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与标准化生产
王永发
(辽东学院农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发展绿色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生产环保评价体系,建立对国际贸易的信息收集、储备及发布系统和预警机制。关键词 绿色农业;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10-03094-02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农民增收与经济安全。发展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的制约,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农业代表当今农业的发展方向
可持续农业有多种发展模式。绿色农业是被当今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模式,是指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主要特点有:①生物的多样性;②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③生产无污染的农产品,包括各类农业的观赏品等。
追求安全健康消费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趋势。据统计,75%以上美国人、80%以上法国人和67%荷兰人在购物时考虑环境安全和绿色问题,愿意为购买绿色食品多掏50%~200%金钱。绿色标准也已成为国内、国际市场的准入制度。各国对食品卫生和质量监控越来越严格,标准也越来越高。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因在质量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不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形势,而常常受到国际绿色壁垒的排斥。由于技术条件和安全指标达不到出口要求,我国大部分蔬菜进不了日本市场,牛肉进不了欧盟市场,猪肉、牛肉、水果进不了美国市场。
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得全球企业竞相开发绿色食品。据统计,绿色食品市场年贸易额达250亿美元,以年均70%的速度增长。许多发达国家出口绿色食品的比重超过50%。美国42%超市经营绿色食品,日本约有300万~500万消费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欧盟的绿色食品销售达100亿美元。预计今后10年,世界绿色食品需求将突破1000亿美元,年增长20%~30%。绿色食品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土地承包到户是20世纪80年代农业体制变革,以新品种、新技术全面进入农业领域是20世纪90年代技术革命,那么如今21世纪使农业实现生态、绿色、安全、标准化生产则是经营方式上的又一场新的变革。工厂化、基地化生产。市场化的营销方式将促进我国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将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标准化生产是绿色农业的保证
发展绿色农业,最主要就是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发
作者简介 王永发(1956-),男,辽宁岫岩人,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教
学与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7-01-10
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在生产过程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其他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害的物质。有机食品,是按照国际标准要求生产的,通过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的环保安全食品。其原料来自于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必须进行标准化生产,在质量标准化和品牌影响上有一定竞争优势。与双边或多边的国际认证接轨,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扩大农产品的出口。我国农产品频遭西方国家的绿色壁垒,有农产品品质标准的原因,但根源在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只要有一道环节不按照标准操作,就会影响产品最终品质。
农业标准化就是按照标准生产农产品的过程,包括从地块的环保测定到育种选苗,从施肥防病到收获加工。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用什么种,什么时间下种、施肥、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上市出售的农产品的长短、粗细、弯曲程度都必须符合标准。例如,日本所有农产品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分级,鱼虾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多以“只”计量,白菜、泡菜以“棵”为单位计价销售,而等级外的农产品则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只能作为加工原料。因而,发展绿色农业离不开标准化生产。我国规划自2004年起在5年之内消灭无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农产品。这种标准化生产,既要有龙头企业的加入,又要有市场准入制度的制约。也就是说,推进绿色农产品,实现市场准入应是政府推动、标准先行、企业动作、产业化配合。3 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绿色农业的系统工程
发展绿色农业,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必须着眼于绿色农业的系统工程。这种工程并非单一基地或某一环节的建设,而是以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为核心,将农学、园艺学、生态学、环境学、营养学、卫生学等综合运用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等环节中。从始端形成完整的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卫生、优质食品的生产供销及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的协调发展。
3.1 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国际贸易越来越向标准化发展,而产品的标准化是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部分认证体系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技术壁垒。据调查,2000年我国就有66%企业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110亿美元。所以,应尽快建立与国际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适应,并与发达国家农业产品质量标准相配套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和基地农民应按质量标准生产农产
35卷10期 王永发 绿色农业与标准化生产3095
品,应符合国际质量管理的体系、法规、标准的评价程序。3.2 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我国已有国家标准1911国家制定的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对农产品进行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项,行业标准3144项,地方标准5463项。一套涉及多方面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目前建立的农业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造成某些产品在国际市场出口不了或者退货。其次,有了标准化技术标准,但缺乏技术指导。我国农村普遍缺少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断层,人员老化,经费不足,或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农业技术部门被改成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而技术指导的收费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应尽快将现有农业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加强各级农业推广中心建设,培训科技人员,以便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指标指导生产。
3.3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在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同时,应尽快建立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我国一批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虽已建立,但前期投入少,缺少关键检测设备,检测项目少,而且人员和设备场地不配套。我国80%县区和乡镇没有农产品检测中心或站,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自检仪器更加缺乏,因而应建立各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或站,在生产基地和市场建立农产品检测检查组,按
3.4 建立农业生产的环保评价体系 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前题是必须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与国际HACCP计划和ISO14000环境管理相适应的环保评价体系,对基地企业农户用于农业生产土壤的铅、铜、铬、砷等重要的污染因子进行评价。生产水资源应达到国家2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应保持在国家2级水平以上,以确保生产农产品环境安全、可靠。
3.5 建立对国际贸易的信息收集、储备及发布系统和预警机制 国际技术壁垒是动态变化的。政府和企业应随时掌握出口产品输入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贸易条件。地区和企业应及时改进产品设计、生产、包装,提早适应国外技术标准的要求,防止产品出口被动。参考文献
[1]封超年,周桂生,陆建飞.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趋向[J].中国生
态农业学报,2005,13(4):4-7.
[2]陆锡康,陈忠,包志忠,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2):45-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