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一定要答应我呀!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来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这块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然而,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这是小看我吗?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7、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不曾听说过。”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淌上千里的地方。”
8、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9、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吉凶的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0、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将有两具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
1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1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三、具体问题:
1、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2、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是包藏祸心的,企图用欺骗手段吞并安陵国。他企图不费一兵一卒,以“换”为名,达
到强取豪夺的目的,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
3、唐雎为什么要列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例?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三人,与秦王同归于尽。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斗争精神,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上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奸诈狡猾、色厉内荏的人。
8、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爱国忠君、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谋臣。
四、开放性试题: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
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