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24-08-30 来源:步旅网
CHENGRENJIAOYU

IIIIIII

2009/09总第272期

I]

文章编号:1001—8794(2009)09—0059—04

巍寓觌訾渤婺巍窜鳓霪祷岛襄霸蘼豢

时龙。吴晓川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1)

摘要:北京市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适应经济全球化、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全民学>-2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广大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关键词:北京;学习型城市;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677文献标识码:B

一、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型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模式和文化

特征

不断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组织学习和促进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为主线,并实现入的全面发展和城市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学习型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模式和文化特征,是以教育与学习主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

城市经营和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学习型社会”最早是一个教育的概念,它的提出与终身教育密不可分,是根据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观念而构建起来的一套原理原则、价值体系及行动规范。它把教育融入到了整个社会生活和人的一生当中,强调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责任以及个人对自身学习、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学习型社会”也是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发展模式,是把教育作为社会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把社会发展看做是入、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引起物质生产方式的演变。第三,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学习的需求成为终身的主导需求之一。各种形式的学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战略,将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并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

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构建学习型社会,就是构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市的提出,要求城市必须具有不断学习的功能,城市的文化和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美国著名城市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2004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系列标志。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工作,将全面推动北京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北京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适应经济全球化、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解决好民生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广大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学习型城市,将促进入的创造才能和活力的发挥,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

二、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和思路

(一)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

规划理论家芒福德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

“未来城市的主要任务,就是具有人类的教养功能和爱的形象”,“城市的最好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总之,“学习型城市是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论为指导,以营造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为灵魂,以

收稿日期:2008—09—30

作者简介:时龙,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吴晓川,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

到2010年,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普及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创建以“信息化”、“生态文明”、“多元先进文化融合”为特色,充满创新精神和活力的初级形态的学习型城市。从而促进北京人的现代化发展,促进北京向知识化、全球化方向可持续发展,促进北京向和谐社会发展,并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到2020年,将北京建成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终身教育体系,

59

2009109总第272期

CHENGRENJIAOYU

11-11111

Ili

ml

形成以现代教育体系和各种培训机构为主体,遍及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规城乡、服务全民的学习网络,形成覆盖全市的学习型

定,经市编委批准,成立了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组织创建网络和相对完备的制度保证体系,初步形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市委、市政成学习之都的框架,成为面向北京、辐射全国、规模府关于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组较大、组织健全、机制灵活、社会各界参与、在国内有织制定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鲜明特色、在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学习型城市。

以及政策性文件,研究解决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重

(--)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思路

大问题,组织检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大力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提高,北京市政府对于“学习型社会”已经从概念认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识转变为一种实践行动。为了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1.北京具有良好教育基础条件。全市人口平均战略目标,市政府把建成学习型城市作为首都经济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并纳入到到11年。北京现有各级各类普通学校近4100所,在城市战略发展规划中。明确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校生达23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9%,教职工近30思路是:以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各类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北京已基本完善了职学习型组织为重点,以提高广大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业教育网络,初步建立了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所需的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城市文明程度和自主创新能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

力为目的。从北京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学习型城市2.北京的成人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为建设学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相结习型城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合,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前,全市各类非学历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总数达5000共享,营造学习和创新的文化氛围,促进入的全面发多个,其中有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机构101个,成人中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等教育机构60余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90个,乡镇三、北京推进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政策和措施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74所,村办成人学校2000余(一)将学习型城市建设列为北京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所,各类行业企业培训中心300多个,各类社会力量略目标之一

办学机构2400余个。北京已基本建成满足市民终身城市现代化的核心是入的现代化。为了实现基学习的教育网络和学习平台。全市每年参加各类成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北京市委、市政府把首都率人教育培训的市民已达到50%以上,培训总人次达先建成学习型城市作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到750万人次以上。2007年全市职业技能培训达到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

46.0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6.3万人;本市农村劳动2000年市政府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力13万人;来京务工人员培训16.22万人;企业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率先构建起终职职工职业资格培训10.52万人。培训技师、高级技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框架”的发展目标。

师1.1万人。2007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OII2002年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构建学习13万人,7.5万人实现转移就业;培养了近8000个型社会,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科技示范户;培养了近3000名素质较高、技术过硬、2004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首都教育大会,印带动能力强、有团队精神的专业农民;培养了自主创发了《关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业者2400余名。

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3.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学习与教育活动。一是本实现现代化,学习型城市初步建成”。

市教委举办了“迎奥运首都市民终身学习日”主题活2005年市委在《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动,分别在18个区县和燕山地区同时举行。市文联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强成等部门开展了艺术家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部分高人教育、继续教育,推进城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努等院校也在同一天,开展了社区教育服务活动或开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

设市民大讲堂等活动。二是由首都文明办、市科协举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建设学习型城办了“迎奥运健康心理促和谐活动暨心理和谐列车市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健康行活动”,积极开展市民心理调适教育。据不完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使北京全统计,2007年全市就有近200名心理教师和300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多名心理志愿人员主动到街道及社区为居民开设心(二)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理调适课,34万多居民直接受益,l万多居民接受了心理咨询,提高了市民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心理调适教育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和定,。甓)关于“成立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

!差于大力推进首警学习型城市建堡的决

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60

提供了争织堡障

OYUCHENGRENJIA

一一一一

2009/09总第272期

4.举办多种形式的“市民大讲堂”。市委宣传

部、市社科联、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直机关工委围绕“文学、艺术、科技”,“以人为本、传承文明、构建和谐、迎接奥运”为主题分别举办了300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市民大讲堂、学>-J大讲堂,网上大讲堂。通过大讲堂向广大市民讲授奥运知识、传播人文思想、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科学方法。这对提升市民素质、改善城市形象、建设和谐社区和和谐村镇发挥了重要影响和作用。

5.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为建设学>-7型城市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市文联等社会组织在迎奥运、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中的发挥了的独特的作用。作协创作了奥运纪实报告文学;音协推出了10余首奥运歌曲;书协积极筹划了奥运题材2008第二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围绕“迎讲树”“学习型城市建设”活动创作曲艺精品;舞协成功举办了迎奥运民间舞蹈大赛;美协、民协成功举办了“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

市民文明礼仪”漫画歌谣展览;市文联

还专门成立了和谐之声艺术团,组织公益性演出30余场次。为首都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倡导文明礼仪、整治公共秩序、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等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在全市推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取得良好实效

化、宣传奥运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市教委还投资900万元,分别在东城、西城等6个城区社区学院建设了区县级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并与市级平台链接。2008年年底,全市基本建成市区两级网络化远程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的终身学习环境。

(六)通过制定政策、完善措施,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1.制定政策。从2000年12月印发《关于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意见》,至2005年11月市教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近20项文件。通过政策制定,对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给予指导,并不断将其引向深入o

2.建立激励机制。为推动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从2003年起,市教委每年投入经费1000万元左右,用于奖励资助在创建学习型区县、学习型街道、学习型企业中成绩突出的区县和单位,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3.加强宣传。为加强对全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的宣传力度,促进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更好地推动全市各行业、各部门、各区县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建立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信息专报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4.建立专家队伍。依靠这支专家队伍,北京市制定了创建学习型城区、企业、机关、街道、乡镇等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市各区县及各重点企业的创建工作进行评估认定。这支队伍对指导全市各行业及各区县学习型组织建设发挥

了重要作用。

2001—2006年,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等11个区(和燕山地区)先后接受了评估,被评为“创建学习型城区”先进区县。首钢总公司、燕山石化、北京全聚德集团、北京同仁堂集团等44家企业先后被评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西城区月坛街道、崇文区体育馆路街道、宣武区广外街道等31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

2007年,市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了创建学习型企业、机关、学校、街道及乡镇的指标体系,并深入各区县,指导区县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建设学习型区县的规划和实施意见。2007年,全市共有17家企业、34个街道、12个乡镇、35所学校申请参加市级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的评估,最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报单位进行了视导,9个企业、16个街道、6个乡镇被评为北京市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

(五)开通了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初步建成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教育网络服务平台

5.加强培训。从2002年起,市教委积极发挥专家的作用,每年举办1~2期创建学习型社会骨干培训班,对区县教委、行业主管部门、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培训。2007年,针对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现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计了系列宣传与培训活动。首先从转变领导干部观念入手,为各区县培养一批创建工作骨干。对准备申报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的领导和教育管理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努力提高其创建工作的水平。为提高培训的质量,办公室还组织专家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结合北京的创建实践编写了《建设首都学习型城

市-,-辅j.导读本》及《北京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手册》等

培训教材。2007年分别举办了区县教委主任及主管职成教副主任的培训班、区县创建学习型组织指导

哩娑娑册訾乡。01i亨差鼍是楚市粤饕尊警警赛当葛都特色,以服务市民、促进学习、交流信息和推动创

建碧宗旨.,零本市机誊干警、企辈擘王、社暨居譬.、驾

区农民、来京民X-、离退休老人等各类人群提供各种

镡尊,小组.,办谷室与北亳广孽电哿查学一警聋掌了北京堂跫孕城11『粤誓,堑2犁奎擎傅粤站智羊令

专家培训班以及企业和街道主蔷负责人的培训班,~‘~

其痞茹l

400多人。

四、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初步经验

(一)建立良好的创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课程,并在弘扬北京历史文

2007年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成

6l

2009/09总第272期CHENGRENJIAOYU

立,使北京市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有了组织保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协调和推动全市创建工作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全市半数以上的区县都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主任)的学习型城

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委。实现了统筹协调,齐抓共管。

(二)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教育主导、条块结合以及专家指导、自愿参与的创建工作运行机制

彰奖励——检查指导”等一套完整的推动模式,极大

地调动了各区县及基层单位创建的积极性。在这一模式中,专家评估是一个关键环节。组织专家评估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导向措施,还是市教委(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指导各个有关委、办、局和区县的重要手段。组织专家评估也充分体现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宏观管理的重要职能。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完善这一推动模式,不断促进我市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

(五)充分发挥科研部门和专家在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作用

根据我国国情,学习型城市建设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参与,还需要科研部门和专家的系统指导,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结构决定的。正是有了良好的创建工作机制,北京在开展创建工作的力度、广度、深度和成效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几年的工作中,各区县、街道、企业及基层组织积极主动参与,使学习型城市建设既有自上而下的推动,又有自下而上扎实创建的坚实基础。

(三)不断完善首都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多年来,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每一步,如宣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理念,参与起草有关政策性文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指导各区县和基层单位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大量而繁重的评估工作等均离不开全市已经组成的一只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深入第一线的专家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市教育科研部门和专家已出版学习型城市、组织建设相关书籍、材料10多种,发行5万多册(套);举办全市范围的培训班20余次;专家到基层讲课数百场;指导了11个区县、80余家企业、30多个街道、近20个乡镇、40多个机关和学校等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

五、关于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的几点思考

尽管北京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已经走过了将近

1.整合教育资源,完善社会化的学习网络。一是全市各主要城区都建立了以社区学院或区级成人教育中心为龙头的社区教育网络基地,全市80%的街道都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西城、崇文、朝阳等部分区县统筹教育资源,率先将中小学或幼儿园等调整作为社区教育基地,大大改善了社区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二是全市城八区普遍实施了普通教育教师下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先后向街道及社区派出专职教师1000多名,协助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实现了学校和社区双向互动、共同参与。;三是推动各类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目前,全市有60%以上的教育机构面向社区开放,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

2.构建学习型城市的信息化平台。建立了“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网站”以及“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并根据“数字化北京”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和各种远程教育资源的功能,为市民提供开放式的远程高等教育服务。全市城八区都建立了社区教育网络;部分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还建设了数字化图书馆,突破社区教育资源的时间、空间限制,为满足社区内青少年校外学习、老年教育、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创造了条件。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市教委和区县共同投资在远郊区县、乡(镇)、村建立了300多个远程学习站(点),依托北京智农天地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地区开展远程教育,满足了部分农民终身学习的需求。

(四)大力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推动模式

10个年头,在推动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建设方

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是,和首都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市民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求相比,学习之都的建设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方面说,如何把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实质?如何认识和理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及其之闻的逻辑关系?

从实践方面说,(1)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什么?立足点、切入点是什么?(2)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的关系?在教育内部,如何牢固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作为指导思想,统领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如何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融通与衔接问题,为每个孩子、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育外部,如何将教育、学习延伸至社会,延伸至各个社区、组织、家庭中?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实现工作、学习、生活的有机结合?如何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满足市民的学习和发展需求?(3)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建立协调、配合的管理和推进机制?如何有效地整合、利用社会、组织、学校的教

多年来,我市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推动模式,即“宣传动

‘员——培训提高——专家视导——专家评估——表

62

CHENGRENJIAOYU

…一

2009/09总第272期

文章编号:1001—8794(2009)09—0063—03

∥…。。””…9…………_\":帮”黪3碍警。F哪鼍鹋8矿?j鬻≮涔尊”破攀”。:”嚷’j∥‘i

}“导专f一一考核一一僳障”制度艾化蠖式昀愉1筻投鬻

甄+二^啦如吨.。囊7.。.,~Ⅳ一.。,静趣。。。:靠+。毒辄凝冀矗毫赢芦÷萎穰基二,毛。t缸‘。未≤菇。}癣纛毋≤》:i茹强÷菇越≥域E-÷秽:。。垃}文‰怠、。蠹☆。一j,:一

李才俊

(重庆文理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制度构建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构建优质学生管理制度文化模式在学院文化建设的大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该文通过构建“导引——考核——保障”制度文化模式,实现双重价值:自我教育价值和德育价值。关键词:制度文化;自我教育价值;德育价值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B

一、“导引——考核—保障”制度文化模式的

构建

(一)制度构建的原则

(二)制度构建的程序

1.广集意见,博取样板。广泛征集学院师生和家长、权威、学者的意见,大量搜集国内外同类学校的制度建构体系,充分地吸纳各种意见、经验和智慧。

2.整体构思,形成体系。在占有上述资讯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学生实际,通过反复酝酿,整体构思,形成学生管理制度的全面体系框架,明确各层次各方面究竟需要些什么制度,核心的制度是什么,外围的制度是什么,亟待完善的制度是什么。

3.考量旧制,选准方向。对既存制度进行考量审查,对照学生管理中最新的精神文化价值,确定哪些制度需要继承,哪些制度需要改良,哪些制度需要新创,哪些制度时机不成熟、暂时搁置订立。

4.分工负责,完善制度。或引入校外智力,或筛选校内精英,以分工负责的形式,制定完成学生管理各层次各方面的制度。亟待完善的制度迅即制定,核

心制度优先制定。

1.以生为本。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和学生打交道,因此所有的体系设计和规则要求都要体现以生为本,做到在规范学生和教育学生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而不是板着脸一味生硬地“管”学生和“卡”学生。

2.开放民主。任何一项制度的生成,都不可能靠少数人闭门造车就可以完成。只有秉持开放的态度,才能吸纳更多经验,集中更多智慧,整合制订出更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

3.与时俱进。一方面,学生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检验,以不断修正完善。另一方面,当学生都能根据既有制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时,原有的规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又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规范。因此,学生管理制度的构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收稿日期:2009—03—06

作者简介:李才俊(1962一),男,重庆綦江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论与德育研究。

5.实践检验,动态更新。学生管理制度一经订立,就要再次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师生的意见,反馈后再行修正,经多数同意后才组织实施,并通过后续实践来不断改进提升,使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三)制度文化模式的生成及其特点

1.“导引——考核——保障”制度文化模式的生

长的过程,有关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付诸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0.

1991.

育和学习资源?如何整合、开发文化、体育、科技等方面的资源,发挥其教育的功能?(4)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体是谁?政府的角色是什么?各级各类组织的作用是什么?民间团体、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是什么?家庭的作用?每个城市市民、社会公民的主体性如何发挥?等等。

总之,无论对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理论来源如何认识,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都是涉及一个区域内整个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学习型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难度和漫

【l】【美】何钦斯.学习社会一教育现势与前瞻【M】.香

【2】关世雄.成人教育词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

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一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