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峰
中国的“阴阳”概念是对“万物”而言的一种物质观, 包括人类的世界万物都是“阴阳”的产物,且“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甚至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就像地球的昼 夜和春夏秋冬四季一样,是“互根转化”、合为一体的,没 有昼就没有夜,没有春夏就没有秋冬。人类也是在认识了昼 夜、四季等前提下,才创造了可生存、生活的人居空间。中 国的先民更是揭示了昼夜、四季等所蕴藏的“阴阳”本质及 “天阳” “地阴”的客观规律,这才有了 “(天地)上下之位、 (阴阳)气交之中、(是为)人之居也”(《黄帝内经•素问》语) 的明确概念。
第一,人居天地间,天地之阴阳应是人居的属性。
“人居”并不只是“地”的问题,而是“天地”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理论中,更重要的是阴阳的交合,这或许才是最 本质性的问题。那么,人们是否会有疑问:人居真的需要阴 阳吗?在中国传统物质观看来,人居确实离不开阴阳。
一方面,“人居”功能主体的人,生于阴阳,也当存于哪日。 “阴阳交合生,阴阳分离灭”,故而,人的生存必须是阴阳兼 具。而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共同体,且阴阳平衡。在人体 里,血为阴、气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而后以血气的 运行来输送能量给五脏六腑,以保证脏腑正常工作的能量供 给,且在血气、脏腑的能量传输及互根转化的过程中,达到 阴阳相济的平衡。可见,人也生而存活于阴阳。
另一方面,人居功能本体的建筑,就应该是阴阳的构成 体。现代建筑学理论亦认为,建筑是服务于功能的。人居最 基本的功能就是居“人”。在中国传统的人居观理论里,尽
78
八议义
“文化决疑”丛谈之四十六
图46-1人居“阴阳”功能关系示意图 (左:主体之“人”;右:本体之“居” >
管人居的功能是满足于宫室的建筑,但其营造却是由阴阳概 念来主导的,无论是城乡的大人居、还是屋宅的小宫室,都 是环境与建筑的阴阳构成的平衡体,山北为阴、山南为阳, 并以此为人居建筑的纵中轴线,纵中轴线的左东为阳、右 西为阴,且左右大致对称于其中轴线而阴阳平衡(参见图 46-1右)。那么,所营造的人居建筑,当然就是一个相应于 人的阴阳平衡构成体。
显然,人居建筑是有属性的,并缘于天地阴阳。人们应 该明确,人居建筑本身并没有阴阳,其“阴阳”属性完全取 决于“天地”因素,这一点与人体是相似的。通常择构于山 南、水北之地表的宫室,因其可直接接受“天阳”即为阳宅; 而通常择构于人居宫室之西的地表之下的墓葬,因其没有曰 照而所接受的是“地阴”即为阴宅(参见图46-2右)。
故而,人居的阴阳属性,不仅是人类对自然天地因素认 识的产物,其实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概念,这 是由中国传统物质观的文化意识所决定的。
第二,中国传统建筑的属性是明确的,存在和构 成人居建筑的整体。
也正是在最基本的“天阳” “地阴”概念意识的主导下,
图46-2中国传统“阴阳”属性示意例图
(左:人体阴阳;右:人居阴阳>
中国传统人居建筑才有明确的阴阳属性。只是其建筑的阴阳 属性是相对的,就像人体一样,同样也呈现出“阴阳”转化 中的五种不同状态的相对运动的变化性质——
木火土金水。
在人居建筑上,这一阴阳相对运动规律的概念也是很明确的。 在人居的营造上,无论是择址于什么山水环境,其实都会有 居住区和墓葬区的规划给定,这似乎便已给定了阴阳的属性。 而且,在任何人居建筑的单位体内,也同样仍有阴阳属性的 存在。
其一,建筑功能空间有阴阳属性。在任何大人居上,一 般都会有“阳宅”“阴宅”的给出,这是人类空间的功能需 求,在现今可见的人类早期遗址中也是非常明确的;而在传 统小建筑里,通常也会有不同功能空间的“阴阳”属性的存 在,并同样缘于天之阳。由于养生就是养阳,居“宅”就是 居“P日(宅)”,故而摄阳是宫室营造的根本目标。中国传统 居宅的营造通常会有两个方面的思索和做法:一方面是坐落 朝向的考虑,则朝阳而置便是必有的选择;另一方面是让居 宅总体有更多的受阳面,或为面阳横置(参见图46-3左), 或为空院纳阳(参见图46-3右)。那么,便可多得其阳,而 受阳的功能空间便具阳性,背阳的功能空间则为阴性。
图46-3中国传统居宅示意例图 (左:一字型;右:合院型)
其二,建筑营造材料有阴阳属性。华夏文明的人居或 许源于有巢氏构木为巢(《韩非子•五蠹》载)的缘故,中 国传统民居宅院便沿袭了这一创造,基本上以木构架为主 体。其实,这是中国传统物质观意识支配的结果。中国传统 阴阳物质观认为,互根转化的阴阳大致有五种构成状态,即 五行,其中,阴消阳长的状态是木,反之,阴长阳消的状态 是金。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居宅建筑,基本上主体为木构 架,其木当然属阳性,完全符合阳宅本性(参见传统宅院图
建设SHI
图46-4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例图 (左:木构架;右:仿木石构)
46-4左);与之相反的阴宅,则大多采用石结构,石在“五行”
中为金,属阴,与阴宅本性相符。
其三,建筑构造形式亦有阴阳属性。中国传统木构架与
其它文明区的木结构建筑不同,其最主要特征及部件便是榫 卯结构,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象形的阴阳构成体,榫为阳、 卯为阴。以最基本的构造形式上看来,就是一凹一凸的构件, 凹件为“阴”,凸件为“阳”,凹凸相嵌如“阴阳”相合而构 成为一个完整的构成体,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可凹凸同体出现而构;实际上,这表现的是一种结构 方式,建筑上的任何构部件都可以此方式来合成,不仅简单 平直的圆梁矩枋可以为榫卯构成,复杂零碎的斗拱铺作也可 以榫卯构成(参见图46-5右),构成为一个建筑整体。而且, 其所构的抗风、抗震等结构能力还极强,这在人类建筑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可见,阴阳属性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存在内容,也是建 筑的营造方法论的基本构成方式,中国传统的人居建筑便是
以此阴阳思想来构成空间整体的。
第三,人类不能打破阴阳平衡。
人类在这客观的“天阳”“地阴”的环境中而生存是最 基本的生命条件。自作聪明的近现代人类“创造性”地破坏 了这一客观条件,打乱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的“阴阳”平衡结构, 也同时削弱了人类自身有机的“阴阳”均衡构成,则地球生 态就可能遭遇“危机”。近期出现的全球性“人类-病毒大战”, 与人类揽乱了地球的“阴阳”生态平衡后、且自身“阳”性 生物能力渐弱,则“阴”性病毒的侵袭就成为一种必然存在 有关。于是,人类便梓不及防而大败,进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2020-14
7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