,多为阳气暴脱所致。

100.舌象的变化,一般可客观显示邪热的盛衰、邪热对气血、脏腑的影响程度和病位的浅深,显示营血、津液的盛衰;舌苔的征象,一般也可显示病邪的性质、津液的盈亏以及病变的阶段。如舌红而苔黄燥者反映了热邪炽盛于气分,津液已伤,病位尚不深入。但也有二者的变化不一致的情况,如舌质红绛可与白苔并见,其中有舌红绛而苔白滑腻者,为湿浊未化而邪热已入营分,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因此,在舌诊时必须把舌苔与舌质的变化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章 温病病因与发病

一、填空题

1.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病。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___________,易化燥伤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5.温邪能导致人体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所属脏腑的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

6.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温邪感染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

9.温病发病类型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大类型。 10.燥热病邪引起_____________,多发于________季。 11.暑热病邪引起________________,多发生于_________季。 12.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______________的一类病邪。

13.湿热病邪引起_____________,多发生于__________________季节。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4.秋燥的致病因素是( ) A、温热病邪 B、燥热病邪 C、燥凉病邪 D、风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5.春温的致病因素是( ) A、温邪 B、温毒病邪 C、疠气 D、湿热病邪 E、温热病邪

16.下列温病中哪一种是伏气温病( ) A、冬温

B、暑温 C、湿温 D、伏暑 E、暑湿

17.“伏寒化温”的学说源于( ) A、叶天士《温热论》 B、《内经》

C、薛生白《湿热病篇》 D、吴鞠通《温病条辨》 E、张仲景《伤寒论》

18.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伏暑 E、秋燥

19.“夏暑发自阳明”语出(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 (二)B型题 A、先犯阳明气分

B、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C、易致津液干燥 D、易攻窜流走 E、传染性强

20.湿热病邪致病特点可见() 21.燥热病邪致病特点可见() (三)D型题

22.分析伏气与新感温病的不同类型,其主要意义在于(A、区分病位的浅深轻重 B、明确感受何种病邪 C、指导辨证用药 D、观察病邪所在部位 E、预防温病的发生

23.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 ) A、易伤肺胃之阴 B、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C、初起即可见阳明证 D、病变过程以脾胃为中心 E、易有邪犯手足厥阴之变

24.下列温病中哪几种是伏邪温病?( )

) A、风温 B、春温 C、湿温 D、秋燥 E、伏暑 (四)X型题

25.伏邪温病的治疗原则是(A、直清里热 B、和解少阳 C、养阴托邪 D、领邪外达 E、清热祛湿

26.新感温病初起的表现有(A、发热 B、恶寒 C、头痛 D、口渴 E、苔黄

27.伏气温病初起的表现有(A、灼热 B、烦躁 C、溲赤

) ) )D、苔黄 E、口渴

28.下列诸温病中,哪些属于新感温病( ) A、风温 B、春温 C、秋燥 D、伏暑 E、湿温

29.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先犯上焦肺卫 B、先入阳明气分 C、易于耗气伤津 D、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E、易于兼挟湿邪

30.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病变以肺为主 B、易逆传心包 C、易致津液干燥 D、易从火化

E、后期常损伤肝肾之阴

31.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病位以肺为主

) ) )B、病位以脾胃为主 C、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D、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E、易于逆传心包

3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 A、先犯上焦肺卫 B、先入阳明气分 C、易于化燥伤阴 D、变化迅速

E、病势缠绵,病情较重 三、改错题

33.伏邪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的温病。

34.暑性升散疏泄,不仅易于劫灼津液,而且易于损伤元气,所以暑温病过程中易于兼挟湿邪。 四、简答题 35.何谓新感温病? 36.何谓伏邪温病? 37.何谓天受?

38.试述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39.试述疠气的致病特点。 40.试述新感温病的特点。 41.温邪的感邪途径有哪几种? 42.试述伏邪温病的特点。

43.简述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 44.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五、问答题

45.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有何异同? 46.吴又可提出的疠气病因具有哪些致病特点?

47.起病即见里热证候的都是伏邪温病吗?试举例说明之。

第二章 温病病因与发病 答案

一、填空题

1.①未即发病 ②邪气伏藏 ③ 逾时而发 2.①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②变化迅速 3.病位以肺为主 易致津液干燥 易从火化 4温邪

5.卫气营血 三焦 功能失常 实质损害

6.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易于耗气伤津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7.①从皮毛而入 ②从口鼻而入

8.温邪入侵 体质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9.新感温病 伏邪温病 10.秋燥 秋 11.暑温 夏 12.温热性质

易于 13.湿温 长夏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4.B。答案分析:燥邪有燥热、燥凉病邪,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温燥,即书本所论之秋燥。

15.E。答案分析: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

16.D。答案分析: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伏气温病。

17.B。答案分析:《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伏寒化温”学说的渊源。

18.B。答案分析: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属伏气温病。

19.C。答案分析: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故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 (二) B型题

20.B。答案分析:湿为重浊阴邪,具郁闭之性,故可见困阻清阳,阻滞气机的特点。

21.C。答案分析:燥性则干,热盛伤津,故燥热病邪易致津液干燥。 (三) D型题

22.AC。答案分析:区分新感与伏气温病,其主要意义在于区分病位的深浅轻重,从而指导辨证用药。

23.BD。答案分析:湿属粘腻阴邪,胶着难解,不易祛除;脾胃同属中土,而湿为土气,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24.BE。答案分析:春温、伏暑为感邪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伏邪温病。 (四)X型题

25.ACD。答案分析:伏邪温病病发于里,故宜直清里热;伤阴明显,故要顾护阴精,同时要注意透邪外达。

26.ABC。答案分析:新感温病初起多为表热证,故无里热证表现,如口渴、苔黄等。

27.ABCDE。答案分析:伏气温病初起即可见到一派里热证候。 28.ACE。答案分析:风温、秋燥、湿温为感邪即发的新感温病。

29.BCE。答案分析:暑热炎蒸,既易伤津、又易耗气,常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0.ACD。答案分析: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燥胜则干,热盛伤津;燥热病邪亢盛时可从火化。

31.BCD。答案分析:脾胃同属中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为重浊阴邪,易困阻清阳;湿热胶结,不易祛除,故病势缠绵。

32.ACD。答案分析:风热病邪具升散、疏泄特性,故发病先犯肺卫;风、热均为阳邪,易劫灼津液;风邪善行数变,故变化迅速。

三、改错题

33.改为: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34.改为:暑性炎热酷烈,易产生暑伤津气。

四、简答题

35.邪立即发病,病发于表的一类温病。本病初起病邪在表,主要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无汗或少汗,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36.感受温邪之后,伏藏于里,或平素内热,复为外感之邪诱发的一类温病。初起多以里热证为主,症见发热口渴,溲赤,舌红,脉数等,治疗以清里热为主。

37.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播。 38. ①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②病变过程中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③易耗伤人体阴液。 39.①其性暴戾,致病力强。

②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③感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

④不同疠气致病对脏腑经络有特异性的病变定位。

40.初起病多在表,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要表现。其传变趋向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基本大法。代表性的病种如风温,秋燥等。

41.①邪从皮毛而入

②邪从口鼻而入

42.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溲赤,舌红苔黄等热郁于里的证候为主要表现。其传变趋向:如伏热由里外达,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如里热进一步内陷深入,则为病情进展的标志,伏邪温病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初起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主要病种有春温,伏暑等。

43. ①感邪发病的方式不同。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②初起临床表现不同。新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

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

③治疗不同。新感温病,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治疗以清

泄里热为主。

④其他:病程,病情,预后亦不同。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

44. ①攻窜流走:温毒病邪可内攻脏腑,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其病变部位的差异与温毒病邪的性质及感邪重轻有关。

②蕴结壅滞: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

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等。

五、问答题

45. 相同点:①以肺胃为中心;②初起都有肺卫见症。

不同点:①发病季节不同;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燥热病邪多发生于秋季。②初起症状,燥伤肺卫证必伴有津液消耗见症;③风热病邪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的病理变化,燥热病邪病势轻浅,以肺为病变中心。

46.其特点有五:①其性暴戾,致病力强,无问老幼,触之即病。②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广泛传播和蔓延流行。③其侵袭人体多从口鼻而入。④疠气有多种不同,不同的疠气对脏腑经络有特异的定位性。⑤疠气致病对不同的动物种属有一定的选择性,如“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 47.病即见里热证候的不一定都是伏气温病,也有属新感温病的。如暑温,湿温等。现以暑温为例说明如下:暑温发于夏季,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甚至暑入心包等里热证而无卫分表证,何以属新感?因暑即为火,其性酷烈,传变极速,致病多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经过。初起即见暑入心包,因暑为火邪,心为火脏,通于夏气,同气相求,致病可直犯心包的特点一致。正是由于这种里热证候的出现,与夏令的主气所形成的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完全相符,自然是感受当令之邪即时发病的新感温病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