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研究

2021-01-22 来源:步旅网


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研究

网络低俗用语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产生了一些隐晦的表达方法,本文对省略、谐音及一些修辞手法等隐晦手段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网络低俗用语在特定的场合和人群中使用时产生的特殊意义。同时探讨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与社会发展、网民心理、语用规则及詈语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對网络用语及社会用语的规范和净化产生的影响。

标签:网络低俗用语 隐晦表达 詈语

一、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简述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使用中诞生了一类特殊的言语现象——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定义有很多,本文讨论的网络语言是“网友们在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者特别的用法”①。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中特殊的一类——网络低俗用语也以迅猛之势冲击着网络。网络低俗用语指网民们在网络中互相进行言语攻击、讽刺、调侃和发泄消极情绪时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者特别的用法。网络低俗用语使用非常普遍并受到部分网民喜爱,2015年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中提到,2014年全年有16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千万次以上,其中有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亿次以上②。可见,网络低俗用语在中国网民的网络生活中随处可见并占据着相当重的分量。

这些网络低俗用语中有一部分是直截了当的粗鄙,如“屌丝”“小婊砸”“逼格”等,不仅意义上低俗下流,在视觉和听觉上也让人感到恶俗和不舒服。这类词本身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和攻击性,但也会因为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而变得普遍和易于接受,甚至用于自

嘲。另一类词则较为隐晦,如“SB”“748”“草泥马”“尼玛”等。听上去(或看上去)虽“不脏”,但实际上的确是骂人话,比如“屌丝③、逼格”一类,即“非詈詈语(非詈化的詈语)”现象,或者叫“形式非詈”(沈阳,2016)。这些词语新颖特别,在视觉上也没有恶俗的字眼,难以凭借字面意义判断,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来说较难理解,但是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这些词只不过是对粗话在字面表达上做的一种修饰,仍旧保留了原本的读音,可以通过语音判断其意义。这些隐晦表达的词语尽管难掩低俗语言的本质,却在视觉效果上有一定程度的弱化,其攻击性也因此相对减弱,降低了网络用语的消极影响。这种修饰可以在视觉上弱化原词的低俗性,为网络言语交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又流行于特定的场合和人群中,因此我们把这种修饰叫做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

尽管表现形式和使用场合有所不同,网络低俗用语与詈语实际上有很大的联系。詈语就是通常说的“粗口”,属于口语形式,而网络低俗用语往往用于网络社交,其表现形式以网络语言为主,近年来部分词开始活跃于人们的口头表达中,表现为詈语。所以网络低俗用语的范围要大于詈语。从这个方面来看,网络低俗用语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的改造,将过去的詈语及其他低俗表达运用于口语交际的语言形式中,使得部分网络低俗用语既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交际,也用于现实空间的真实交际。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与其原形式比较起来,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新颖和易于接受。

二、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方式

(一)省略

1.拼音首字母的缩略组合

缩略词构成是省略的一类,“缩略词构成就是将一个复杂词或词组中所有词的首音(或

字母)合并到一个统一的词位中。缩略词可能以小写字母来描述为一个完全形式的、统一的词位,但它们更多的是以大写字母来描述,因此是不那么明显的词位。首字母缩略词的生成,即一个复杂词或者短语中的单词首字母相互连贯起来作为一个单词的构成字母。”而在汉语当中,无论是使用大写字母还是小写字母,都是不明显的词位。如:“BT(变态)、YY(意淫)、SB(傻逼)、JR(贱人)、MD(妈的)、TMD(他妈的)、TNND(他奶奶的)、NB(牛X、牛逼)、NC(脑残)”等。

(1)你长得真TM后现代。④

(2)这B装得我给九十九分,多一分是怕你骄傲。

(3)JR就是矫情。

用缩写拼音首字母的方式达到隐晦的目的,它的弱化性往往是最强的,以上缩略词是将原词中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组合起来,使原词由复杂化简,从而形成新的表达形式,但是这种表达会同其他的英文缩略相混淆,造成多种歧义,使得初次接触者无法辨别其真正含义,往往被骂了还浑然不觉。

2.词语或句子的缩略

指在词语或句子中选取一部分组合成新词,但选取的字往往并不具有代表性,也没有特定的规律。

1)词语的缩略组合——“蛋白质”

“蛋白质”即“笨蛋+白痴+神经质”,它选取了“笨蛋”中的“蛋”,“白痴”中的

“白”,“神经质”中的“质”,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新词。这个词显然是骂人的言语,但却省略了表达核心意义的“笨”“痴”和“神经”,其余部分组成的新词本身具有一定的含义,也就是说缩略组合赋予了已有的词新的意义,往往让人不明所以,大大削减了冲突因素,增加了幽默效果。这类缩略用法的网络用语还有“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但是这类词表面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与“蛋白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2)句子的缩略组合

“然并卵”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缩略,这句话最早是游戏主播MR.QUIN玩《黑暗之魂2》时说的,意思是:一些事物看上去很复杂高端但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或花了时间、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后却得不到理想的收益。多用来表达无奈、调侃之情(李新梅,2016)。这个词是由一句话缩略组合而来的,其核心意义在“然”上,低俗性则表现在“卵”字上,这个字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很常见,含有脏话的成分,对方言中不常见或没有这种用法的人来说,则会感到费解。像这种句子缩略的网络用语还有“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但感觉好厉害)”等。根据Blank的看法,省略是指导致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形式的缩略。在省略体中,被省略成分的语义通过转喻而被吸收到剩余结构中,涉及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Hock&Joseph,1996:175)。形式省略是词语表面的省略,第一类拼音首字母的缩略组合就是形式,被省略成分与剩余成分之间并没有语义上的关联,第二类词语和句子的缩略有部分是意义缩略,剩余成分则保留了少量的词语原意。

(二)谐音替代

谐音替代指网民们在交际时不使用语言中已有的语言项目,而是另外创造一个谐音形

式,用它来替代原语言项目。在替代的谐音形式和原语言项目之间没有任何语义关联,有学者称其为“无关谐音”。⑤

1.谐音汉字

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词代替原来的字或词,但二者之间在语义上没有关系。如:“劳资(老子)、尼玛(你妈)、麻痹(妈逼)、辣鸡(垃圾)、特么的(他妈的)、油饼(有病)、碉堡了(屌爆了)、草泥马(操你妈)、操/草(肏)、卧槽(我操)”等。

这类词最初是由于输入法的问题而产生的,网上聊天强调高效快速,对所传递的话语的语法正确性不作要求,就导致出现了一批别字和语法错误的词语。后来网民逐渐抛弃了原来正确的用法,这些别字和语法错误的词语反而成为网络上专门使用的语言,慢慢流行起来,后来又影响了人们的口语,使对人们所说的脏话也不觉得特别不堪入耳了。

(4)睡你麻痹起来嗨。

(5)你特么的油饼啊!

(6)卧槽,你们欺负劳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语音上的隐喻,以相似性为连接点,从源域向目标域进行投射,用模拟的声响来代替所表达的意思(邹艳菁,2010)。这些谐音过来的新词与原词都以语音为连接点,但有些词原本就有特定的含义,如“麻痹”“油饼”等,它们本来就是正规的现代汉语词语,原词与替代词虽然语音有相似性,意义却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则没什么具体含义,如“特么”“尼玛”等。这些词相对于缩略词较为易懂,重复读

音就可以明白。新词意义不反映说话人意图,需要受话者进行推断,用这一类隐晦词不仅会延迟和减少冲突发生,而且有利于制造出一种幽默效果。

2.谐音数字

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阿拉伯数字代替原来的字或词,但二者在语义上没有关系。如:“748(去死吧)、02746(你恶心死了)、0487(你是白痴)、1414(要死要死)”等。谐音过来的数字不仅读起来有趣,而且因为与原词并不严格一致而产生一种“萌萌哒”的感觉。

3.英汉谐音替换

“狗带(去死)”,英语单词是“go die”,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式英语”。⑥

“碧池”,英语单词是“bitch”,在英国有侮辱人的意思,在《牛津英语词典》中主要是“母狗”义,后来引申为“泼妇、婊子、贱人”。

“不作不死”,英语单词是“no zuo no die”,这也是一个中式英语,不同于“狗带”与“碧池”是用汉语作替换词,这个是用英语作替换词,原词“不作不死”首先被创造出来,意义很容易明白,相比较而言,转化后的中式英语“no zuo no die”就比较隐晦。

这类词从字面上看没有特殊意义,可以根据读音判断,但前提是要了解原词的意思。

(三)谐音项组合类

1.拼音+数字谐音

指一个词或词组中的一部分用汉语拼音表示,另一部分用数字谐音表示,如:“qu4(去死)”。这类词可以从字音上辨别,比较简单易懂,并且巧妙避开了敏感字词。

2.拼音首字母+数字谐音

指一个词或词组中的一部分用汉语拼音首字母表示,另一部分用数字谐音表示,如:“B4(鄙视)”。这类词也相对比较简单易懂。

(四)形象联想类

这一类词主要根据受话人的某些特征,利用与之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进行比喻。

“绿茶婊”,“泛指外貌清纯脱俗,总是长发飘飘,在大众前看来素面朝天,其实都化了裸妆,实质生活糜烂,思想拜金,在人前装出楚楚可怜、人畜无害、岁月静好却多病多灾、多情伤感,且善于心计,野心比谁都大,靠出卖肉体上位的妙龄少女。”“婊”在《现代汉语詞典》中指“妓女(多用作骂人的话)”,在前面加上“绿茶”一词,冲淡了攻击性,却增加了形象的讽刺意味。

“白莲花”,“表面上楚楚可怜、温柔善良并且总是泪水盈盈,擅长通过装柔弱来博取同情,在背地里却是另一副凶神恶煞的脸面。”运用了反讽的手法。

“中央空调”指那些异性缘很好,对任何异性都很关爱却不专一的暖男。

这种形象联想类用词并不仅仅是对词语表面的一种修饰,它还涉及到修辞方面的运用,尤其是对隐喻的运用,用当前已有的认知去描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新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新事物的认识,并且要发挥联想力和创造力。比如“绿茶婊”这个词,“绿茶”和“婊”

是我们熟悉的事物,用“绿茶”比喻清新脱俗、素面朝天,让我们对这种女性群体的特点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隐喻就是用这种方法加深我们对新事物或不熟悉事物的理解。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它含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隐喻容许人们以一种整体的方式进行交际,通过张力情绪的激发,让人们感知符号之间的总体关系,给这些动态关系提供确切的意义,而不是对符号本身。”“隐喻可以扩大人们认识一些尚无名称的或尚不知晓的事物的能力。”“隐喻的作用是在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想象极其丰富的联系。”⑦

通过对事物内在的修饰和丰富的联想架构起不同却有相似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使这些骂人的词语从表面上降低了其低俗性,形象而生动,具有调侃意味。

(五)讽刺幽默类

这一类用语较为婉转,常常用来表达不便于直接说明或容易引起冲突的讽刺,需要听话人根据实际情况推导说话人的意图。如:“你长得真后现代”“颈部以上瘫痪”“你小时候被猪亲过吧”等,使人听来不仅不会产生怒意,反而感到幽默有趣。(六)其他

1.方言演变

“仆街、扑街(混蛋)”⑧,来源于粤语中的“仆街”,本是骂人的一个词语,使用比较广泛,熟人之间开玩笑也会使用该词语。一般有以下三种意思:

a.走路摔死。相当于“去死”或者“滚”。例如:“扑街啦你!”

b.王八蛋。例如:“你条扑街!”“你呢个扑街!”

c.叹词,义为“糟糕”。

“哇塞”,原本是闽南词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我肏”,是地地道道的脏话。但从港台传入大陆后,许多人由于并不知道这个词的来源及用法,而把它当作和“哎呀、哇”类似的词来用,这时这个词就已经完全脱离了本义,成为一个只是表达惊讶、叹服的新叹词(魏晨,2015)。不过这个词已经不能算是新兴的网络流行语了。

“然并卵”也是一些方言中的用法,最初被引到网络用语中指“手机中的高端黑科技”,上文已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2.用低俗性较弱的词概括

“污”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浑浊的水,泛指脏东西;②脏;③不廉洁;④弄脏。在网络用语中指“下流的、邪恶的、思想龌龊的”。二者的意义相近,只不过网络中的意思程度更深并且更偏向于“性”这一方面。例如:”你好污啊!”其实这个词有较深的寓意和内涵,具体含义根据具体场合和情况而不同,可以留给双方想象的空间。

3.“数字—英语—汉字”的转化

最典型的是“419——for one night——一夜情”。这种隐晦方式比较复杂,也很少见,一般初次看到“419”的人是很难联想到“一夜情”这个意思的。

以上这些隐晦表达方式模糊了说话内容的含义,通过违反一些话语准则,隐含会话含

义,使受话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知识储备去推断出原本的意义,这种“言外之意”的模糊表达具有间接性,减弱了双方的直接冲突,营造出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

三、影响网络低俗用语隐晦表达的因素

(一)网民心理

1.安慰心理。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时代,网民的内心情绪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宣泄,只能寄托于网络安慰。这些网络低俗用语有些表示情绪的发泄,有些表示特定状况下的心理状态。如很火的“屌丝”一词,就是那些没房没车、“矮穷矬”的男青年的一種自我嘲讽。

2.避讳心理。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3:47,同期全国人口男女比例为51.2:48.8;我国网民依然以中等学历群体为主,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0%、28.2%;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1.1%,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13.1%。通常,使用网络的群体能够更多地接触各类网络用语,使用网络低俗用语的人遍布各个阶层。学历越高、修养越好的人,平常说脏话的可能性越低,但也不排除偶尔会发泄情绪,碍于身份而选择使用这些含有隐晦色彩的低俗用语,如此便不会在视觉或听觉上给人带来强烈的恶俗感。有学者认为,网络用语更多朝着“下三路”的方向发展,但是使用者往往不会去追本溯源,更多是随波逐流。网友制造这种隐晦表达除了输入法的原因之外,一方面是为了避开一些敏感字眼,从而美化自己的素质和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弱使用语言暴力带来的冲突,甚至给人一种诙谐幽默的感觉,有利于网络交流。

3.求异心理。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学生通常具有活泼、个性、求新求异等特征,通过“创造”新词新语,在使用的时候给人一种新颖、独特的感觉。

4.调侃心理。很多网络用语最初都是在一些社会热点的酝酿下产生的,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民关注社会信息并反馈个人意见,在评论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趣、有内涵的网络热词,这些词往往承载着网民们的思想观念、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对现实的嘲讽和调侃。如“叫兽(教授)”“砖家(专家)”等,这类词的谐音替代很有深意,代表了如今大众对一些教授和部分专家的看法。需要指出,若是指个别没有职业道德的人这些词是具有批判意味的,但是将矛头指向这些群体中的每个人就有些偏激了。“绿茶婊”“白莲花”这类词的使用也代表了一些网民的审美观念,认为不做作、不矫情就是美,反之便为丑。这些词的产生背后体现着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当今社会文化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

(二)克制准则

克制准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如不便直言或不愿直言或不能直言等)不直言不讳地训斥他人,而采用克制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不满或责备,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⑨。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就是运用了这一准则,隐晦即不直言,而是拐弯抹角地骂人,使受话者被骂了还不自知。这种克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威胁网络环境和谐稳定的因素的影响。

(三)詈语的影响

詈语过去多称詈言,俗称骂人话。一部分网络低俗用语便是由詈语演化而来成为网络中特有的骂人话。这部分网络用语最初只以网络为平台表现,近几年也活跃于人们的言语

交际中,相当于通过网络把传统的骂人话加以改造和创新,形成了我们这一代特别的骂人话。

詈语能透露出一个民族的性情和心理,它渗透着一个国家社会和文化的独特观念。同样地,如今的网络低俗用语反映了如今的社会和大众心理。李娜的《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一文对从春秋战国到“五四”之后詈语的使用情况作了统计和论述,每个阶段詈语的使用、使用范围、詈语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阶级需要、文化风气等都有所不同j。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詈语的词义会有一定的转移和引申,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情绪下有不同的意义。

如“劳资”这个词,是“老子”的一种隐晦表达,刚开始运用时指气焰嚣张和蔑视他人的态度,但是演化至今,在多种场合和情况下都会用到,用来表示惊叹或无语,甚至有时还会用于熟悉亲密的人之间。类似的如“尼玛”“你这个小扑街”等,多含有开玩笑或无奈的意味,可见网络低俗用语发展到现在意义已经大有改变了。有学者提出,中国最严厉的骂人话是对“性”的“攻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骂人话正在减少,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骂人话也逐渐消失。但是,人们之间难免产生矛盾,产生骂人话的价值观和思想原则不会轻易消失。也就是说,这种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正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文明用语的素质提高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詈语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而不能一味地打压,因为这种时代的产物并不会轻易消失。

(四)社会规范

随着网络低俗用语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做出了一些反应,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已经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进行了32次统计;教育部、国家语委多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并对网络语言做了一定的规范;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要求各

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或者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造成的词语。生活中,倡导文明用语的宣传随处可见,政府的宣传力度较大,虽不能说会完全消除这种低俗用语,但至少不会让低俗用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也能抑制一些特别恶俗的网络语的发展,因此可以认为网络低俗用语的隐晦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政策的影响。

学术界也对网络用语进行了研究并探索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有些人坚决抵制,认为很多网络用语是哗众取宠,尤其是网络低俗用语会影响到人们的交流和中小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会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日常行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曹南燕,2001)。有些人则持折中看法,认为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如果一个新的语言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而且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就不能人为地去阻止它,反之则要坚决抵制。针对网络语言的发展,要尽快建立起一套与网络的普及应用形式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学者也要及时地对网络语言大量涌现的现象加以研究,尽早找到合适的规范方案(陈建华,2004)。也有学者认为,除了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之外,还要从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角度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并且进一步改善青少年的家庭及周边环境,使不同群体网民的情感有所依托(吴早生,2008)。对于网络语言暴力则要坚决遏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的监察力度,加强立法,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理性思维,提倡文明上网的风尚(魏宏利,2012)。

学术界的很多论文中都提到了要提高网民素质,规范网络语言,但其实就网民素质而言,笔者认为并不是决定性的。使用网络低俗用语的人遍布各个阶层,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中间尤为流行,这种语用现象是人们心理情绪的正常发泄,即使是高素质人才也会有心情郁闷的时候,所以仅仅针对网络低俗用语的使用来提高公民素质,无论是实施还是效果方面都不会太理想。

四、结语

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变的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与网络传播平台,以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各种语言现象和表现形式;不变的是网络语言不可能脱离汉语文的母体而存在,网络语言之于现代汉语是影响而不是改变”(汪磊,2016)。尽管由于其不稳定性,网络用语只能是现代汉语的附属品而无法成为主流,但是有些网络低俗用语却是在有着千百年发展历史的詈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并非只是网友们的独特创造,而是传统詈语多种形式的变体,通过隐晦的表现方式使其在听觉、视觉甚至是意义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网络低俗用语的使用尽管在近几年层出不穷,甚至蔓延到日常口语当中,但是网民也通过网络自发地改造了以往的粗俗口语,创造了一些相对委婉和弱低俗性的词语,这种词语的改造方式不仅影响着网络用语,也影响着千百年来传统詈语的使用和发展。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低俗用语从侧面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认知、价值观以及面对低俗用语的一种态度。因此,我们除了规范网络用语、抵制低俗化之外,应该对这些隐晦的网络低俗用语持保留态度,要看到它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传统詈骂的方式,在朝着一个比较好的方向發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李治平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谨致谢忱。

注释:

①郑远汉在《关于“网络语言”》中把网络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指

“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类就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

②这16个网络低俗用语分别为“尼玛”“屌丝”“逗比”“砖家/

叫兽”“艹”“你妹”“装逼”“草泥马”“我靠/我擦/我屮艸芔茻”“妈蛋”“逼格”“他妈的/特么的”“撕逼”“滚粗”“蛋疼”“小婊砸”。

③笔者认为将“屌丝”归为“非詈詈语”还有待考量,“屌”这个

字本身指男性生殖器,不同于“有什么鸟用”中的“鸟”和“吊儿郎当”中的“吊”(曹德和,2006),其形式还是詈化的,只不过部分使用者不知其意。

④本文所举例子均来自网络社交平台;网络词语解释有部分来自网络。

⑤徐默凡《网络语言无关谐音的文化研究》:“无关谐音是当代网

络语言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即不使用语言中已有的语言项目,而是另外创造一个没有语义关联的谐音形式来替代。无关谐音不是一种造词手段,而是一种受网络交流的技术特点制约而产生的特殊用法,是一种常态化的语言嬉戏活动。”

⑥“狗带”(go die)源于中国艺人黄子韬在一次演唱会上表演的

英文Rap:“This is my life,I am fine,我不会就这样轻易地go die,Huh?”

⑦引自胡壮麟主编的《认知隐喻学》一书。

⑧还有一种说法来自《Planking and Planker》:“扑街”是

“Planking”一词的汉语翻译,指脸朝下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然后让人给拍照记录下来的行为。

⑨引自索振羽主编的《语用学教程》一书。

j李娜在《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中把詈语的发展

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战国至三国两晋时期”为规范伦理的时期,这一时期詈语大量使用于经史传记中,在南北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中,也出现了数目可观的詈语用例,但统治阶级和正统文人仍是利用规范的语言来规范社会秩序。“宋朝至五四以前”是冲破禁忌的阶段,市民阶级的发展、戏曲杂剧的出现、明清小说的流行都推动了詈语的发展。“五四时期至今”是日趋文明化的阶段,“五四”以后,詈语书证的书目的数量大大增加,但书证的数量却没有突飞猛进,现今社会由于一些詈语词义的扩展和演变,人们使用詈语时,有时可能只是由于习惯或潜意识,并无恶意。参考文献:

[1]曹南燕.网络语言的创新和约束[J].科学,2001,(2).

[2]陈建华.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规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劳蕾儿·J·布林顿,伊丽莎白·克洛斯·特劳戈特.词汇化与语言演变[M].罗耀华,郑友阶,樊城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李新梅.缩略型网络语言的变化及思考——“然并卵”等例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6,(7).

[7]李娜.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J].求索,2010,(1).

[8]刘亚丽.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9]茹潔.浅论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手法[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4).

[10]沈阳.从现代汉语规范化角度把脉新兴流行詈语[J].语言战略研究,2016,(3).

[1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唐丽君.当代中国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影响研究——以2015年上半年15个网络流行语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13]汪磊.网络语言研究十年[J].语言战略研究,2016,(3).

[14]魏宏利.试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其对策[J].今传媒,2012,(8).

[15]吴早生.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规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4).

[16]徐默凡.网络语言无关谐音的文化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13,(6).

[17]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18]邹艳菁.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5).

(马嘉敏 湖北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435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