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烟粉虱的发生为害及控制技术分析

2023-11-30 来源:步旅网


烟粉虱的发生为害及控制技术分析

摘要 分析了兴化地区烟粉虱的发生为害特点,对棉田烟粉虱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提出了采取严防越冬虫源,控制春、夏季的扩散蔓延,集中防治核心区、挑治重发扩散区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烟粉虱;为害特点;种群动态;控制技术;江苏兴化

烟粉虱是一种多食性害虫,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再次暴发以来,已在我国20多个省市造成严重危害,并被列为我国三类检疫对象。为了控制烟粉虱扩散蔓延,减轻烟粉虱的为害损失,近年来我们对我地烟粉虱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该虫的控制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1我地烟粉虱的发生为害特点

2002年7月我地蔬菜、棉花上首次发现烟粉虱,8月上旬棉花、大豆、茄子、西红柿等作物及周围杂草上虫口密度迅速上升,棉田成虫最高达50头/叶以上;2004年部分越冬大棚蔬菜上烟粉虱种群密度保持较高水平,9月份该地区烟粉虱扩散后波及到临近其他地区;2005年6月大棚西葫芦上虫口密度达到199.38头/cm2,形成了重发核心区域,8月上旬大田棉花和香瓜上虫口密度分别达到了25.33头/cm2和28.67头/cm2,已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经过连续2年的观察,发现我地烟粉虱的发生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1发生范围在前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系统调查发现,烟粉虱在2004~2005年我地属局部发生,发生区域均为蔬菜种植区,并且冬季有大棚覆盖。大田烟粉虱发生区域一般在这些有虫源的越冬大棚周围,越冬大棚成为明显的核心。2006~2007年发生量大,发生范围较为普遍,各地均呈大发生趋势。

发生量以核心区为中心,呈幅射状递减。烟粉虱的发生一般以冬季有烟粉虱的越冬作物大棚为核心,核心区内种群密度高,为害严重。随着距核心区距离的增大,种群密度迅速降低,如2006年8月在戴窑镇窑东村蔬菜种植区调查,距核心区100m、500m、1 000m、1 500m的棉花上烟粉虱的虫口密度分别为107.30头/cm2、61.04头/cm2、53.11头/cm2、33.38头/cm2。

1.2大田成虫始见期以核心区为中心,向外逐渐推迟

大田作物上烟粉虱的发生期与大田距虫源的距离有关,靠近虫源的田块一般成虫始见期早;远离虫源的田块则成虫始见期迟。因此,大田没有固定的发生期。如2006年在戴窑窑南村,距虫源1 500m左右的大田8月上旬始见成虫,而距虫源50m的大田作物上,大棚揭膜的次日(7月上旬)就查获成虫,始见期相差近1月。

1.3核心区北部发生量较南部大

田间调查发现,在一个发生区域内,在距虫源等距离的同种寄主作物上,北部的虫口密度大于南部,如在距虫源地300m左右的棉花上,北部的虫口密度较南部高38.4%,豇豆上北部的虫口密度是南部的2.5倍。主要是在烟粉虱向外扩散时,偏南风气候较多,烟粉虱顺风而下。

1.4扩散呈现多种方式

B型烟粉虱在本地不能露地越冬,只能在大棚里越冬。随着春季揭棚以及大棚作物的自然衰老,逐渐向棚外扩散。B型烟粉虱可以飞行,但飞行能力较弱,还需借助外力进行扩散,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1.4.1风力扩散。风力扩散是B型烟粉虱的主要扩散途径。据观察,B型烟粉虱从越冬大棚向大田首次(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扩散范围较近,一般在1km之内均能查到成虫,1km之外较少查见。在棉田繁殖1代后,即在7月底至8月初,成虫可扩散距离虫源田2km。以后随着时间推迟,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到9月30日离虫源田5km处均能查到成虫,但距离虫源田越远,虫量越少。据8月30日调查,离虫源田1km、2km、3km、4km,平均单叶虫量分别为52.6头、33.5头、21.3头、6.9头。

1.4.2人为扩散。有些适生寄主,带有B型烟粉虱的作物(如大豆),因需要而被成株拔起,远距离运走,或带回家,或到市场上出售;而生活在大豆上的若虫、卵就会随之扩散,此扩散范围较广,一般以村前屋后、城郊附近发生较重。

1.4.3被动扩散。由于原寄主作物衰老,B型烟粉虱向附近适生寄主扩散,因此虫源田附近虫量相对较高。此扩散通过自身飞翔,为短距离迁移。

2棉田烟粉虱的种群动态

为了解B型烟粉虱在棉田消长动态以及防控技术,有效控制B型烟粉虱在棉花上的发生、危害,我们对棉田B型烟粉虱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系统调查:选择一块靠近越冬虫源田的棉田,5点取样,每点随机选择棉株20

株,每株取上、中、下部主茎叶片各1张,每7d调查1次,分别记载上、中、下部叶片上的成、若虫数量。大面积普查:每15d调查1次,每块田调查上部20片棉叶,记载离越冬虫源田不同距离的成虫和若虫的数量。

2.1棉田种群消长动态

2006年,戴窑镇新花园村棉田(距虫源地500m)7月上旬始见烟粉虱成虫,此后近10d时间内田间种群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8月上、中旬出现成虫高峰,虫量达到99.53头/叶,此后种群数量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9月上旬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和棉花的逐渐老化,田间成虫量逐渐降低。田间卵和若虫的消长动态与成虫的消长基本一致,卵的高峰与成虫同步,但由于烟粉虱世代交替明显,加之成虫产卵期相对较长,因此,若虫的高峰后滞后于成虫高峰后一段时间(图1)。

2.2棉田增殖动态

据系统调查,虫源田附近棉田6月28日始见成虫,7月上中旬单叶虫量0.22~0.53头,均为成虫。7月13日田间始见若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单叶虫量2.66~7.95头,成若虫的比例为4∶6;8月中下旬单叶虫量16.38~23.10头,成若虫比例接近5∶5。9月1日、8日、14日、22日、29日,10月8日、15日、25日调查,单叶平均虫量分别为12.8头、9.2头、2.5头、3.5头、3.9头、1.25头、1.2头、1.1头,其成若虫的比例为42∶58、74∶26、77∶23、58∶42、65∶35、70∶30、73∶27、75∶25(图2、图3)。综上所述:6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B型烟粉虱从越冬虫源地向棉田扩散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棉田B型烟粉虱增殖盛期。8月中、下旬为发生高峰期,此阶段发生量最大,也是危害高峰期。9月中旬,虫量开始下降,进入B型烟粉虱发生盛末期。由此可见,棉田B型烟粉虱各个发生期与田间成若虫比例密切相关,扩散期即前期以成虫为主,快速增殖期即盛发期,若虫比例高于成虫,高峰期成若虫的比例接近于5∶5,下降期成虫比例高于若虫。

2.3不同时期在棉株上分布

B型烟粉虱主要生活在棉花叶片上,叶片上的虫量占95.6%,其他4.4%的虫量栖息在花蕾、茎杆、叶柄以及嫩头上。叶片上主要栖息在背面,占96.2%。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的虫量比例随时间不同而有差异。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烟粉虱迁入期,加上温度适宜,因此以上部叶为主。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处于高温盛夏季节,成虫向棉花下部转移、产卵、繁殖,因此中、下部叶片虫量近50%左右。随着烟粉虱繁殖,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下部叶片虫量超过上部叶片。9月中旬后由于下部分衰老,营养不良,上部叶片虫量又有所上升(图4)。

3烟粉虱的越冬

通过对大田和虫源地的系统调查,发现在我地烟粉虱露地不能越冬。2005年11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和作物的换茬,露地作物上烟粉虱基本消失,但塑料大棚内的蔬菜上可见成虫活动;12月下旬地表最低温度为-6℃的寒潮来临时,单膜覆盖的大棚内烟粉虱全部死亡,而在双膜覆盖的大棚内仍见少量烟粉虱成虫;2006年1月上旬地表最低温度为-8℃的寒潮来临时,在双膜覆盖的大棚内仍有少量烟粉虱。近几年,我地冬季极端最低温度一般可以达到-6℃,据此推算,烟粉虱在我地露地不能越冬,但在双膜覆盖的大棚内可以越冬,单膜覆盖的大棚内烟粉虱能否越冬取决于冬季寒潮温度和持续时间。

4烟粉虱的控制

针对我地烟粉虱的发生为害特点,我们采取严防越冬虫源地,控制春、夏季的扩散蔓延,集中防治核心区,挑治重发扩散区的防治策略,力争将烟粉虱在控制在大棚内,控制在局部区域;在防治措施上采取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药剂、统一施药方法,有效地抑制了烟粉虱暴发的势头。

4.1控制越冬虫源

针对烟粉虱只能在大棚内越冬的特点,我们通过适当推迟大棚覆膜时间、调整作物布局等方式,从越冬环节切断烟粉虱的自然生活史。大棚尽可能在较低温到来以后再覆膜,以减少温室内残余作物上的残虫;冬季在大棚内种植辣椒、韭菜、苋菜等烟粉虱的非嗜好寄主作物,或种植一些较耐低温的作物,冬季适当降低棚内温度,以减缓烟粉虱的种群扩增速度,降低烟粉虱越冬虫口密度。春末、初夏在棚内作物换茬时利用睛天焖棚,大棚揭膜前用农药彻底防治1次,棚内作物残体集中烧毁。

4.2加强核心区的监测

针对烟粉虱扩散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我们重点加强对越冬虫源地周围烟粉虱嗜好寄主作物的监测,当嗜好寄主作物上烟粉虱成虫数量达到一定密度时,及时用药防治。

4.3集中用药防治

针对烟粉虱具有主动和被动扩散的特点,我们对烟粉虱防治采用统防统治的措施,对核心区内所有烟粉虱适生的农作物、园艺作物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进行喷雾,保证防治效果。烟粉虱核心区域经过2~3次防治,扩散区经过1~2次用药,虫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有效地控制了虫源进一步向外扩散

的势头。

5讨论

(1)大田烟粉虱的发生期与田块距虫源的距离及气候条件有关。研究发现,烟粉虱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在田间食源丰富的情况下,较少长距离的扩散。2006年我地棉田的定点调查块距虫源地200~500m左右,烟粉虱成虫的始见期在7月上旬,而在距越冬虫源1.5km的大田,其烟粉虱成虫的始见期大约出现在8月上旬,两地相差30d左右。定点调查田块的成虫始见期分别比丰县地区和扬州地区提早10d和20d左右,这种差异可能也与调查田块距虫源地的距离不同有关。因此,在烟粉虱的大田测报上,首先必须查准越冬虫,并根据其可能的扩散方向、扩散速度和扩散途中的主要寄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使测报更准确。

(2)除在大棚越冬的本地虫源外,从外地引进的花卉、苗木和蔬菜秧苗上携带的烟粉虱也是重要的入侵虫源。烟粉虱主动飞行能力一般不超过2.2km,远距离扩散绝大部分是人为的携带。随着市场花木、种苗调运的增多,外地烟粉虱虫源入侵的机会也大大增多,我省有些地区暴发的烟粉虱就是由外地调入的花木和种苗上带入的。加强对外地引进的花卉、苗木和蔬菜秧苗上携带的烟粉虱的监控,既是烟粉虱测报的重要内容,也是烟粉虱控制的重要内容。

(3)烟粉虱在我地只在保护地设施内越冬,大田发生也主要集中在以虫源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嗜好寄主上。因此,烟粉虱的防治应该采用选择性防治的策略,即控制越冬虫源是烟粉虱控制的关键,核心区内种群的治理是烟粉虱防治的重点,嗜好寄主是烟粉虱化学防治的主要对象,减少不必要的用药,节约防治成本。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