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靠近最真实的历史——论历史学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2021-03-16 来源:步旅网
第1卷第2期 Vo1.1.NO.2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Academic New Vision of 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2016年12月 Dec.2016 ・历史与文化・ 靠近最真实的历史——论历史学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王开澄 (四川工商学院人文学院,四川 眉山 620000) 摘要: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由于历史学包含了文学创作的成分,以文字描述作 为历史学成果的主要表发方式,所以,期间不可避免的掺杂了诸如“艺术性”和“主观性”的因素。但是,历史学作为一 门独立的科学学科门类,就必然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的性质。本文拟从历史科学性的质疑、史学本身的不断科学化 方面对历史学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性;客观性 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Close to the Most Authentic History——on the Scientiifc Nature and Objectivity of History Wang Kaicheng (School ofHumanities,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Meishan 620000 china) Abstract: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history has been a question worthy of discussion.Because history contains the composition of literary creation,as the main form of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text description of the way,SO,inevitably,the doping of the factors such as”art”and”subjectivity".However,history as an independent scientiifc discipline,it is bound to have the nature of scientiifc and objective.In this paper,we will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on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objectivity of history from the question of historical science and the continuous scientiifc history itself. Key words:History;Scientificity;Objectivity 1 对于历史学科学性的质疑 中国俗语有云:“文史不分家”,由此不难看出传 统意义上对史学的看法大约是与文学相融合,即文 学与史学的特质有相互交融的特点。由此我们也不 难推断,对于历史学的传统认识,大约是其具有文学 的“主观性”和“再创造性”——而这种艺术化的“文 学特质”,又自然而然的给历史学的“科学性与客观 性”带来影响。 所以,一般认为,神话、传说、史诗是史学的蛹体②。 除此之外,历史在被记述过程中的“二次加工”, 也影响了历史学的绝对客观性。由于历史学的研究 成果表现形式多以文字形式出现,不可避免会带有 史学家的主观思想。即使是在《史记》这样秉笔直书 的典范之作里,也有司马迁明显的在创作痕迹—— 特别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与人物对话,也只有在 创作才能得以实现。西方史学界也是如此,例如在中 历史学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从史学诞生之 日起,就表现出了科学化和艺术化的两种倾向①。由 于艺术化的在创造性和主观性,从很大程度上来说 会影响到历史学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但是,这一 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历史学的最早起源就是非 世纪,西方的历史观念就弥漫着浓厚的神学色彩⑨, 历史都是被宗教的观念所解释的,这种情况,一直到 文艺复兴才有所好转。 再者而言,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 史”,历史学的成果或表现形式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对 客观的“神话”与“传说”——在中国,史官脱胎于可 以与过去沟通的“巫”;而西方则是曼妙的神话故事。 于当前历史时代的反应。例如,在五四时期兴起的新 历史考证学就和当时的五四文化运动的主旋律是民 收稿日期:2016—8—8 修改日期:2016-10-30 作者简介:王开澄(1984一)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史。E-mail:403245136@qq.corn 78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主和科学有关,这一观念带来了史学从观念到方法 上的更新④。在西方,在宗教统治一切的时代里,神 学史观是不容置疑的主流;而在19世纪,随着工业 革命的不断发展,西方史学则是经历了从浪漫主义 到历史主义的历程。 2走向科学与客观的史学 历史学科的发展,个人认为大约是一个由“虚” 到“实”渐渐聚像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不同 的影响——如工业革命激发出的浪漫主义历史哲 学,世界大战又给“历史主义”带来危机——但都让 让历史学变得轮廓渐渐清晰,内容也不断被充实。 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史学发展的本身就是 一个不断向科学与客观的方向大步前行的过程。 首先,史学的发展过程表现在逐渐剔除“神话” 这一不科学因素。早期的历史,是与“神话”或者“传 说”息息相关的。在西方,作为西方史学滥觞的《荷 马史诗》,“把永生的神和凡夫俗子杂糅在一起,共同 构成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和婉转曲折的生活 场景”⑨就是它的特色。而纵观中国的史学成就里, 我们也不难看到,当历史被叙述的时代越久远,神话 的成分就越多,前面也提到过,中国,史官本身脱胎 于可以与过去沟通的“巫”。但是这样有神“参与”历 史的现象,随着人类的发展以及人本身“意识”的觉 醒,是在渐渐淡化的——例如在西方,人的复苏就把 神赶出了历史主宰的位置。这样的蜕变,无疑是一 个为史学剔除“不科学”成分的过程,是史学发展由 “虚”到“实”重要一步。 此外,个人认为“求真”与“求实”,是史学成为一 门客观的科学学科的必要条件。一门科学的学科, “真”的其必备的品格,史学也不例外。在西方,希罗 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之所以成为西方史学的最早 模式,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中存在这求真的精神;德 国史学家兰克也认为,“史学家应该摒弃主观,‘客观 如实’地叙述过去的‘客观事实”’。而在中国,“秉笔 直书”是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品格与操守,每一次的考 证与“证伪”,都是在追寻历史的真相;即使是在今 天,“实证”是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也 正是历史学对“真”的要求,才促使其逐渐拜托原有 的“传说”与“神话”的影响,逐步走向客观与科学化。 再者,史学不仅仅是简单对过去事物的机械性记 述,在历史学里并不缺少归纳、分析,探究事物联系与 原因的过程。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的理念,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历史的的研 究,事实上是对历史的归纳,找出其特有的轨迹。“以 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正是对史学科学性的肯定。除 此之外,史学研究方法与史学观念的更新换代与完善 也使得史学研究的可续行增加。比如,除了传统的搜 集史料进行研究以外,“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就是“纸 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进而的出研 究的成果,这一方法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得史学 研究不仅仅只拘泥于单一性的研究材料,而是地下新 材料的加入,使得史学研究的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在 史观方面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要求,史学观念也在随之不断完善自己。例如,在神还 主宰着一切的时候,肯定神为历史推动力量的唯心主 义史观成为主流;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觉醒,以及生产 力的发展,唯物史观便开始代替唯心史观,而随着地 理大发现之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史观有悄然兴 起……不论是怎样的史观,都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和 合理化自我的过程,由此可见,历史学本身并不是机 械的记述,史学自身的完善和更替与自然科学等其他 学科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最后,为史学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不断增强史学 的严密性,是史学科学与客观的保障。随着时代的发 展,如今的历史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美国 新史学派创始人鲁滨逊在20世纪初就提出史学跨 学科的思想④。他就认为历史研究要建立事物时间的 普遍联系,“没有什么人类利益是孤立于与之同时共 存的利益以及一定的环境之外”⑨。如今的史学研究, 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以中国当代史研究为例,其 涉及面就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 族、社会、人口、宗教、地理、区划、灾害、气候、生态、 资源、军事、国防、外交、对外关系和国际反映等各个 方面⑨。近年来社会史、微观史研究的新热潮,更是把 史学研究与社火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历史学 不仅与哲学、宗教学、哲学等人文类学科相结合,就 是与自然科学、理工类学科也可以建立起合作的关 系。例如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就可以与地理地质学 相联系,来看自然变化对于历史的影响;而经济史研 究中庞大的数据更是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 统计,更加快捷的掌握经济数据的规律与特点。 3 结语:靠近最真实的历史 历史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他不像自然科学那 样,可以通过数据和实验得到某种成果;又由于以史 料、文字等作为研究材料,而研究成果多需要文文字 [下转第93页] 第2期 罗仕明:苏轼的“-I-A. ̄”概念及其绘画美学思想略论 93 4 结论 北宋时官方重视文艺,不仅画家名手辈出,在画 论画史方面也有很大成就,先后有郭熙《林泉高致》、郭 ①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63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②张法,《中国关学史》,第21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③腾固,《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第52页,吉林出版集 团,2010。 若虚《图画见闻志》、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韩拙《山水 纯全集》等名著传世,苏轼虽然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 但他的绘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传统文 人画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当代学者陈传席也认为:宋 以后,没有任何一种绘画理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能 ④杨成寅,《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宋代卷》,第256页,湖 北美术出版社,2009。 ⑤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1032页,人民美术出版 社.2014。 像苏轼画论一样深为文人所知晓,具有苏轼画论那样 的统治力 。如此的评价可谓至高。苏轼在绘画思想领 ⑥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1031页,人民美术出版 社,2014。 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不仅是属于过去的荣 ⑦汤麟,《q-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元代卷》,第69页,湖北美 术出版社,2009。 光,对于当代中国绘画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言,依然 具有积极的价值,今人理应认真的对待、科学的研究。 注释 ⑧陈传席,《q-国绘画美学史》,第29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责任编辑:伍芳芳] [上接第78页] 进行表达,而带有了“艺术”的气息。但是,这并不意味 着,史学即为艺术,或者换言之史学就是“不科学”。所 谓的“艺术”是要建立在“科学”之上的,“艺术”不过是 会科学版),1995,(4):74. [2] 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希腊到现在[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瞿林东.历史研究的理性抉择——历史学的理论、历史 与比较研究[M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1. 史学成果更好表达出来的工具,并不能代替史学中科 学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史学的所谓“艺术”是有度的。 [4] 江湄.“实证”观念与当代中国史学U].史学月-t: ,2001,(4):8_ [5] 赵建群.鲁滨逊史学跨学科思想概述U].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25. [6] 鲁滨逊.新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60. [7] 宋学勤.跨学科研究与'3代中国史学科发展的前景[-J]. 3代中国史研究,2008,(2):39. '-再说到“客观性”问题。史学工作不在于百分之百 还原历史,“绝对的真实”与“绝对的客观”本身就是不 存在的,即使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很难事 事做到“绝对”,不差分毫。个人认为历史学的客观性, 大约分为两重,一是只研究材料的客观;二则是对研 注释 究者态度的客观。就研究材料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二 重证据法”甚至是“三重证据法”的得以实现。而就史 学家而言,只能说力求用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进行研 究。因为对于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言,对历史评 ①朱卫斌:《历史学:科学还是艺术?》,《ee山大学学报(社科 学版)》,1995年第4期,第74页。 ②朱卫斌:《历史学:科学还是艺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74页。 ③王睛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希腊到现在》,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3年,第65页。 价分析时绝对的中立,不偏不倚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一问题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除了历史学家本身 的史学道德约束之外,还可以通过多种研究方法,从 ④瞿林东主编:《历史研究的理性抉择——历史学的理论、历 史与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1 页。 多种角度来研究同一历史问题,做到研究的全面性。 史学研究,只能是历史学家穷尽心血去接近最 真实的历史,而终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所以,从 所谓的准确性和主观判断性方面来质疑史学的科学 ⑤王睛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希腊到现在》,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3年,第2页。 ⑥江湄:《“实证”观念与"3代中国史学》,《史学月刊》,-2001 年第4期,第8页。 性客观性,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吹毛求疵”。综上 而言,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一个在发展中不断完 善自己的学科,她不能还原历史,但是却可以带领人 们去靠近最真实的历史。 参考文献 ⑦赵建群:《鲁滨逊史学跨学科思想概述》,《福建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25页。 ⑧鲁滨逊:《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6o页。 ⑨宋学勤:《跨学科研究与"3代中国史学科发展的前景》,《当 -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39页。 [1] 朱卫斌.历史学:科学还是艺术?[.J].中山大学学报(社 [责任编辑:卫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