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2023-11-30 来源:步旅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 “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焉。”[1]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15)对:回答.

(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 (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说明。 (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20)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剑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23)走:跑,这里指逃跑。 (24)或:有的人。 (25)则:连词,那么. (26)何如:怎么样.

(27)直:通“只”,只是,不过.

(28)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29)如:如果。 (30)则:连词,就.

(31)无:通“毋”,不要。 (32)望:希望. (33)于:比。

(34)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 (35)时:季节。

(36)谷:粮食的统称. (37)胜:完全,尽。[1] (38)数罟:密网。 (39)洿:深. (40)斤:锛子。

(41)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42)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43)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44)憾:遗憾。

(45)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46)始:开端。

(47)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48)树:种植。

(49)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 (50)豚:小猪。 (51)彘:猪。

(52)畜:畜养。 (53)之:助词。

(54)无:通“毋”,不要.

(55)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 (56)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57)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58)教:教化。 (59)申:反复陈述.

(60)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61)义:道理。

(6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 (63)黎民:百姓。

(64)然而:这样(如此)却.

(6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66)食:动词,吃. (67)食:名词,食物。 (68)检:制止,约束. (69)涂:通“途\路上。 (70)饿莩:饿死的人。

(71)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72)岁:年成。 (73)兵:兵器。

(74)无:通“毋”,不要。 (75)罪:归咎,归罪。 (76)斯:则、那么。

(77)至:到,这里指归顺。 文章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

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畜养鸡、狗、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轻人见到会帮忙代劳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所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人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分段内容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第一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四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5-9] 此文章为议论文,第一段为引论,提出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