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港口物流的SWOT分析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国政府紧急应对,采取各种措施来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然而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回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刺激政策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将会逐渐显现出来。这里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后危机时代”上海港口物流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症结所在,以实现其更好的发展。
标签:上海 港口物流 SWOT分析
一、前言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国政府紧急应对,采取各种措施来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然而欧债危机的欲演欲烈,以及美国债务问题、疲软的经济增长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让世界经济仍充满了变数。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其让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自然灾害的影响更让其经济雪上加霜。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危机初期的阵痛之后,迅速地转变颓势,呈现强劲复苏,2010年“金砖四国”GDP总量已占到全球GDP总量的17%~18%,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加快,全球经济增长的格局将发生重大的调整。
然而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回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刺激政策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对中国来说,如何平衡持续高企的通胀压力和经济的增长势头是一个难题,同时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也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这都在考验着国人的智慧。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的桥头堡,最先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迅速恢复增长势头,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过渡和发展。上海港依托上海经济的发展和辽阔的腹地支撑,克服了危机初期的困难,在2010年超过新加坡港,实现了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同时港口物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上海港口物流如何应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实现自身的不断成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里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后危机时代”上海港口物流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症结所在,以实现其更好的发展。
二、上海发展港口物流的SWOT分析
1.上海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S)
(1)自然和经济条件
上海港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心,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共建点上。同时上海港位于太平洋西岸南北航线的中点,有通往世界各地的密集的班轮航线。便利和通畅的水运和海运条件为其降低运输成本提供了有力优势。
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为上海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作为上海港的直接经济腹地,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2010年长三角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到了全国外贸总值的36.6%。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对上海港口物流产生了强大的需求,促进了上海港港口物流业务的强劲增长。
(2)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
洋山深水港三期完工投用及四期前期的推进,外高桥港区六期主体建成及后续工程的推进,上海港吞吐能力进一步提升;与江浙联系的高速公路增加到8条、48车道,进一步优化了疏港货运通道路网结构;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12.5米水深航道全线贯通,高等级内河航道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10年,上海港新开集装箱班轮航线65条,其中集装箱远洋航线达到151条,近洋航线达到了134条,航线覆盖全球主要港口。上海港口不断探索快速通关的新途径,率先采用先进的信息应用系统和技术化改造现有的装备设备,在提高口岸服务能力和通关效率方面走在了全国各港口的前列。
在航运服务方面,上海积极推进船舶交易、运价备案、航运指数、信息中心、航运经纪、船员服务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完善航运服务功能。目前在上海的与国际航运相关的外资机构达到了250多家,全球十大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九大船级社分别在上海设立了总部、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上海相继建立了海事仲裁、保险公估、运价交易、航运咨询等国际航运专业服务机构。非双边海运协议关系国在华设立独资公司、航运经纪人准入制度在上海首先取得了突破。上海已初步建成了航运金融服务体系,运价衍生品交易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0年上海地区船舶险和货运险总量达到了21.94亿元,与内地其他五大主要港口业务量的总和相当。同时,上海试行了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保证金责任保险,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这些措施和服务对于壮大我国航运行业,培育大型航运企业,建立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政策方面的先行先试
国务院提出上海要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这是国家在上海、天津、大连三个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布局中,明确的惟一一个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务院对洋山保税港区内的航运企业、仓储、物流等服务企业的营业税征收,中资“方便旗”船特案减免、启运港退税政策,开设离岸金融账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税费体系,发展壮大我国国际航运船队,带动航运物流的发展,提高上海港国际中转比例,促进洋山保税港区发展集拼、配送等增值业务,方便物流企业资金结算等金融服务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上海港口物流发展的劣势(W)
(1)港口资源及配套运输体系
上海的港口资源有限,岸线资源尤其紧张,包括崇明、川沙、长兴三个岛在内,水深超过8米的可利用岸线总长只有37公里。洋山深水港的建设缓解了上海建港资源的紧张,可以更好地发挥上海港现有码头的作用。然而随着船舶大型化和集装箱化的趋势,巴拿马第六代船舶已经诞生,对水深要求在20米以上,洋山深水港的最深处不到15米,这对于洋山港的未来发展是一个考验。
世界主要港口集疏运结构中,非公路货运量在整个港口吞吐量中占了较大的份额,如香港港为55%,洛杉矶港达37%。从上海市2010年货物运输量来看,公路比例为50.47%,内陆水运比例为29.17%,铁路比例为1.18%,同时通往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只通公路,未铺设铁轨,这种过度依赖公路运输的运输结构严重制约了港口物流服务辐射作用的发挥。
另外,通往中西部地区的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尚未充分开发,未能充分发挥耗能少、污染少、运输成本低的长江“黄金水道”,以及内河水系的作用,制约了港口对内、对外的辐射范围,不利吸引更多的货源。
(2)专业物流服务和港口配套服务
目前上海的物流企业,许多是从事传统物流业务的企业,只能提供有限的仓储、运输功能服务,物流企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十分严重。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规模、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水平等方面都不能适应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专业性和专注领域,没有自己擅长的服务领域、专门的行业物流还缺少专业的物流公司来运作,无序竞争的现象较普遍。现代港口物流服务的综合性特征日益显著,能够提供集成服务和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物流企业还比较少,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港口物流的效率。
2010年上海港实现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两个全球第一,但其综合发展水平仍排在新加坡港之后,其在综合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需要继续进步。目前上海港仍以追求箱源集聚和吞吐量规模为主要目标,在港口物流和高层次航运服务业方面的辐射能力比较有限。在港口物流领域,上海港还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盈利能力还不强,基本上是依托量的增长来实现收益的增加。港口受体制的制约,各种服务还没有实现无缝衔接,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无法发挥先进信息系统综合服务的功能。
(3)港口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流管理政出多门,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委等10多个职能部门同时管理物流,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港口、海事、海洋、口岸、临港开发区、保税区等各个部门之间在体制与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隔阂,管理成本过高,会相应转嫁给港口物流企业;在物流发展协调机制的建立、重点物流企业的确定和政策支撑、市场运行和秩序规范等方面还没有具体完善的配套措施;在财税管理中物
流业还不是统一行业,尚未形成合理系统的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操作规范。
3.上海发展港口物流的机遇(O)
(1)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中国经济发展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各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经济在危机后依旧低迷;而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和贸易渠道方面受到重大损失后,经济很快复苏,特别是“金砖四国”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东移趋势明显,全球经济增长的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竞争能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并将从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向资本大国迈进,在全球经济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形势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到2020年,我国港口吞吐量将达到95亿吨,而截至2010年,我国现有的港口吞吐能力仅为50.5亿吨,特别是大宗物资的吞吐能力不足。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和物流网络的整合,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物流向港口集聚的能量也在增加,对上海港口物流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2)国际产业转移和贸易格局调整
随着世界制造中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产业转移继续进行,并呈现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的双重趋势,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同时以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海洋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布局调整,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机遇。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全球化的世界贸易格局逐步转向以区域为主导的贸易格局。危机后,各国通过合作来实现经济复苏的意愿增强,这将使得区域性合作进一步深化,东亚地区仍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望在明年基本运行,同时“10+3”也有望成为自贸区,上海处于东亚城市带的枢纽位置,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将带动上海港口物流业的极大发展。
(3)应用技术革命
以IT技术向各行业渗透为基础的“智慧地球”和IT技术与能源系统结合的“智能电网”,将成为继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后的又一个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以此为契机,航运“物联网”应运而生,通过物流和电子商务无缝对接,打破行业间的桎梏,促使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内的广泛应用,同时通过发展集约物流,建立信息化平台,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以实现港口为核心的港航信息一体化。
4.上海发展港口物流的挑战(T)
(1)低碳和绿色经济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绿色发展和绿色复苏的呼声日益高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更趋强烈,“低碳化”有可能成为继“信息化”和“全球化”之后的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将不断增大。现阶段,上海人均能耗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城市,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为香港的数倍,其在节能减排和低碳问题上所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十二五”期间,国家给上海下达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碳排放强度下降19%、污染物排放继续大幅削减”的节能目标。在总能耗结构中,交通能耗总量约占三成比例,加快推进交通节能,实现交通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一种迫切要求。反映在物流方面,上海城市配送体系主要以公路为主,这将成为未来港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
(2)来自国内外其他港口的竞争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主要港口,港口竞争日趋激烈。以东亚为例,东南亚地区已形成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两大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它们都已进入世界航运中心的最高级别;在东北亚,其沿海地区集装箱吞吐量占世界港口总吞吐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日韩都在争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韩国雄心勃勃地要以釜山港和光阳港为中心港,加快推行港口扩建工程,全力建设东北亚物流中心;日本则正在对港口资源优化整合做出新的规划,力图恢复作为亚洲地区关键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从内地来看,“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程启动,苏州对下辖港口群的内部整合,同时南京以下长江段已建、在建、待建的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就有100多个,华北环渤海湾的大连、天津及山东众多港口和广州、深圳等港口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港口通过能力。来自国内外港口的激烈竞争,将会对上海港口产生很大的冲击,对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上海发展港口物流的SWOT分析,我们对上海港口物流的内外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在优势方面,自然和经济条件、政策方面的优势作为一般优势,只能在短期内提高上海港的竞争力;上海港集疏运和航运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短期内不易被其他港口模仿和超越,可以产生持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超过平均水平的经济绩效。对于劣势方面的应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可以进行投资,以获得执行实现其战略所需要的优势;其次则可以修正使命和战略,从而可以利用已经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对于上海港口物流来说,其应认识到自身的劣势,并通过向世界其他有先进港口物流经验的国家和城市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避免陷入竞争劣势。由于机会和威胁两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上海港口物流应合理地利用机会,同时积极应对威胁。
综上所述,上海港口物流应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重点要克服劣势,化解威胁,从而实现港口物流的快速稳步发展,下面是几点针对性的建议:(1)发挥上海港口物流的持续竞争优势,继续致力于优化集疏运和航运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向世界发达港口学习,逐步与国际接轨;(2)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铁路、内陆水运的比例,加快海铁联运、水水联运的发展,提高国际中转中水水中转的比例;(3)培育专业物流龙头企业,创建国际物流品牌,在其周围逐渐培育起一批为其服务的中小企业, 形成高效率产业的区域集群,实现专业物流市场的成长;(4)加快相关物流支持政策的具体落实和配套,积极探索物流行业的统一立法工作,实现物流行业的最终统一管理;(5)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实现与周边港口的协调、互补性发展,实现良性竞争和合作关系;(6)进一步探索保税区的扩大增容,实现由保税港区到自由港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里基.W.格里芬.管理学[M].中国市场出版,2008
[2]周振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2010/2011上海发展报告[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