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大纲
一、绪论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主要任务。(识记)
1探索教学规律
2发挥指导作用
3推动改革发展
4提高教学能力教育质量。
2、简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应用层次,重点)
a.调查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现实或历史情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形式有问卷法(开放式封闭式)访谈法
b.观察法:指在被研究对象处于自然情况下,研究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他进行仔细查看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抽样、追踪、综合观察法)
c.实验法:指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研究假说,主动操作研究变量并对非研究变量予以自觉、明确和适度控制,观测结果并检验研究假说的一种研究活动。(定课题、选对象、定计划、施研究、理实验、写报告)
1
d.经验总结法:就是把对个别事物特征的认识概括为它所属的同类事物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e.个案研究法:就是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社会机构或团体以及某种情景的发展过程为对象,加以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f.内容分析法:是对确切的资料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量化、单个)
g.行动研究法:就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计划、实施、观察、反思)
3、结合实际分析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作用。(理解层次,次重点)
A有利于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
B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C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
第一章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识记)
工具性(思维、交际)、
2
人文性(熏陶感染)、
综合性(教学目标多元,功能多重,内容广泛,原则复杂,方法多样,程序多层次)
2、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识记)
A社会发展制约性
B教育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总目标)C课程性质(各因素中决定性作用)
3、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识记,次重点)
素质是指以个人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结构和能量。
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
A品德素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品德:就是一定社会道德和规范意识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道德活动中形成的,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系统。
B智能素质(文化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耿二(语言—智力)吴三(内容-操作—产品)林四五(听说读写)”
3
C审美素质(审美观、感受鉴赏创造美能力)
D心理素质(志趣意志品质)
4、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应用层次,重点)
A转变旧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三个转变 两个观念:人才观质量观)
B拓宽思路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材料大、环境大、设置大、方式大、评价大、结果大)
C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D围绕课标优化学法指导(训练序列及内容同步,开展活动)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何异同?(理解层次,次重点)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控制严格的、硬性的。
课程标准指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的是某一方面或领域国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要求,不设最高要求,没有上限规定,只有底线要求,对教材编写、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教学、评价留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和
4
灵活的空间.
2、自从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初,我国先后颁布过哪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识记层次)
两个标准六部大纲:
1952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爱国主义、听说读写要求高、识字量要求不明)、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说明语文科性质、德育要求、重视识字教学——新中国第一部完整规范大纲)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工具性、重读写重双基、第一次写入汉语拼音是辅助识字工具)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比较完整表达语文教学目的、减少识字降低作文要求)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着眼素质教育)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性质:工具性人文性。地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5
3、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理解层次,重点)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目的与条件关系)
4、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四个特点)。(识记层次)
A整体性(九年一贯三维度)
B阶段性(四个学段)
C交融性(三维)
D可创性
5、谈谈你对语文课程目标十条总目标的理解.(理解层次,次重点)
前五条从语文素养的宏观着眼,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后五条从语文能力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体现三性:主体性、时代性、实践性)
6
6、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原则。(一般了解层次)
A教材应有开放性
B应关注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反映科技成果增强与生活联系
C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兴趣认知水平.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教学设计的含义。(识记层次)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总体规划)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地有计划的指导下,主动的学习发展,使自身发展水平逐步达到《课标》中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运动过程(实际操作)
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三大环节。(识记层次)
A教学准备
B教学实施
C教学反思与调整
7
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依据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3、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时应遵循的基本理念。(理解应用层次,重点)
A走出封闭,走向开放(重在目标和内容开放)
B搭建平台,主动发展
C提供资源,生成构建
4、说课的含义、类型、内容。(识记层次,次重点)
说课就是教师备课后以讲述的方式向倾听对象就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述说自己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根据的过程。
三种类型:研讨性、示范性、评比性
说课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理论根据
5、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的含义。(识记层次)
教学原则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进行教学的依据和准则。特征:A主观性和客观性B继承性与发展性C全面性与系统性D实用性与有效性
6、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理解层次,重点)
8
A教学内容上体现知识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B教学方式上遵循主体性与对话性统一的原则
C教学形式上关注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原则(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D教学理念上体现科学性与创造性统一的原则。
E课程建设上坚持基础性与延展性统一的原则。(内容形式结果延展)
第四章 识字写字教学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明确识字教学、写字教学的意义.(理解层次)
识字教学的意义:
A识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刘勰《文心雕龙》“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因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B识字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见形知音义,闻音知义形,想义知音形)
C识字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9
写字教学的意义:
A写字教学是巩固识字成果的手段.
B写字教学可以完善学生的品格。
C写字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D写字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2、明确识字教学、写字教学的目标。(理解层次)
识字教学目标:
总目标:培植情感,学会拼音普通话,养成习惯,学会工具书。会认3000写2500
第一学段:喜欢有愿望,借拼音读汉字,音序部首查字典,会认1600写800
第二学段:有兴趣成习惯,用字典独立识字,会认2500写2000
第三学段:独立识字,会认3000写2500
目标特点:A阶段性连续性统一B三维一体目标体系C认写分开多认少写D打基础可持续
写字教学目标:
10
总目标:致力于素养培植感情,具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认3000
第一学段:培养愿望,掌握笔画偏旁,养成书写习惯,认1600写800
第二学段:有兴趣,规范书写临正楷,认2500写2000
第三学段:体会汉字美,软硬笔写楷书,认3000写2500
3、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识记层次)
读准23声母24韵母及16整体认读音节并正确书写,会四声会两拼三拼法
4、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理解应用层次,重点)
A示范、观察模仿法,
BCD演示比较图示法
E夸张法
F歌诀法
5、简述识字教学两大流派各自的特点。(理解层次,次重点)
“两山一所“集中识字流派(1958年辽宁黑山祁建华):
11
A形音义统一,形为主;
B认读写结合,认为主;
C字词句联系,字为主
D记比说兼用,记为主。
分散识字流派(1958年南京斯霞):
A“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生字新词融入语言环境
B符合儿童认知及汉字规律
C合理把握教学要求,引导掌握方法,利用语境
6、举例说说三种以上识字教学改革实验的做法和特点。(理解层次,次重点)
A注音识字(1982黑龙江):一目双行听说读写同时起步
B字族文识字(1960四川鄢文俊):借语境进行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
字理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双脑识字
7、简述识字教学的一般规律.(理解应用层次,重点)
12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并使三者建立联系。巩固识字最好方法是复现
A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中心(笔画结构分析、形近字辨析、利用构字规律编字谜歌谣)
B千方百计读准字音(同音字归类、多音字按义定音、声旁助记)
C理解字义才能牢固识字(教具助,构字法,联系生活和上下文)
8、写字教学的基本方法。(应用层次)
A、激发兴趣
B、教给方法
C、培养习惯
第五章 口语交际教学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谈谈你对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口语交际”的理念的理解。 (理解层次,次重点)
2001《语文课程标准》突破“听\"“说”分开表述传统明确提出“口语交际”理念:“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3
2、简述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理解层次)
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语文能力提高,促使参与并热爱生活增强自信。
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在语文学习整体系统中处于先导的奠基地位,一种渗透、相辅相成的地位.
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激发、导向、细化、规范作用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类型。(识记层次)
介绍独白交往类, 表演论辩想象类
4、口语交际教学的一般规律.选择其中一条规律,结合口语交际的实际进行阐述.(理解层次,重点)
情境性、 互动性、 生成性、 综合性、 生活化
5、简述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理解层次)
在口语交际能力系统中,说的方面包括外在的言语组织能力、讲述能力、调控能力、对场合利用能力还包括内在支撑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语言品质;
听的方面包括外在显现的对言语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反应能力还包括内在支撑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语言品质。
14
6、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走向.(理解层次,次重点)
A 从“模拟交际\"走向“真实资讯空间的交际”
B从个人独白走向“学习者共同体成员的互动”
C单纯的语言教学走向“口语实习场”的创建
D从独立的口语课程走向“全时空的言语实践”
7、简述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解应用层次,重点)
A全面观照,整体发展
B双向互动,多元交织
C创设情境,回归历练
口语交际教学课堂结构:焦点发散式、 多向聚焦式、 板块合成式、线型递进式
口语交际教学训练基本途径:
口语交际课的训练、 语文课口语交际渗透、 日常生活口语交际实践中指导
第六章 阅读教学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5
1、明确小学阅读教学的意义和目标。(理解层次)
阅读教学的意义:
A、学习积累语言,形成良好语感
B、训练阅读技术,培养阅读能力
C、丰富文化知识,促进智力发展
D、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品位
阅读教学的目标包括三个维度, 核心是培养阅读能力,积累,培养语感。 九年阅读总量400万字以上
2、了解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过程.(理解层次)
第一学段注重阅读兴趣培养感受阅读乐趣
第二学段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大量阅读
第三学段强化阅读兴趣重点在整篇课文学习
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3、了解一篇课文教学的过程.(识记层次)
16
注重情感体验,丰富
A、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B、精读课文,思考感悟
C、熟读课文,总结巩固
课文教学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顺序,遵循“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教学规律
4、课文教学常用的程序变式。(识记层次)
课文教学的程序变式是指改变教学课文的固定模式,改变逐段讲读的程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过程.
A、直接切入式又称中心突破式
B、举一反三式
C、跳跃阅读式
D、由果溯因式
E、一篇带多篇式
5、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理解层次,重点)
17
A阅读心理过程的规律(感知、理解、反映、综合)
B读思结合的规律
C读写结合的规律
D课内外结合的规律(“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
6、阅读能力由哪些因素构成?(识记层次)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阅读能力构成:
A阅读感受力是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获得鲜明印象、受到感染激励的能力(基础)
B阅读理解力是读懂文本、对阅读信息进行消化加工,获取意义的能力(核心)
C阅读欣赏力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从欣赏的角度阅读文本,并具有初步品评优美词句段篇的能力。
D阅读评价力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主要写作特点、写作技巧等方面作出理性鉴别与评判的能力.
E阅读探究力是在阅读中对文本的深层内涵或疑难点进行探究,自主收集、处理信息,
18
解决问题的能力。
F阅读创造力:是学生运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从中产生出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见解和新异结论,或在原文基础上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作品的能力。(最高层)
7、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层次)
A 激发阅读兴趣
B培养阅读习惯
C指导阅读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
浏览:是快速的对文本信息进行识别、筛选,从中捕捉有价值信息的阅读法
D发展阅读个性 E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小学总量145万字以上)
8、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理解应用层次,重点)
A词句教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抓关键词比较辨析)
B段篇章教学(讲读法诵读法研读法自读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启智怡情,使教学变成富有吸引力的有趣活动(李吉林)
19
情境教学法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
第七章 习作教学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识记层次)
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第一学段“写话”第二三阶段是“习作”
2、小学生习作过程的双重转化对小学习作教学的两点重要启示。(识记层次)
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的头脑的转化,
然后是作者的观念、思想、感情向文字符号的转化。
这种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性”启发小学习作教学训练必须从内容入手,必须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
3、小学生习作过程的心理特点。(理解层次)
A萌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B表达缺乏连贯性条理性
C书面语表达需要有声语言支持
20
D书面语言能力发展和形成中的动态性语言表达形态
4、论述小学习作教学的一般规律。(理解层次,次重点)
A说与写结合的规律
B仿与创结合的规律
C积累与表达结合的规律
5、结合实际分析小学习作教学的基本环节.(理解应用层次,重点)
包括A命题(切合实际、有启发性、自由命题)B作前指导(目的在于激发兴趣打开思路明确要求,指导环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指导编提纲)C批改(与学生修改结合、讲求实效、鼓励进步) D作后讲评(抓重点重鼓励调动能动性联系作前指导和习作批改,方法:交流品评、文字推敲、优缺点分析
6、简述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构成。(理解层次,重点)
A、收集材料的能力
B、审题立意的能力
C、选材组材能力
D、驾驭文字能力
21
E、修改文章的能力
7、简述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方法.(应用层次,次重点)
A、收集材料能力培养
B、审题立意能力培养
C、选材组材能力培养
D、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按顺叙写照样子写,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评析遣词造句,积累语汇)
E修改习作能力培养(激发兴趣明确要求教给方法)
第八章 综合性学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结合时代发展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试述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理解层次,次重点)
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要也是课程改革内在要求.其意义和价值在于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和个性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有意识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等资源,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
22
2、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规定。(理解层次)
A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B引导学生观察,表达观察所得
C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跨领域学习
D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要求。(理解层次,重点)
A开放性要求:突破传统教科书教学的限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结果开放)
B 自主性要求:让师生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
C实践性要求: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形成整体的语文学习经验(保证时间、完整性)
D合作性要求: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的共同成长
4、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设计一则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写出反思和总结。 (应用层次,次重点)活动过程:准备方案、实践体验和问题解决(资料收集整理研究)、总结交流。
5、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信息资源。
23
6、综合性学习选择主题策略:从语文课堂教学中社会实践中发现,从学科整合中提炼,从地方文化中开掘
7、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
A指导开展资料收集
B指导整理和研究
C指导成果的形成和展示
8、对案例从主题、目标、要求及实施策略点评
点评:师生互动合作,无预设目标学习内容方式展现自主性,体现主体地位。
第九章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课标》“评价建议”在评价目的、重心、方式以及评价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明显区别:评价目的由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重心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走向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方式由较为单一走向多样化(形成性终结性定量定性)评价主体从单一主体(教师)走向多元主体。
所谓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意义:检验改进课程促进全面发展
1、课程评价经历的几个时期.(识记层次)
24
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历史阶段的划分:
A测验和测量时期(评价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些特点.特点是评价与测量近乎同义。19世纪末)
B描述时期(根据预订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特点是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订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20世纪30到50年代布卢姆)
C判断时期(特点是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20世纪50到70年代)
D建构时期(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受多元价值观支配。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20世纪60到70年代。
2、谈谈你对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功能的认识。(识记层次)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调节功能
D、激励功能
E、反思功能
25
F、鉴定功能(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
3、简述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识记理解层次,次重点)
A、评价目的的育人性(由甄别选拔转变为以人为本)
B、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形成性、终结性;定性与定量结合,更重视定性)
C、评价取向的全面性(注重整体性、综合性)
D、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关注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4、简述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理解层次,次重点)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指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活动中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
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的维度可以将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归纳为三种:
A、目标取向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忽视主体性和过程)
B、过程取向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对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尊重)
C、主体取向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价值多元、尊重差异)
5、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观。(理解层次,次重点)
26
A、由侧重量化评价转向侧重质性评价
B、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C、既重视学生在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D、强调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真实性、情境性。
E、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6、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分析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应用层次,重点)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是三个维度与五个方面相结合的评价。在方法上提倡以形成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以及自我评价为主.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内容:
A、对小学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评价(重视知识运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评价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B、对小学语文课程五个方面的评价(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评价既要从音形义的结合上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兴趣和习惯。方法:回忆自由联想随机抽样;填空替换求同求异类比归纳选择)、阅读教学评价既要综合考查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也要考查其兴趣方法习惯阅读量和速度。方法:问题问答次序排列确定要旨体味含意)、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应
27
重视考查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习作教学的评价应重视习作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方法:分析法多段短文测量、评定量表参照量表法)和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以正面评价和激励评价为主,关注问题意识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视过程和体验)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
A、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辅以必要的终结性评价(编制知识能力双向细目表)
B、以个体内差异评价为主,辅以必要的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尊重个性)
C、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必要的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
第十章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识记层次)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学习理论(桑代克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布鲁纳代表的认知主义及皮亚杰代表的建构主义加涅代表的累积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大原理:整体性有序性反馈原理)
2、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识记层次)
A、从单一、孤立到系统集成网络化
B、从辅助传统灌输教学到支持学生探究性学习
28
C、从教材搬家、知识罗列到营造全方位网络学习环境。
3、掌握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并能将这些形式灵活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应用层次,重点)
A、多媒体教学:演示型、交互式
B、网络教学:讲授型(同步/异步)、讨论学习型(在线/异步)、协助学习型、探究发现型(设情境定主题、自主探究查信息、交流协作解疑难、讨论评价报成果、扩展延伸带动课外)
4、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原则。(识记理解层次)
A、科学性原则(内容、过程、技术的科学性)
B、目标性原则(培养语文素养首要目标)
C、有效性原则(效果和效益)
D、互动性原则(人与人、人与机)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在各个学科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你如何理解“整合\"这一概念?(理解层面次重点)
音频、视频、图像、文本、虚拟现实、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以各自特有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充分发挥
29
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发现、探究知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加以整顿、协调重新优化组合来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生的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均可自我控制,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十一章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谈谈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专业人员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交往、课程建构中的角色定位。(识记理解层次)
角色是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或应履行的职责。
作为专业人员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交往、课程建构中的角色已由语文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者和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向与学生的交往者、对话者、合作者转变,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建构者的角色——既是校本课程的研制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还是课程实施的决策者。
2、论述一个优秀或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质?并说说小学语文教师的各种专业素质对教学的意义。(理解层次,重点)
一个优秀或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等三个方面的专业素质:
30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
A、本体性知识(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语文学科发展历史趋势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思维工具及相关学科知识)
B、条件性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教育科学研究知识)
C、实践性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
D、普通文化知识(人文、科技、工具类、艺体类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
A、教学设计能力(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横/纵)、选择教学策略能力)
B、教学实施能力(教学交往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个性)、(教学管理能力是指教师能够计划组织调控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驾驭课堂多变的教学情境)、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书面语体态语)
C、评价学生学习能力(设计练习、处理作业、综合评价能力)
D、教育研究能力(行动研究法:就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计划、实施、观察、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道德:
31
A、教育公正(让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合理需求、合理评价)
B、教育责任感(教师对社会所期望的职业角色的认同和承担)
C、教育爱(是教师专业道德的核心,指教师对受教育者合理利益的谋求,是对教师责任与义务的遵循)
3、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理解层次,重点)
A、教学设计能力(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横/纵)、选择教学策略能力)
B、教学实施能力(教学交往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个性)、(教学管理能力是指教师能够计划组织调控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驾驭课堂多变的教学情境)、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书面语体态语)
C、评价学生学习能力(设计练习、处理作业、综合评价能力)
D、教育研究能力(行动研究法:就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计划、实施、观察、反思)
4、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其对自我专业发展所关注的重点与所达到的水平两方面,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并说出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理解层次,次重点)
32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的转变过程。包括教师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以及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和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达到专业成熟境界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哪三个个阶段:
A、生存关注阶段(建构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处理教师个人生活)
B、任务关注阶段(确立正确的小学语文教学观与学生观、小学语文专业知识与教学法知识有机结合)
C、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发展意识、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