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 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 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 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8、林业的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的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在林业三个地位的基础上,又赋予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特殊地位。 9、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清查时间 活立木蓄积量 森林面积 森林蓄积量 森林覆盖率 (亿m3) (万ha) (亿m3) (%) 第七次2004~2009 149.13 19,545 137.21 20.36
10、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 ①造林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部分国家人工林造林面积(万ha yr-1)
中国 200 美国 120 加拿大 30 日本 20 ②从单一的用材林向多林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③造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①混交林的营造及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②造林技术的综合配套:定向培育 ③造林树种的选择 ④种苗质量提高
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①生物技术的应用(组织培养、人工种子、转基因) ②生长调节剂和保水剂的应用 ③工厂化育苗技术 11、(了解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发展战略 ⑴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
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6个目标和5个技术环节) 6个目标: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经济效益;
5个技术环节: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生态系统管理。 困难地造林(退耕还林)
改善生态环境并满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要丰富造林树种,改变树种单一化状态,同时研究树种生态、经济价值与育苗技术,发展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果的造林模式。
天然林保护
对原始林区加强提高更新成活、保存率的造林技术研究,发展抚育与间伐技术;对次生林着重研究演替规律、类型的划分、功能评价及其相应的育林技术。 林农复合经营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系统的生物生产力。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对现有模式进行总结,发展适用于不同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复合模式。 能源林经营
⑵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 ①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②困难立地(荒山荒地、工业废弃地、干旱地、盐碱地)的造林技术; ③天然林的持续生态系统管理; ④珍稀树种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⑤混交林营建技术及效果观测;
⑥复合农林业优化模式及多用途树种选育; ⑦各种育林措施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第一章 林木结实规律
1、良种:具有良好的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的种子。
林木种子是育苗造林的基础,要培育优质、速生、丰产的苗木和树木,必须有良种作保证。 优良的遗传品质取决于母树的遗传品质。
优良的播种品质与母树的遗传品质及其生存环境、种子的生产和经营技术密切相关。 2、林木种子生产与管理
3、植物的繁殖方式:①种子繁殖(实生繁殖)②无性繁殖(营养繁殖) 4、林木的生长周期 年周期(小周期):从春季树木萌发、营养器官生长、开花结果,到秋季生长停止,进入休眠的过程。
生命周期(大周期):从种子萌发到衰老死亡。
5、林学角度的林木生长大周期划分:①幼年期②青年期③壮年期④老年期 ①幼年期:从种子萌发开始,到开始结实时为止。
特点:生理年龄小,可塑性大,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强,较容易生根,适于营养繁殖。 花果的形成须以营养器官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为基础。幼年期以营养生长为主,为后期生殖器官的形成制造、分配和积累养分。 幼年期的长短因树种而异(几年~几十年),如油茶2-3年,马尾松6-7年,杉木7-8年,银杏约20年。
②青年期: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开始,到结实3~5次为止。
特点:母树结实量较少,有时空粒较多。种子可塑性大,适于作为引种材料。
形成了生殖器官和性细胞,可开花结实,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树体营养生长较快,逐步进入到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平衡转化的过渡阶段。 ③壮年期:从开始大量结实起,到结实开始衰退为止。
特点:母树大量结实,种子质量好,产量高,是采种的最佳时期。
母树生殖生长达到高峰,对营养、水分、光照要求高,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抗性较强,生物学特性稳定,但母树的可塑性减弱。 壮年期长短因树种而异,如:油茶6-10年,马尾松15-40年,杉木15-40年,樟树25-50年,银杏60-100年。
④老年期:从结实量大幅度下降开始。
特点:结实量大减,种子质量也下降,应用价值不大。母树已经失去可塑性,生理作用明显衰退,新生枝条显著减少,老枝开始枯萎死亡。
树木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互依存。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花结实必须以营养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为基础;树木的生殖生长会影响其营养生长。 6、林木开始结实的年龄
因树种和环境条件而异,一般为5~40年。 ①灌木早,乔木迟。
灌木较早(紫荆1~2年生开始结实);
喜光速生的阳性树种早(桉树3~6年,刺槐4~5年,马尾松5~6年); 喜阴、生长缓慢的树种结实晚(深山含笑5~10年,闽楠12~15年)。 ②同一树种生长环境不同,开始结实的年龄也有差异。 土壤水肥条件好的结实早;
林分中的优势木比被压木结实早;
孤立木光照充足,营养空间大,结实早; 合理经营的人工林比天然林结实早;
无性繁殖比实生繁殖林木结实早(杉木嫁接种子园3~5年可结实,实生林则6~10年)。 7、林木结实的周期性
由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很多树种在不同结实年份之间结实量有一定波动。结实量多的年份称为大年(丰年或种子年);结实量少的年份称为小年(歉年);结实量中等的年份称为平年。
树木结实丰年与歉年交替出现的现象叫林木结实的周期性(大小年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结实的间隔期。
(了解)根据结实情况的稳定性(周期性)的树种分类:
①结实极不稳定:各年产量的最大差异相当于多年的平均产量,完全无收的年份频繁。一般多半为高寒树种,寿命长、性成熟迟。如欧洲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
②结实不稳定:各年产量的最大差异相当于多年平均产量的50~80%,完全无收的年份不多。如欧洲赤松。
③结实稳定:最大差异不超过平均产量的一半。一般果实小,果实成熟快,如欧洲白榆、疣皮桦。
④结实相当稳定:各年结实量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丰歉年。一般幼年期较短,性成熟早,果实和种子小,如杨树、柳树、多数灌木。
8、影响结实周期性的因素:取决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环境条件。 ① 营养状况
大量结实的年份由于开花结实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使当年的花芽分化少,降低来
年的种子产量。
油茶果枝着果数为1.75个的,新梢长40.5cm,花芽数1.6个;着果数为0.3个的新梢
长66cm,花芽数5.7个。
山毛榉在结实丰年中消耗矿质营养达353kg/ha,超过木材生产所需,大量结实甚至降
低木材生长量。
营养平衡中的C/N比理论:C/N比高,促进开花结实,反之促进营养生长。 ② 内源生长激素的平衡
成花激素与抑花激素的消长控制花芽分化,两者平衡时,有利于形成花芽;大年残留大
量的抑花激素,不利于花芽形成。
③ 土壤水肥条件
土壤水肥供应状况影响树体的养分吸收和有机物质积累,从而影响开花结实。 ④气候条件
林木从花芽分化到开花结实过程漫长,其间的不良天气(大风、低温、高温、干旱等)
容易影响花芽分化和花果的保存。 ⑤ 经营措施
集约的经营措施(疏伐、施肥、人工辅助授粉、疏花疏果等)保证林分结构合理,养分
供应充足,营养与生殖生长平衡。 9、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素 一、内因 ①树体条件
生长发育好的树体种子产量和质量高(Ⅰ级>Ⅱ级>Ⅲ级); 结实量和质量与林木年龄密切相关,壮年期结实多且质量高。 ②树木开花结实习性
有些树种常常只开花不结实(楸树存在自花不孕);
雌雄异熟,花期不遇(马褂木属两性花,但雌蕊先于雄蕊成熟,待雄蕊成熟授粉时,雌蕊的柱头往往已经枯萎);
雌雄异株的树种两性数量搭配不当影响授粉结实(银杏)。 ③树冠不同部位的差异
同一植株不同部位和方向,由于光照条件的差异,结实量和种子质量有所差异。一般中上部结实较多且质量较好。 二、外因
①土壤条件: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大(通过影响树木的营养)。 气候因子:树木在其最适宜的气候分布区的种子产量和质量最高,亚分布区次之,不适宜区最差。 ③天气因子:开花结实时的天气状况有时会明显影响产量和质量。如开花传粉时遇到恶劣天气,不利于风媒花或虫媒花传粉;久雨不晴导致光照不足,或干旱缺水影响营养生长。 ④生物因子:昆虫、病菌、鸟兽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鸟兽对花、果实和种子的吞食,昆虫的传粉等。
10、促进林木开花结实的技术措施
①疏伐:留优去劣,改善树木光照条件和林地卫生状况。
疏伐的原则:保证母树不相互遮荫,也不使林内形成较大空地。通常疏伐后林分郁闭度在0.5~0.6 ,保证2~4年内母树不相互遮荫为宜。
②改善土壤的水肥条件:干旱时灌溉,水分过多时排水;保证足够的养分和合理的比例。 ③授粉树的配置及人工辅助授粉:花期不遇、雌雄比例失调、恶劣天气,通过人工授粉可明显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
④树体管理:通过整形修剪,去除老弱病残枝条,改善光照和营养空间,促进开花结实。 ⑤使用生长调节物质:如喷施赤霉素(100ppm)可促进林木开花结实。 11、(掌握平均标准木法)林木种子产量预测 受林木内因和外因的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在不同年份之间不同。开展种子产量的预测预报,有利于制订种子的采收、加工、贮藏、育苗和造林计划。 ①平均标准木法 依据母树直径、高度与结实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利用平均标准木的结实量来推算林分结实量。 在林分内选出标准地,进行每木调查,测定胸径和树高,计算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找出5
株平均木,并考虑树冠大小也是中等大小。将5株树木的种子全部采下,称重,求出每株树木的平均产量。推算标准地上种子产量,最后推算林分总的种子产量。 方法简单,可能需要砍伐一定母树,工作量较大,预测结果比较准确。 ②标准枝法
又称生物学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枝条,测定其花、果或种子的数量,以估测林分种子的产量等级。
③可见半面树冠球果预测法
建立可见半面树冠球果数与全株球果数之间的关系,依据可见半面树冠球果数推算全株球果数。
方法简便,精度受树冠结构影响较大。
第二章 林木良种基地的建立
1、种源: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原产地理区域(GB/T 11620-1996《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实际即是指某一批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选择种源的原则 ①气候条件
立足当地,尽量采用当地优良种源区的种子。
从外地调拨种子时,调拨区与使用区的气候条件应基本相同或相似。 需要从不同气候区调拨种子时,最好能通过种源试验,并经历了使用区所能发生的各种极端条件而获得成功的地方调种。 纬度
不同产地的马尾松种源试验:调种时纬度上由北向南不超过3°,由南向北不超过2°(福建林学院俞新妥)。
欧洲松种源试验:由北向南调种,平原地区可达5°;尽量不从南向北调种,如调用,纬度不应超过2~3°(俄罗斯)。 经度
用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种子,在气候条件较好地区造林的效果比相反的好。 条件较差地区向较好地区调种时经度不超过16°(俞新妥) 。
欧洲松从条件差向条件好的地区调用,经度可达20°; 由条件好向条件差地区调种,经度不应超过10°(俄罗斯) 。 垂直距离
美国规定不超过300m;俄罗斯规定不超过400m。 ②土壤条件
种子产地的土壤酸碱度、水分条件与造林地的土壤酸碱度、水分条件最好能相同或相似。 多数树种在干旱瘠薄地方的母树所结种子,播种造林在湿润肥沃的地方,适应性强,反之适应性差。
3、林木种源(种子)区划(了解有这么回事)
我国目前对13个主要造林树种进行了全分布的种源试验,根据幼林期结果制定了种子区划。 4、林木良种生产基地 一、母树林
母树林:在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建立母树林的意义
1、良种生产速度快,成本低 ;2、种子产量高 ;
3、种子的遗传品质得到一定提高。一般遗传增益3~7%。 选择母树林的条件 ①气候条件
与用种地(造林地)相同或相似。 ②土壤条件
与用种地相同或相似,且土壤条件较好。 ③林分的位置和面积
交通方便、地势较平缓,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相对集中,面积约4ha以上。 ④林分的组成、年龄、郁闭度
纯林,或混交林中的优势种;壮年期,或青年期。 ⑤优良林分的选择
I 优良木superior tree:生长快,树干通直园满,材质好,冠幅小,冠形完整,侧枝较细,自然整枝良好;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大的死节和枯顶;能正常开花结实。 II 一般木intermediate tree:介于优良木与不良木之间。
III 劣等木inferior tree:生长缓慢,树高和胸径低于林分平均值,树干弯曲,冠幅大,侧枝粗,有病虫害、断梢等。
《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1621-1996)》规定了我国21个造林树种母树林技术要求:未经疏伐改造前的林分中优良木比例应大于25%,劣等木的比例应低于30%。 二、种子园
种子园: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的穗条和种子培育的苗木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生产具有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的场所。 建立种子园的目的
1、提高林木种子遗传品质,遗传增益15~40%; 2、提早结实; 3、提高种子质量;4、便于集约经营 种子园的种类
1、无性系种子园 :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个体作材料,通过嫁接或扦插建立的种子园。因多数成年针叶树的枝条扦插不易成活,目前我国建立的针叶树种子园多数是用嫁接苗。 ①初级无性系种子园:用未通过后代测定的优树作材料,建立起来的无性系种子园。 ②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用通过后代测定,作出选择的优良无性系作材料,重新建立的无性系种子园。
③第二代无性系种子园:用优树子代中优良家系的最佳个体的营养体作材料,并通过后代测定,用无性繁殖方法建立的种子园,称为第二代无性系种子园。
2、实生种子园:用实生苗建立。对于尚不能用无性繁殖的材料,嫁接后期有不亲和的树种,以及开花结实较早的树种,可建立实生种子园。 ①结合优树后代测定和种源试验而改建;
②通过多重选择新建:在优良林分内选择优树,然后采集自由授粉种子,或通过控制授粉的全同胞后代,分家系播种育苗,从中选择优良家系的优势苗木,建立实生种子园。 种子园的经营管理
1、土壤管理2、水肥管理3、整形修剪4、间伐5、花粉管理6、病虫害防治7、技术档案 三、采穗圃
采穗圃: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根段的良种基地。 建立采穗圃的目的
1、直接为造林提供优良种条等无性材料;2、 为进一步扩大繁殖提供无性繁殖材料。 采穗圃的管理
立地选择:建立在气候和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交通方便。 精耕细作,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不同树种采用不同密度。
第三章 种实采集与贮藏
1、种子成熟: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必备的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的过程。 种子成熟的过程
1、生理生化变化:在种子形成过程中,植株合成运输来的可溶性物质,如单糖、脂肪酸、氨基酸等,通过生化变化逐步转变为淀粉、脂肪、蛋白质等难溶性化合物;干物质不断增加,含水率降低。
2、物理变化:软硬度、体积、比重等发生变化。 3、形态变化:外观发生变化,如颜色、形状等。
2、生理成熟、形态成熟、生理后熟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生理成熟: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种子发育到具有发芽能力的阶段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果实具有成熟时的正常大小和颜色,种皮坚硬致密,种子含水率较低,内部营养物质转化为难溶状态时,称为形态成熟。简而言之,即种子外部形态,如颜色、软硬度、是否开裂等表现出成熟的状态。
生理后熟:有部分树种,当种子形态成熟后,种胚仍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继续发育,才能具备发芽能力,如银杏、七叶树、冬青、水曲柳等,这类种子的生理成熟是在形态成熟之后,通常称为生理后熟。
3、树种不同果实和种子成熟期不同 4、种实采集 采种期的确定
成熟后立即脱落的小粒种子,成熟时立即采种,杨、柳。 成熟后过一段时间脱落的,也应及时采种,杉、松。
易在地面收集的大粒种子,及时从地面收集,七叶树,板栗。 成熟后不易脱落且不易损害的种子,可在空闲时采收,苦楝。
5、种子调制: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 干果类的调制:包括蒴果(杨、柳、桐)、荚果(豆科)、蓇葖果(木兰科)、翅果(榆、槭)、坚果(壳斗科)、瘦果(喜树)等。 通常采用干燥脱粒
①阳光下晒干:适用于种子含水量低的种子,如荚果类。 ②阴干:适用于种子含水量高的种子,如栎类等。
6、净种:去掉混在种子中的杂物,如鳞片、果柄、枝叶、土块、异类种子等,为种子运输、贮藏创造良好条件。 净种方法:
①风选:采用自然风,风车,簸箕等将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体分离。 ②筛选:用不同孔径的筛子,将不同大小的物体分离。 ③水选:利用种子与夹杂物、空粒的比重不同进行分选。
④手选:手工挑选,适用于大粒种子,或量少的中小粒种子。 7、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掌握) 1、 内在因素 ①种皮结构:致密、坚硬或具有蜡质的种子寿命较长,可以阻止水分、气体等与外界的交流。 ②内含物性质:与三种内含物(蛋白质、脂肪、淀粉),转化时间和能量释放能力有关,也与吸湿性和可溶性有关。一般富含蛋白质或脂肪的种子长寿,富含淀粉的种子短命。
③成熟度和损伤程度:未充分成熟的种子含水量高、呼吸强、内含物的可溶性强,易丧失生命力;损伤的种子易感染病虫害,且呼吸强。
④含水量:高则不利于延长种子寿命,但不是绝对的。 2、 外在因素(环境因素)
空气相对湿度:种子的吸湿与解吸,水分平衡关系。 温度:与种子的呼吸和微生物、昆虫呼吸相关。 通气条件:空气交换,空气湿度和温度的调节。
生物因子:种子内部和表面微生物及昆虫的携带状况;环境中的微生物、昆虫、动物危害。 8、林木种子贮藏方法:包括干藏法和湿藏法。安全含水率低的种子适合干藏,安全含水率高的种子适合湿藏。
种子贮藏前应充分净种,使种子达到安全含水率。贮藏时要按照树种、批次、质量、产地分别放置,挂标签,注明有关信息。
一、干藏:适合干藏的种子安全含水率在3~14%。
①普通干藏法:干燥种子,使其达到安全含水率,装入麻袋、布袋、箩筐等容器中,放置在低温(0~5℃)、干燥(空气相对湿度30%~50%)、可通风换气的仓库。贮藏前仓库要消毒。采用生石灰等吸湿。监测种子含水量、温度,注意通风换气。
②密封干藏法:种子干燥后放入无毒、密封的容器中进行贮藏。可密封的铁质或塑料容器消毒使用。放置硅胶、氯化钙等吸水剂。低温贮藏。种子含水量基本保持不变。 二、湿藏:适合湿藏的种子安全含水量较高,一般在20%以上。 贮藏条件:温度0~3℃;基质要保湿;经常翻动,以便通气。 方法:室内混沙湿藏;混沙窖藏;土埋。
林木种子贮藏新技术1、超干燥贮藏 2、超低温贮藏3、离体胚贮藏
第四章 种子品质检验
1、种子检验程序流程图
2、几个相关概念 种批(种子批):
①在同一个种源范围内采集的某一树种或品种; ②产地的立地条件、母树年龄及采种期相同; ③加工调制和贮藏方法相同;
④种子经过充分混合,使组成种批的各成分均匀一致地随机分布; ⑤种子重量不超过规定限额。
初次样品:从种批的一个抽样点上取出的每一次样品。
混合样品:从一个种批中抽取的全部初次样品合并混合而成的样品。
送检样品:送交检验机构的样品,可以是整个混合样品或从中随机分取一部分,但数量不得少于规定要求。
测定样品:从送检样品中分取,供作某项品质测定用的样品。 3、分样方法:分样器法和四分法(怎么操作)
4、净度:测定样品中纯净种子重量占测定后样品各成分重量总和的百分数。 5、 计算公式: 纯净种子重量
净度%= ————————————————————————×100% 纯净种子重量+其他植物种子重量+夹杂物
6、千粒重:种子千粒重是指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g)。
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能反映种子的大小和饱满度,是计算田间播种量的依据之一。 2.方法 ●百粒法:从净度测定样品中分样获取测定样品,随机取8组种子,每组100粒,分别称重。8组种子重量的变异系数不能大于6.0或4.0。获得100粒种子平均重量后,乘以10即可。 ●千粒法:纯净种子四分法中的4个三角形中,各随机取250粒种子,合并为1000粒后称重;相同方法再取1000粒称重,两次重复间的差异应小于平均重量的5%。
●全量法:纯净种子总数少于1000粒,全部称重后除以种子数,再乘以1000即可。 6、含水量:种子所含水分重量占种子原重量的百分比。 测定方法
(1)低恒温烘干法(103℃):103℃±2℃烘至恒重。 优点: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是标准测定方法。 缺点:测定时间长。
(2)高恒温烘干法(130℃):130 ℃±2℃烘至恒重。 优点:测定时间短。
缺点:结果的可靠性受种子成分的影响。 (3)仪器测定法:含水量测定仪
7、发芽率:在一定条件下,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 发芽条件
①水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保持湿润,水分过多影响有氧呼吸。 ②温度:恒温一般为25℃或30℃;变温一般是20~30℃。
③通气:呼吸强度大,通气后增加氧气,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达17%时,种子发芽受抑制,35%时种子窒息死亡。
④光照:有些树种需要,有些不需要。松属、冷杉属、云杉属等树种种子给予光照,有利于发芽。
8、生活力:种子潜在的发芽能力。
测定常用方法:四唑染色法、靛蓝染色法 四唑染色法
原理:在活细胞中,2,3,5-三苯基氯化四唑经氢化作用,生成一种红色而稳定的不扩散物质,即三苯基甲潜。这样就能识别出种子中红色的有生命部分和不染色的死亡部分。
方法:配置四唑溶液→种子预处理(软化种皮、去种皮) →染色(温度、时间) →鉴定(判别种子有无生活力,主要看其染色部位与大小,不同树种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依据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中的图谱)
第五章 苗圃的建立与圃地耕作
1、苗圃:是生产苗木的基地。 苗圃分类:
一、按育苗用途分类
1、用材林苗圃:培育用材林苗木为主,一般为1~2年生苗。 2、防护林苗圃:培育防护林用苗为主,包括乔灌木树种。 3、园林苗圃:培育城市、公园、居民区和道路等绿化苗。 4、果树苗圃:培育果树苗木为主,多为嫁接苗。
5、特用经济林苗圃:培育特种经济树种苗木,如桑、油茶等。 6、教学研究用苗圃:学校、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用苗圃。 7、综合性苗圃:具有多种经营内容的苗圃。 二、按使用年限分类(了解)
1、固定苗圃:一般规模大,使用年限长,苗木种类较多,除生产任务外,还有研究任务。固定苗圃设施完善,劳力固定,经营集约,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利于机械化作业,也可称为永久苗圃。
2、临时苗圃:为完成一定的造林或绿化任务而临时设置,一般位于造林地附近,设施简单,苗木种类单一,使用年限短,随着造林任务的完成,育苗工作也就结束,也称为移动苗圃。 三、按苗圃的所有权分类(了解) 1、国有苗圃:基础设施较好;
2、集体苗圃:劳力充足,经营成本较低; 3、私有苗圃(个体户、专业户苗圃):经营灵活,现有苗圃的发展主体。
2、苗圃地建立的基本要求
3、苗圃地区划 苗圃地规划:苗圃地选定后要进行规划设计,它是合理营建育苗基地的关键技术之一。 基本内容包括:1、苗圃平面图2、苗圃地形图3、苗圃规划设计图4、苗圃规划设计说明书等
苗圃区划
苗圃地一般可以区划为2大部分: 1、 生产用地
①播种区:培育播种苗,要求土壤肥力高、通气性好,排灌水方便,地势平坦。 ②扦插区:培育无性苗,大多要求土层深厚、土壤疏松。
③移苗区:培育年龄较大的移植大苗,可选择土壤条件稍差的地块。 ④采穗区:培育无性苗所需的插穗和接穗等,可设在苗圃地的边缘地带。 ⑤科研区
2、非生产用地:一般占苗圃总面积的20%~25%。
①道路:包括主道、支道、步道,与排灌系统一致。主道大型苗圃6~8m,小型苗圃2~4m;支道1~4m;步道0.5~1.0m。
②灌溉系统:地面灌溉(漫灌、侧方灌溉)、喷灌和滴灌。 ③排水系统:多设在道路两侧,地势较低的地方。
④建筑物:包括办公室、宿舍、仓库、温室、种子储藏室、机车库、晒场、积肥场等。建筑物应设在土壤条件较差,地势较高的地段。 ⑤防风林带:应与冬天主风方向相垂直。 4、苗圃整地的作用
1、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抗旱能力 2、改善土壤通气性能
3、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4、有利于消灭或减少病虫和杂草的危害
(大致了解)整地的环节:包括5个环节,即:浅耕灭茬、耕地、耙地、镇压、中耕除草。 1、浅耕灭茬:适用于苗木出圃或间作绿肥后所进行的浅层土壤耕作。 作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及杂草和病虫害、提高耕地质量。 深度:一般为4~7cm。
时间:苗木出圃或绿肥收获后。 工具:圆盘耙、钉齿耙。
2、耕地:也叫犁地,是整地的中心环节。
深度:根据育苗方法、土壤条件而定。培育播种苗时深度为25cm左右,扦插苗和移植苗则
为30~35cm;疏松的土壤可浅耕,粘重的土壤宜深耕。
时间和季节:以秋耕为主,也可以进行春耕,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50~60%时耕地,阻力小,质量好。
工具:悬挂式三铧犁、五铧犁、畜力新式步犁等。
3、 耙地:是耕地后进行表土层的一种耕作措施,为作床或作垄打好基础。
时间:北方一般为了冬季积雪,保蓄土壤水分,秋耕后不耙地,待翌年早春耙地;冬季不积雪的地区,可在秋季边耕边耙,以利于保蓄土壤水分。 工具:钉齿耙、圆盘耙、柳条耙
4、镇压:一般在耙地、作床之后、播种或扦插前进行,主要针对土壤疏松而比较干旱的地区,而在土壤湿润、粘重地区一般不需镇压,否则土壤板结,防碍幼苗出土。 工具:环形镇压器,齿形镇压器,木滚子或水泥滚子等。
5、中耕除草:中耕一般在苗木生长期间结合除草一同进行。用于清除杂草,使土壤疏松,利于蓄水保墒,改善苗木生存环境,促进苗木生长。 5、高床低床概念及各自适用条件
苗床育苗:苗床育苗是使用历史最长,最普遍的一种育苗方式,一般根据苗圃地条件及树种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高床和低床两种 。 1、高床:指床面高出步道的苗床
规格:苗床一般高出步道10~30cm,通常为15~20cm;床面宽度为1m左右,步道宽度为40~60cm左右,便于操作;苗床的长度一般为10~20m,视实际情况可加长或缩短。
优点:排水良好,土壤通透性好,有效土层较厚,便于侧方灌溉,土面不易板结。 缺点:做床及后期的管理较费工,成本高。
适用条件:降水较多(南方)或气候寒冷的地区;易积水的苗圃地;要求排水良好,对土壤水分较敏感的树种。
2、低床:指床面低于步道的苗床 规格:苗床一般低于步道15~25cm;床面宽度为1~1.5m左右,步道宽度为40~50cm左右,苗床的长度与高床基本一致。
优点:做床比高床省工,蓄水保墒性能好,灌溉省水。
缺点:灌溉后床面易板结,防碍土壤的通透性,要及时松土,起苗比高床费工。
适用条件:保水性能较高床好,广泛应用于降水量较少,无积水的地区;适用于对土壤水分条件要求不严的树种。
6、垄作平作
大田育苗:大田育苗又叫农田式育苗,便于使用机械生产,通常分为垄作和平作两种。
1、垄作(高垄)
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在培育生长迅速、管理技术要求不严的阔叶树苗木时多用。
规格:垄作与高床比较相似,但更有利于机械化操作,一般垄底宽度为50~80cm,垄面宽30~40cm,垄高15~20cm。
高垄示意图
优点:除具有高床的优点外,还有苗木行距大,通风透光好,苗木根系发达,便于实行机械化经营。
缺点:单位面积的产苗量比高床低。
适用条件:适用树种与高床相同,对速生树种尤为适宜。适用于北方。 2、平作:指将苗圃地平整后直接进行播种或移植育苗,不设苗床或垄。
一般苗木采取多行带式配置,株行距较小,适用条件与低床相近,土地利用率较高,单位产量高,同时也便于机械化作业。苗木培育的成本低。 苗木的质量不如高床质量好。
7、轮作:在同一块苗圃地上,按一定的顺序,轮换培育不同树种的苗木,或将苗木与农作物绿肥轮换种植的方法。
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同一植物。 间作:不同植物相间种植在同一地块上。
8、苗木所需营养元素:大量元素:苗木需要量较大(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微量元素:苗木需要量较小(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氯(Cl))。稀土微肥:新型肥料元素,能促进苗木生长(斓(La)、铈(Le)、钛(Ti)等)。 9、林木苗圃常用肥料和各肥料性质
1、有机肥料:包括堆肥、厩肥、绿肥、泥炭、腐殖质、人粪尿、家禽粪、海鸟粪、油饼、鱼粉等。 2、无机肥料
①氮肥: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尿素、氨水等。 ②磷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骨粉。 ③钾肥:氯化钾、硫酸钾。
④复合化肥:磷酸铵、硝酸钾、氨化过磷酸钙。 ⑤微量元素肥料:硫酸亚铁、硼酸、硫酸铜等。 ⑥硫磺、石膏、石灰等土壤酸碱调节剂。
3、微生物肥料:利用土壤中对苗木生长有益的微生物,经培养而制成的菌剂肥料。 ①根瘤菌②固氮菌③磷化细菌④菌根菌
10、施肥的原则:苗圃施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苗木营养和改良土壤,有时以其中某项为主,有时二者兼顾。
①因地、苗、时、肥不同而施肥;
②以有机肥为基肥,无机肥为追肥,基肥占70%左右。 ③按需施肥,用量适中,分期使用; ④要考虑施肥的经济效益。
第六章 播种苗培育
1、根据育苗所用材料和方法分为实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 ①实生苗:用种子繁殖的苗木。
②营养繁殖苗:利用树木的茎、枝条、芽、根等营养器官繁殖的苗木,又称为无性繁殖苗。能保持母株的遗传特性,是经济林木、果树和速生用材树种的良种繁育的主要育苗方法。 营养繁殖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插条育苗、压条育苗、嫁接育苗、组织培养育苗等。 ③移植苗:凡在苗圃中把原育苗地的苗木移栽到另一地段继续培育的苗木叫移植苗。一般用于培育大苗(如园林绿化苗木),常常需要移植1次或1次以上。
2、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各期特点,划分依据,育苗技术特点) 从幼苗出土到秋季苗木封顶,生长结束,是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周期。 根据苗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状况以及对环境条件要求的不同,可以将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和苗木硬化期。 出苗期:从幼苗出土到地上部分长出真叶、地下部分长出侧根为止。
(1)特点①地上部分生长慢,地下部分发展快;②利用种子内部贮存营养物质供应生长。 (2)育苗技术要点:管理核心:给发芽、幼苗出土创造有利条件。 ①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②播前种子预处理:精选、消毒、催芽等; ③确保播种质量:下种均匀、覆土厚度适宜。
北方春季播种时用地膜覆盖播种地,可保暖、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 幼苗期:自幼苗地上长出真叶,地下生出侧根时开始,到幼苗的高生长量大幅度上升
时为止。
(1)特点①幼苗地上部分生出真叶或初生叶,地下部 份生出侧根;②营养来源依靠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③前期高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较快;后期地上部分的生长速度由慢转快。
(2)育苗技术要点
①及时灌溉、松土、除草和施肥,为根系生长提供良好条件。追施氮肥1-2次。 ②间苗和定苗。
③病虫害防治。尤其对于易患猝倒病的苗 木,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④注意高温和低温危害。
速生期:从高生长量大幅度上升到大幅度下降时为止。是决定苗木质量的关键时期。 (1)特点:地上部和根系生长量达到最大。苗木在速生期已形成发达的营养器官。根系和地上部分发达,同时环境条件方面,气温较高,土壤的温度和水分适宜,空气的相对湿度大,适合苗木生长。
小叶杨、刺槐、落叶松等播种苗,速生期高生长量占全年高生长量的60-80%以上。 (2)育苗技术要点
①需肥、水量最多,光照要充足,土壤的通透性良好。要追肥2-3次,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及时中耕、防治病虫害。
②未定苗的针叶树,速生初期定苗。后期及时停止施氮肥和灌溉。 苗木硬化期(生长后期):从高生长量大幅度下降到苗木直径和根系生长停止时为止。
苗木地上、地下部分充分木质化,即将进入休眠期。 (1)特点
①高生长速度急剧下降,出现冬芽; ②硬化期前期直径和根系仍会有所生长;
③体内含水率逐渐降低,干物质增加,营养物质转入贮藏状态,完全木质化。
④对低温和干旱的抗性提高,落叶树种苗木的叶柄逐渐形成离层而脱落,进入休眠期。 (2)育苗技术要点:主要任务:促进苗木木质化,防止徒长,提高苗木对低温和干旱的抗性。 停止一切能促进苗木生长的措施。
①切根可减少苗木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促进苗木木质化,又能促进多生须根。 ②进行越冬防寒等工作。
3、播种育苗的几个环节
4、播种期
根据树种特性和苗圃自然条件确定。 (1)春播
主要的播种季节。土壤湿润,地温逐渐回升,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时间较短,可以减少播种地的管理工作,减轻霜冻、鸟兽、病虫危害。
播种时间:土壤解冻后,应及时整地播种。通常南方1-3月中旬,北方3月中旬至4月下旬。 (2)秋播
主要适用于种子休眠期长的树种(椴树、白蜡等)或栎类等大粒种子。
多数地区均可采用秋播,特别是华北、西北、东北等春季短而干旱且有风沙为害的地区更宜秋播。但鸟兽危害严重或冬季极度寒冷地区应避免。 秋播的具体时间取决于种子休眠期长短和当地气候条件。一般以播种后当年秋天种子不发芽为原则,以免幼苗遭受冻害。 (3)冬播
冬播实际上是春播的提早和秋播的延续。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可采用冬播。如福建和两广地区的马尾松、杉木常在初冬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发芽迅速而整齐,幼苗抗性强,生长健壮。 (4)夏播
夏季成熟且易丧失发芽力、难以贮藏的种子,如杨、柳、榆、桑等,宜随采随播。 秋季较长地区,夏播当年就能获得合格的苗木;
气温高,土壤水分蒸发快,不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设置荫棚、喷雾、灌溉等,保持苗床土壤湿润,降低地表温度。
5、播种方法:条播、点播、撒播
(1)条播:在苗床上按一定行距将种子均匀地播在播种沟内。 ①生产上应用最广泛,适用于中、小粒种子; ②苗木受光均匀,通风良好;
③便于在行间进行土壤管理和苗木抚育。
通常采用单行条播,行距20~25cm,播幅2~5cm。
(2)点播:按行距开沟后再按株距将单粒种子播在播种沟内。主要适用于银杏、核桃、七叶树等大粒种子或量少珍贵树种。 播种时,种粒间距应大致相等。
①行距与点播距离应根据树种特性和留床年限来决定,点播距离一般为6~15厘米,行距20~35厘米。 ②播种时,种子应横放于播种沟中,且要使发芽孔朝同一方向,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并使株距大体保持相等。
(3)撒播:将种子全面均匀地撒在苗床上的播种方法。主要用于小粒种子的播种。 ①单位面积产苗量较高; ②用种量大,间苗费工;
③通风透光条件差,苗木易产生分化,抚育管理不便。
带绒毛的以及种粒特别细小的如杨、柳、悬铃木等种子,可用适量细沙或泥炭与种子混合后再播,以防种子粘集在一起而撒播不匀。
6、覆土目的:播种后应立即覆土,以免播种沟内的土壤和种子干燥。
覆土材料用比较疏松的沙壤土、腐殖质土,在寒冷地区用充分腐熟的马粪或草炭覆盖。 覆土厚度:
①一般为种子厚度的2倍左右。
②杨、柳、泡桐等细粒种子以不见种子为度; ③杉木、马尾松等小粒种子以0.5-1.0厘米为宜; ④樟树、枫杨等中粒种子为1.5-2.5厘米;
⑤子叶出土的豆科树种以及针叶树种,覆土应较子叶不出土的树种薄。
7、覆盖的好处:播种小粒或细粒种子,覆土后应立即进行覆盖,可减少蒸发,抑制杂草生长,防冻害和鸟害等。 8、苗期管理 (一)遮荫
(二)松土(除草) (三)除草 (四)灌溉 (五)间苗 (六)切根
(七)苗木越冬防寒 (八)苗木病虫害防治
第七章 营养繁殖苗培育
1、营养繁殖: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芽)繁殖新植株的方法,又称为无性繁殖。用这种方法培育的苗木,称为营养繁殖苗。 优点(与有性繁殖相比)
①有利于林木优良遗传特性的保存以及优良基因 、品种和类型的繁殖; ②适用于某些种子繁殖比较困难的树种,如杨树 、泡桐、楸树等; ③生长速度快,可以提早开花结实,为杂交育种创造条件。 缺点
①繁殖材料来源不足,大面积育苗和造林受到限制; ②多代无性繁殖后,会产生早衰现象。
2、扦插育苗主要是用苗干或树木枝条的一部分做繁殖材料,插入土壤等基质中进行育苗的方法。经过截制的繁殖材料叫插穗,用插条法培育的苗木称扦插苗。
3、插条成活原理:插穗成活与否,主要决定于插穗能否生根。通常生根快的树种成活率高,生根慢的成活率低。
4、影响插穗成活的原因 1.插穗内在原因
⑴树种遗传特性⑵母树及枝条年龄⑶枝条部位
(4)枝条生长发育状况及营养物质含量⑸ 插穗的留叶量(6)插穗的长度 2.外界环境条件
⑴扦插基质⑵温度⑶ 空气湿度⑷ 光照
5、促进插穗生根的方法
插穗生根主要依靠树种本身的再生能力和外界适宜的环境条件。有些树种生根缓慢,在扦插之前需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处理,促进生根。 ①浸水处理
许多树种的插穗含有抑制生根的物质,采用流水浸条可以冲洗掉一部分抑制性物质,同时还可以促进插穗吸收充足的水分,有利于体内物质转化,缓和生根过程中水分亏缺的矛盾,促进插穗生根。 ②激素处理
插穗生根的难易程度与体内相关激素的含量有关。采用合适的激素进行处理,可以大大缩短生根时间,而且根数、根长等都显著提高,从而明显提高扦插成活率,促进苗木的早期生长。 常用来促进扦插生根的激素多为生长素类,如NAA、IAA、2,4-D、生根粉等。如水杉硬枝用50μg/g NAA浸20-24h;雪松用50μg/g NAA浸24h;松、柏插穗用20-80μg/g NAA浸24h,对于插穗生根、成活都有良好的效果。 ③其它化学药剂处理
①蔗糖:补充必要营养物质;
②高锰酸钾、硫酸镁、磷酸:杀菌消毒,消除生根抑制物质,刺激生根。
雪松、龙柏、水杉等树种的插穗在扦插前浸于5-10%的蔗糖溶液中12-24h,对促进生根效果良好。
6、扦插育苗方法
根据枝条木质化程度不同,扦条育苗分为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两种。 ①硬枝扦插:利用已完全木质化的枝条作插条进行扦插育苗的方法。 ②嫩枝扦插:利用生长期中半木质化枝条进行扦插的方法。
7、嫁接是切取植物的枝、芽或其他器官作接穗,接在另一植株的茎干、根或其他器官(砧木)上,使之愈合成活为一独立的植株。
用此方法培育的苗木叫嫁接苗。一般采用培育的目的树种和品种作接穗。 嫁接的原理
接穗和砧木紧密结合,形成层对接;接面薄壁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迅速生长填充砧穗间隙;产生共同的形成层和输导组织,进而形成一完整的植株。 影响嫁接成活的主要因子
1. 亲和力:指接穗和砧木通过嫁接能愈合生长的能力。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亲和力强弱主要取决于亲缘关系的远近。亲缘关系越近,亲和力越强。 ①种内品种间亲和力较大,称“共砧”嫁接;
②同属异种亲和力次之; ③同科异属亲和力较低。
2.砧穗生活力:砧穗细胞分裂和愈合生长的能力。
即使有亲和力的砧穗,如果生活力低,嫁接成活率也低。要求: (1)砧穗树木生长健壮,营养充足; (2)形成层细胞分裂活跃;
(3)春季嫁接时,砧木萌动最好早于接穗。
3. 树种生物学特征:砧穗树木的内含物与分泌物的性质。 ①板栗、柿、核桃含有大量的单宁物质; ②松树类分泌松脂。 4. 环境条件
温度:<4度或>32度愈伤组织形成缓慢;
湿度:提高和调节环境湿度(绑扎、套袋、蜡封等) 。 光照:强光抑制愈伤组织形成。 5. 嫁接技术 关键技术要求:“快、平、准、紧”。
①快 - 嫁接刀锋利,嫁接动作敏捷,尽量缩短接穗削面和砧木接口的晾晒时间; ②平 - 接穗削面和砧木接口要平滑,以便二者能紧密结合; ③准 - 接穗和砧木之间的形成层对准;
④紧 - 对砧穗二者包扎要紧,有利于愈合形成。 3. 嫁接的主要方法
(1)枝接:用枝条截制成接穗进行的嫁接方法。接穗长短依树种而异,一般含2-4个芽。 多在春季枝接,一般以砧木的树液开始流动为好。常用的枝接法很多,如:劈接、切接、插皮接、切腹接、合接、舌接、靠接等。 a.劈接
一般砧木的粗度明显大于接穗粗度。
接穗削成碶形,2-4cm长,砧木从地面8-10cm处剪断,削平。0.3-0.5cm露白。绑扎、套袋等。
b.切接
砧木的粗度与接穗粗度相差不大的情况穗削成碶形,3-5cm长;砧木处理与前同。形成层对齐,绑扎、套袋等。
c.插皮接
d.切腹接
e.舌接
(2)芽接
a.T字形芽接
b.嵌芽接
c.方块形芽接
d.带木质部芽接
幻灯片66
e.I字形芽接
(3)根接
第8章 工厂化育苗
第9章 苗木质量控制与苗木出圃
移植的方法: 一、形态指标 ①苗高
苗高是最直观、最容易测定的形态指标。测定时从苗木地径处或地面量到最高点为准。 同一批造林苗木的高度以整齐为好,并非越高越好(以防将来林分强烈分化)。苗高与造林成活率关系不紧密。
苗木适宜高度应根据树种、造林地立地条件、造林时机等因素来确定。一般原则是,在保证造林苗木成活的前提下,苗木高度越高越好,但对同一块造林地上所用苗木的整体而言,要求苗木高度越整齐越好。
②地径:又称地际直径,是指苗木土痕处的粗度。 地径是反映苗木质量最好的指标之一,与苗木根系大小和抗逆性关系紧密,与造林成活率及林木生长量成正比。 测量营养繁殖苗地径时,插条苗和插根苗量插穗以上新萌发的主干基部直径;对有膨大或不圆的苗木,量距插穗上端最近处的正常粗度处直径。
地径的选择有一个适宜范围,过分粗大的苗木不利于起苗、包装、贮藏、运输和栽植,同时
成本也更高。 ③高径比:指苗高与地径之比。目前苗高、地径在单位上不统一,因此高径比没有一定单位。如美国在计算高径比时,苗高采用cm,地径则用mm;我国均以cm为单位,结果都是两位数。 高径比将苗高和地径两个指标有机结合,表明了苗木高度和粗度的平衡关系,是反映苗木抗性及造林成活率的较好指标。
高径比大:苗木细高,抗性弱,造林成活率低; 高径比小:苗木矮粗,抗性强,造林成活率高。
④苗木重量:指苗木干重或鲜重。鲜重更易测定,但是不易获得稳定的数据,难以进行横向对比。苗木干重是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相互比较的可靠指标。
苗木干重是反映苗木质量的较好指标,与地径相关紧密;同时,在干重指标指示苗木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方面,其可靠程度与地径相近。
除苗木总干重外,苗木各部分的重量也很有用。如叶反映光合性能的强弱;根量反映苗木吸收能力的强弱,对造林成活率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⑤根系指标
造林后苗木能否迅速生根是决定其能否成活的关键。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根系指标主要是根系长度、根幅、侧根数等。此外,根重、根体积、根长、根表面积指数等在研究中常被采用。
比较而言,侧根数、根系总长度、根表面积指数等指标能较好反映苗木的须根状况,即能反映苗木根系质量。 ⑥茎根比:是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重量或体积)之比,反映出苗木根茎两部分的平衡状况,实际上是苗木水分、营养收支平衡问题。
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其关键之一是能否保持苗木体内的水分平衡。根系发达,茎根比小,苗木地上部分蒸腾量小,地下部分吸收量大,有利于苗木水分平衡和苗木成活。
但是,茎根比也不是无限的越小越好,各树种苗木都有自己适宜的茎根比,如火炬松适宜茎根(干重)比约为1.7-2.2。 ⑦顶芽
顶芽大小可用其高度和基部粗度反映。
对萌芽力弱的针叶树种,发育正常而饱满的顶芽是合格苗木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油松、樟子松等)。对阔叶树和某些萌芽力强的针叶树种,顶芽有无对苗木质量影响不大。
用顶芽大小反映苗木质量,其根据是顶芽越大,芽内所含原生叶数量越多,第二年苗木生长量越大。研究也证明,顶芽大小与苗木第二年高生长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顶芽在反映苗木生长潜力方面有重要意义。 ⑧质量指数
单个形态指标常常只反映了苗木的某个侧面,而苗木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对造林成活和初期生长更为重要,因此,多指标的综合指数可以更好地反映苗木质量(如高径比、茎根比等)。
苗木质量指数:QI=苗木总干重g/((苗高cm/地径mm)+茎干重g/根干重g)) 苗木高径比、茎根比越小,总干重越重,QI越高,苗本质量越好。 二、生理指标 ①苗木水分:苗木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体内水分状况,因此水分状况可以很好反映苗木质量。
含水量:指苗木水分占苗木干重的百分比。在一定范围内,苗木水分状况与造林成活率是呈线性关系,随着苗木体内水分逐渐丧失,造林成活率呈下降趋势。 例如,毛白杨和刺槐苗木根系含水量平均每减少1%,其造林成活率分别减少1.5%和8.67%。
水势:苗木的水势(ψw)由渗透势(ψp)和压力势(ψπ)组成,单位为Pa。可以有效反映出苗木在干旱胁迫下水分的变化。 ψw =ψp+ψπ
三者的相互关系随苗木吸水和失水而发生变化。当苗木完全吸足水分时(含水量为100%),其水势接近零,这时压力势和渗透势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随着水分的丧失,渗透势降低,同时由于细胞失去了原有的体积,压力势也减小,最终水势降低,苗木水分胁迫增加。 ②导电能力
植物组织的水分状况以及植物细胞膜受损情况与组织导电能力紧密相关之上的。 水分含量越高,植物组织的导电能力越弱。 干旱胁迫造成细胞膜的损坏,使膜透性增大。K+等离子自由外渗从而增加其外渗液的导电能力。
通过对苗木导电能力的测定,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苗木水分状况和细胞受害情况,指示苗木的活力。目前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1、测定植物组织外渗液导电率;2、将电极插入植物组织,测定其电阻率。 ③其他指标
1、矿质营养2、碳水化合物储量3、叶绿素含量4、TTC染色法测定根系活力5、芽的休眠
起苗技术(方法)
起苗必须做到:保证苗木具有较多的根系,且达到标准中所要求的长度,尽量不损伤苗木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最大限度地减少根系失水。 ①保证起苗深度和根幅宽度。
②深度要比合格苗根系长度深2~5cm。
③起苗根幅因苗木种类和行距而异。针叶树苗20~30cm,阔叶树播种苗25~35cm,阔叶树种移植苗、插条苗和泡桐埋根苗40-60cm。
④小型苗圃多采用人工起苗,大型苗圃机械和人工兼用。 1、人工起苗 人工起苗时,先在第一行苗木前顺着苗行方向距苗行20cm左右挖沟,在沟壁下部挖出斜槽,根据起苗要求的深度切断苗根,再于第一、二行苗行中间切断侧根,并把苗木与土一起推倒在沟中即可取出苗木。
如有未断的根,需先切断再取苗木。不要用力拔苗,以防伤根。 人工起苗工作效率低,需要劳动力较多。 2、机械起苗
用U形犁起苗,效率高,劳动强度减轻,起苗的质量较好,根长与根幅比较一致。但每台机器约需20人左右随机捡苗。
我国目前的起苗机具标准化程度很低,多数是自行改装设计的,实用性较低,对苗木质量影响大。
起苗的注意事项
①保留尽量多的根系,并保证所要求的长度;
②起苗时为减少苗木侧根和须根的损失,圃地土壤不宜太干。如过干,可在起苗前2~3天灌溉;
③为防止苗根失水,要边起苗、边捡查、边分级、边假植(或及时包装运输); ④为避免根系失水过多,不宜在大风天起苗。
⑤对萌芽力弱的针叶树苗木,在起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顶芽。 苗木包装方法和材料
苗龄的表示方法
苗木年龄简称苗龄,以经历一个生长周期作为1个苗龄单位,一般以苗木主干的年生长周期为计算单位。即每年从地上部开始生长到生长结束为止(播种苗从幼苗出土开始),完成1个生长周期为1龄,称1年生。
第10章 人工林概述
1、人工林: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林种:指根据人工林的不同效益以及不同的造林意愿,为追求最大的有效生物产量而将森林划分成的不同种类。
2、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和潜力 森林潜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 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森林培育学的中心任务之一 3、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途径
第11章 森林立地
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包括小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及其它环境因子。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立地类型:对林木生长具有相同影响的环境因子的小区联合或具有相同的森林生长环境的小区联合。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 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其目的是为收获预估而量
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
第12章 造林树种选择
1、适地适树:使造林目的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适地适树的标准
不同林种的适地适树标准不尽相同。对于用材林来说,包括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条。 1、定性标准
成活(正常生长) 成林(能够郁闭)
成材(符合一定材性指标) 林分稳定性(抗逆性) 2、定量标准
立地指数(反映立地与生长之间的关系,但不能直接说明产量水平—树种间树高和
直径以及形数之间的关系不一致) 年平均材积生长量 3、树种选择与林种
各林种树种选择的具体原则
用材林 速生性 丰产性 优质性 经济林 收获早 高产性 稳产性 收获期长 优质性 防护林 生长快 郁闭早 寿命长 防护期长 适应性强 易繁殖 薪炭林 速生性 产量高 可劈性 易燃烧 火力强 环保性 耐平茬 易繁殖 萌力强 特种用途林 军用林 实验林和母树林 名胜古迹绿化 疗养区绿化 厂矿绿化 城市绿化 森林公园 (用材林主要掌握,经济林适当掌握,其余有所了解) 4、适地适树的途径 途 径 造林实践 选择 选树适地 选地适树 立地条件一定,选择适宜的树种 树种一定,选择适宜的立地 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选择途径是前提和基础 改良 改地适树 改树适地 整地 遗传改良 可行性 在地树尽量适应的基础上可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第13章 林分结构及其培育
1、林分结构:是指构成林分群体的各树种的时空分布格局。合理的林分结构是森林效益最优发挥的重要基础。
完整的林分结构可以分解为三维时空结构,即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水平结构主要决定于林分密度和种植点配置,垂直结构主要决定于人工林树种组成和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林木起源或营造时间。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数量。林分密度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基础,具有动态的特点,是林业工作者在森林经营中所能调控的最主要因子。 初植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或播种的数量(也称为造林密度); 经营密度:造林以后森林经营管理的各个时期的密度。 2、林分密度作用规律
3、造林密度的确定
最适造林密度:一定树种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经营目的,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造林密度,即为应采用的最适造林密度,这也是确定造林密度的总原则。
最适密度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经营目的、造林树种、立地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而变动的变动,因此,确定造林密度通常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和相对性。 4、不同配置方法的优缺点 林木空间分布均匀度 林木生长发育均匀度 资源利用率(光、土地) 幼年抚育和间作 选用条件 长方形 - - - + 最常用的 种植点配 置方式 正方形 0 0 0 + 多适用于 平地或丘 陵缓坡地 营造用材 林和经济 林 正三角形 + + + - 多适用于 平地经济 林建设 群状配置 - - - - - - - - 防护林营造 条件差地区造林 迹地更新 低值林分改造 风景林树丛设计
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所组成的人工林,其中每个树种在林分内所占的比例至少达到10%,且树种的组合能在较长时间内形成一个较稳定的林分群体。 混交林的意义和特点
1、更充分利用林地条件(光能和地力);
2、更有效地改善林地环境条件 (小气候、营养物质循环); 3、能培育出产量多、质量好的木材和多种林产品; 4、增加抗御灾害的能力(病虫害、雪害等);
5、更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防护效果、涵养水源效果、水土保持效果)。
6、 混交林的树种组成 ①主要树种
栽培目的树种(或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能好) 一般为优势树种,林分生长中后期占据第一林冠层 数量上一般占较大优势 ②伴生树种
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伴生的乔木(辅佐、护土和改土等) 多为中小乔木,林分生长中后期占据第二林冠层 数量上一般不占优势 ③灌木树种
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伴生的灌木(护土和改土等) 生长中后期往往自行消失或处于林冠最低层 非主导树种,经济价值大多不高 7、混交方法特点及其选用条件 其它名称 种间关系 矛盾调控 操作性 树种互补性 选用条件 株间混交 隔株混交 早、强 难度大 难 极 高 行间混交 隔行混交 中 中 容易 高 带状混交 隔带混交 晚、弱 容易 容易 中 防风林 用材林 块状混交 隔块混交 晚、弱 容易 容易 中 山区小地形变化明显的地方 四 旁 林 防 护 林 阴阳混交林 阴阳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乔灌混交林 常落混交林
8、混交比例的确定
混交比例指造林时各混交树种所占的百分比。 混交比例的确定:
1、必须保证主要树种在将来林分中占优势;
2、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树种的混交比例都应在50%以上; 3、若主要树种竞争力强,混交比例可小些;
4、伴生树种经济价值高,作用大时,其比例可大些; 5、立地条件愈差,灌木的比例应愈大。
第14章 造林技术
1、造林整地:指造林前进行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的清除、土壤翻耕和耙压、水分灌排的沟道准备等内容的一项造林生产技术措施。 造林整地的作用
通过造林整地可以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改变微地形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4点:
1、改善立地条件;
改善林地小气候条件:清除或保留部分灌草来调节造林地的受光状况(针对喜光树种需
清除灌草,而对耐阴树种需保留部分灌草);改变造林地的局部小地形,调整林地局部的土壤温湿度条件。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的疏松程度,增大疏松层的厚度,
降低土壤容重,有利于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水气状况。
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增加土壤肥力: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和养分的释放。
减少病虫和杂草为害:减轻杂草、灌木与幼林的竞争,减少土壤水分、养分的消耗。 2、保持水土;
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整地是一种坡面治理的简易工程措施,通过整地可以将坡面整理
出无数个小的平地、下洼地或反坡,具有一定的储水容积,能够改变地表径流的形成条件,防止其过分汇集,流量过大,流速过快,并可以分散、积聚和保蓄水流。
在某些情况下,整地方法的不当或整地质量太差,不仅不能起到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
甚至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在进行整地时必须选择适宜的方法,确保施工质量。 3、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 整地主要改善了土壤湿度条件,因而在播种造林时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出苗;而植苗造林
时,可以保证新根大量发生,促进植株成活。
整地后土壤疏松层增厚,林木的根系生长发育良好。表现为主根扎得深,侧根分布广,
吸收根密集。
整地对林木生长的促进与造林地原来的立地条件有关,同一整地方式,有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效果并不一样。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差,就越需要细致整地,相反则可以适当降低整地标准,甚至可以不整地,以降低造林成本 4、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造林地经过认真清理和细致整地,可以减少造林时的障碍,便于进行栽植、播种等造林施工工序实施以及采用机械化作业,同时可以确保造林密度及种植点配置。 2、全面整地
优点: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显著,造林地清理彻底,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及进行林粮间作,苗木容易成活,幼林生长良好。
缺点:花工多,投资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受地形、环境状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较大。 应用条件:用于平原地区,在限定的条件下用于山地(北方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稀疏的地方限定坡度8°以下;南方泥质岩类山地限定25°以下,花岗岩山地限定在15°以下应用) 。 3、造林方法:根据造林所用的材料不同可分为:
播种造林(人工播种造林;飞播造林 ) 植苗造林(裸根苗栽植和带土苗栽植 )
分殖造林(插条、插干、分根和地下茎等造林) 4、植苗造林成活的关键: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 5、苗木的栽植方法:1、穴植2、缝植3、沟植
6、林农复合经营:狭义上来说是在同一土地上林业与农业的综合,即在同一时期或按次序
把畜牧、农作物置于林木之下。广义上来说,为了农业、环境保护和乡村发展而栽植作物、饲料、薪炭、防护林等,目的是提高边际土壤生产力、保护水土和能源,所以将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等都包括在林农复合经营范围。 英语表述:Agri-silviculture
意义:发展林农复合经营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上均有重要意义。 世界上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我国尤为突出。土地的集约经营是当务之急。在有限的耕地上既能多生产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高效稳定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经济效益是农林复合系统存在的经济基础,也是该系统的经济保障,合理的林农复合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土地经济效益。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又是社会生产体系。生产要素的组合安排,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林农复合系统的科学构建和健康运作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农副产品;在劳动力丰富的地方能消化剩余劳动力,实行集约经营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游客充分利用劳力资源和设备等,使农林复合系统能够获得较大社会效益 林农复合经营模式:
林木修枝的意义:1、提高木材的材质 2、增加树冠的圆满度 3、提高林木生产量
4、改善林内通风透光状况及林木生长条件 5、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增加收益
修枝的强度:通常用整枝高度与树高比,或冠高比(冠长与树高比)来表示 弱度1/3树高;中度1/2树高;强度2/3树高
确定整枝强度的依据——树种、年龄,立地和树冠发育状况 修枝的季节:一般都是在晚秋或早春进行修枝,这时树液停止流动或尚未流动,不影响生长,而且能减少木材变色现象;
萌芽力很强的树种,宜在生长季节整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