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废话•分点列出•重点在前•答题饱满1历年简答题统计分析•心理学高频考点•1、记忆和遗忘•2、个体发展因素•3、能力与智力的关系•4、认知发展•5、情绪•6、学习动机•7、人格发展•8、学习策略•9、品德历年简答题统计分析•教育学高频考点•1、班级管理•2、教育目的•3、教学•4、新课改•5、德育•6、教师素养和教师发展•7、课程种类和课程理论•8、教育研究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根据遗忘特性如何进行记忆•(1)深度加工材料•(2)多重编码•(3)有效运用记忆术2•(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选择有良好知识组织结构的教材•(2)创设问题情境•(3)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学习各种思维方法•(5)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6)教会学生思维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2)问题表征的方式•(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动机与情绪状态注意的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包括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2)个体因素:包括需要、兴趣、过去经验、人格特征等。•(3)活动目的和组织:活动目的越明确,活动对于个体的意义价值越大,个体的注意越容易得以保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3•个体行为受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影响•结果因素(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先前因素(结果期待、效能期待)如何培养与激发学习外部动机•适当使用奖励和惩罚•外部奖励的使用要适当•适当开展竞赛•设置合理适当的目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机•启发的问题•中等的动机•妥善的奖惩•正确的归因简述迁移的理论•(1)形式训练说•(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3)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打靶、迁移的是概括了的原理)•(4)关系理论(苛勒、小鸡觅食、迁移的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5)认知结构论(奥苏贝尔、迁移的是相同或者相似的认知结构)影响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4)定势作用•(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4桑代克试误学说对教育的启示•(1)允许犯错•(2)积极鼓励•(3)多加练习•(4)不搞突然袭击•一句话记忆:让学生在有状态下,允许犯错的不断练习,并给与积极反馈经典条件设反射理论的规律•(1)获得(条件先于无条件,刺激先于反应)•(2)消退•(3)泛化(多对一)•(4)分化(一对一)•(5)高级条件作用(用条件刺激代替无条件刺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正强化是增加喜好刺激、负强化是减少厌恶刺激,提高行为的频率•(2)消退,当行为出现时,不予强化,降低行为频率•(3)惩罚,是增加厌恶或者撤销喜好,降低行为频率•(4)祖母法则,高频的行为做低频的行为的强化物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1)认同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指的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足够的已有知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有学习的动机。(有知识、有逻辑、有心向)•(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4)三种同化的模式: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5)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呈现新学习材料之前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1)知识是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2)学习是双向的、反复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教室之前就已经对世界有了认识5•(4)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建构出正确的知识简述人本主义的理论•(1)学习观:学习是人固有的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有意义学习指的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学习。•(2)教师观:教师的作用是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3)学生观:学生是完整的、需要人文关怀的人•(4)教育观:以学生为本情绪理论•(一)詹姆士---兰格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争议点: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二)坎农---巴德学说•观点: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的产生中心不再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外界刺激(通过内导神经)——丘脑——大脑。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三)阿诺德“评定—兴奋”说•1.情绪的产生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情绪调节的方法•(1)敏锐的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3)正确调整情绪•(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记忆:觉察→接纳→调整→表达→维持简述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6•(2)稳定性;•(3)整合性;•(4)功能性;•(5)社会性。人格的影响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4)学校教育•(5)个人主观因素•所有关于人身心发展的影响都是四个方面: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连续性是指心理发展伴随一生,都在发展•(2)顺序性指心理发展的各个特征的出现有先后顺序,单个特征从简单到复杂•(3)阶段性是人为划定的,连续性是量变,阶段性是质变•(4)不平衡性指个体各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5)互补性指个体某方面发展不好,必然会有另一方面补充,瞎子听力都好•(6)个体差异指个体之间同一年龄发展有所不同皮亚杰理论的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延迟模仿、主动反应、问题解决•(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自我中心、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守恒、去中心、可逆•(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抽象、推理、反思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7•(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和利用好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针对学生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学习问题的应对策略•(1)激发学习动机•(2)确立明确学习目标•(3)要对学生抱有合理期望•(4)尊重学生•(5)营造和谐班级气氛•(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问题的干预策略•(1)了解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2)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提高职业素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心理问题的训练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1)抑郁症•(2)恐惧症•(3)焦虑症•(4)强迫症•(5)网络成瘾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8•(1)行为改变技术•(2)认知疗法•(3)来访者中心疗法•(4)团体辅导方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内容•(4)教育途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重视幼小衔接•(2)普及和延长义务教育•(3)普通与职业教育双轨•(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5)教育向终身化发展•(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学校教育的功能•(1)文化功能(最突出)•(2)经济功能•(3)政治功能9•(4)个体发展功能(最直接)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2)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3)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为谁服务(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影响(人才、舆论、民主)•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决定教育如何发展•教育促进生产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影响教学内容,教育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是一种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根据身心发展特点如何进行教育•(一)小学生特点•1.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2.思维发展正处于过渡时期•3.缺乏自控能力•小学教育特点•1.帮助小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2.促成其思维能力的飞跃。•3.培养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个性。•(二)中学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中学生身心特点10•1.身体生理的发展:生理上蓬勃的成长和急剧变化,性发育处于高峰期。•2.认知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快速发展。•3.个性发展:逆反心理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学教育特点•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加强身体保健和青春期教育。•2.在认知和学习方面要加强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思想品德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学制确立的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教师职业角色定位•(1)教师是是一个引导者和设计者•(2)教师应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3)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教师职业素养•(一)教师情感智力与品质•1.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2.心中要有爱11•3.做自律的榜样•4.有热心和幽默感•5.有可信任感•(二)教师的知识结构•1、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2、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三)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的研究能力•(四)教师的教育机智处理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建立新型师生观(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促进者)特点:师生平等尊重•(2)树立教师权威(求智能人品)•(3)与学生交往(平等)•(4)听学生意见(民主、尊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主要课程流派•(一)经验主义课程论•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12•(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四)存在主义•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标准。它的构成包括第一部门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3)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活动指导书等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真诚•尊重•接纳•同理心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4)科学文化知识新课改的发展趋势•(1)指导思想大众化•(2)课程设置人性化•(3)课程目标三维化•(4)课程编制社会化•(5)课程内容整合化13•(6)教学过程学生化新课标下的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我国新课改的基本要求•(1)转变教师角色•(2)转变教师行为•(3)转变授课方式•(4)转变学习方式•(5)改教材•(6)改观念•(7)提高素养•(8)改评价学校教学的特点•(1)有明确目的•(2)有周密计划•(3)基于预成课程•(4)高速度、高效率的教学教学过程的特点•(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2)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14课堂教学的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量力性原则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学说•(1)认识说•(2)实践说•(5)多质说•(4)统一说•(3)发展说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简约性规律•(2)教师主体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3)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4)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规律教学过程设计原则(小)•(1)趣味性原则•(2)灵活互动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研究性学习原则•(5)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原则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2)自学—辅导教学模式•(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15•(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5)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怎样上好一堂课•(1)教法调控•(2)兴趣调控•(3)语言调控•(4)情绪调控•(5)反馈调控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多样性原则•(4)全面性原则•(5)多主体性原则•(6)指导性原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特点•(1)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2)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3)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4)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说服教育法的要求有哪些•(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2)有知识型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3)态度真诚、热情16•(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情感陶冶法运用的要求有哪些?•(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有哪些?•(1)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2)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3)充分发扬分株,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4)把奖惩和教育结合德育的基本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和校外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4)团队活动和集会活动•(5)班主任工作学校德育的原则•(1)客观真实性原则•(2)整体系统性原则•(3)辩证发展性原则•(4)正面教育性原则•(5)知行一致原则•(6)尊重平等原则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策略•(1)班级目标建设(渐进、有恒、多样)•(2)班级组织建设(班委会、团支部和小组长的选拔与培养)17•(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4)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力的领导集体•(3)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的仪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4)高效率地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5)维护良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班集体建设的原则•(1)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原则•(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3)民主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班集体中的德育工作内容•(1)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爱国主义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18•(4)民主与法制教育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1)准备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