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自上而下”的美学到“自下而上”的美学

2023-07-22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自上而下”的美学到“自下而上”的美学

作者:谢正海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5期

摘 ; 要:西方古典美学的研究是根源于古希腊哲学所开创出来的本体论的传统,其美学研究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概念逻辑推演,其美学研究的目的是想努力寻找到美的本质,用美的本质来解释一切美的现象。而现代美学则实现了其哲学观和方法论的转变,不再遵循传统思辨的路子,而是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实际,从人生本位出发,按照“自下而上”的方法去建立其理论体系,突破和超越了传统古典美学,实现了美学发展的新的方向。 关键词:古典美学;美本质;自上而下;现代美学;人生本位;自下而上

中图分类号:B8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5-0020-02 现代美学起始于18世纪,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通出版了他的专著《美学》第一卷,第一次主张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研究,并且提出了“美是感性意识的完善”,虽然还没有脱离古典美学的套路,但已经有了新的气息,看到了美与感性意识有关,比古典美学可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

我们对古典美学的历史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其研究的大致思路以及所产生的各种美学思想观念。柏拉图可以说是西方古典美学哲学观和方法论的创立者。他以“理念论”作为基础,去构筑其哲学体系,在其哲学观的指导下,他把美学研究的对象推到了脱离于人自身的外部理念世界,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在美的事物中寻找一种因素——这种因素“把它的特质传给这种事物,就会使这种事物成其为美”。柏拉图把这种因素称之为“美本身”,认为“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种事物上面,就使那种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①从柏拉图之后,古典美学时期的大部分美学家都接受了这种美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去努力地寻找各自的美或美本身,也即是对美本质问题的研究。 这种典型的思维方法来自于古希腊哲人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以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不会再局限于某种混沌模糊的局部认识,而总是想从纷乱复杂的外部世界中找出一种本源性的东西,以此来作为自己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即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我们既然是在寻求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那么,显然必须有一种东西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这些根源和原因”。②那么各个哲学家就从这一思路出发,去寻找世界本源和万物“本体”。

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阿那克西美尼说:“世界的基质是气”,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其它万物都是由火而生成的……,这种研究方法及其所形成的理论在哲学上就被称为“本体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希腊早期的一些哲学家从现实的具体事物中去寻找世界的本源,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转而从抽象的思辨概念中寻找出路,以期获得更完美的答案。首先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作为万物之源,认为美在于数的和谐。其次是柏拉图提出的美的总根源在于理式。受他影响的还有中世纪的一些神学美学家,他们认为美的根源在于上帝或神。 可是到了近现代,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对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怀疑和批判。其认为,形而上学的方法脱离了人对世界的经验,臆测出实体、本体和第一因等概念,把这些概念当作一切事物的本源,从最普遍、绝对的概念中推演出关于具体事物的结论,这是荒谬的。这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在美学的研究历史上被称为“自上而下”的美学,都是从美的一般概念中去给美下定义,追问美是什么。这种以形而上学的本体追问为特征的古典美学,在现代美学面前受到了反思和质疑。正如杨春时在《审美意识系统》一书的导言部分,从哲学的转变的角度概括了这一趋势,“审美意识理论的形成和独立,是思维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古代哲学(如古希腊哲学)是本体论性质的,它抛弃人的主体地位去客观地分析世界的本质。近代哲学逐渐转向认识论,即开始注意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现代哲学则越来越倾向于从客体、主体二者的结合上建立主体感受的观念,研究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创造性掌握的过程。”③因为一旦人们从现实出发,从自身的审美体验出发,就会发现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美学观解释现实审美问题的苍白无力,根本不能令人信服。

于是人们就在积极地寻找新的方法,从新的途径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审美活动,去探讨审美问题。所以,从18世纪开始,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学家开始普遍怀疑“美”乃至否定“美”的存在,“美”的本质问题经常被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而放弃了。 古典美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美,基本的研究思路是通过美来解释和说明美感的产生以及审美活动的种种变化,而现代美学则否定了“美”的存在,放弃了对美本质问题的探讨,也就否定和放弃了古代美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的研究思路。现代美学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对主体审美心理的研究,毫无疑问,现代美学把主体心理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像费肖尔父子提出的外射说,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克罗齐的直觉说等,基本上都是以主体的心理角度为切入点,去研究人的审美心理。这种美学研究的思路,虽然在很多的具体审美问题上还没有作出让人满意的结论,但其研究的出发点却是研究的起点和重点。这对未来美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不再沉迷于美本质问题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所以由于美学研究发展的需要,美学不能仅仅从哲学上去做思辨的研究,必须顺应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哲学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从事实出发做研究。这种自费希纳以来所开创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思路,对我们的美学研究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引导示范作用。 上个世纪初,王国维第一次把西方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相结合,从自身的人生生命体验出发,解析了《红楼梦》、唐五代宋以来的词等,无疑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开了一个好头。所以当传统的中国诗学遇到了西方近现代美学时,那种理论的新鲜感和对现实人生困惑的可解释性深深地吸引着中国的美学爱好者。所以当朱光潜先生把当时兴盛于西方的心理学诸流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人时,人们从中感受到了现代美学的气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然而建国后,由于受苏联美学的影响,更由于政治上的“左”倾,导致了中国美学又回到了那种西方传统形而上追求美本质的问题上了。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又使美学研究回到了原来西方古典美学的套路上,结果争来争去,也没有争出个所以然。依然沿袭着西方古典美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使美学研究严重脱离现实的人生、现实的审美活动,而且这种影响还一直持续着,像“实践本体论美学”、“典型本体论美学”等等,可以说还占据着人们思考美学问题的出发点。

2001年,陈望衡先生出版了专著《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陈先生将20世纪的中国美学归纳为五大美学本体论,而且把自己的美学观称之为“境界本体论”。在书的最后,陈先生指出:“美学本体论是美学研究中的难点,也是重点。”这种看法反映出传统的古典美学研究目的和思维方式在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影响。

当我们重新审视了西方古典美学自身理论上的不足以及现代美学所开创的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给我们重新建立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美学原理体系以极大地勇气和鼓舞力量。美学研究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美学研究出来的理论成果能否给现实的人生以启示、指导?这就考验着我们当代人的智慧和能力。

我们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审美理论,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指导下,站在人类历史和美学自身发展的高度去建构我们的理论。也就是从费希纳所开创的“自下而上”的美学传统那里出发,回到现实,回到人的主体审美经验上来,不再从抽象思辨出来的概念那里玩玄而又玄的概念游戏。当我们正视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发现美学研究的起点应该是从人对于对象的审美活动开始。因为人的意识发生从活动开始,人的审美心理从活动开始,人的创造心理从活动开始,人的创造心理从活动开始,审美意识也从活动开始,总之,认知、审美、创造无不从活动开始。④

美学什么时候都应该是人学,脱离人学的美学终究是会被人们认识后而放弃的。因为脱离人学的美学必然走向披着各种神秘外衣的神学,最终将会导致把人们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推到神或上帝那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创化不息的审美意识,只能在上帝或神的神光照耀下去审美,这样必然会扼杀人的主体性,压抑人的自然合理性。这在一千多年的欧洲中世纪时期,可谓达到了黑暗的顶峰。但人性的自然合理性的舒展,迟早会冲破神性的牢笼,到广阔的自然当中去实现自己。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这里,马克思首先从美学的规律的高度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规定性,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活动追求都根源于人的内在的创化不息的意识。因此美学研究应该把人们的审美意识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审美意识的建构过程和构成机制,从而揭示出这条贯穿人类始终的美的规律。使美学理论的研究与现实的人生相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穆勒就曾经说过我们对外界的认识,最终是通过心理作用的,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可以推演出其它社会规律和规则,因此提倡建立人性学。现实的生理心理结构构成人性最基本的结构,内在的人性结构不同,就构成了从古至今的不同时代的文化史和艺术史。人是自然地产物,我们人类的一切研究都是从人开始,最后还是要回到人自身身上。可以这么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人内在的人性意识的自然流露,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呈现于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文学艺术的形象系列就构成了美学的生生不息的形象史,从美学的形象史中可以窥探出人类内在的审美意识流动和人性的自然合理欲求。

因此,当我们重新考虑建立符合我们自身实际的美学理论体系时,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上全面而细致地审视过去一切的美学理论,敢于反思,敢于辨正,更要敢于结合自己的体验去说真话。鲍姆嘉通给美学以名称,我们就要在美学这一名称下展示其本来就该有的实际合理内涵,做到名实相符。

回顾美学的历史,大致轮廓可以概括为从“自上而下”的美学到“自下而上”的美学,这是美学研究思路的转变,也是人们理论主体自觉反思的结果。沿着费希纳所开创的这条美学“自下而上”的路线,从人的审美体验、审美经验出发,联系人的内在情感欲求,在审美意识系统的组织和建构上去探讨审美理论。“自下而上”的美学要彻底“下”到现实,“下”到人的真实人生体验中,“下”到人的真实人生体验中“下”到人的内在审美意识中,只有这样,我们的美学才能逐渐走向科学化,走向主体自身。 注释:

①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

②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5. ③杨春时.审美意识系统[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3.

④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