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手工艺与初中美术课相融合的魅力
作者:黄锦玉
来源:《师道·教研》2013年第07期
从美术的角度看,竹编手工艺渗透着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图案设计等多方面知识。选择学生熟悉的竹编手工艺融入初中美术课程,一方面,能以编织手工艺作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有关方面的美术知识。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对本地特色手工艺的关注,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传承民间手工艺。 一、立体构成——为竹编塑造形体
竹编手工艺可以看成是一种线的立体构成,因为它是由竹篾(线状材料)通过交织、缠绕、挑压等造型方式而构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形象。结合初中美术教材中关于立体构成的课程内容,我设计了《立体构成——为洋篮塑造形体》一课,主要把竹编手工艺融入了初中美术两个关于立体构成的课程内容:《巧妙的线材造型》(岭南版十七册)和《自然、设计》(岭南版十八册)。
在《自然 、设计》一课中,学生打破了传统竹编运用线材去造型的特点,运用了除线材以外的点材、面材和块材等为竹编塑形。他们在欣赏课本作品时受到启发——仿水母形状的“水母灯饰”、形如“鸟巢”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有着比目鱼纤细优美骨骼的里昂铁路中转站……于是,一只只“苹果”竹编、“鸭子”竹编、“茶壶”竹编、“房子”竹编等等在学生的创意和巧手下诞生了。
教材来自于我们对社会生活环境的一种选择。教材本身已经对教学环境资源进行了初步开发,但是这种开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美术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二、色彩构成——为竹编增色添彩
在上色彩课时,“色相”、“明度”、“纯度”等名词术语,一般的讲解难免会使学生觉得乏味。这时,竹编成了很好的载体。我让学生选择三种自已认为最鲜艳的颜色涂在竹编上,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红、黄、蓝三种颜色,有部分学生选择了红、黄、绿三种颜色,有了这样的结果后,向学生分析:在众多色相当中,红、黄、蓝三色是最鲜艳的颜色,是色彩学上的三原色,而红、黄、绿是光学三原色。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色彩学三原色其中两种混合,把得到的第三种颜色再涂到竹编上。涂完后,大家都兴奋起来,课室里一个个竹编竟组成了一个彩虹世界。
这时,学生明白了,原来用三原色的其中两种颜色混合得到的第三种颜色为间色: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而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正是彩虹的七色啊,大家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下子忙乎开了,纷纷继续尝试再在间色的基础上加另一种颜色调出了复色。此时,色彩的第一个要素(色相)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弄明白了。
接着,我把全体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然后建议大家各自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甲组同学把颜色涂在竹编中间,然后往上分四行依次递增加白色,往下分四行依次递增加黑色涂在竹编上;乙组把颜色涂在竹编上端或底端,然后分八行依次向上或向下递增加灰色涂在竹编上。完成后,两组作品作对比,学生也明白了,甲组所做的是色彩的明度变化,乙组所做的是纯度变化。枯燥难懂的名词术语就这样在“调色”、“涂色”当中被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 三、图案设计——为竹编披上美丽的外衣
竹编的介入,大大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的《图案设计——为竹编披上美丽的外衣》一课把竹编手工艺融入初中美术的图案设计课程,使学生对图案设计的学习兴趣大增,并且创意不断,花、草、星、云还有卡通形象等,都被学生运用做成了竹编“美丽的外衣”。很多学生还把家里正在加工图案的竹编拿到课堂上来请老师指点。有的还能举一反三,不但在竹编上画上平面的图案,还尝试用竹篾、木片和橡皮泥等通过穿插、粘贴、吊挂等方法做成立体的图案装饰竹编。
美术课堂学习和竹编手工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应付式转为兴致勃勃,这说明联系实际情况,配合学生需要,因人、因时、因地来进行美术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新教法的出现,是课程中原本就有但增加了新元素,它的好处在于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更大的开发余地,给学生的学习留下了更多的思维空间。同时,它也方便了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条件的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并进行教学。正如图案设计课这一案例,学生做作业不一定非得画在画纸上,根据学生实际,地方实际作适当的安排,往往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责任编辑罗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