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整体性
王秀娟,耿界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是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多元性、整体
性的特征。同时,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各民族之间交流、交融的不断扩大,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共同性和相互依存性也逐渐增强,在“多元”民族构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性;整体性;多元一体【中图分类号】C9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60-02
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其
形成、发展和历史渊源不尽相同凸显了中华民族“多元”的一面。同时,各民族之间鉴于战争、民族迁徙、通婚等多方面的需要,其交流交往交融的程度不断深入,中华民族渐具“一体”的总体形态,“多元一体”格局逐渐显现。
一、中华民族的多元性
多元性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重要前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和经济地域发展的多元性。
(一)中华民族起源的多源并举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本身就是多元的。目前学界占主流的分别是:“多元论”“一元论”“外来论”“本土论”。以《史记》为代表的古代汉文文献和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随后在中原逐步发展为“华夏”一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一部分汉族迁徙到中国的边疆繁衍生息,逐步演变为少数民族,于是形成为“五方并举”的大格局,这便是“一元论”。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开展,中国进入西方人的视野,中华民族“外来说”日渐盛行。17世纪,欧洲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人起源于欧洲。有人认为来自埃及,之后又有人认为来自巴比伦。20世纪初,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根据我国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图案相近这一现象,推测我国文化是从西方传入新疆再传入内地,此外还有东南亚、南亚、西伯利亚等说法,由达尔文提出以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的“非洲单源说”也十分盛[1](P.5)行。但通过现代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中华民族是多元起源于中华大地的。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就已经具备本土起源和多区域繁衍的条件,由此可以确定中华民族起源是本土的,多元的。到了新石器时代,之前分散的区域开始相互交流,并逐渐融合成多个不同的区系,由此也为认识中华民族多元起源奠定了科学基础。陈连开先
生在其著作《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及其汇聚与辐射》中将新石器时代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第一、黄河中游文化区。主要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这一文化区系相对应的是黄帝、炎帝两大部落集团,从中追溯氐羌与华夏起源,以后逐渐发展为华夏文化、先商文化、先周文化;第二、黄河下游文化区。主要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第三、长江下游文化区。主要是从马家浜、松泽文化,是百越民族的起源;第四、长江中游文化区。主要是皂市下层文化,大圩文化、屈家岭文化等,是三苗文化的起源;第五、辽西及燕山南北文化区。主要是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其玉器与礼治的萌芽成为中华民族溯源的重要依据;第六、黄河上游文化区。主要是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是氐羌部落文化及其先民的遗存;第七、华南地区文化区。已命名的主要是江西的山背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福建的昙石山文化,应是百越先民的遗存;第八、西南地区文化区。这个地区囊括的是昌都、甘孜、川西和滇西等文化区;第九、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平原和塔里盆地[2]东源文化区。主要是以细叶石器为代表的文化(P.26-31)
。以上诸多考古资料都能证明,我国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明衔接紧密,并且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多元性的发展模式。
(二)中华民族经济地域发展的多元并举经济发展的多元并举主要体现在地域上的“华夷并举”和经济上的“农牧并举”。
关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陈连开先生曾提到,中华民族的主体结构与文化发展以“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反复汇聚与辐射”为主要演变特质,“多元起源”和“不平衡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区域单元结构,而“汇聚融合”则于中原地区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干——华夏民族。随着中原地区民族的发展,周边少数民族也在各自的地盘上发展着,最终在战
【收稿日期】2017-11-29
【作者简介】王秀娟(1992-),女,河南商丘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
本问题;耿界(1991-),男,北京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60世纪桥
2018·3
国时期少数民族通过与华夏民族的融合,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华夷并举”“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其中多元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长城以南,秦的统一与长城以北,匈奴的统一,两个强大的力量在同一历史时期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产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局面。
许多少数民族主要聚居的山地、高原等草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发展形成了游牧业;而地处平原区的中原地区则依据自身优势,发展了农业,逐渐分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类型,经济地域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和单一性。鉴于此,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成为必要,各民族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补充和互促互进成为趋势,经济地域发展出现“农牧并举”的态势,为中华民族多元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整体性特征形成,主要来自于中华民族历史的连续性、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内聚性和引导性。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从未间断过,锻造出了多彩的中华文化,塑造出了中华民族内聚性的民族精神和脊梁,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演变和推进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中东的历史有着明显不同:亚历山大的征服传播了新兴的希腊文化;穆斯林的征服导致了种族、语言、文化以及宗教方面的根本性改变。印度在遭到雅利安人和穆斯林的入侵之后,带来了印度文明的断层和分裂,使印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经历到的,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框架的皇朝的兴衰替嬗,而非大规模的碎裂和新的开始[1](P.295),中国历史的发展则从未在剧变中被改变,而是一直保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曾有外国学者想把元朝和清朝作为中国之外来王朝,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南北方民族互动交融的历史,也不是汉族的历史,而是中国大地“五方并举”的历史,具有明显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统一性。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可以说“汉族”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居于突出位置。首先,从地缘方面来看,汉族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经过夏商周三代汲取新成为历练而成了华夏民族,再经过春秋战国的逐步融合,进一步形成的民族,本身就带有强大的包容性。其次,汉民族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民族,前文已提到,中国经济的多元多区域且发展不平衡。所以,游牧民族需要依赖汉族的农业经济,就必须加强和汉族的交流。再次,汉族的文化,例如大一统的思想、天下为家的思想,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影响很深,少数民族政权统一中国就是很好的例子。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统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的政治哲学[1](P.361)思想方面的遗产以及由此产生,是促进中华民族内聚性和凝聚力形成的历史合力。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影响着汉族的发展,如赵武灵王提出的胡服骑射就大大增强了赵国的战斗力。各民族之间交融程度的不断深入,也使得中华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得以凸显。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在:第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中国要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从而达到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例如农耕地区向游牧地区提供充足的粮食、农作
文化建设
YRUTN物、丝织品等等,游牧地区向农业地区输送军马等等。
EC第二,政治上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也出现过通婚、互派F使节的例子。此外,就算有的王朝如元朝、清朝,虽然O限制了汉族官吏以及人民的权利甚至带有民族歧视的E色彩,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还是要依靠汉族的力量。G第三,从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数次斗争中也可以DI看出,面对亡国的危险时,中华民族会自觉地形成一个R团结的整体去抗击外来侵略者。另外,费孝通先生注B意到一个例子:中原地区统一,边疆地区就安宁,中原地区一旦分裂,边疆地区也会出现纷争。如中原建立了强大的唐王朝,西藏的吐蕃王朝也采取开放政策,唐朝分裂之时,吐蕃也随之分裂。这种情况不是巧合,因为整个中华民族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内在的一体性联系,客观地起着使各民族命运与共的规律性作用。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多元”和“整体性”内嵌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这种由各民族之间共有的、难以分离的各种因素所形成的民族统一体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
费孝通先生一直强调,各兄弟民族因其起源、发展、社会、文化等不同而“多元”,却又因各民族之间的互促互进、耦合共生而“一体”。所以,中华民族的发展表现为“多元一体”的整体态势,各部分之间因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而交融相处,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基于历史发展的整体视角,“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形成发展历程较长。从各个地区最单一的统一体和凝聚力核心,比如黄河地区、长江地区、西南地区等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在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融合成华夏民族的初级统一体。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经过流动、分裂和融合又逐渐形成了汉族为中心的主要核心聚居区和文化区。之后,汉族通过屯垦移民、通商和战争等形式把东亚地区的不同民族联系起来,初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络格局,并最终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统一格局和自在的民族实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下,遭受了严重的民族危难,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也正是在与西方列强的抗衡中,中华民族逐渐由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发展为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在生死关头未被吓倒和灭亡,而以一种更加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东方,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和整体性统一于“多元一体”格局之中,并在这个格局中存在着分分合合、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状态。
多元性和整体性作为中华民族特质的一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内在吸引力和号召力。现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利益共同性、整体相关性和共生共荣性深入增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发展局面,逐步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陈连开.论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5).
[责任编辑:秦超]
2018·3
世纪桥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