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幼儿怎么学数学
张俊
● 香港大学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南京鹤琴幼儿园园长● 长期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和数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时机,跟埃尔特的朋友们聊一聊“幼儿怎么学数学”这个话题。埃尔特创建了“怎么学”这个系列,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历来缺少对儿童的关注,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往往更关注的是老师怎么教、家长怎么教,而忽略了“孩子怎么学”。对儿童心理的误解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儿童究竟是怎么学的,还有很多方面我们并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仅凭常识去揣测,所以经常会有一些误解。
比方一种典型的极端看法,就是认为儿童的学习跟成人一样,成人很容易掌握的东西,儿童也就同样应该很快掌握。而实际上,儿童的思维跟成人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一种极端典型就是儿童崇拜,觉得儿童的思维好神奇啊,脑子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啊,真好玩。但是,好玩不能代替我们对儿童的理解。理解儿童的核心怎样才能理解儿童呢?最核心的就是要有发展的观点,承认儿童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这其中的核心是:既要接纳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还要看到他现有的水平所具有的发展价值。
所谓接纳儿童的发展水平,就是说允许儿童在他自己的水平上,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尽管儿童的方法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很笨的,但对孩子本身来说,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接纳儿童的发展水品,同时还要赋予儿童发展的力量。
也许儿童思考的水平很低,解决问题的水平不高,但是他们的主动性一点也不少,解决问题的倾向、学习的兴趣,一点也不少,我们成人要看到这些价值。就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就像蝌蚪用腮呼吸,长大了用肺呼吸,虽然结构不同,但是在功能上是一样的。以此作为类比,儿童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我们大人用所谓高级的方法去思考,也许思维的层面不一样,但是价值却很难说孰高孰低。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现在我们有了发展的眼光,就可以一起来看看儿童是怎样学习数学的了。或者说,儿童的数学发展,是怎样一个过程。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幼儿学习的数学内容很简单,也就是10以内的数数和加减。简单到我们大概都已经忘记了,小时候是怎样学会的,简单到很多家长都以为数学很好教。
但是当你真的去教了,就会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于是家长就很焦虑,甚至怪罪自己的孩子记性不好,或者不用心。大家可能看到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流传很广的视频,一个萌妹子,大人要她背乘法口诀,她总是背不出三五十五。其实她是不懂,完全的死记硬背。
我不知道家长们对这个视频是怎么解读的。但是我想可能还是有很多家长认为,数学就是记住的。小孩子嘛,记性好,多教几遍,自然就会了。不懂?不懂也没关系,先记熟了。等他长大自然就懂了。总之,现在让孩子记诵没错。
那我们先来说说,这个记忆的方法究竟对不对。坦率的说,是对了一半。数字符号,1到10,这个顺序,当然是要背熟的。数字符号本身是一种文化的约定,只能是大人教的。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不用12345来做算术,改用英文字母ABCD,那我们算D+F肯定就没那么快了。为什么?不熟练!所以,熟练确实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再比方说,乘法口诀背了有没有好处?当然有。这个世界上要背乘法口诀的国家不多,除了中国我知道的还有印度,我们知道印度学生的数学很好,这跟他们背乘法口诀应该是有关系的。最近听说英国也在向中国学习,让小学生背乘法口诀。
熟练给我们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自动化,熟练了就可以节省出心理能量,来做其它的心理操作。就好比开车,我们刚学会开车的时候,要刻意关注很多方面的事情,甚至觉得手脚都不够用了,但是熟练之后,就变成自然而然的行为了,变成一套自动化的程序了。孩子学习数学也是一样,如果熟练了,就可以关注更多的对他有挑战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对幼儿的研究说明,数数的熟练程度和数学能力高度相关。而且,对数学困难儿童的研究说明,最有效的干预方法,就是熟练的数数。中国的孩子在早期数学能力上的发展优势,也和我们的孩子练习的有很大关系。家长平时都有意无意的会帮助幼儿练习。
但是,熟练不可能带来理解。脱离了理解的熟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前面说的视频里的那个孩子,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她记性不好,而是因为她不理解,所以才记不住。
小学生可以去背乘法口诀,但是让幼儿这样去做,我是坚决反对的,不仅没好处,对孩子满满的都是伤害。
这种记忆的方法它错的一半在哪里呢?错就错在,记忆不可能帮助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我先来举个例子。3岁左右的孩子,口头数数〔唱数〕到10可能没问题了。可是这并不代表理解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不代表他理解点数物体的数量。你会看到,孩子嘴巴数的和手点的完全不一致,或者能做到手口一致了,最后问他一共有几个啊?结果他随便瞎说一个数,或者又来数一遍给你看。总之,他并不理解“总数”是什么意思。我曾经遇到
过一个爷爷带着孩子来找我们,我们让他数数桌上的东西有几个,他马上说“我们的宝宝在家里只数过数字,没数过东西啊”。我当时就愣住了,没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后来接触到一些家长,发现原来还有不少这样的。那么,为什么孩子记住了数字的顺序,却不能理解数的意义呢?这就要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来说。
数学知识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知识。
所谓抽象性,它不是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而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比方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具有5这个数量属性,5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
所谓逻辑性,它是一种关系的知识,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我们说5个苹果比4个苹果多,它也是一种关系的知识。没有一一对应的比较,我们是无法得出5是怎么多出来的。
再来看5这个数概念,比5个苹果更抽象了。自然界中有5个苹果,却没有5。因为5是我们人类发明出来的一个抽象的概念。
那么,幼儿能不能获得这样一种抽象的逻辑知识呢?真的不能。在整个幼儿时期,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整个幼儿时期,对数概念的理解,其实都只是一种初步的理解。但尽管是初步的,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没有哪个学科像数学那样,对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启蒙,有这样大的奉献。
这里我们就说到数学教育对幼儿的核心价值了。那就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儿童学习数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习思维。那么教孩子学数学,就要遵从幼儿学习的规律了。
幼儿怎样学数学?或者说,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从动作的逻辑到抽象的逻辑。抽象逻辑思维是从具体的外在动作逐步内化,然后在头脑中进行重新构造,最终形成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我们还是拿数数的例子来说。如果你面前摆了一排苹果,你可以一下子就报出来是8个。甚至也没有伸出手指来数,就直接看出来了。其实是一种内化的动作。手指点数的动作,内化为目光的注视了。
但对孩子来说,就不一样了。他非常依赖于点的动作。他数一个数,就要碰一个苹果,甚至他数一个,还要把数过的移动到一边去。更夸张的,一次研究中,我们要求孩子说,请你不要用手数,来告诉我桌上有几个东西,结果他用点头的方法来代替手指了。我说这些是想解释,幼儿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动作,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只有通过动作他才能真正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比方数量关系。只有当他具有了足够的动作经验,能够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思考,他才有可能摆脱实际的动作。所以在幼儿阶段,我们的教育要创造时机,让幼儿在动作水平上去理解数量关系。比方你抓一把糖,孩子抓一把糖,究竟谁多谁少,先不忙去数,而是把它们排成两排。一一对应的来比较,究竟你多还是他多,多几个?多在哪里?经过这样的经验,儿童才能真正理解数量关系。不然的话,他就算记住8比7 多,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多出来的。我再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孩子在学习加减的时候,喜欢掰手指。几乎每个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传统上,我们的家长往往不允许孩子掰手指,觉得这不是算出来的,只有在心里算出来的才是真本领。这话本身没错,但是,孩子怎么才能到达心算的水平呢?掰手指的动作是必经之路。我们要允许孩子在他自己的水平上,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掰手指,后来我就考他一个比较难的题目,七加八等于几,这下手指不够用了。结果没想到,他就蹲了下来,一手伸出两个手指,一手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鞋子旁边。原来。他知道手指不够,脚趾来凑。我一方面觉得很好笑,一方面又很钦佩,因为它能够发明出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决面对的
新问题,所以,重点在于,孩子是否愿意去主动的解决问题,是否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即使他今天在慢慢的爬,但是总有一天他会站起来,会走,会跑,会飞。只是我们家长等不及。他们会振振有词的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会算,为什么你就要掰手指呢?这也是很多中国人成长的悲哀。因为我们都是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中长大的。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数学学习的道路,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个别差异是非常大的。在我们的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就提出这样一个口号:人人都可以学数学,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天赋如何,每一个人都有数学学习的潜力,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步伐,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不是让他死记硬背,背诵现成的答案,而是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当中的事件联系起来,让他知道数学是真的有用的,是可以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的,这才是我们今天所主张的数学教育的价值观。
而且,孩子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赋。所以那些等不及的家长,可能首先自己要反思一下,你给了孩子什么样的遗传基因呢?当然,这是玩笑话,我们每个人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我们可以努力的,就是当儿童迈出学习生涯的第一步时,让他愿意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勇于接受思维上的挑战,让他充满自信和成功感,而不是和你的孩子互相伤害。这是比数学更重要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