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再创作:民国报纸视野下的拟作韩愈散文现象探析
2020-10-26
来源:步旅网
第4O卷第1期 2018年1月 宜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Vo1.40.No.1 Jan.2018 经典的再创作:民国报纸视野下 的拟作韩愈散文现象探析 莫 琼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摘要:受到韩文经典化的影响,同时为契合报纸专栏性质的需要,在民国时期社会阅读韩 文风气的影响下,拟韩文之作应运而生,民国报纸也多刊登拟韩文之作,其中尤以《申报》与 《益世报》为著。这些拟作所拟对象以韩愈《送董邵南序》等十二篇文章为主,主要从文体、用 字、句式等形式层面上对原作进行模仿,内容则多涉及-'3时的政治生态,其文学价值则不高。但 -是,这些拟作是研究民国时期韩愈接受史的重要史料,这也是拟作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民国报纸;韩愈;拟作;经典化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18)01—0097—07 The Propagation of the Classic:A Brief Exploration of the Imitation of Han Yu§ Prose from the Newspaper Reading in the Early Republic Period M0 Qiong (College ofliterature,Northwest University,Xi’ctn 710127,China) Abstract:Influenced by Hanyu’S essays,as well as correspond to the characters of the newspaper columns, under the trend of reading Hanyu’S articles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the imimtions of Hanyu’S essays was popping up.The newspapers published amount of articles mimic Hanyu’S styl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es— pecially Shen Bao and Yishi Bao.These imitation works mainly imimted the twelve articles,including The Forewords of Seeing Dong Zhaonan off,written by Hanyu,from he astpects of sylte,lexicon and sentence pat— tern.The contents were mostly about he ttemporal political environment,and lack of literary merit.However,these imitation works are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resources of studying the acceptance of Hanyu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thatg where the value of those works laid. Key words:Newspaper;Hanyu;Imitation;classicalization 历代对于韩文的拟作是韩愈接受史的一个重要 方面,这种现象从唐末便已出现。相对于古代传统 文人对于韩文的拟作,发表在民国报纸上的拟韩之 作,由于报纸这种载体的特殊性,这些作品呈现出 了不同的状态。上海《申报》、天津《益世报》均 为民国期间著名的报纸,研究《申报》和《益世 报》上的拟韩之作,可以窥知民国时期韩愈接受 的一般情况。本文以这两种报纸上的拟韩之作为中 心,探讨这些作品的自身价值及其对于民国时期韩 学研究的价值。 一、民国报纸所见拟韩文作品数量统计 上海《申报》由英国商人安纳斯·美查等人创 刊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民国元年 (1912)秋,史量才买下《申报》,开始对《申报》 的版面内容进行改革。抗日战争爆发后,《申报》 曾几度被迫停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彻底停刊。 《申报》将报纸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 刊)、广告等四大版块。1911年8月24日,《申报》 创办副刊《自由谈》,对韩愈作品的拟作就刊登在 收稿日期:2017—12—02 作者简介:莫琼(1989一),女,广西蒙山人,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文献与韩愈。 ·97· 第1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o卷 《自由谈》的“游戏文章”这一专栏上面。 笔者目前能检索到的刊登在《自由谈》上的拟 韩愈作品的文章,大多集中在民国二年(1913)至 民国六年(1.917)期间,其个中原因,除文献的缺 失外,当与《自由谈》自身的改革(如主编的更 换、作者群的变化等)以及“五四”运动以后白话 文的推行有关。拟作所模拟的韩文篇目主要集中以 下这 文章:《送董邵南序》(3篇)、《获麟解》(3 篇)、《杂说》(2篇)、《师说》(2篇)、《送穷文》 (1篇)、《送杨少尹序》(1篇)、《应科目时与人书》 (1篇)、《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1篇)、《进学解》 (1篇)。如果说由于文献的缺失而导致拟作的篇目 数量太少,还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只要 结合天津《益世报》上所刊载的拟韩文作品的数 量,便可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天津《益世报》由比利时传教士雷鸣远等人创 刊于1915年l0月10日。由于受到当时政治与战争 的影响,与其他近代报刊一样,《益世报》的命运 也几经周折。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沦陷,《益世 报》被迫停刊,直至抗战胜利才得以复刊。随着 1949年1月天津解放,《益世报》最终也随之被接 管停刊。在笔者所能掌握的文献里,《益世报》至 迟从1915年11月29日起便在《益智稷》“谐文” 这一专栏里刊载拟韩之作了。现将该报上所刊载拟 作所模拟的韩文篇名及其数量统计如下:《送董邵南 序》(20篇④)、《鳄鱼文》(6篇)、《杂说》(4 篇)、《送李愿归盘谷序》(3篇 )、《获麟解》(3 篇)、《送殷员外使回鹘序》(1篇)、《应科Et时与 人书》(1篇)、《师说》(1篇),共39篇。另外, 《益智粳》“谐诗”专栏中还出现了拟韩诗之作,所 拟韩诗篇目为《石鼓歌》(2篇)、《赠张十一功曹》 (1篇),数量不多,故而暂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结合《申报》与《益世报》所载之拟作韩文篇 目数量进行考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送 董邵南序》等十二篇韩文是被模拟主要的对象。 二、拟韩文作品的文本分析 其实,早在唐末,韩愈的文章就开始被模拟 了。宋人魏仲举《五百家注韩》于《送穷文》中 注引樊汝霖云 “公此篇终云‘延之上座’,于是 段成式作《留穷词》,近世唐子西作《留穷诗》, 二者皆祖公之意而为之,然成式后又作《送穷辞》 焉。”¨ 按,段成式《送穷文》、唐庚《儿曾送穷以 诗留之》今皆存,均是师韩愈《送穷文》之意而 为之 。求人崔敦礼也有《留穷文》,云“子云之 ·98· 《逐贫》,退之之《送穷》,辞各伟丽,余反之,作 《留穷》”,[2](n。’从文章来看,是既师《送穷文》 之辞又师其意的。今则以《申报》及《益世报》 上的拟韩之作为例,分析民国时期报纸上拟作模拟 韩文的具体情况。 第一,文体方面,拟作所用文体均为所拟韩文 本来的文体。④如此,则易于保持拟作与原作之间 体性的一致性。拟作所采用的文体数量最多的为赠 序类,其次为论辩类,其次为诏令类,其次为辞赋 类、书说类。⑨以赠序类为例,韩愈《送董邵南序》 一文被模拟的次数最多,从上文的统计来看,仅 《益世报》上的拟作就有二十篇。如《益世报》 1916年6月23日刊载署名选的《送梁财神序》一 文,即模拟《送董邵南序》。按梁财神即梁士诒 (1869--1933),是活跃在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重要 历史人物,密切参与袁世凯一系列政治活动,并控 制全国财政,为给袁世凯政权提供资金而导致停兑 风潮。1916年6月6 Et袁世凯去世后,梁士诒被 冠以“帝制魁首”之名,受到通缉, 《送梁财神 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送梁财神序》仿 《送董邵南序》而作,体裁亦为赠序体,明人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于“序”云:“大体序事之文, 以次第其言、善叙事理为上。近世应用,惟赠送为 胜。当取法昌黎韩子诸作,庶为有得古人赠言之 义,而无枉己徇人之说。” J(眦’可见,在吴纳看 来,韩愈所作赠序文可作为创作该体裁的范文。 《送董邵南序》被大量模拟,究其原因,除因 拟作的题材需要之外,恐怕还与其篇幅大小有关 系。《益世报》1915年11月29日所刊载的《<益 智稷>征文条例摘要》中有一条即为“篇幅愈短 愈妙,长者不录”,可见拟作的载体既为报纸,似 不宜占用太多的版面,短而妙者往往更能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送董邵南序》篇幅不长,全文仅 151字,④但行文曲折,妙趣横生,清人张裕钊评之 为“寄兴无端,如此乃可谓妙远不测”,_4 J( ”十 分符合征文的要求。 第二,形式方面,拟作除了采用原作的文体之 外,还往往袭用和模仿原作的用字、旬式和语气。 仍以韩愈《送董邵南序》为例。前文述及,《送董 邵南序》全文仅151字,为方便论述,现将此文 与拟作分别抄录于下: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 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 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疆仁 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 第1期 莫琼:经典的再创作:民国报纸视野下的拟作韩愈散文现象探析 第40卷 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 迎的情景,文末云“近世士大夫以议员为业,罢 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 乎?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某国素称多强割中国之士。小徐谋地盘,连不 得志于督军,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 谋也。小徐卖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投资借款 者皆爱惜焉,矧强割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 借款能获上奖,吾恶知其新不异于旧所云耶?聊以 则无所活,命诸君初选运动于其乡吹牛皮而来也。 今之归,指其腰包日‘此三百金,吾所受本党之 津贴也,此三千金,吾跨党所得卖身之价值也’, 乡人莫不加美,戒子孙以诸君拼命要钱为法。今之 所谓高等游民,生而无益于世者,其在斯人与,其 在斯人与”,道出许多黑幕,语多戏谑。又如《益 世报》1918年4月5日刊载署名彬彬的《北军司 令致湖南南军书》,文章模拟“北军南征司令使账 吾子之媚卜之也。小徐卖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察视某国新阁,而观于其派复有几许西原者 乎?为我谐日:明公理在上,可以去强权矣! (《送小徐赴日序》,文栽《益世报》,1918年11 月15日。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按,1918年9月,日本取代德国进而掌控德 国在山东的权利,I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 束,《送小徐赴日序》所反映的应是当时列强瓜分 中国之史实。比较拟作与原作可知,在用字方面, 拟作袭用原作用字的数量高达近百字, “怀抱利 器,郁郁适兹土”、“夫以子之不遇时”、“吾因子 有所感矣”等句子,直是照搬原作,他如“连不 得志于督军”、“吾知其必有谋也”、“矧强割之士 出乎其性者哉”等句子,与原作亦仅一二字之差。 更有甚者,径直在拟作题目后面说明“更韩 文数字”,如《申报》1913年12月21日刊载署名 为虎的《代章炳麟与黎元洪书》一文,其副标题 即为“更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数字”。这种几 乎照搬原作用字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拟作与原作 在句式及语气上并无差别。因此,仅从形式上看, 拟作似可以“剽窃”目之,比之上文所提及的唐 段成式等人之拟作,其价值并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拟作虽仍然在用字等方面 有剽窃的嫌疑,但是在创作手法上却沿用了韩文广 设譬喻的方法,这使得这些拟作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与可读性。举例来说,《申报》1915年8月2日刊 登署名为山阳宋煜的《捕蝗解》一文,此文所模 拟的韩文为《获麟解》,篇幅短小,仍大量袭用原 作用字,但文末云“若蝗之出不待贪官,则谓之 无害也亦宜”,表明作者以蝗虫谕贪官,并对贪官 加以讽刺,以达到其行文的目的。 第三,内容方面,拟作多涉及当时的政治生 态。如《申报》1913年I1月21日刊载署名剑秋 的《送国民党议员序》(拟韩愈《送杨少尹序》) 一文,1913年乃民国二年,此文描写的即是国民 党诸君当选议员后联袂北上,同党派之人在车站欢 下步卒某某”的语气,“以最后通牒致湖南南军以 宣讨伐之义”,所写应为当时南北军之间的军事矛 盾。此文所拟为韩愈《鳄鱼文》。《鳄鱼文》,唐李 汉原编属为“杂文”,至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则 归为“诏令类”,云:“檄、令皆谕下之辞。韩退 之《鳄鱼文》,檄令类也,故奚附之。”I5 Jfm’曾国 藩评此文云“文气似《谕巴蜀文》”,_4]( 按《谕 巴蜀文》为西汉司马相如奉命晓谕巴蜀百姓之檄 文。从《鳄鱼文》行文语势来看,确为一篇檄文。 只不过所谕者为鳄鱼,但也因此增加了此文的戏笔 成分。《北军司令致湖南南军书》拟《鳄鱼文》, 似更能突出此《书》以上令下的政治意味。 拟作的内容,除涉及当时的政治生态外,还涉 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态。如《申报》1913年1月 31日刊载署名了青的《送穷神文》(拟韩愈《送 穷文》),所描写的是一位“一岁失怙”的穷人希 望摆脱贫困的心理。同报1915年4月26日刊载署 名吴悔初的《律师诈财被拘说》一文(拟韩愈 《杂说》首篇),文中云“律师根据法律,法律固 不由于律师也”, “法,律师之所能自为颠倒也。 若律师之心,则非法之所能限制也。然律师不知 法,无以神其手段矣”,写的则是当时律师与法律 的关系。由此可见,民国报刊上的拟韩之作不仅能 反映当时的政治生态,而且也能将当时社会生活的 某些侧面呈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历史感,为研究当 时政治与社会提供了史料,这都有助于提高拟作的 价值。 总体说来,这些拟韩之作的模拟痕迹过于明显 而近于剽窃,在语言上缺乏创新,文学价值并不 高,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为研究那 一时期的社会情态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这是拟 作的史料价值所在。 三、拟韩文作品产生原因探析 《送董邵南序》等十二篇韩文因何成为民国报 纸当中被模拟主要的对象呢?下面略作探析。 ·99· 第1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o卷 第一,与韩文在历代的传播与接受密切相关。 选本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之一。 选本不仅能体现出选家的个人喜好及文学观念, 而且能为后人研究某个作家作品的接受情况提供 重要的文献依据。因此,本文即以历代重要的文 章选本所选韩文为切入点,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 步地思考。 本文由宋至清共选取九种有代表性的选本,其 中宋代四种,明代二种,清代三种。《四库全书总 目》集部总集类于楼防《崇古文诀》提要云:“宋 人多讲古文,而当时选本存于今者,不过三四家。 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但是它对后来选本的编选体例 及取舍标准仍产生过影响,宋陈仁子编《文选补 遗》、元刘履编《风雅翼》、清圣祖御选《古文渊 鉴》等选本的编辑即受到《文章正宗》的影响 , 故而仍与《古文关键》等其他三种宋人选本一起 列入。明茅坤(15l2一l6O1)编《唐宋八大家文 钞》“一二百年来,家弦户诵”, 用” 至于今而不 衰;郭正域(1554--1612)《韩文杜律》 在当时亦 流传颇广。至于清《唐宋文醇》虽取材于储欣 (163l—l7o6)《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并有增益 , 但仍属御选,集中体现了官方的文学观念;而吴楚 材(I655一?)等编《古文观止》、姚鼐(1731~ 1815)《古文辞类纂》流传至今已成为古文选本当 中的经典。兹亦以表格的形式,将这九种选本所选 上述十二篇被模拟韩文的情况标明如下: 《韩文 《古文 《唐宋 《古文辞 真德秀《文章正宗》以理为主,……持论不为不 重,而其说终不能行于天下。世所传诵,惟吕祖谦 《古文关键》、谢枋得《文章轨范》及防此书而 已。”[ 1(n 虽然真德秀《文章正宗》以理选文的 表一 、\篇 杂说 获麟解 师说 目 \称 《古文 《崇古 《文章 《文章 《唐宋八大、/ 、/ 、/ 关键》 文诀》 正宗》 轨范》 家文钞》 杜律》 观止》 文醇》 类纂》 ^\,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 、/ 、/ 、/ 。 进学解 应科目时与人书 送李愿归盘谷序 、/ 、v/ 、/ 、/ 、/ 送董邵南序 送殷员外序 送杨少尹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穷文 鳄鱼文 、// 、/ 、/ 、/ 、/ 、,/ 、/ 、/ 、/ V V V V  ̄/ 、/ V V V V V V V 、、, 、/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首先,从人选的次数来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要因素。选家对于某篇文章的取舍,除受选家自己 说,《杂说》、《获麟解》、《师说》、《进学解》、 的文学观影响之外,其背后往往有着更深刻的原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送杨少尹 序》等七篇韩文均有七次人选,他如《应科目举 与人书》等五篇韩文人选的次数亦在四次以上。 其次,从每一种选本所选的韩文篇目来说,如 《文章正宗》(20卷)、《唐宋八大家文钞》(164 卷)、《唐宋文醇》(58卷)、《古文辞类纂》(75 卷)等,因其部头较大,所选韩文篇数较多,因 而上述十二篇韩文入选几率也较大。值得注意者, 部头较小的如《文章轨范》(7卷)共选韩文三十 篇,上述十二篇韩文中有十篇得以人选;《古文 观止》(12卷)共选韩文二十四篇,上述十二篇韩 文中除《送殷员外序》与《送穷文》未入选外, 其馀均得入选,人选比例颇高。 从这些简单的数据分析来看,历代重要的选本 对韩文篇目的选择,是使这些韩文经典化的一个重 一因。举例来说,《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就曾被 苏轼大加赞赏,苏轼云:“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 李愿归盘谷序》而已。” 以苏轼在当时及其身后所 拥有的巨大声誉来看,他对某篇文章的赞誉应当会 对其以后的选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从宋人至 清人的选本里,韩愈的这篇文章均在获选之列。由 古代选家们共同造就的韩文经典化一直延续到了民 国直至今日。高步瀛(1873一l940)《唐宋文举要》 上承桐城派。是民国时期比较重要的选本,其中选 韩文44篇,上述十二篇韩文有六篇得以人选;今 人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将韩愈生平出处分为 四个阶段。以此选评韩愈诗文,其中选韩文28篇, 上述十二篇韩文有八篇得以入选,韩文经典化的延 续性得到很好的保持。 可以说,《申报》及《益世报》上的拟韩之作 -lO0· 第1期 莫琼:经典的再创作:民国报纸视野下的拟作韩愈散文现象探析 第40卷 集中在《送董邵南序》等十二篇文章,乃是作者 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历代选家的影响,这些拟 作是韩文经典化影响下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 第二,与部分韩文“以文为戏”的创作倾向 相对契合报纸专栏的性质有关。前文已述及,拟韩 文之作所占据的报纸版块,分别为《申报》上的 《自由谈》“游戏文章”专栏和《益世报》上的 《益智稷》“谐文”专栏。顾名思义,其所谓“游 戏文学”与“谐文”应当就有“以文为戏”的内 涵。况且,“游戏文章”与“谐文”这两个专栏的 征文要求便是以“诙谐有趣”为主。如《申报》 1915年8月2日刊载的《征文条例》中即要求 “游戏文章……篇幅务求简短,词意务求诙谐”, 《益世报》“谐文”专栏也有“愈短愈妙”的要求 (见《益世报》1915年11月29 Et《<益智稷>征 文条例摘要》)。报纸专栏文章的性质既有“诙谐” 的要求,那么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要找出一位名 气相当并且善于游戏之笔的散文家,恐怕非韩愈莫 属了。《申报》刊载于1928年9月28日的一篇新 闻名日《本府欢宴党国要人》,颇可注意,其中言 “唐之韩昌黎、宋之苏东坡,在文学上均喜花样百 出”,文学上的“花样百出”显然就包括了“以文 为戏”。可见,在民国时期,韩愈的“以文为戏” 仍然是普遍的认识。 专以“以文为戏”这一概念来评价韩文,始 于与韩愈同时代的裴度。裴度在《与李翱书》中 说道:“昌黎韩愈,仆识之旧矣,心中爱之,不觉 惊赏,然其人信美材也。近或闻诸侪类云恃其绝 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可矣 乎?可矣乎?”凹此书大概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 (801)左右。在此之前,韩愈另外一位好友张籍 即有书寄韩愈,书中对韩愈“多尚驳杂无实之说” 已流露出不满。凹韩愈则有《答张籍书》、《重答张 籍书》为自己辩解,此二《书》作于贞元十四年 (798),其时韩愈尚在汴州董晋幕。《答张籍书》 云“吾子又讥吾与人人为无实驳杂之说,此吾所 以为戏耳”-4 J『 引,在《重答张籍书》中又云“昔 者夫子犹有所戏”,并引《诗经》与《礼记》中语 继续为自己辩驳 】( 。韩愈“以文为戏”是与 其文风“怪怪奇奇”相关的。“怪怪奇奇”语出韩 愈《送穷文》:“又其次日‘文穷’,不专一能,怪 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为嬉。” 嘟 曾国藩认为 “不专一能”等四语“足尽韩文之妙”[4](v638)。此 文作于宪宗元和六年(811),此时韩愈仍以 “怪”、“奇”、“嬉”等字形容自己的文风,这恐 怕也依然是当时社会对韩文的一般看法,“元和之 风尚怪”即以韩笔为代表。 J( 至元和十四年 (819)韩愈作《鳄鱼文》,仍属戏笔。@如此稍以时 间为序排比,可以见出,韩愈对“以文为戏”这 一创作手法的运用是贯穿其写作终始的。“以文为 戏”并不始于韩愈,但却是在韩愈手里发扬光大, 再经过历代论者的不断阐释与反复论争,使得韩愈 成为“以文为戏”这一创作手法的代表人物。 有学者指出,“以文为戏的基本方法是比兴, 或拟人,或象征,或夸张变形,创造新奇的形象, 编织离奇怪诞的情节或故事,语言恣意调侃和戏 谑,借以表达作者的情志”,艺术方法约有“将物 拟人,象征刺世”、“自嘲自讽,借客伸主”、“虚 构梦境、嘲讽世情”、“荒诞怪异,寄托幽愤”等 四种。[9](P52 ”结合上述表二当中的十二篇韩文来 看,其中不乏“以文为戏”之作。《杂说》四首, 被模拟较多的是首篇《龙说》和末篇《马说》。 《龙说》与《马说》均设譬喻。《龙说》以龙与云 互为凭依为设,清李光地评云“此篇取类至深, 寄托至广。……大而言之,如君臣之遇合,朋友之 应求,圣人之风之兴起百世,皆是也”,_4 J( 《马 说》则以千里马喻人材,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寄 托人材被埋没的幽愤。又如《应科目时与人书》 一文,按,宋人魏仲举《五百家注韩》题为《应 科目时与韦舍人书》,Ll 洪兴祖《韩子年谱》系于 德宗贞元九年(793),云:“公应科目,又有《与 韦舍人书》。99[加j‘ ’ 可见,这是一篇干谒之文。 如果将这篇干谒文与韩愈其他同性质的文章进行对 比,那么此文的特色就可显见。现以《上宰相三 书》为例。此三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同样 是在韩愈黜于博学鸿词科试后所作,至此已三选吏 部不成了。第一书《上宰相书》上不报之后,从 第二书《后十九日复上书》开始,感激倔强之情 溢于纸上,然而尽管感情激越,文章仍然引经据典 而不失庄重。至于《应科目时与人书》则不同, 韩愈在文中直以“怪物”自喻,何焯以为“难于 致词,则托物以喻,此诗人比兴之道也”,而曾国 藩则言其“盖本诸《滑稽传》”。∞干谒文竟以“滑 稽”的面目出现,可见韩愈对“以文为戏”手法 的运用似乎并无界限。其他篇目如《进学解》、 《获麟解》、《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送穷文》、 《鳄鱼文》等,均可归人“以文为戏”之列,历代 论者叙述已多,此不赘。 但是,如同韩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以文为 诗”一样,韩文也绝不是每一篇都可冠上“以文 ·1O1· 第1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D卷 为戏”之名。以这十二篇韩文来说,如《师说》、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送殷员外 序》等篇目就并不涉及“以文为戏”,这四篇文章 在韩文当中亦属经典。况且,拟作的作者们模拟其 文,这“模拟”的行为本身就是“以文为戏”的 一种表现,与报纸专栏的性质是相符的。 第三,与民国时期社会阅读韩文的风尚有关。 民国时期,报纸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刊物。因其自 身所具有的商业性,如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事关 报纸销售量的多与寡。因此,为增加销量计,报纸 上的文章应当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检索有关材 料,可以发现,民国社会上存在一股阅读韩文的风 尚。这可从两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从社会普通大众的角度看。有两则材料 值得注意。其一为《申报》“游戏文章”专栏于 1915年11月22日刊载署名为吴悔初的《愁城记》 一文,文中有“城中人又甚好学,屈原之《离 骚》、韩愈之《送穷文》皆为所必读”之语,其二 为同报1927年1月24 13所刊载的王梅惧《信阳四 异人列传》,中云老巫段氏擅长以诗治病,为治一 疟疾病患者,则指壁上的韩愈墨搦小像,并有诗云 “岭海曾闻驱鳄鱼,藐兹二竖敢侵渔。莫言避地膏 盲稳,毒矢强弓快剪除”。《愁城记》虽为游戏之 笔,但其中提到韩愈《送穷文》为城中人所必读, 可以得知当时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所在。而第--N 材料稍涉荒诞,以韩愈在潮州驱鳄鱼的故事来助其 驱疟疾,虽引人发笑,但亦可知韩愈《鳄鱼文》 在当时必定是广为流传的。 其次,从民国时期学校国文教育的角度看。 《申报》1930年6月20日刊载俞剑华《会考珍闻》 一文,其中提到由上海市教育局举行的初中毕业会 考中,有测验题为“唐宋八家究指何人”。同报 1944年9月5目的一篇新闻则说到,在华童公学 副校长黄仲苏的改进国文教学计划里,韩愈的古文 受到了重视。这种以学校教育的手段推广韩文,以 提高中小学生国文水平的形式,颇类似于古代的举 子为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取得好成绩而学习韩文,上 文提到的宋人吕祖漾《古文关键》等文章选本, 实际上也是为了给场屋之人提供范文及其作法的。 检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可知,韩愈的文章 是必在选录之列的。如民国二年(1913)上海商务 印书馆出版林纾(1852--1924)评选的《重订中学 国文读本》,共八册,是为中学校编的教科书,凡例 云“本书所选之文,各类略备,使读者稍知其门 径”,次序由清代上溯至秦汉三国,由近及远,由浅 ·102. 及深,循序渐进。¨ 其中,第五、六册为唐文,共 选韩愈文章28篇,数量颇多,这应该与林纾为桐城 派中人的身份有关。在这28篇文章中,《获麟解》、 《送董邵南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杂说》(末 篇)、《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鳄鱼文》等六篇文 章亦在列。林纾所选的这部《国文读本》与其他的 国文读本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于文中之大节目 处特加圈点,并附评语,以引起读者之注意” 。再 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赵景深 (1902--1985)所编的《高中混合国文》,共六册, 也较有特色。据此书编纂大意,“本书第一、二册注 重文章体制,第三、四册注重文学史,第五、六册 注重学术思想。” 该书第三册“文学源流五”共选 唐文四篇,其中韩文两篇 ,分别为《祭柳子厚文》 与《送穷文》,《送穷文》独占一席之地,在编者心 中地位甚高。 民国时期所出版的中学国文教科书甚夥,这对扩 大韩文的受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在民国 的各大旧书店里,古代著名文人的诗文别集均在销售 之列,韩愈文集自然不例外。@凡此种种,均表明在民 国时期的社会上存在着阅读韩文的风尚。 刊载在《申报》与《益世报》上面的拟韩之 作,文学价值并不高,但如果将这种现象置于整个 韩学史上来看,那么意义是颇大的。拟作是民国时 期韩文传播与接受的表现之一。拟作的作者可能是 一些旧社会的读书人,他们并不专门研究韩愈,也 不是文学家,因此,他们发表在报纸上的拟韩之 作,多为游戏之笔,并往往因质量不高而不受研究 者关注。然而,拟作却存在于一个较长的时问段 里,这很能反映当时社会普通人的阅读兴趣所在。 因此,研究民国时期的韩愈接受史,除了整理这一 时期专门之家研究韩愈的资料之外,凹还应重视报 纸上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所囊括的范围可能比专 家之文更为广泛,所涉及的内容也更为生动,这是 此类材料最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其中一篇刊载在1933年3月16日发行的《益哇_报》之《语 林》版块,今亦计人。 ②其中,1922年8月20日发行的《益智粳》“谐诗”专栏刊载 作者忧生《地盘歌》一诗,题“仿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歌”。 今按,其所谓“歌”即《送李愿归盘谷序》文末“昌黎韩愈闻其 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日”之“歌”,韩愈并无诗日《盘谷 歌》,因而在这里将此文汁入文中,而非诗。黄永年先生《韩 愈诗文选译》云“韩愈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已经是赠序 的体制,不过序后仍有诗歌,可说是诗序到赠序的过渡形 式”(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修订扳,第42—43页),这或 第1期 莫琼:经典的再创作:民国报纸视野下的拟作韩愈散文现象探析 第4o卷 许可以解释拟作的作者将“歌”的部分单独拿出来模拟的原 因。另外,1922年3月28 13、5月28日,《益智棱》重复刊载 清心《送胡公归辽沈序》(仿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 今共算作一篇,不重复计数。 ③段成式《送穷文》见《全唐文》卷七八七,中云“予大中八年 作《留穷辞》,词人谓予辞反之胜也。至十三年,客汉上,复 作《送穷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36--8237 页),可知此文作于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唐庚《儿曹送穷 以诗留之》云:“世中贫富两浮云,已着居陶比在陈。就使真 能去穷鬼,自量无以致钱神。柳车作别非吾意,竹马论交只 汝亲。前此半痴今五十,欲将知命付何人。”(《全宋诗》卷一 三二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12页)宋 人文谠、王俦《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宋刻本)卷三 六《送穷文》,王俦补注有云:“于是段成式有《留穷辞》,而唐 子西有《儿童送穷以诗留之》之作,二人皆祖公意,而语简意 尽,子西诗得之。” ④本文的文体分类均参照清姚鼐《古文辞类纂》的文体分类。 ⑤属赠序体的有《送董邵南序》、《送杨少尹序》、《送温处士 赴河阳军序》、《送殷员外序》、《送李愿归盘谷序》,论辨体有 《获麟解》、《杂说》、《师说》,诏令类有《鳄鱼文》,辞赋类有 《送穷文》、《进学解》,书说类有《应科目时与人书》。 ⑥关于梁士诒的资料,本文所参考为李吉奎《梁士诒》(广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 ⑦所用版本为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4年版。 ⑧参见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外篇”第一章 《选本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⑨《四库全书总目》陈仁子《文选补遗》提要云“盖与刘履《选 诗补注》皆私淑《文章正宗》者”(卷--Jk七,第1703页),刘 履《风雅翼》提要云“其去取大旨,本于真德秀《文章正宗》” (卷一八八,第1711页),《御选古文渊鉴》提要云“所录上取 《春秋左传》,下迨于宋,用真德秀《文章正宗》例”(卷一九 o,第1725页),均指出这三种选本对《文章正宗》的继承。 ⑩本文所用版本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闵齐仅三色套印本。 ⑩参见《唐宋文醇》“凡例”,清光绪三年(1877)浙江书局刻本。 ⑥见裴度《与李翱书》,收入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卷五--'/k,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62页。 ⑩张籍《上韩昌黎书》,收入《全唐文》卷六八四,第7008页。 按,日本学者川合康三认为张籍所言“驳杂无实之说”,“似乎 并不是说著作,而主要指口头的议论、论战”。(参见氏著《游 戏的文学——以韩愈的“戏”为中心》,收入《终南山的变 容一一中唐文学论集》,刘维治、张剑、蒋寅译,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7年版。川合康三此文早在1985年1O月便发表 在《日本中国学会报》上,是较早地研究韩愈“游戏文学”的学 者之一)如下文所述,韩愈“以文为戏”的倾向早在贞元九年作 《应科目时与人书》时便已显露出来了。另外,裴度笔下“以文 为戏”的“戏”字,有可能是从韩愈《答张籍书》中袭来的。 ⑩历来论者大都以为韩愈《鳄鱼文》能驯潮州鳄鱼之暴,而 不须“强弓毒矢”以杀之。清人林云铭《韩文起》于《鳄鱼文》 即云:“鳄鱼为潮患,已非一日。若果可以驱杀,前此刺史当 有行之者矣。海既可徙,则溪潭必与相通,至当徙时,犹能作 暴风震电,则神灵亦与相护。虽有强弓毒矢,试问何以下手? 在昌黎作此文时,岂能料其必徙?万一不徙,等之儿戏矣!” (《韩文起》卷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 lO页)林氏认为鳄鱼为灵物,与神灵相通,不以强弓毒矢杀 之而鳄鱼自徙,故韩愈作《鳄鱼文》原本并不是“儿戏”。其 实,林氏等人的此种看法不过是唯心而已。据《鳄鱼文》旧 注引欧阳修《陈文惠公神道碑》,文中云陈尧佐通判潮州,即 靠捕杀而除鳄鱼患。《鳄鱼文》文末云“刺史则选材技吏民, 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这才是驱鳄鱼的 真相。因此,这篇文章即是如孙昌武所云“这篇祭文应是应 酬公事,以游戏笔墨逞其才华”(参见氏著《韩愈诗文选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⑤何、曾语均见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三引,第229页。 ⑩林纾:《重订中学国文读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 林纾另有《韩柳文研究法》,据商务印书馆附于庄庆祥所编 《共和国教科书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书后的售 书广告可知,此书亦属“高级中学普通教科书”,林纾在《重订 中学国文读本》中的批点与《韩文研究法》有联系、诗考。 ⑩另外两篇为柳宗元文,分别为《说鹘》、《宋清传》。 ⑩如民国17年(1298)7月16日,文明书局在《申报》上刊登 了一则售书广告,广告语为“暑期补习国文,当选优良读本”, 销售书目中就有《曾涤生选本韩昌黎文》二册(曾涤生即曾国 藩,曾氏有《求阙斋读书录》,其中有对于《韩昌黎集》的评点。 此外,《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曾国藩《音注韩昌黎文》二卷(上 海文明书局石印本)。 ⑩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韩愈的专著,如钱基 博《韩愈志》、《韩愈文读》,旧题程学恂的《韩诗臆说》等等。 参考文献: [1]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卷三六 [M].中华再造善本据南宋庆元六年(1200)魏仲举家 塾刻本影印本. [2]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69册(卷六。六六)[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于北山,校点.jE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62. [4]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补注引[M].马茂元, 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姚鼐.古文辞类纂[M].宋晶如,章荣注释.北京:中 国书店,1986. [6]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M].北京:中华书 局,1965. [7]苏轼.东坡志林.卷七[M].明刻本. [8]李肇.唐国史补:卷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9]周明.论“以文为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5) [10]洪兴祖.韩子年谱[M].徐敏霞,校辑.北京:中华书 局,1991. [11]林纾.重订中学国文读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12]赵景深.高中混合国文[M].上海:北新书局,1935. (责任编辑:周雅春)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