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1)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2)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3)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4)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5)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6)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7)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8)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9)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10)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11)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12)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13)她完全沉酒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美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14)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 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1) (2)
2.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 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 4. 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哪些作用?
5. 《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在读到《我与地坛》时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亚全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
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句话正可以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
《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是那样强烈。我记得我把刊发作品的那一册杂志抓在手里,郑重地摩挲着相关的几个页面。我想到儿童时期的高尔基,每当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就将书页对着阳光看,以为其中一定藏着感动人的奥秘。
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
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使他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怎样活下去?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
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自此他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
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 “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作为当年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现了被关押者们的两种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冻馁,或者最终被推进焚尸炉,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面对同样的境遇,但意识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开来。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某种目的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显得更健旺,甚至挨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哪怕这种目的是多么渺小。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
在《我与地坛》中,我们看到了思想的清晰的展开。作品要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而是诸多理念的汇聚和纠结。它从某一个逻辑起点迈步,层层递进和深入,在这条思想路途的终点,生存的“牢靠的理由”在他面前闪现,日渐明朗,于是生活的重新开展也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几乎可以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复思索和表达的都是以生与死、坠落与升腾为内核的一个话题群落,在具体作品中又体现为不同的伸延和变异。而《我与地坛》,无疑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
史铁生对于命运的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它不仅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的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无声而广阔地漾荡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因此,自甫一问世的那天起,《我与地坛》就不再专属于作者史铁生自己了。
这篇作品最早刊发于《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我不愿意看作仅仅是一种巧合。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当时就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话: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
四十年过去了。时光印证了他的判断。
(取材于彭程散文)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必须厘清的纠缠 厘清:查清、理顺 B. 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 坚硬:残酷而又无法回避 C.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 分蘖:分歧 D. 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 流布:流动散开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该句表现了史铁生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忿怒。 B. 作者引用《活出意义来》, 意在说明懂得为何而活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命运施与的痛苦。 C. 作者多次去地坛,既是对史铁生心路历程的探寻,也表达了自己对史铁生的怀念与敬意。 D. 倒数第2段中用韩少功的话,目的是说《我与地坛》成就之高,足以代表1991年的中国文学。 8. 作者在第⑬段说:“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请说明“烂牌”的含义是什么,并结合全文,概括史铁生将烂牌“打得至为出色”的过程和“出色”的表现。
9. 第⑨段写道:“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请赏析其妙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 山 丁会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长江南岸的临湘市,清明时节,是很难碰上一个好天气的。但今年是个例外,清明前后这些天,阳光格外明媚。
“爬山去哟!天气这么好,快起来爬山啰!”一大早,妈妈就把休假回娘家的我喊醒。
爬山?门前这座荆竹山?这有什么好爬的!我睡眼惺忪地不愿起床。俗语云:靠山吃山。这座荆竹山,砍柴、扯猪菜、挖葛根、摘油茶子……少年的我们哪天不爬几遍?那时候,我们谁不想离这座山远远的?谁不想着山那边的繁华?
终于,寒窗苦读,翻过了这座山。一餐一饭,终于不需要像鸡啄米似的从山里刨了。为什么还要去爬山呢?
懒懒地躺在床上,想着今天是清明节,突然又生出兴致,觉得应该去看看这座山,它曾让我的双手、脸上布满荆棘刮出的许多血痕、令我痛苦甚至恐惧。这也算是对逝去的少年时光的一种祭祀吧。
走出家门约300米,就到了山脚下。这300米,我已经差不多10年没走过了。山涧里的泉水依旧在叮咚,竹子比以前似乎更茂密了些。
咯咯嗒、咯咯嗒……突然,竹林中飞奔出一群鸡来,飞奔的鸡群让山林瞬间有了生机。鸡群后面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妇女。“这是周大娘养的鸡,有300多只。”妈妈的话,一下子把个祥林嫂般的人物拉进我的记
忆中。这个周大娘,年轻守寡,有个儿子,快30岁还娶不上媳妇。周大娘逢人就诉说,她崽如何老实、如何肯吃苦,求别人介绍媳妇。但因为家里穷,硬是没姑娘看得中。我问妈妈,周大娘的儿子现在娶上媳妇了么?妈妈笑着不答话,与不远处喂鸡的大嫂鸡价高、蛋价好地扯了小半晌。
我们重新上路后,妈妈才说,政府先是要周大娘在山脚下种蘑菇,后来又加入一个合作社喂鸡养羊,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周大娘的儿子前几年娶了邻村的姑娘,就是刚才喂鸡的。周大娘说有了靠山就不会再过穷日子了,天天笑得合不拢嘴。
当年快被贫穷逼疯的周大娘竟然过上了好日子,我不禁心情愉悦,脚步也轻快起来,走山路如履平地。走到半山腰,一片美丽的云霞挡住了我们。“怎么有这么多桃花?这是谁栽的桃树?”我惊呼。
“这是我栽的桃树,你是小会吧?我是你叔咧。”花丛中,50多岁的国良叔正在为桃树抹芽。
年轻时的国良叔是我们村里的大力士。记得有一年,有个湖北人在我们这里收茅草梗,一毛钱一斤,拖到造纸厂里做原料。国良叔白天砍了好几百斤,晚上去搬,他力气大,一边肩膀搬一捆,腾不出手来拿手电筒,就用嘴巴咬住手电筒,结果下山时滑了一跤,手电筒插进了喉咙里,流了好多血。妈妈倾其所有去看望,也只凑了20个鸡蛋。
“那一次受伤后,我十来年不敢上山。”听我提起恐怖的一幕,国良叔陷入回忆中。出门就是山,不敢上山的国良叔日子越过越穷。前几年,临湘市派来的扶贫工作队支持国良叔将这一片荒山承包起来,搞起了种植业。国良叔在工作队的带领下,重新走进大山,种了30多亩桃子,还种了几亩黄精,现在年收入30多万元。
我由衷地为国良叔感到开心,当年的大力士终于不再沉沦。
“端午节一过,桃子就熟了,你一定要来摘桃子吃呀。”走出老远,国良叔中气十足的嘱咐,还在我耳边萦绕。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山路拾级而上,这石板,墨黑色中泛着灰白的光,石板的左边是随手可攀折的红杜鹃、紫檵木,右边则是一条清亮的小溪哗哗流淌。这样的石板路,我在云南的茶马古道走过,在贵州的千户苗寨走过,这古老的石板路,分明就是珍贵的旅游景点嘛。妈妈说,确实有外地人来旅游,桂香姐开了家“乡里香”农家乐,就是专门接待游客的。妈妈还笑着与我分享,去年9月份,有一伙岳阳的户外驴友来这里爬山,正碰到妈妈,就出300元钱要她带路。“爬爬山,就赚了300元地导费,哈哈哈……”妈妈开心极了。
“小会,你知道这风力发电机一天可发多少电么?”坐在石头上休息时,妈妈抬手指着山顶上一线排开的风力发电机问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发电机,我只得老老实实地告诉妈妈,我不知道。为了看个究竟,我大踏步走上山顶。写着“国网电投”的风力发电机,在风的作用下,不紧不慢地转动着,巨大的叶轮,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像邻居毛婆婆在喘气。毛婆婆有气管炎,喘气声音特别大,她儿子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日子要多苦有多苦。
说起毛婆婆,妈妈不知借了多少米多少油给她,但从来没有还过。“现在不找我借东西了。”妈妈说,自从有个局长结队帮扶她家后,那个局长先是自己提米提油给她吃,后来安排她哑巴儿子在村里拖垃圾,一年1.2万元工资,不愁吃穿了。这个风力发电项目,也是那个局长考察我们村子后,看到这座山地势好,适合发电,争取了这个风力发电扶贫项目,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分红3000元……
一样的荆竹山,不一样的人间烟火!10年时光,当年的穷山僻壤,在政府的帮助下,已经变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靠山。
站在山顶,俯视村庄,只见弯弯曲曲的山路,像飞舞的银蛇,一栋栋气派的楼房,像山路串起的珍珠,熠熠生辉……10年前的茅草屋、泥巴路,连同那段贫穷的生活,都埋葬在岁月深处不见了踪迹。天地万物,竟是如此气清景明。
荆竹山,乡亲们永远的靠山。
(摘自2020-05-29《湖南日报》)
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我”对爬山充满矛盾的心理,既体现了少年贫穷生活对“我”造成的心理伤害之深,又表达了“我”想对少年生活祭祀而释怀的心情。
B. 周大娘养鸡、国良叔种桃树、桂香姐开农家乐、毛婆婆哑巴儿子拖垃圾、风力发电等故事场景,以点串面,以小见大,有力地立体呈现了政府扶贫帮困带来的乡村巨变。
C. 全文从平视与俯视的角度,通过拟声描摩、俚语对话、数字具述、动作细刻等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荆竹山村民由贫到富的人文生态。
D. 文章以荆竹山为背景,对10年前后的乡村生活平均使用笔墨,进行比较描写,全镜头地展现了中国扶贫政策带来生活变化,深刻反映同人不同天的主题。
11. 文章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叙写故事,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内容概述。 12. 本文以“靠山”为题,有何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古塘传 方苞
佘从先兄百川求友,得邑子同寓金陵者曰刘古塘,于高淳得张彝叹。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宇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然其年或先后生于余,而自有其侨;或年相若,而交期则后。惟诸君子同时并出,而为交皆久且深,故世莫不闻。丁酉秋,作《四君子传》。
刘捷宇古塘,先世怀宁人,迁于桐,既而流寓金陵。其为行笃,自信而不牵于众,文亦然。始入江宁县学,课试必压其侨,名日起。独自谓所业弗善也。中岁发愤,究讨经史诸子。久之出所为文,众弗善。以进于有司,则摈焉,而私自喜。
有与同姓名者,为江宁学武生,大患乡里,督学邵嗣尧闻其名而未察也。捷入试,忽命榜笞数十,已而知其误,乃置其文四等,比郡皆哗。无何,邵以暴疾卒,人皆为捷快,而捷前后无几微动于词色。
家甚贫,僦屋穷巷,无一亩之回。以名在天下,诸大府常不远数千里以厚币招之,一语不合,则驾而归,无能留者。遂宁张公鹏翻督学江南,招入使院,有故人以夜诣捷,出千企为其姻家请事。捷曰:“吾不意君以此等人视余!”其自远方归,解装常得数十百金,族姻故旧环至,视其所急而分给之。随手尽,俄而窘空,日旰不得食, 宴如也。
捷故名家子,其祖若宰,明崇祯辛未及第第一人,兄辉祖,康熙庚午乡试举第一,及辛卯,捷复举第一。议皆谓:“味明科目有三试皆一者,今独无有,惟捷可当之。里而为礼部者独不喜捷所为文,磨勘停一科。癸已秋,将赴公车,会其友方苞以《戴名世文集》牵连编旗伍。橄有司解送妻子北上,捷日:“吾义不可不偕行。”至京师,试期已过。其后病且衰,竟未得一与礼部之试。
(节选自《方苞集》,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B.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C.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D.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陵:南京的别称,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临安”也是南京的别称。
B. 督学:又称“视学”,旧时教育主管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是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 C. 磨勘:吏部和各道观察使对官员考绩进行复验或翰林院儒臣对乡、会试试卷进行复核,文中指后一种意思。
D. 公车:泛指科举时代举人进京应试或入京应试的举人,后来也指入京请感或上书言事,本文指举人进京应试。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结交了众多朋友,他们志趣相投,学业相近,年龄比作者或大或小,唯独四君子年龄相近,交情久深。
B. 刘捷在江宁县学时,考试必定超过同辈,声名鹊起;中年发愤读书,研究经典,但是写出的文章不被别人看好。
C. 刘捷家境贫寒,租货房屋居住在陋巷,但是只要有钱,他会根据族人、姻亲、老朋友的情况缓急分给他们钱财。
D. 刘捷是名家子弟,乡试、会试都取得了第一名,大家都认为刘捷可以承担科举考试“三试”皆第一的重任。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何,邵以暴疾卒,人皆为捷快,而捷前后无几微动于词色。 (2)随手尽,俄而窘空,日旰不得食,宴如也。 17.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刘捷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解:①黄庭坚(江西诗派)于1080年(元丰三年)秋入京改官,授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秋天从汴京出发赴江南。这首诗就写在他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今安徽贵池)的时候。②属玉:即鸀鳿(zhǔ yù),似鸭而大,毛作紫绀色,长颈赤目。③舂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
18.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语言质朴,不假藻饰,富有诗情画意。 B.颔联写诗人放眼四顾看见的景象,暗示作者貌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矛盾。 C.颈联化用成语,表达了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 D.尾联抒发了诗人心志:既然世事变化无常,还不如到书中去寻找乐趣。 19.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表现手法,并在其它诗歌中举一例说明这种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
(1)《谏太宗十思疏》,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身居高位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蔺相如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自己避让廉颇的原因。 (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表达了同样情感。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分析秦国不敢进犯赵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7)《鸿门宴》,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8)《鸿门宴》,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1.春联以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请根据横批,利用所给材料组成三幅春联,要求符合对联体式,且用完材料。 横批:辞旧迎新 新年大吉 四季常安
材料:山川 春来 桃李 冬去 人增寿 齐秀丽 几个喜 共芬芳 一层楼 福满楼 新年更上 天增岁月 春满乾坤 旧岁又添 (1)辞旧迎新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新年大吉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四季常安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外卖”是一种新型食物。②通过出锅和食用之间时间延长,使一些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发生明显变化。③这些变化对食物的营养价值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会影响到我们对它的接受度。④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吃”是食物最重要的属性。⑤所以,点外卖的时候,就会点那些“延时”之后依然好吃 的食物,比如肉类和根茎类的食材,或以红烧、油炸等比较“重口味”的方式为烹饪的食物。⑥而对蔬菜、粗粮等食材,以及清炒、白灼等方式制作的菜式就相当无感。 四、写作(60分)
23.你认真看过一片云吗?认真地唱过一首歌吗?认真地追过一个梦吗?……认真是一种态度,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儿吧。请以“认真”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具体分析,“我”听到乌米日复一日的歌唱,并得知她唱歌的原因:乌米的丈夫和儿子几年前出海罹难,苦难和时光使她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但她每天唱歌执着等待丈夫和儿子归来,她身材匀称颀长,脸带笑容,眼睛年轻而明亮,她对“我”笑脸相迎、温存打量,她说“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无不体现了坚忍执着、乐观向上的性格。
写“我”近距离接触乌米:从她居住的环境,从她的肖像神态,从她待人的举止态度,从她唱歌时全神贯注的神情,“我”了解了乌米所承当的苦难,更发现了乌米坚忍执着、乐观向上的性格。
末段:乌米固然永远等不到什么,但她怀着希望活着,也将怀着希望死去,这样的人生是充盈而伟大的。更加突出其坚强的性格特点。
此题答案不是唯一,考生若能结合文中描写乌米的文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理论上:描写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对偶、夸张等;描写手法还包括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写、实写、白描、细节等;另外,描写手法包括写景的角度,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视听结合等。描写作用通常有: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加事件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凸显主题等。
结合文本分析:文段中“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是写动,实际上是衬托出周围环境的静。景物描写从“山坡上”写到“山下”,显示了观察角度高低的变化,“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是远景描写,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有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相对来说是近景描写,结合下文“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可知,环境描写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也就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小结:从第五段第一句内容写乌米来看,写景是为了写人,烘托人物心理活动,故得出衬托的手法。由“石堆”“土屋”“蓝天”“大海”“潮声”等可看出运用了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的手法。景物描写的作用可结合着具体内容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及情感、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
可结合小说背景及歌声的描述分析作答,如“七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可概括出“幽怨”;“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可概括出“充满希望”。乌米的歌声如同一条线,把乌米、读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让人们透过这心事重重而又执着的歌声看到乌米乐观坚定的形象,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文章的具体情节作用的能力。
可从内容、结构、文体等角度分析作答,答案区间在第二、七段。在这些段落中,作者反复强调自己体会到的乌米的歌声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作者反复写她的歌声,(1)首先在内容上是为了写人物形象,表现她的心理,展示其性格。根据歌声内容可得出乌米的性格;“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乌米的坚韧执着;(2)结构上,“反复”的唱,自然能感动读者,从而唤起读者的同情;(3)在文体上,借此渲染氛围,凸显其悲惨的遭遇,突出她的幽怨,引发读者的同情之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次要人物形象及作用的鉴赏能力。
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明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熟悉文章内容,找到文章涉及该人物的语句,并结合文章内容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题目中提到鲁迅《祝福》中的“我”作用,阅读文本可知,“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我”是连接故事情节的线索人物。
结合文本分析,由“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一次,我去看她”为动作描写,“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表现了“我”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人性之美充崇敬。“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写了“我”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文章当中的“我”是贯穿全文线索人物,通过文章当中“我”听到歌声,看望“乌米”,突出了“乌米”的性格特点,“我”也见证了这则故事的真实性。
小结:“我”对乌米歌声的体悟,对乌米命运的关注,与乌米的交往,对乌米精神品格的赞扬。另外,“我”在本小说中是线索人物,文章正是通过我的体悟和发现,写出乌米的命运和品格的。
【点睛】分析次要人物“我”的作用,从以下方面着手:
(1)“我”可以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时间的目击者、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更亲切,有利于叙述,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2)可以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3)侧面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4)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我”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5)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四、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着力对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小说赏析水平。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
C.“分蘖:分歧”错误,句子“怎样活下去?”是一个问题,所以“分蘖”在这里的意思是“问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目的是说《我与地坛》成就之高,足以代表1991年的中国文学”错误,由原文“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可知,用韩少功的话目的是想说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 故选D。 【8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原文“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可知,“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中“烂牌”的含义是“命运让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面对人生最大的困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过程:由原文“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可知,通过思考,他认识到伤痛和苦难的无所不在;由原文“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使他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可知,通过思考,史铁生进而能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由原文“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和“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自此他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可知,史铁生从写作中获得拯救之路和平衡苦难的力量。
表现:由原文“史铁生对于命运的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的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可知,史铁生从地坛获得的感悟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超度的一种导引和力量之源。由原文“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当时就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话: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可知,以《我与地坛》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促进了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对于灵魂的深入审视,对于命运的深刻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句子“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把《我与地坛》比喻成花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巨大价值,就像韩少功所说“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足见其价值的巨大。炼狱的“黑暗”和天堂的“光亮”构成对比,突出了史铁生经历苦难之后,取得成就之大,在他独自摇着轮椅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我与地坛》的由衷赞美,以及对史铁生与苦难顽强抗争的敬佩之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
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平均使用笔墨”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重点展现现在的乡村生活;“全镜头”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主要借助周大娘养鸡、国良叔种桃树、桂香姐开农家乐、毛婆婆哑巴儿子拖垃圾、风力发电等镜头来展现政府扶贫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不是全镜头,应属于特写镜头;“同人不同天”错误,从文章来看,这篇小说借助乡村的变化来凸显政府扶贫帮困的意义,且10年前和10年后都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何来“不同天”之说?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角度作用,把握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叙写故事,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内容概述”,然后要回顾第一人称视角通常的作用有哪些,接着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这些情节与第一人称“我”之间的关联。
首先回顾第一人称视角的常见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借助第一人称把故事串联起来。 然后梳理小说的情节。从文中来看,这篇小说写“我”清明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主要展现周大娘养鸡、国良叔种桃树、桂香姐开农家乐、毛婆婆哑巴儿子拖垃圾、风力发电等故事场景,同时也回顾了10年前个人的生活状况和感受。这些都是借助“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出来的,这就让故事更为真实;且这些事情、人物、景象是“我”爬山过程中一点点展现出来的,行文思路更为清晰。“少年的我们哪天不爬几遍?那时候,我们谁不想离这座山远远的?谁不想着山那边的繁华”“,它曾让我的双手、脸上布满荆棘刮出的许多血痕、令我痛苦甚至恐惧”,这是少年时候的“我”对荆竹山的感觉;而现在“我不禁心情愉悦,脚步也轻快起来,走山路如履平地”“我由衷地为国良叔感到开心”“站在山顶,俯视村庄,只见弯弯曲曲的山路,像飞舞的银蛇,一栋栋气派的楼房,像山路串起的珍珠,熠熠生辉……10年前的茅草屋、泥巴路,连同那段贫穷的生活,都埋葬在岁月深处不见了踪迹。天地万物,竟是如此气清景明”,由此可以看出,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拓展了文章的时空范围以及情感体验,同时“我”经历了荆竹山的贫穷,见证了乡亲们的脱贫致富,所以从“我”的视角来写,更好地突出小说的主旨。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以‘靠山’为题,有何用意”,然后理解标题的内涵,先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再到文中找到与标题相关的内容,逐层深入地
理解标题的深层内涵。
首先理解标题的表层内涵或者字典含义。“靠山”比喻可以依靠的有力量的人或集体。然后到文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如“门前这座荆竹山”“ 一餐一饭,终于不需要像鸡啄米似的从山里刨了”,由这一内容可知,曾经的村民是在荆竹山中刨食,可见这时候的“靠山”是指这座荆竹山;如“俗语云:靠山吃山”,这是说乡村有“靠山吃山”的俗语;如小说中写到周大娘养鸡、国良叔种桃树、桂香姐开农家乐、毛婆婆哑巴儿子拖垃圾、风力发电,而这些都是依靠现在的荆竹山,“当年的穷山僻壤,在政府的帮助下,已经变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靠山”;如“政府先是要周大娘在山脚下种蘑菇,后来又加入一个合作社喂鸡养羊,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周大娘的儿子前几年娶了邻村的姑娘,就是刚才喂鸡的。周大娘说有了靠山就不会再过穷日子了,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前几年,临湘市派来的扶贫工作队支持国良叔将这一片荒山承包起来,搞起了种植业。国良叔在工作队的带领下,重新走进大山”“自从有个局长结队帮扶她家后,那个局长先是自己提米提油给她吃,后来安排她哑巴儿子在村里拖垃圾,一年1.2万元工资,不愁吃穿了。这个风力发电项目,也是那个局长考察我们村子后,看到这座山地势好,适合发电,争取了这个风力发电扶贫项目”,由这些可以看出,乡亲们真正的靠山是政府的扶贫帮困,这是乡亲们心中的靠山。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归试于皖”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于皖”作整个句子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志趋术业之近”中,“志”作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句子翻译为:回皖参加考试,结交了刘古塘的兄长北固先生,在宿松结交了朱字绿。我平生亲近喜欢的、志趣学问与我相近的,和这几位君子相像的人也是有的。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 A项,“临安也是南京的别称”错。临安是杭州的别称。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
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刘古塘乡试、会试都取得了第一名”错。原文只说“捷故名家子,其祖若宰,明崇祯辛未及第第一人,兄辉祖,康熙庚午乡试举第一,及辛卯,捷复举第一”,由此可知,刘捷取得了乡试第一,未取得会试第一。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无何”,不久;“暴疾”,突然发病;“而捷前后无几微动于词色”,介宾短语后置句;“无几”,没有多少。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俄而”,不久;“日旰”,天色晚,日暮;“宴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作品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二段说“其为行笃,自信而不牵于众”,可见刘捷仁义敦厚、自信而且有主见;第4段说“一语不合,则驾而归,无能留者”,可见刘捷是一个率性不羁的人;“视朋友情况缓急分给他们钱财、护送方苞妻子儿女北上”的情节体现刘捷的重义轻利;“日旰不得食,宴如也”,体现刘捷处世泰然,处变不惊。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我跟随兄长百川寻求朋友,结交了和我同乡并且一样寄居金陵的叫作刘古塘的人,在高淳结交了张彝叹。回皖参加考试,结交了刘古塘的兄长北固先生,在宿松结交了朱字绿。我平生亲近喜欢的、志趣学问与我相近的,和这几位君子相像的人也是有的,可是他们的年龄有的比我大,有的比我小,他们自有他们
的同辈人;有的与我年龄差不多,但是我们交往的时间却很晚。只有这几位君子同一时期一起出现了,我们交往的时间都很长且交情深厚,所以世人没有人不知道(我们之间的情谊)的。丁酉年秋天,我写了《四君子传》。
刘捷字古塘,祖先是怀宁人,后来迁徙到桐城。不久流落到金陵居住。他品行仁义敦厚。相信自己并且不被众人牵制,文章也是这样。起初进入江宁县学,考试必定超过同辈,名声一天天地传开了,唯独自己认为所从事的课业不喜欢。中年发奋读书,研究探讨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学说。时间长了,他拿出写的文章,众人都不喜欢。他把(文章)进献有关部门,就被摈弃不用,但是私下里自己很喜欢。
有和刘捷同名同姓的人,是江宁县学武秀才,大肆祸害乡里,督学邵嗣尧听说了他的名字却没有仔细调查,刘捷进去考试,督学邵嗣尧突然命人(把他)鞭笞拷打了数十下。不久督学知道自己误会了,就评定他的文章为第四等,临近的郡都议论纷纷。不久,邵嗣尧因为突然发病死去,大家都替刘捷感到高兴,但是刘捷事前事后在言语神色上没有多少变化。
家里非常贫穷,在冷僻简陋的小巷租赁房屋,没有一亩之田。因为名扬天下,许多总督常常不远千里用丰厚的礼物招揽他,一言不合,就起身回去,没有人能留下他。遂宁张鹏翮督学江南,招他进入自己幕府,有个朋友在夜里拜访刘捷,拿出千金替他的姻亲用私事请托。刘捷说:“我没想到您拿这样的人来看待我!”他从远方回来,卸下行装常有几十上百两金子,族人,姻亲,老朋友等围着他,他根据他们的急用情况来把钱分给他们。(刘捷)随手散尽(钱财),不久陷入穷困之中,到了晚上也吃不上饭,(他)依然安然自若的样子。
刘捷原本是名家子弟,他的祖父刘若宰,明朝崇祯辛未年进士及第第一人。同母兄长刘辉祖,康熙庚午年乡试举第一,等到辛卯年,刘捷又考取乡试第一。众人都说:“宋明科举考试有三次考试都是第一的,唯独现在没有,只有刘捷可以承担这项重任。”但是礼部的主考官唯独不喜欢刘捷写的文章,翰林院官员复核之后,认定其中一科不合格。癸巳年秋天特地举办的会试,刘捷将要去参加考试,恰逢他的好友方苞因为《南山集》案牵连被编入八旗壮丁的户籍(奴籍),命令有关部门押送妻子儿女北上,刘捷说:“我的道义让我不能不一起前去。”到了京师,会试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这以后生病并且衰老,最终不能参与礼部的会试。 【18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表达了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说法错误。应是暗示自己与世无争的恬淡心情。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表现手法,并在其它诗歌中举一例说明这种手法”,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表现手法”,本题要求赏析本诗中反用巧思,所谓反用巧思,就是诗人构思精巧,正话反说,反其意而言之。尾联意思是“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陈迹,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读残书”,尾联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表达的情感却和原句不同,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而黄庭坚却反其意用之:世事瞬息万变,人生苦短,表达了对“对着暮窗,自由自在地读书的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表现出不慕荣利,以读书自娱的人生态度,在悠闲旷达的笔调中隐隐透露出内心的苦闷不平。第二问是“在其它诗歌中举一例说明这种手法”,作答本题要抓住本诗中反用的内容和情感,加以分析。如王维《山居秋暝》中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也是反其意而用之。反用典故“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句的意思是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答题前先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考生对诗歌中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要熟知,并能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判断和赏析。 【20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理解型默写,也有直接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惟、覆、慎、牧、俱、徒、共、谨、常、沛。
【21题详解】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2)横批:新年大吉 上联:冬去山川齐秀丽 下联:春来桃李共芬芳 (3)横批:四季常安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运用对联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横批,利用所给材料组成三幅春联,要求符合对联体式,且用完材料”,然后根据“横批”挑选出与之相关的词语,再按照对联的特点拟写对联。对联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辞旧迎新”重点在“旧”“新”,由此可以找到“新年更上”“旧岁又添”,“更上”自然连接“一层楼”,“一层”是数量词,“楼”是名词,“一层楼”是偏正结构,可以找到“几个喜”,“楼”是平声,“喜”是仄声,根据
仄起平收的原则可以确定“旧岁又添几个喜”是上联,“新年更上一层楼”是下联。“四季长安”重点在“安”,由此可以找到“天增岁月”这一短语,“天增岁月”是主谓宾结构,“春满乾坤”与之结构一致,由“天增岁月”可以想到“人增寿”,这还是主谓宾的结构,“福满楼”与之结构一致,“寿”是仄声,“楼”是平声,以此可以确定上下联。因为题干要求“用完材料”,可见剩下的词语都应用到“新年大吉”这一对联中,“东去”是主谓结构,与“春来”结构一致,“山川齐秀丽”是主谓结构,“桃李共芬芳”与之结构一致,“丽”是仄声,“芳”是平声,可以确定上下联。
【22题详解】①句改为“外卖’是一种新的餐饮服务方式”;
②句改为“出锅和食用之间时间延长,使一些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发生明显变化”; ④句改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吃’是食物最重要的品质”;
⑤句中的“或以红烧、油炸等比较‘重口味’的方式为烹饪的食物”改为“或以红烧、油炸等比较‘重口味’的方式烹饪的食物”。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1)搭配不当,主语“外卖”与宾语中心词“新型食物”搭配不当,可改为“外卖’是一种新的餐饮服务方式”; (2)成分残缺,介词“通过”涵盖主语,可改为“出锅和食用之间时间延长,使一些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发生明显变化”;
(3)搭配不当,主语“好吃”与宾语中心词“属性”搭配不当,可改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吃’是食物最重要的品质”;
(4)结构混乱,“以……的方式”“以……为”句式杂糅,应删掉“为”,改为“或以红烧、油炸等比较‘重口味’的方式烹饪的食物”。 【23题详解】例文: 认真
认真的你我,总是在生活中隐隐发光;认真的态度,总让工作的问题迎刃而解;认真的日子,才能使生命充满圆融和喜悦!
——题记
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小山谷里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滚着。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当我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时,我总能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
我经常观察红茶花,所以我甚爱红茶花,当然,白茶花更好,但白茶花的好如诸媚的好,只适合放在天目釉的黑钵子里,钵子放在明窗下,相望之际令人落泪。红茶花却是阳光下,上坡上慷慨从容的心情,是新写的红春联,是刚剪好的窗花,是太阳的复制品,是不经意地在路上遇见的微笑。
低枝拂额,山鸟上下,“随身听”里播着新买来的古筝曲,抿一口山村自酿的清茶,淡淡的绿,淡淡的芬芳……蹄声嘚嘚,心中畅游着无限的期待,期待着更美的心路历程。
我虽爱桃花,可桃花却是我最脆弱,不堪一击的记忆,记得母亲很喜欢桃花,现在呢,母亲不在我的身边。现在想想,连母亲当年的责骂和唠叨,都觉甜美。因为我牢牢记住了桃花瓣柔柔腻腻的擦除感觉。
在书籍中,我不能自抑地喜欢着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良传统,那涩暗的纸面蕴含着古典的美,自己仿佛升入另一个境界,没有纷扰,没有喧嚣,没有嫉妒和恼怒。每次细细的品味,都觉得是一次精神的升华。
四季中,我偏爱春,不只是因为初生的和田,风中偶起的鹭鸶,鹭鸶足下恣意着黄的菜花,菜花丛中扑朔着迷离的黄碟,还是因为一一句话:春天是一则童话,饰以软风,杜鹃杜鹃。不过总而言之,我偏爱春。
春天的景物,“青眼”最为迷人。春柳的柔条上暗藏着无数叫做“青眼”的叶蕾,那些“眼”随性一来,便喷出了几脉绿叶,不几天,所有谷粒般的青眼全拆开了。
有人说生活没有想象的美好,所以厌恶生活,生活在乌云中。但真是这样么?不是。生活中处处有阳光,就看你是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正如罗丹所说的那样,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认真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的生活充满阳光。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文题题旨明确,注意观察引导语,省号前面内容是提示写记叙文,后面的内容是提示写议论文,当然也可以把“认真是一种态度,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吧!”作为记叙文中夹叙夹议的“议”,做文章的结尾的感悟。写记叙文,选自己亲历的事情,写出自己或某一个人是如何“认真”的,“认真”良好的结果是什么,对此有什么感想。可以直接写自己或熟悉的同学在学习中是如何“认真”的,写出“认真”的情态,说明“认真”的意义——只要认真,就能成功。写议论文,可以以引导语中的“认真是一种态度,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吧!”为中心论点,正面反面举一些典型的例子,说明为人“认真”,做事“认真”的好处,“认真”对于为人的形象、做事的效率以及人生的成功的作用。为了说理全面而透彻,可进一步说明“认真”与“较真”的斤斤计较是不同的,为人做事的“认真”与利益追求方面的患得患失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样透彻的分析“认真”的真正含义,说清道理,突出中心论点。 [立意]
1、认真的一件事 2、生活需要认真 3、怕就怕认真二字
4、认真才能成功 5、认真是一种态度 [素材]
1、“认真,认真,一定要认真……”每次做完习题前,我总对自己说这样的话。“这次一定要细心,不能马虎……”每次考试前,我总在心里对自己默默的说。“一定要认真观察,多点耐心,就一定能做出来的……”每次做奥数题前,我总是小声地对自己说。
2、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或挫折,或成功。而每一次的经历,都会使我们慢慢的成长。而你,只有认真的去生活,生活才会认真的对待你。
3、每一个看似平凡而不起眼的东西,却凝聚了同学的多少心血啊!每个人只有认真的对待生活中的人,或物。而他们也会认真的对待你。就像一句老话说的:只有付出了,才会有回报。”所以让我们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经历,一起认真的对待生活。
4、李叔同先生亦是如此。他始终都抱着认真做事,做人的准则。青年的他,意气风发,认真地做一个有志青年;留学日本,他满腔热忱,认真的做一个回报国家的留学生;回归故土,他归于平淡,认真教书育人贡献所学。这样的一生也不足为奇,但是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无论李叔同先生在什么年龄阶段,拥有什么样的阅历,他始终都秉持着认真二字。要做到这点,是难的。而他,却又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
5、认真,是开在路上的最浓最艳的朱花,含露乍开,燃起壮烈的火焰。火舌消失时,一切都迎来了耀眼的未来。 [结构]
作者以一段话作为题记,指出认真的好处。然后写生活中自己对美景的喜爱,认真地观察生活之后,总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然后写对书籍的喜爱。总之,生活中总有美好让你认真观察,认真体会。最后,作者以罗丹的名言作为结尾,提醒我们要认真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阳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