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初探

2021-02-14 来源:步旅网
综述 2014年(第4卷)第O8期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初探① 刘利夫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1 331) 摘要:选取全田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第七至十一届全运会的奖牌总数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地理空间计量分析模型,对我国区域竞技 体育发展的空闻自相关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总体上存在正 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但空间集聚和极化效应较明显,(2)近20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已取得较大幅度提升,东,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 发展的空闻自相关作用日渐增强,各区域内的空问依藏关系进一步明确;(3)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其周边邻接区域 始终未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关系,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之问的空间联动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据此结论,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竞技体育 区域发展 空间自相关 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4)03(b)-0165-02 竞技体育和其它社会、经济现象类似,区域间存在着扩散或极 2009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发生了少许变 化效应,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竞技体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地理分 化。河北、北京分别从2005年的第2、4象限异质区域转移至2009年 布特征与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脱离地理空间的视 的第1象限(高一高)同质区域。2005年,河北获全运会奖牌总数35 角来研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是不够全面的。基于此,本研究以 枚,到2009年,奖牌总数增至45.5枚,涨幅为30%,而北京在第十 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竞技体育发展为研究对象, 一届全运会上的奖牌总数(79枚)较第十届(81.5 ̄t)略有下降。导 采用地理空间计量分析模型对各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依赖性 致这两个省(市)竞技体育发展受到周边东部地区的空间自相关 和自相关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 作用增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则逐渐削弱。河南由 布局与空间关联特征,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提 2005年的第4象限(高一低)异质区域转移到2009年的第2象限(低 供决策支持,同时,也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 的视角。 一高)异质区域,反映出该省竞技体育发展水平逐步降低。2005年 河南获全运会奖牌总数41枚,到2009年全运会奖牌总数降至22 枚,减少了l9枚,降幅达46.34%。在空间依赖关系上,该省也随之 发生了较大改变,过去主要依赖于东部竞技体育发展较强的地区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如广东、辽宁等),目前则主要依赖于中部地区(如安徽、江西等)。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是检验具有空间位置的某要素观测值是否 与2005年相比,2009年在第3象限(低一低)同质区域所分布的地区 显著地与其相邻空间点上的观测值彼此关联。该方法通过计算各 没有发生任何变动,多以西部地带为主,彼此间存在较强的空间 地区某要素观测值的空间相关系数、描绘空间布局散点图及其对 加入空间滞后变量的模型进行估计等途径,来反映各要素观测值 自相关作用(见表1)。 综上所述,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已得到较大幅 的空间依赖性与自相关关系,即发现空间的异质性与空间集聚现 度提升,但区域间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全国三大区域(东、中、 象。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不仅仅具有空间位置特征,同时,具有空 西部)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作用逐渐增强,各区域内的空间 间异质性和空间集聚性,故空间自相关分析法适合于研究中国竞 依赖关系进一步明确,且这种向各自邻接地域逐步收敛的趋势也 技体育发展的地理空间分布特性。 表1 1 993~2009年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区域图 更加显著。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手段 日趋多元化,交通、通信、医疗、休闲及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 善,使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交往越发频繁,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已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关系模式,彼此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竞技体 l99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6个落入第1象限(高 育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托于相关行业的 一高)同质区域,主要是东部地区,落入第2象限(低一高)异质区域 支撑与帮扶,其区域发展特征也和关联行业有着相似之处。因此, 的有7个,主要是中东部地区,落入第3象限(低一低)同质区域的有 从该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目前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 12个,多属西部地带;落入第4象限(高一低)异质区域的有6个,主要 具有这种空间自相关特点的必然性。 是中东部地区。其中,共计18个地区分布于第1、3象限,占58.06%, 第2、4象限分布了1 3个地区,占41.94%,说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呈 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落入第l、4象限的l2个地区和落入第2、 1.2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LlSA集聚图 纵观1993~2009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LISA集聚图,新疆自 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已较明显,但 治区、四川省与海南省始终表现出显著的“低一低”、“高一低”和 “低一高”集聚态势,但像河北省、吉林省、甘肃省、陕西省、江苏省、 3象限的l9个地区全运会奖牌总数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56.58枚与 浙江省及上海市等地区仅在部分年份中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 14.58枚,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1993年,中西部区域全运会奖牌总 征,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竞技体育发展仍未表现出显著的 数最多的是四川省(51枚),大约是东部区域全运会奖牌总数最多 空间集聚水平。这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较为吻合,虽然国内区 地区辽宁省(136枚)的2/5。西藏自治区是中西部区域全运会奖牌 域竞技体育发展的两极分化效应非常明显,而多数地区与其周边 总数最少的地区之一,仅l枚,与东部区域的平均水平差距甚远,表 邻接地带的空间集聚关系并不显著,即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之 明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资源、市场、科技、产业、人才等优势, 有完全显现(见表1)。 间的空间联动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各地方政府 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尤其是赛事举办方和非举办方之 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梯级增长效应没 对全运会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全运会成绩已成为反映地区竞技 ①作者简介:刘利夫(198l,9一),男,汉族,黑龙江鸡西人,本科,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65 2014年(第4卷)第08期 综述 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东道主为在全运会上取得佳绩,在其备战过 4象限仅包括四川和广东。因此,通过20年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水 程中往往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等资源,而非举办方在这些方 平已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区域间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全国三 面则相差悬殊,导致历届全运会成绩的级差非常大。因此,从此角 大区域(东、中、西部)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作用逐渐增强,各 度上讲,由于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两极分化过于明显,在一定程度 影响。 区域内的空间依赖关系进一步明确,且这种向各自地带逐步收敛 上,对我国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空间集聚的显著性水平产生了消极 的趋势也更加显著。 (3)就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LISA集聚图而言,l993年,河北、新 疆、吉林、海南、四川竞技体育发展与周边邻接地区均存在显著的 2结论与启示 (1)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国 上呈波动性增长态势,各年度全局Moran sI指数的z值均为正。由 空间集聚关系,1997~2009年,部分地区曾先后加入(退出)竞技体 育发展显著集聚区,如江苏、上海、浙江、陕西、甘肃等省(市)。新疆、 集聚关系,河北、吉林、甘肃、陕西、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区仅在某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竞技体育发展的全局Moran S I指数总体 四川、海南竞技体育的发展始终与周边邻接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 此,说明国内各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受周 些年份中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竞技 边邻接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整 体育的发展与其周边邻接地带从未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关系,反 体上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其空间集聚现象和极化效应较为 映出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之间的空间联动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 明显。 提升。 (2)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从 Moran散点图分布象限来看,1993年,全国共计18个省(自治区、直 参考文献 辖市)分布于第1、3象限,占58.06%,第2、4象限分布了13个地区, 占41.94%,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 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 竞技体育发展的波动程度较大,导致其空间依赖关系和集聚水平 [1]陈青青.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86—88. 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5):433-435. 报,2012,29(3):287-290. 201 3(10). 集聚效应已较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l997~2009年, 【2】金梅,陈适晖.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 中,变迁频次较高的地区包括吉林、河北和湖南等,由于这些省份 [3]靳勇.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 也发生较大改变。1993~2009年,在空间上始终位于第1象限的有 【4]陈颇.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 山东、江苏及上海,第2象限包含安徽、江西与广西。第3象限有新 疆、甘肃、山西、陕西、宁夏、青海、西藏、重庆、云南、贵州和海南;第 (上接1 64页) 岩运动的发展历史,认识到攀岩运动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追 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攀岩运动,是一项极富有开发人身心潜力的 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并认为通过建立攀岩人才后备 运动,无论是从体能、心理还是适应能力方面来说,都是培养人坚 基地、加强攀岩运动的宣传力度来消除人们对攀岩运动的误区、科 强的意志、耐心以及个性发展的运动项目。 学合理地提高攀岩运动训练效率以及加强攀岩运动的科研辅助力 度,等手段可以起到改善攀岩运动现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作 2.3科学合理地提高攀岩运动训练效率 也不例外,对于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要采用循序渐进 运动项目一般包括体能、耐心、力量等方面的训练,攀岩运动 用。 的训练方式,慢慢地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对于技能训练,也要教 参考文献 师或是教练一步一步地教,比如首要要抓稳了才能往下一个目标 【1]刘明星,杨文革,刘小学.我国攀岩运动研究综述[J].运动,20l1 移动,如果害怕就尽量不要往下看,等适应了心理恐惧,才能比较 (10):53-54. 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8):l0l一1O9. 【3]张春隆,马和太,韩春远.我国竞技攀岩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 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4):83—86. 院学报,2002(4):38-40. 【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大胆地前行。另外针对高校4年时间不能完全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 【2】高峰.对高校攀岩运动员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水平的关系研 攀岩运动员这一问题,高校可以与校外知名体校或是俱乐部等签 订协议,让学生能一边继续加强训练,一边实习,增加实践机会。 2.4加强攀岩运动的科研辅助力度 一是攀岩运动毕竟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运动,安全性需要重 【4】郭伟,解文杰,杨光.攀岩运动基本技术初探[J】.解放军体育学 视,那么加强安全性除了自身加强防范意识外,还要加强攀岩装备 攀岩运动进入我国的时间比较短,很多理论和实践技术体系都不 的安全性。二是要加强对攀岩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建立,由于 【5】庞守青.山东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的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健全,需要进行完善,以便于攀岩运动的规范性教学和运动的可持 [6】高峰.对高校攀岩运动员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水平的关系研 续性发展。三是要对攀岩运动建立规范准则,尤其是在比赛活动 中,要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四是加强了攀岩运动的研究水平,可以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等相关内容,编制成符合现阶段要求的攀 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8):l09-110. 岩运动教学教材,也能促进攀岩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攀岩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中了解到了攀 1 66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