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藏书家(一)
明清藏书家
【宋濂】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明初金华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潛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金华人。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不赴。明初,应太祖召,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召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朱元璋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炎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漢《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宋濂晚年因受胡惟庸案牵连,全家谪往四川茂州,途中宋濂病死於夔州。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藏书印:
1、宋氏景濂
2、金华宋氏景濂
3、太史氏
4、玉堂学士之印(唐宋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景濂官至翰林学士,故称)
【叶盛】按照一般的规律,藏书家必然有一藏书楼,或大或小,或豪华,或简陋,但总有一专门的藏书之处,然而明代江苏的藏书大家叶盛却没有这份一般人习以为常的幸运,虽然他的菉竹堂名声在外,但书楼却是在他死后,由其孙叶恭焕建成的。
叶盛(1420--1474)字与中,号蜕庵,明江苏昆山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王世贞《菉竹堂记》云:'生平无他嗜好,顾独笃於书,手自抄雠,至数万卷。'
叶盛曾长年在边镇为官,受条件限制,读书、聚书都十分不便,但无论官邸至何处,他身边总是带着几个专门抄书的人,长年为他抄书。每抄成一书,他认真校阅,并且钤上他的官印为记,原铁琴铜剑楼藏叶盛旧物《论语》上即有'镇抚燕云关防'、'巡抚宣府关防'印记。钱大昕《江雨轩集跋》说他:'服官数十年,未尝一日辍书。'及至晚年,叶盛藏书积至四千六百余册,共二万二千七百多卷,为当时江苏藏书之首。叶盛曾欲建楼专门庋藏这些图书,并取《卫风·淇奥》'学问自修'之义,名其楼曰'菉竹',但最终却因清贫而未能建成。叶盛曾编有《菉竹堂书目》六卷,但后人以为许多奇秘者并没有编入书目中。
和所有藏书家一样,叶盛希望自己的子孙也能象他一样爱书、读书,他曾写过一段很有意思的《书橱铭》:'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了,惟学斆,借非其人亦不孝。'后来,叶盛的子孙确能遵守他的教训,爱惜他的这份特殊的遗产。叶盛去世后,其孙叶恭焕竟其遗志,终于建成了菉竹堂。叶恭焕字伯寅,号括苍山人。书楼落成后,叶恭焕把祖上遗书移存堂内,又把以前亲友们从祖父处借走的书收归菉竹堂。据说直至叶盛死后一百多年,菉竹堂尚能'扃錀未疏'。后代子孙亦不乏藏书家。
藏书印:
1、叶盛
2、与中
3、菉竹堂
【丰坊】说起宁波天一阁,藏书界可谓无人不知。但事实上,天一阁藏书的一个重要来源却是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同郡丰坊的万卷楼藏书。
丰坊(1492-1563?)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字人翁,号南禺外史,明鄞县(今宁波)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吏部(一说礼部)主事,改南考功主事,因吏议免官。
丰氏原为鄞县大姓,历代为官,代出闻人。丰坊自己博学工文,尤精书法,家有万卷楼,藏书数万卷,负郭田千余亩,尽鬻以购法书名贴,又常夜以继日,心摹手追,故书学极博,五体并能,晚年更是潦倒於书淫墨癖之中。黄宗羲《丰南禺别传》曾对他有很形象
的描写:'读书注目而视,瞳子尝堕眶外半寸,人有出其左右,不知也。'丰坊不善治家理财,故后来家财丧失殆尽,其万卷楼藏书中的宋椠和写本,为门生辈窃去十之有六,后又不幸遭大火,故所存佳本已无多。丰坊原与天一阁范钦交往颇深,早时范钦曾从万卷楼抄书,丰坊亦曾为范钦作《藏书记》,故万卷楼劫余之书尽售与天一阁,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令丰坊在藏书史上留下'恶名'的是因为他曾伪造了不少'古书'。如《河图》石本、《鲁诗》石本、《大学》石本,丰坊谬称是其祖先清敏公於北宋间得之於秘府;又有朝鲜《尚书》、日本《尚书》,谎说是其曾祖丰庆得之於驿馆。吴焯《绣谷亭薰习录》评说:'其著述未免欺人,其翰墨洵可传世也。'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则讥为'贻笑儒林,欺罔后学'。就现代心理学观点而言,丰坊恃才傲物却怀才不遇,以至於滑稽玩世,徜徉自恣,目空古今,再加上'晚得心疾',故就难免会故意做出一些自以为骇世惊俗的事来。不幸晚年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乃至寄居萧寺,客死僧舍,令人叹惜。
藏书印:
1、丰氏人叔
2、人翁
3、碧玉堂下吏
【范钦】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天一阁。天一阁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累官兵部侍郎。
范钦性喜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与其他偏重於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明代诗文集特别多,颇有些'厚今薄古'之意。如《军令》、《营规》、《大阅览》、《国子监监规》、《武定侯郭勋招供》等官书,属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即便有意收藏,也决非轻易可以觅得。
范钦同邑另有位藏书家丰坊,范钦与之交往甚善,并常去丰坊的万卷楼借阅抄录。后万卷楼不幸遭受火灾,丰家无意续藏,劫余之书多让归范钦。
范钦藏书处原名冬明草堂,随着藏书的增加,原来的书库已不堪容纳,范钦遂决定在住宅的东面重建一书楼,即后来著名於世的天一阁。天一阁的确切创建年份已不可考,根据有关文献推定,当在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楼为一排六开间两层木结构,坐北朝南,前后开窗,阁前有池塘,除了可以点缀风景外,亦是重要的防火措施之一。后来,范钦搜集碑刻,得一吴道士龙虎山石刻,为元揭傒斯的书,并有'天一池'三大字,范钦大喜,以为适与自己建阁凿池之意相合,遂以'天一阁'名其楼。作为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相当科学,故后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均仿天一阁式样营造,而清代藏书家卢址的抱经楼,更是从内部结构到外观,完全模仿天一阁,由是天一阁更负盛名。天一阁藏书有较严密的管理制度。范钦故世后,长子范大冲体察范钦爱书的心情,立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藏书的散失。
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余卷,从明末战乱起始大批散失,到清康熙时阁中所藏明实录已佚其半;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又从天一阁调走六○二种(一说六三八种)图书,以后
多未发还;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中,英军占领宁波,从天一阁掠走地理与图数十种,一八六一年太平军进驻宁波,当地盗贼乘机窃走大批图书;民国初年,江洋大盗薛继渭与不法书商相勾结,又盗去藏书一千余部。经过这几番劫难,到解放初期,天一阁书仅剩一万三千多部。
天一阁藏书曾多次编目。最早的藏书目录为范钦手定的《范氏东明书目》,现存最早的目录是清初抄本《天一阁书目》,一九八○年天一阁编有《天一阁善本书目》,共著录善本四千余部,七万余卷。
藏书印:
1、天一阁
2、东明山人之印(范钦字东明)
3、司勋大夫(负责功赏事务之官名,明清有稽勋司。)
4、范氏安卿(范钦一字安卿)
【钱谷】在中国藏书史上,最难能可贵的是寒士藏书。寒士藏书虽然珍本秘籍无多,然他们对书的痴迷偏嗜,为书林留下了另外一种令人掩卷赞叹的佳话。明代的钱谷可谓其中的典型人物。
钱谷(1508-1578?)字叔宝,明吴县人,游文徵明门下,以书画名於世。但对钱谷来讲,书画只是他的的业余之事。朱彝尊《列朝诗传》:'钱谷字叔宝,少孤贫,游文侍诏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力点染水墨,得沈氏之法。晚葺故庐,读书其中。闻有
异书,虽病必强起,匍匐请观。手自抄写,几於充栋,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钱谷手抄之书,一丝不苟,为后来藏家所重。陆心源皕宋楼曾藏有钱氏抄本《会稽掇英集》,后有文震孟跋说:'《会稽掇英集》皆集唐宋名贤时文,宇内流传绝少,是其早岁所抄,无一惰笔,乃从宋刻本而录者,为世珍重可知矣。'钱谷家贫,故文徵明为题室名'悬罄'就是空无所有的意思。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叔宝先生不为家,家逾贫。先太史过而题其室曰'悬罄'。先生笑曰:'吾志哉!'而其嗜读日益甚。收录古文金石书几数千卷。'
钱谷之子钱允治(1541--?),字功甫,好书一如其父。钱曾《读书敏求记》说:'功甫老屋三间,藏书充栋。白曰检书,必秉烛,缘梯上下。所藏多人间罕见之本。'《列朝诗传》则称:'年八十余,隆冬病疡,映日钞书,薄暮不止。功甫殁,无子,其遗书皆散去。自是吴中文献无可访问,先辈读书种子绝矣。'
藏书印:
1、钱谷
2、钱氏叔宝
【范大澈】有明一代,宁波藏书家范钦及其天一阁名闻天下,也正是这个原因,几使另一藏书大家,即范钦的侄子范大澈湮没无闻。清郑梁《为陈怡庭寿范简岩七十序》说:'鄞邑好古藏书之家,丰氏而后推范氏。然人知司马东明公之所藏特富,而不知鸿胪讷庵公为其犹子其所藏不止如南北阮也。……拟诸司马,正如石崇之与王恺矣。'这里,司马东明公指范钦,而鸿胪讷庵公则指范大澈。
范大澈(1524--1610)字子宣,号讷庵,别号南海钓者、句章灌园叟。明鄞县人,
范钦之侄。二十六岁时随伯父范钦入京,曾以诗惊名士袁炜,三十多岁补国子生,后官鸿胪寺序班,尝出使琉球、辽东、朝鲜等处,一生凡七奉玺书,进秩至二品。
大澈性喜藏书,郑梁《讷庵范公传》称:大澈游京师时'月俸所入,辄以聚书。闻人有抄本,多方借之。长安旅中,尝雇善书者誊写,至多二三十人'。大澈犹喜法书名画。除唐宋以来名人手迹外,还利用他出使外国的机会,多方收集域外人的作品,故时人曾有'怪雅异集'之评。大澈又收有秦汉以来的印章四、五千万,并择善纸造印泥自为印谱。如是,则可谓明人集古印之第一人。
大澈与其伯父范钦又颇多竞争。据《鄞县志》记载:最早时,范钦弃官时归里,起天一阁,藏书极一生之盛。大澈曾几次去借书,均遭拒绝,心中颇为不悦,於是不惜重价购求海内异本秘书,每得天一阁所无之书,大澈必具酒备茗,把范钦邀至家中,并把所得之书置於几上,以刺激范钦。果然,范钦看了以后,默然而去。
大澈於六十七岁致仕归里,筑室西郊。以后二十年中,以读经阅史,品画评书为业,年八十七卒。大澈著有《灌园业谈》、《卧云山房遗稿》等,但未见其专门的藏书楼名,此姑借用其室名。
藏书印:
1、范大澈印
2、范氏子宣
3、范大澈图书印
4、沧瀛外史
【项氏】明代浙江私家藏收楼中,堪与范钦天一阁匹敌者,首推嘉兴项元汴之天籁阁。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又号香岩居士、退密斋主人,嘉兴人。墨林家饶田产,又善治生产,故资力更加益雄,於是以其绪馀,广事收藏之室。曾有人将与墨林同时代的文坛巨匠,亦是著名藏书家的王世贞之相比,王氏小酉馆藏书三万,其尔雅楼所藏宋版更是名闻天下,但时人以为'不及墨林远矣'。天籁阁藏书之富,由此可见。
然而,平心而论,墨林之藏,尚非好古之士的收藏,更多的是出於乡间财主自发的保值意识。最为后人所不屑的是,项元汴每得名迹,即遍钤以收藏印记,而他的印章又多有俗手所制,刻工恶劣而累累满幅,令人不忍卒睹。故清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讥之为'以明珠精鏐聘得丽人,而虞其他适,则黥面记之。抑且遍黥其体无完肤,较蒙不洁之西子,更为酷烈矣'。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则有'十斛明珠娉丽人,为防奔月替文身'之叹,语虽尖刻,却是一语中的。墨林还每在所得画幅书卷之后记上收购之价,其意本在愿子孙长守,即或出售,也应在原价上有所增值。袁克文《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曾有记载:'北宋本《北山录》卷尾栏外下角,墨林题'原值一金'四字。'故后人亦颇对集博藏好古之雅和逐锥刀之利的商贾之俗於一身的项元汴感到不可理解。
墨林购得秘本后,常邀当时名家,特别是文家二兄弟文彭、文嘉前来鉴定真伪,故其藏书皆精妙绝伦。可笑的是,如果一旦被告之所出之价大于所值之书,墨林必后悔不已,於是又会把这些按访得之价让归其兄项笃寿。项笃寿(1521--1586)字了长,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性喜藏书,见秘册,辄令小胥传抄,其'万卷楼'之藏,更在'天籁阁'之前。项笃寿又以刻书名於世,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明人刻书之精品'专门列有'嘉禾项笃寿万卷堂'条。
不幸,清顺治三年(1645),清兵进入嘉兴,项家累世之藏,尽被千夫长汪六水掠去。时距项元汴之死尚不足六十年。清朱彝尊曾有《还乡口号》诗云:
墨林遗宅道南存,词客留题尚在门。
天籁图书今已尽,紫茄白苋种诸孙。
沧海桑田。名闻一时的天籁阁,至朱彝尊前去踏访时,已只剩大门上昔日词客们的题句让人隐隐追思过去的辉煌了。
藏书印:
1、项元汴印
2、项子京家珍藏
3、墨林
4、项墨林父秘笈之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