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师介绍
音乐学系 王清雷
1975年生,博士,山东禹城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兼副总主编,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副会长,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93年参加工作,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999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2002毕业并留院工作。2006年获博士学位。主要致力于中国音乐史、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发表论著约120余万字。在《中国音乐学》、《文物》、《音乐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如《章丘洛庄编钟刍议》、《山东地区两周编钟的初步研究》等;著作5部:专著1部(《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担任副总主编著作4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II》之湖南卷、内蒙古卷、河北卷、江西卷续河南卷。在本院研究生院主讲音乐考古学课程;曾到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等大学讲学。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如“第一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2008,韩国)等;2001年,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参与“章丘洛庄乐器群”的鉴定工作;2004年,应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的邀请,赴天津慰问演出等。2004年,应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的邀请,到台湾作学术考察等。主要获奖:2005年,参编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获“第二届文化部艺术科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获“第五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博士生组)”二等奖;2008年,参与主编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II》获“2006~2007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邓钧
苗族,1968年生,祖籍贵州,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文化遗产。主要成果有:《土家族傩坛信仰及仪式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及其文化心理特征探微》、《月亮山地区苗族祭祖仪式音乐研究》、《苗族芦笙的应用传统及其文化内涵》、《葫芦笙象征意义和文化渊源的音乐人类学考析》等,并发表有音乐评论数十篇。参编大学教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曾任《音乐文化》副主编、《音乐生活报》副主编。承担国家\"九五\"艺术规划青年基金课题《苗族芦笙音乐文化研究》(专著,即将出版)、现承担课题和专著有:《贵州月亮山地区苗族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调查与规划报告》(2005年度全国艺术规划国家西部课题)、《梭嘎苗人的音乐世界》(贵州省六枝特区政府委托写作)。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首届青年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
田青
生于1948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年鉴》主编。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评论》名誉主编、《音乐研究》及《中国音乐学》编委;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华佛教音乐团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
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审小组成员,中央音乐学院音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佛光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已发表学术著作、论文、文学作品约150万字,主要论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历史的性别》、《中国古代音乐史话》、《净土天音》等。
刘静
女,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同年到北方昆曲剧院担任主要演员,一直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1995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96年,被意大利文化中心授予“罗马之泉”奖,以表彰在中西艺术交流中做出的贡献。并多次受邀赴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的著名学府举办“中国戏曲艺术”讲座及学术交流。2002年获得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后,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并担任研究生导师。参与撰写了《中国昆曲大典》和《中国昆曲艺术》等,撰写出版了《中国昆曲图鉴》、《幽兰飘香》等书籍。曾参与执导了《少林雄风》、《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舞台剧。
齐琨
女,1971年生。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专著有《历史地阐释》、《江南丝竹》。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有《音乐文化内应机制》、《体验中的理解与见证》。此外是“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文化部重点课题”之子项目等多个课题的承担者。曾在SEM、ICTM、CHIME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
李宏锋
1977年生,男,唐山丰南人,文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副主编。2001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学系,师从秦序研究员攻读中国音乐史,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期间获“科研之星”、“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庄汉生奖学金”。曾赴新疆、广西、青海、云南、福建等地考察传统音乐,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传统乐律学研究。著有《礼崩乐盛——以春秋战国为中心的礼乐关系研究》、《六朝音乐文化研究》(合著)等,参编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艺术鉴赏》。发表学术论文《汉代丧仪音乐中礼俗关系的演变与发展》、《王光祈比较音乐史学思想对中国学界的影响——兼及比较音乐史学科方法论的几个问题》、《“钱氏音差”解析》、《明代音乐图谱所见工尺唱名体系初探》、《从“心理—物理关系”角度对律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从〈敦煌乐谱〉及其他唐乐古谱译解看唐俗乐调的若干问题》、《中国古代乐律实践中的智慧闪光——“阴阳旋宫法”实践与理论初探》(合著)等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宋以来宫调理论变迁及其与音乐实践的关系”;参与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部委托课题“中国艺术总论”、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六朝音乐文化研究”等课题。
李玫
女,文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年鉴》主编。中国律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学会理事、ICTM(世界传统音乐学会)长期会员、中国旋律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研究中心、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特约
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人类学、音乐形态学和中国古代音乐史。已出版专著《“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音乐之河——图说中外音乐史》、《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律学》以及译著《歌剧界的奇闻逸事》;博士后项目成果《有关“燕乐二十八调”的历代文献梳理及实证研究》;为《音乐学概论》和《国学四十讲》两书撰写了“律学”章节,在各种核心期刊发表过数十篇乐律学论文。 吴玉霞 琵琶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文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自幼学习琵琶,先后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分别从师于刘德海、李光华、陈泽民、李光祖等琵琶名家。曾获1980年首届全国琵琶比赛二等奖、1993年全国音像制品评比金奖、1996年大阪国际室内乐比赛特别奖、1999年文化部中直院团国庆50周年评比展演最高优秀演奏奖、2010-2012年文化部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作为独奏家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外艺术节及文化交流,曾录有《吴玉霞琵琶琴韵》《千秋颂》《玉鸣东方》《琵琶名曲指导》《珠落玉盘》等CD、VCD数十张;创作并发表了《律动》《风戏柳》《素描》等琵琶独奏曲。其主要首演作品有《春秋》《古道随想》《千秋颂》等;发表文集《我的琵琶行》;出版书谱《琵琶演奏曲集》《琵琶演奏基础教程》《儿童趣味琵琶曲集》指尖上的舞蹈—《琵琶技术技巧练习38首》等。 李岩 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硕士)。1992-96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1997年1月,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攻读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博士学位。曾任《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现任《中国音乐年鉴》主编。兼任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主要论文有《论民族音乐学记谱中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对刘靖之三模式的商榷》、《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冬来了,春还会远吗?──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要点实录》、《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获北京文化艺术界举办的北京市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国乐改进观念的衍变》(获中国音协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纪念何安东的历史意义》、《对而未决——面对并解析华丽丝、青主与易韦斋的历史公案〉等;著作有《朔风起时弄乐潮——李岩音乐学术论文集》、《缤纷妙响——澳门音乐》、《百岁学人缪天瑞》(画册)、《中国音乐大论辩》(合著)、《放歌三十年》(合著)。 张振涛 1955年生,籍贯山东。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学》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资料馆”馆长、《中国音乐年鉴》副主编、《中国乐器图鉴》副主编、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助理研究员等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理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委。代表性著作有《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诸野求乐录》(论文集)等。
项阳
博士,男,1956年生。祖籍湖北宜昌,生于山东淄博。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出版学术著作《中国弓弦乐器史》、《山西乐户研究》、《乐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承载者》(日文版、大阪2007)、《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论文集《当传统遭遇现代》;参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独立完成和参与多项国家课题。有着较为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为研究生讲授“中国乐器史”、“中国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等;为中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专家委员(2004);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专家委员(2007);文化部音像审查专家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评审委员(2007、2009);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委员(2008);文化部职称评审专家委员(2008);科研成果获得文化部、教育部的奖励,《山西乐户研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一等奖。博士研究生指导方向为“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研究”。在做课题为《中国乐籍制度研究》、《以乐观礼》,参加集体课题为《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
秦序
1948年生,祖籍四川。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李纯一先生,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职称评审委员、艺术科研项目评审委员等职。近年来,在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同时亦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现兼任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论文有《我国南方高山、佤、苗等族的体鸣木鼓与有关音乐起源的几个问题》、《先秦编钟双音规律的发现与研究》、《唐九、十部乐与二部伎之关系》等;主要著述有《唐俗乐二十八调的成立年代》(译著)、《中国音乐史》、《一苇凌波》(论文集)等。
崔宪
1954年生,安徽太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考入本院研究生部,师从郭乃安、黄翔鹏、乔建中,1993年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工作并担任《中国音乐词典》(增订版)常务副主编。2003年获中国文化部科技司“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曾参与整理黄翔鹏论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新材料、新问题》、《乐问》和《中国传统音乐180调谱例集》等。代表性论文有《论律制的结构本质与文化属性》、《曾侯乙编钟“和”字探微》等;主要著作有《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三等奖)、《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合著)、《探律集》(论文集)等。
薛艺兵
1950年生,甘肃天水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学系,1984年获硕土学位并于同年留本院音乐研究所工作。曾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注重音乐人类学的方法和民间音乐的实地调查。主要研究领域:音乐人类学、音乐民俗学、音乐符号学、音乐传播学;主要研究范围:乐器学、中国传统音乐、民间器乐、仪式音乐、当代音乐。个人承担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年度课题“音乐
的民俗模式”。获文化部教科司第七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主要论文有《秧歌源流辨析》、《中国体鸣乐器综论》、《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原理》、《论音乐的二元结构》、《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等;代表性著作有《中国乐器志?体鸣卷》(中国音协金钟奖首届理论奖铜奖)、《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音乐表象的背后》等。
复试分数线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全日制学术学位类) 外国语 报考专业 (050101)文艺学 (130100)艺术学理论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345 (戏曲、戏剧、曲艺方向)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355 摄影理论与批评) (130400)美术学 (1304Z1)美术设计 335 335 总分 思想政治理论 345 350 350 53 35 35 35 专业一 专业二 80 100 100 100 80 110 115 115 35 100 125 35 35 100 100 110 110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类) 外国语 报考专业 音乐(135101) 戏曲(135103) 舞蹈(135106) 美术(135107)
总分 思想政治理论 340 340 340 340 35 35 35 35 专业一 专业二 100 100 100 100 135 125 135 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