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个方面,为此,应相应采取以下解决策略:政府要制定援助的政策和建立法律体系,加快推进高教改革;要扩大社会资助的广度;家庭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氛围;要发挥学校的主导和核心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解决策略
一般来讲,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最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内,也出现了一大批弱势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因经济贫困、生理缺陷等问题而在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特殊学生群体。有的学者把大学生的弱势群体分为以下六种形态,即经济弱势型、心理弱势型、学习弱势型、生理弱势型、能力弱势型和综合型。事实上,大学生弱势群体“弱”的因素通常不只一种,有的是经济、生理等因素兼有,有的是由于一种因素而导致的连锁反应。近年来,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庭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和社会性的问题。因此,对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
经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分析,其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某些大学生心理处于弱势的主要原因。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常在学习上较刻苦用心,更容易考上大学。教育部2003年公布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为953万人,其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有182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9%。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即贫困生更早懂得生活的艰辛,更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但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常常为经济拮据所困扰,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挣取基本生活费用,学习和生活因而受到很大影响。超重的心理压力还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疾患,如自尊心受挫、自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嫉妒和敏感等。贫困是大学生弱势的主要原因,贫困生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体。除此之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会使某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处于弱势地位。目前,在我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父母用一种单一的生活选择、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来要求和约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了使子女达到早已构筑好的理想模式,他们会不惜一切地为子女创造条件,同时,对子女的要求也格外严格。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子女,除了读书外一无所好,缺乏生活技巧,应变能力不强,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对
大学生活不适应,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情感脆弱、社交能力不强、缺乏创造性和活力、独立意识与能力较差等问题。
2.社会因素
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成人世界以及世俗社会的游戏规则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人生阅历的限制,大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容易走极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目标会在一部分学生心中严重错位,形成一种以金钱和财富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其结果是导致这部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的畸形,如贪婪、冷漠和躁动等。再加上转型期社会旧有的价值标准已趋于崩溃,而新的价值标准尚未建立,社会人文环境恶化,于是就出现心理急躁、浮躁和狂躁等攻击性倾向,整个社会也会呈现出一种集体的躁动现象。这些因素,无疑使一些大学生的成长更加困难,而当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时,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一些违规违纪现象,成为社会消极影响的牺牲品。
3.教育因素
我国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整体上还是应试型的,学校设置的课程或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重知识而轻实践;或过于功利化而重技巧轻实干,不注重素质的培养;或缺乏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做出全面、正确判断的能力。这就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不注重大学课程的学习,整日空虚无聊,结果一无所成;二是只顾书本学习,忙于考研,忽视锻炼而成为“书呆子”。再加上就业压力,许多学生不得不千方百计去考取各种证书,而使整个大学生活处于一种“舍本逐末”的状态。另外,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良与否的唯一指标也是导致某些学生心理劣势的原因之一。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不管是看重考试成绩的中小学,还是对考试成绩相对淡化的大学,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学校、社会及政府许多的奖励也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核心因素考虑。学习成绩成为一道门槛,许多大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产生一种被拒绝和被遗忘的感觉,从而对学校、对老师、对大学学习本身产生一种厌恶情绪。
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策略
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扶助弱势群体成为“强势群体”,同样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
1.政府应出台援助政策,完善有关法律体系,加快推进高教改革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应制定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弱势群体援助的政策,完善有关的法律体系,保证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援助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为减少弱势群体,政府还必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真正与国际接轨,尽快促成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转变。
2.扩大社会援助的广度
高等教育关系到全社会,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全社会都有责任为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尽责。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社会对高校的援助早已成为高校办学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社会对学校还是对学生的援助,最终受益的都是学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中有许很多以企业、团体、名人命名的各种奖励基金,但还不成“气候”,没有形成惯例,而且许多援助还仅限于物质方面,援助的广度有待扩大。
3.家庭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氛围
有些家庭虽然无法拒绝贫困,但可通过父母双方的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这对大学生是非常有利的。父母不能有“孩子长大了,自己管不了”的心理,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用自己的经验教育启迪孩子,用自己的乐观和坚强感染孩子。同时,家庭还应与学校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配合,以便达成共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4.要发挥学校的主导和核心作用
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上,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为发挥好这一作用,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流于形式,或过于片面,重抽象的政治教育而轻思想的开导与启发。事实上,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把学会做人、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会学习知识三方面结合起来。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他们踏入漫长人生之路时,给他们的扶助与引导,提高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力,教会他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使他们认识到生活的挑战和成功的机遇,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教育工作的落实。
(2)建立健全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许多大学生弱势群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做好他们的心理转换工作对他们走出困境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咨询可使一个人了解其内心深处的光明和黑暗,从而能真实地了解自己,更准确地认识世界。一个人在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前所未有的伟大和神圣,从而会选择更好的生活。
3)净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世界上著名大学的独特魅力正来源于其独特的校园环境。美好的校园会对大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释放
自己的激情,发挥自身的潜能,在不断思索中前行。校园中优美的环境,活泼的人群,厚重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会让一个处在困境中的人,燃起激情的火焰而忘记忧伤。
(4)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大学生作为准独立人,有自己的人格,其判断和认识问题的方法趋于个性化,但个性也不都是完全合理的和正确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管理既不能过死,也不能不管,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原则性的框架,然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能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自身的个性需求,积极而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和其他活动,既减轻了学校的管理负担,又符合学生的意愿,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5)确保把贫困生的资助落到实处
大学贫困生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体,能否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国家和学校都非常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从管理和组织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帮困助学的工作体系。我国已逐渐形成了对贫困生的“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困难补助、社会赞助)、勤(勤工俭学)、减(适度减免学杂费)”等全方位的助学体系。应该说,国家及学校对贫困生资助已形成规模。但在实际中,有许多真正的贫困生却无法获得资助或只能得到较少的资助,为此,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贫困生普查、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贫困生真正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
参考文献:
[1]朱世忠.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
成人
教育,2007(10).
[2]陈烈,彭建军.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200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