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宏观经济学题库3简答题

2020-08-28 来源:步旅网
3.为什么通货膨胀会有惯性? Why might inflation be inertial? 答:通货膨胀有惯性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目前所观测到的通货膨胀来修订他们对将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比如,若价格水平正在快速上升,人们会预期价格继续急速上涨。而通货膨胀预期又影响了人们在签订将来的合同时,对价格的设定。即:如果现在的通货膨胀高,那么人们有理由相信将来通货膨胀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因此,在各种合同中都把价格相应提高。这样,表现出来的是物价水平持续上升。

4.解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别。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emand-pull inflation and cost-push inflation. 答:(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它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总产量达到一定产量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在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时,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或者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前者因为工会的力量导致非市场化的工资,后者因为垄断导致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

②对经济的影响效果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的膨胀产生的,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因此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高的产出水平。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造成,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左移,在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低的产出水平,即出现滞胀。

5.在什么情况下降低通货膨胀而不引起衰退是可能的?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might it be possible to reduce inflation without causing a recession?

答:假如可以不花成本地降低通货膨胀预期,则降低通货膨胀而不引起衰退也是可能的。具体分析如下:

菲利普斯曲线将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失业与自然率的背离(周期性失业)uu和供给冲击三者联系起来,(uu)。可以看出,降低通货膨胀的一个办法就是制造经济衰退,提高失业率到自然失业率以上;另一个办法就是降低通货膨胀预期。

根据理性预期的观点,人们最好地使用他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预期。所以,要降低通货膨胀预期,首先要在人们形成预期之前声称要降低通货膨胀(比如,在人们形成工资协议和价格合同之前),其次是那些订立工资或价格协议的人要相信这个声明将会被执行。如果两个要求都得到满足,则预期通货膨胀就会不花成本地马上下降,这反过来又降低了实际的通货膨胀率。

1.考虑黏性工资模型中的下列变动。

a.假设劳动合约规定名义工资完全根据通货膨胀指数化。这就是说,名义工资要调整到能完全补偿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完全指数化如何改变这个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

b.现在假定指数化只是部分的。就是说,CPI每提高一次,名义工资就增加,但增加

enen的百分比较小。部分指数化如何改变这个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

Consider the following changes in the sticky-wage model.

a.Suppose that labor contracts specify that the nominal wage be fully indexed for inflation. That is, the nominal wage is to be adjusted to fully compensate for changes i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How does full indexation alter 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 in this model?

b.Suppose now that indexation is only partial.

That is, for every increase in the CPI, the nominal wage rises, but by a smaller percentage. How does partial indexation alter 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 in this model?

答:在黏性工资模型中,假定工资不能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动而迅速调整。这导致了一条

e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YY(PP)。

a.完全指数化使总供给曲线由向上倾斜变为一条垂直线。分析如下:在简单黏性工资模型中,名义工资W等于期望的实际工资ω与价格水平Pe的乘积,WP。但是,完全指数化使名义工资完全取决于实际价格水平。也就是说,合同确定了实际工资ω,名义工资完全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调整,结果,WP或W/P。这意味着没有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化不会对实际工资造成影响,因此,不会影响劳动力使用的数量和产出量。此时,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YY。

b.部分指数化使总供给曲线比没有指数化时更陡峭。分析如下:在简单黏性工资模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变,没有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增加就会降低实际工资W/P。在部分指数化条件下,价格水平升高会导致名义工资也升高。既然指数化只是一部分,名义工资上升赶不上价格水平上升,所以实际工资总的来说还是下降了。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导致公司使用更多的劳动,从而产出增加。但是,实际工资下降不如没有指数化时那样多,所以产出增加也是有限的。实际上,部分指数化使总供给等式中参数α变小。也就是说,产出波动对价格水平变化的反应变小了。

2.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是怎样相关的?

How is the Phillips curve related to aggregate supply?

答:(1)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总供给曲线是描述物价水平和产出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联系分析如下: ①在短期,产出的供给取决于产出的自然率和预期的价格水平以及实际的价格水平之间

e的差异。这种关系可以用总供给函数来表示:YY(PP)。

e菲利普斯曲线是另外一种表达总供给的方法。它提供了一个表示短期总供给曲线所隐含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它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三种力量:预期的通货

en膨胀率、失业与自然率的背离(周期性失业)uu和供给冲击,即:

e(uun)。

两个等式用不同的方法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实际经济活动和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

②从总供给曲线的表达式可以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

ee总供给曲线:YY(PP),进一步可写成:PP(1/)(YY)

e两边减去上一年的物价水平P-1,得到:PP1(PP1)(1/)(YY)

因此,总供给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是相关的,它们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1.在卡甘模型中,如果人们预期货币供给按某种不变的比率增加(从而

Emt+s=mt+s),那么,A9式可以暗示ptmt。

a.解释这个结果。

b.货币增长率不变,当货币供给mt改变时,物价水平pt会发生什么变动? c.现期货币供给mt保持不变,当货币增长率变动时,物价水平pt会发生什么变动? d.如果中央银行将要降低货币增长率,单项保持物价水平pt不变,应该对mt做些什么?你能看出在执行这种政策时会产生什么实际问题吗?

e.在货币需求不取决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因此γ=0)的特殊情况下,你此前的回答会如何改变?

In the Cagan model, if the money supply is expected to grow at some constant rate

(so that Emt+s=mt+s), then Equation A9 can be shown to imply that ptmt.

a.Interpret this result.

b.What happens to the price level pt when the money supply mt changes, holding the money growth rate  constant?

c.What happens to the price level pt when the money growth rate  changes, holding the current money supply mt constant?

d.If a central bank is about to reduce the rate of money growth

 but wants to hold

the price level pt constant, what should it do with mt? Can you see any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might arise in following such a policy?

e.How do your previous answers change in the special case where money demand does not depend on the expected rate of inflation (so thatγ=0)?

答:货币供给按照某种不变的比率增长,由题已知,卡甘模型暗示着,ptmt。 a.将式子改写为:mtpt。这就是说实际余额取决于货币供给增长速度。随着货币增长速度的提高,实际货币余额下降。更快的货币增长意味着更快的通货膨胀,从而降低了人们持有货币的意愿。

b.如果货币增长率保持不变,货币供给水平mt的变化会引起物价水平pt发生一对一的变动。

c.如果现期货币供给mt保持不变,当货币增长率变动时,会使价格水平pt发生同方向的变动。

d.如果中央银行将要降低货币增长率,价格水平则会立即下降。此时若要保持物价

水平pt不变,中央银行可以增加现期的货币供给水平mt。执行这种政策时可能遇到的一个实际的问题是:私人部门可能不会相信当前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降低未来货币增长率的一个信号。

e.若货币需求不取决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则只有当货币供给自身发生变化时物价水平才会变动。就是说,货币增长速度对价格水平没有影响。在(d)部分中,中央银行只要简单地保持当前货币供给mt不变就可以保持当前的物价水平pt稳定。

7.阿贝只消费苹果。在第一年,红苹果每个1美元,青苹果每个2美元,阿贝买10个红苹果。在第二年,红苹果每个2美元,青苹果每个1美元,阿贝购买10个青苹果。

a.计算每年苹果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假设第一年是基年,消费者的篮子固定在基年。

从第1年到第2年,你计算的指数如何变动?

b.计算阿贝每年对苹果的名义支出。从第一年到第二年,这种名义支出有什么变动? c.把第一年作为基年,计算阿贝每年对苹果的实际支出。从第一年到第二年,这种实

际支出有什么变动?

d.把隐含的物价平减指数定义为名义支出除以实际支出,计算每年的平减指数。从第

一年到第二年,平减指数有什么变动?

e.假设阿贝吃红苹果或青苹果同样快乐。阿贝的真实生活费用增加了多少?比较这一答案和你对(a)与(b)的答案。这个例子告诉了你关于拉斯派尔和帕氏物价指数的什么?

Abby consumes only apples. In year 1, red apples cost $1 each, green apples cost $2 each, and Abby buys 10 red apples. In year 2, red apples cost $2, green apples cost $1, and Abby buys 10 green apples.

a.Compute a consumer price index for apples for each year. Assume that year 1 is the base year in which the consumer basket is fixed. How does your index change from year 1 to year 2?

b.Compute Abby’s nominal spending on apples in each year. How does it change from year 1 to year 2?

c.Using year 1 as the base year, compute Abby’s real spending on apples in each year. How does it change from year 1 to year 2?

d.Defining the implicit price deflator as nominal spending divided by real spending, compute the deflator for each year. How does the deflator change from year 1 to year 2?

e.Suppose that Abby is equally happy eating red or green apples. How much has the true cost of living increased for Abby? Compare this answer to your answers to parts (a) and (d). What does this example tell you about Laspeyres and Paasche price indexes?

答:a.假设第一年是基年,则第一年的CPI=1。第二年的CPI=(2×10+1×0)÷(1×10+2×0)=2。所以,根据CPI,价格上涨了一倍。

b.第一年对苹果的名义支出:1×10=10美元 第二年对苹果的名义支出:1×10=10美元 因此,两年的名义支出没有变动。

c.实际支出是以基期价格计算的每年产出的总价值。第一年是基年,阿贝的实际支出等于她的名义支出,为10美元。在第二年,阿贝的实际支出=10×2=20。因此,阿贝的实际支出从10美元上升为20美元。

d.第二年的物价平减指数=名义支出÷实际支出=10÷20=05,物价平减指数显示价格降低了一半。

e.如果阿贝认为红苹果和青苹果同样快乐,阿贝的生活支出与获得的福利水平在前后两年都没有发生改变。然而根据CPI,生活成本上涨了一倍,这是因为,CPI只考虑了红苹果的价格上涨了一倍,而忽略了由于基年没有消费的青苹果的价格降低。与CPI相比,用物价平减指数衡量的生活成本少了一半。因此,拉氏指数的CPI夸大了生活成本的增长,而属于帕氏指数的物价平减指数低估了物价水平。

2.消费者物价指数衡量什么?

What does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measure?

答: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衡量经济系统中消费品的一般物价水平。消费者物价指数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用公式来表示为:

CPI=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消费者物价指数有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之分,区分这两个指数的关键是所确定的一篮子物品是否可变。拉氏指数是用一篮子固定产品计算的物价指数,倾向于高估生活费用的上升;帕氏指数是用一篮子可变产品计算的物价指数,倾向于低估生活费用的增加。

1.请列出举5种通货膨胀的成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研) 答: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条件下,通货膨胀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即没有实际成本,除了以下两个因素:

(1)“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上升,名义利率上升,从而持有现金的利息损失增加,现今持有成本乃上升。相应的,对现金的需求下降,个人手持现金将减少,从而出门到银行去把现金换成生息资产的次数增加。去银行的次数多了,鞋底也就磨得更勤,有此带来的成本被称为“皮鞋成本”。

(2)“菜单成本”。由于通货膨胀与价格稳定正相反,人们不得不投入时间、精力、实际资源于产品加价和改变对电话、自动售货机和收银机的付款这样的事实,由此带来的成本成为“菜单成本”。

不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对实际经济及产生影响:

(3)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4)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5)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恶性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在物价飞涨时,产品销售收入往往不足以补进必要的原材料;同时,地区之间上涨幅度极不均衡也是必然现象,这就会造成原有商路的破坏,流通秩序的紊乱;迅速上涨的物价,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下降,如果利息率的调整难以弥补由物价上涨所造成的货币债权损失,正常信用关系也会极度萎缩。恶性通货膨胀只是投机盛行的温床,而投机则是经济的严重腐蚀剂。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危及货币流通本身:纸币流通制度不能维持;金银贵金属会重新成为流通、

支付的手段;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会迅速向经济的实物化倒退。

2.高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区别是什么?(上海理工大学2004研)

答:通货膨胀是一个普遍现象,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物价持续地上涨的现象。而高价格是一种商品的个别现象。

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定数量的商品购买所需支付的货币数量的多少,或一定数量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多少的指标。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它衡量的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因而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反映价格水平变动幅度大小的指标。

3.西方经济学中哪些失业是可以消除的?哪些失业是无法消除的?为什么?(北师大2001研)

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对于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构成的自然失业,只能降低其失业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因为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如工作岗位、工作单位、家庭地址等等的不断变化)及信息不完备性(一些工作岗位需要人,一些人要寻求工作,但互相不通信息),在这两个条件约束下,劳动力流动需要一个过程,因而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结构性失业产生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这种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必然会发生的,从衰落行业中游离出来的劳动者一时适应不了新兴行业的就业要求时,结构性失业必然要发生。因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无法消除的。另一些失业,如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有效需求不意引起的。对于这种失业,按凯恩斯主义者的看法,可通过国家的积极干预经济,设法刺激有效需求,是可以消除的。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何在?(对外经贸大学2004研) 答:(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的持续上涨过程。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①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不是单个商品的上涨;

②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过程,而不是物价水平的一次上涨过程; ③通货膨胀涉及到价值判断,即物价上涨多高可以定性为通货膨胀。 (2)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通低迷。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表现方式不同

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的持续上涨,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的持续下降。 ②经济环境不同

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经济繁荣阶段,当经济出现过热时则出现经济过热,此时表现为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断高涨;通货紧缩一般发生在经济萧条阶段,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物价持续低迷。

③产生原因不同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其原因虽然可能是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或结构性原因,但根本原因都是货币供给量的大量增加;通货紧缩不能简单地归于货币供应量,在很大程度

上,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而不是货币现象。

④治理方法不同

治理通货膨胀一般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治理通货紧缩一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通货膨胀的基本类型。(社科院2001研) 答:(1)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其衡量指标有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GNP折算指数(GNP deflator)。

(2)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分,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a.爬行式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缓慢持续地上升,其上升幅度不超过3%。这种通货膨胀程度最轻,一般认为它不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人们对未来货币的购买力还有足够的信心。

b.步行式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明显持续上升,其上升幅度介于4%~9%之间。该通货膨胀使人能感觉得到,并产生通货膨胀还将持续的心理预期。

c.奔腾式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急速上涨,其上升幅度在10%以上即达两位数,且短期内物价上涨速度有可能加快,甚至会出现三位数的情况。该种通货膨胀属于严重或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人们对货币失去信任,产生恐慌心理,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良后果。

d.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失去控制加速直线上升,其上涨幅度超过3位数。该种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它会导致货币制度瓦解,资源配置恶化,整个国民经济趋于崩溃。

②按市场机制的作用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公开型通货膨胀,也称开放型通货膨胀。它是指在市场经济和自由价格制度下一般物价水平公开上升,持续上涨。物价水平和上升幅度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货膨胀率就是物价上涨率。

b.隐蔽型通货膨胀,也称抑制型通货膨胀。它是指在计划经济和价格管理下,通货膨胀不表现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上。表面看,物价稳定,货币也稳定,但实际上商品短缺,强制储蓄,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是隐蔽性的物价上涨。

③按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预期型通货膨胀。它是指货币当局有意识地公开宣布货币的增长率,使经济主体据此预测未来通货膨胀趋势,或各经济主体自行推测未来通货膨胀趋势,从而相机抉择,保护自身利益免遭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一般认为,如果通货膨胀的预期现象普遍存在,那么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通货膨胀也会因经济主体预期而采取的行动得以持续,甚至加剧。

b.非预期性通货膨胀。它是指货币当局采取隐蔽形式增加货币供应,使经济主体难以估计当前通货膨胀态势,预期未来通货膨胀趋势,不产生“货币幻觉”。一般认为,如果发生非预期型的通货膨胀,经济主体由于在货币需求上不产生“货币幻觉”,就是提高名义现金持有量,保持实际现金持有量不变,结果会有效遏制物价上涨。

④按通货膨胀的成因来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它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支出)的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的增长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第一推动力直接来源于货币因素,来源于货币的过量发行。这种货币的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它是指由于上游产品成本和工资率的过度上升引起的通货膨

胀。应当注意,并不是说任何工资率的上升都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工资率的上升会引起通货膨胀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只有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通货膨胀才会发生。

c.结构型通货膨胀。它是指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者导致部分供求关系的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由于结构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其传导机制是:价格刚性机制和价格攀比机制。

d.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在实现经济生活中,纯粹定义上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通货膨胀等都不可能持续地进行,最终演化为复杂的混合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从其运动特征看,有“螺旋型”和“直线型”两种。

6.消费者价格指数及其缺陷。(浙江大学2004研)

答:消费价格指数(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报告期消费物价指数基期消费物价指数 通货膨胀率基期消费物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由于许多原因,CPI倾向于高估通货膨胀,这是因为:

(1)替代效用。由于CPI衡量固定的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所以,它没有反映消费者用相对价格下降的物品进行替代的能力。因此,当相对价格变动时,真实生活费用的增加比CPI慢。

(2)新物品的进入。当一种新物品进入市场时,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因为消费者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物品。实际上,新产品的引进提高了货币的实际价值。但这种货币购买力的提高并没有表现在CPI的下降上。

(3)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化。当一个企业改变自己出售的产品质量时,物品价格的变化根本没有反映出生活费用的变化。许多质量变化,如舒适或安全程度很难衡量。如果无法衡量的质量改进是普遍的,那么,可衡量的CPI就比应该衡量的要快。

7.利用动态的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解释滞胀。(电子科技大学2004博) 答:(1)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把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总需求是指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或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的支出的总和,分为4个组成部分: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1)、政府需求(G)以及净出口(X-M)。总需求曲线是表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总需求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价格水平与总需求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总供给是指经济中能用于满足总需求的产品与劳务的总供给量。总供给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与劳务和进口的物品与劳务。总供给曲线是表明一个经济的价格水平与总产量(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它描述了与每一既定的价格水平相对应,所有厂商愿意供给的产量的总和。短期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利用动态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解释滞胀。

如图8.1,AS0和AD分别表示经济社会原来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二者交点E0决定了均衡的收入和价格分别为L0和Y0。假定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情况可用图来表示。此时产出Yl低于原来Y0的水平,价格P1高于原来P0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图8.1 对滞胀的分析

8.价格上升往往和总需求充足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希望看到温和通货膨胀的原因。但总需求曲线又告诉我们,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导致总需求量的减少。上述说法有没有问题?你怎样解释?(武汉大学2004研)

答:上述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总需求曲线显示,一般物价水平和总需求量的变动是反方向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会导致总需求量的减少。在分析这种现象时,我们要考虑总需求曲线的一些前提,总需求曲线是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得出的,但总需求模型没有涉及价格变化的速度,模型只是涉及到比较静态分析。在比较静态分析的情况下,总需求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程反方向。

我们希望看到温和的通货膨胀是从动态角度分析总需求。动态的总需求曲线表达的是,通货膨胀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根据动态总需求公式:yy1A(m),可以看出,动态总需求函数是上一期收入、自发支出、货币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函数。在其他变量固定时,总需求和通货膨胀率成反向关系,但如果货币增长率适当增加,则总需求曲线向外移动,通货膨胀率和总需求都增加,此时我们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和通货膨胀率具有正向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通货膨胀率和总需求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论述结果不一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上升则总需求下降,但由于通货膨胀率往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所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和通货膨胀率的同步上升,但这种上升只是一种关联关系,而不是一种因果关系。因此题干的两种表述都没有问题。

9.试从供给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华中科技2004研) 答:从供给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成本推动,成本推动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原有的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来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

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10.简要分析成本推进的通胀的形成机制。(华东师大2004研) 答: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

(1)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2)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就像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是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一样,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3)在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包括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在内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如图8.2所示。

图8.2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图中,总需求是既定的,不发生变动,变动只出现在供给方面。当总供给曲线为AS1时,这一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1决定的总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而移到AS2时,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2决定的总产量为y2,价格为P2。这时,总产量比以前下降,而价格水平比以前上涨。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进一步提高而移动到AS3时,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3决定的总产量为y3,价格水平为P3。这时的总产量进一步下降,而价格水平进一步上涨。

11.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Inflation is everywhere and always a

monetary phenomenon.”)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上海大学1998研)

答: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对于通货膨胀的定性和衡量,是一个主观判断的问题,因此通货膨胀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一般情况下,物价不是上涨就是下降,但并不是任何的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任何的物价下跌都是通货紧缩,在一定范围内的物价波动是正常的,从这个角度讲,弗里德曼所说的“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不准确,但如果将其理解为“物价波动无处不在”倒可以。

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实际上说的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作为货币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始终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唯一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而根据自然率假说,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y与M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V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数量M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常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虽然和货币供应量有密切关系,但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货币工业量增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经济结构都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所以弗里德曼的观点并不全面。

12.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紧缩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上海大学2000研) 答:(1)通货紧缩是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使总需求下降,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于是物价下降。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通低迷。同时,通货紧缩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即认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2)在通货紧缩阶段,失业率较高,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失业后备军的存在,企业由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就会压低在职工人的工资,而且就业量的下降,会使企业的利润大大降低,所以企业会更坚决地拒绝工人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工会组织也会比较谨慎,因工人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较少,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愿望不强烈,这样决定的货币工资率就比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比较低。

根据图8.3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通货紧缩阶段,物价水平为P0,此时有较高的失业率U0。由于失业率较高,劳动市场整体上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劳动工资率下降并且存在一部分非自愿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降低。从而影响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又会影响投资需求,从而进一步影响产出水平。所以从菲利普斯曲线看,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通货紧缩阶段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是收入降低→需求不足→产出降低→收入降低的恶性循环。

P

P0 0 U0 U 图8.3 菲利普斯曲线

13.通货膨胀一定会使家庭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么?(上海大学2001研) 答:通货膨胀不一定会使家庭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分析如下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从通货膨胀的效应看,在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会降低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从而降低购买力。但如果居民的负债大于其资产,居民则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好处,因为通货膨胀对债务人有利而对债权人不利,此时反而增加了家庭购买力。另外通货膨胀在短期中可能能促进产出水平提高,从而增加居民的名义收入,只要名义收入上升比例大于通货膨胀率,则家庭实际购买力将上升。

14.什么是理性预期?通胀对于公司经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如果预期通胀率低于实际通胀率的话,对于借贷双方和劳资双方的权益有什么影响?(北航2004研)

答:(1)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它的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市场出清和自然率),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2)通货膨胀对公司经营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方面。通货膨胀导致价格信号扭曲,不利于经济活动,尤其是发生非均衡的高通货膨胀时,各种商品及劳务的相对价格或总体价格都会发生变化,使公司无法根据价格提供的信号来进行经济决策,造成经济活动的低效率,同时通货膨胀造成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使经济中的交易费用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

(3)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时,对于借贷双方来说,会出现财富再分配效应,即对债务人有利,对债券人不利;而对于劳资双方来说,在签订工作合同时,资方

根据预期通货膨胀率给予工资,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所以劳方获得的实际工资降低,对资方有利,对劳方不利。

15.通货膨胀是怎样形成的?对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武汉大学2002研)

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需求拉上、成本推进、混合性以及结构性等因素。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原因,它是指商品市场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水平,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过多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被称为实际因素,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增加等因素都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被称为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使总产出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也不会再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原有的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来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三种。

(3)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拉上或总供给推进,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4)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经济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攀比等引起的通货膨胀。

通常,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1.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答: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三类原因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在商品市场上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如果经济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就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因素称为实际因素,诸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

水平的增加都会使得产品市场上IS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是所谓的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水平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完全就业水平的总供给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还会使产量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就不能再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体现在工资水平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涨价;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厂商为追逐垄断利润而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工人如果要求提高实际工资,厂商能够雇佣的工人就会减少,其产量就随之减少,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价格水平上升。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在短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减少经济的产出水平。

(3)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的结构因素或这些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西方学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2.简述费雪效应。 答:费雪效应指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所阐述的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用费雪方程式表示为:i=r+π(其中i代表名义利率,r代表实际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货膨胀率上升1%引起名义利率上升1%。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称为费雪效应。

费雪认为,实际利率是买卖双方都没有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时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它包括实际利率和对价格上涨的预期两个部分。当人们预期价格上涨时,市场利率就会因为包括了通货膨胀预期而高于实际利率,只有金融资产的名义利率高到能够抵消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才会愿意购买和持有它。从国际范围来看,费雪效应体现了通货膨胀对汇率变化的作用,是购买力平价等汇率理论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国际间的通货膨胀率不同,国际间的名义利率就有差异,引起套利交易,套利则会把国际间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拉平,使汇率趋于稳定。如果人们预期一个国家的货币将要贬值,这个国家要想阻止资本外逃和吸引外资,就必须提高名义利率,其提高的幅度应足以抵消汇率下跌造成的投资的损失,投资者才愿意购买并持有这个国家的金融资产。费雪效应使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动等于两个国家的名义利率之差。

3.作图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答: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图9-1常被用来说明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图9—1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图中,横轴y表示总产量(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AS起初呈水平状。这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在图9-1中,产量从零增加到y1,价格水平始终稳定。总需求曲线AD1,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1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1,总产量水平为y1。当总产量达到y1以后,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图中总需求曲线AD继续提高时,总供给曲线AS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总需求曲线AD2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2,总产量为y2。当总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的产量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图中总需求曲线AD3同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3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3,总产量水平为yf。价格水平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作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例如,图中总需求曲线AD3提高到AD4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yf,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P3上涨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是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

4.什么是混合型通货膨胀?

答:混合型通货膨胀指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共同作用而带来的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过程。这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行需求干预治理的结果。当发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假定社会总需求不变,工资和物价会螺旋上升,失业增加,产量下降。政府此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失业和产量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物价会进一步上升,从而形成所谓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如图9-2所示。

图9-2 混合型通货膨胀

假定最初由于生产领域的原因导致总成本上升,供给曲线AS由AS0向左上方移到

AS1,AS1与最初的需求曲线AD0交于e1点,价格水平由P0上升到P1,为了遏制实际产出

的减少和防止出现高的失业率,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和刺激需求的措施,需求曲线由AD0上升到AD,这样使原来由成本推动的价格上升,进一步得到需求拉上的支持,AD1与AS1相交于e2点,P1上升到P2,需求扩张拉动的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引起成本上升,供给曲线由AS1移到AS2与AD1相交于e3,此时价格水平为P3。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就表现出一种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互推动的机制,AS与AD分别向左上方和右上方移动,价格则沿着均衡点的轨迹e0→e1→e2→e3→e4……所确定的水平P0到P1、P2、P3、P4……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答:(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他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因此,通货膨胀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的。但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的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 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最后,补充两点:一是由于居民户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不动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二是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税收中拿点收入给其他人。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实际上,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是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下面考虑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

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又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产出和就业的下降。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既定的总需求只能是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一、二两种情况只是在短期内有效,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储蓄和投资都会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逐渐丧失。生产收缩。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会导致许多经济行为无法实现,市场经济机制也无法再正常运行,会产生大规模的经济混乱。

6.简述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 答:(1)货币学派引进预期因素来说明菲利普斯曲线,使用的是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这样,工人实际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增加,于是,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如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的,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减少失业会是有效的。但在长期中,工人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整自己的预期,从而要求增加名义工资,而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变成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货币学派认为,以通货膨胀作为代价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减少失业,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性。

(2)合理预期学派的观点:运用合理预期,指出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预期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减少失业,降低失业率。因此,在任何时期,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从自然失业率水平出发的垂直线。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西方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大量资料分析中可看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呈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并看不出规律性相关。

10.怎样理解通货膨胀周期的四个阶段? 答:通货膨胀周期的全过程是与经济周期相伴随而生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更迭的过程。如图所示:

(1)第一阶段源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缺口。原来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实际国民收入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Y0。假设货币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右上方移动到AD1,结果,总产出从Y0增加到Y1,物价水平上涨从P0移动到P1,接着由于工资和物价上涨,供给曲线从AS0向左上方移动到AS1。当货币供给量适应性地增加,总供给曲线从AD1向右上方移动到AD2,物价再向上涨到P2。这就是需求和预期两种因素相互推进形成通货膨胀。

(2)第二阶段消除通货膨胀的缺口。当物价水平从P0上涨到P1以后,货币当局为了遏止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停止增加(AD2保持不变),但需求因素与预期因素使得总供给曲线AS1继续上左上方移动,在这一过程中物价继续上涨伴随着Y的逐渐减缩,直到AS2与AD2相交于E3,物价上涨到P3,实际国民收入恢复到出现通货膨胀以前的Y0的均衡条件MV(AD2)=P2Y1=P3Y0。这时,劳动市场需求过多引起工资上涨完全消除。但是,经济并不会就此稳定下来,原因是预期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导致总供给曲线AS2继续上移到AS3。

(3)第三阶段“滞胀”阶段。通货膨胀周期转入第三阶段,即“滞胀”阶段,关键在于当物价水平年复一年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成为日常生活的正常现象以后,虽然货币紧缩政策导致社会经济已处于短期均衡点E3 (Y0,P3),人们预期物价仍将一如既往上涨,就是说,预期通货膨胀的惯性导致总供给曲线AS,向左上移动。从E3 (Y0,P3)点到E4(Y4,P4)点,就是“滞胀”状态:物价水平从P3上涨到P4伴随着实际国民收入从Y0减缩到Y4 (MV(AD2)= P3Y0=P4Y4)。

图9-3 (4)第四阶段经济复苏阶段。社会经济从经济衰退或萧条阶段转入复苏阶段。E4(Y4,P4)点表示“滞胀”阶段的结束。这时大量失业迫使工资下降,同时随着经济衰退的深化和货币紧缩政策持续下去,预期因素反转向有利方向。在这一场合,假如货币供给量继续保持不变(AD2保持不变),随着工资和物价下降,就业和生产逐步增长,一直到物价水平降到P3,国民经济重新恢复到充分就业为止。

11.分析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在短期和长期内有何不同的影响。 答:名义利率是指因贷款所产生的以货币支付来衡量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以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贷款的报酬或成本。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它们一起上升,这种关系称为费希尔关系。它是以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的名字命名的。通货膨胀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之间大致存在这样的关系: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费希尔认为在经济的长期均衡中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一个固定的水平,它取决于经济中的一些实物因素,主要是资本生产率。这样,在长期,实际利率近似一个恒定水平,人们按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不断调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水平又随着通货膨胀率的调整而变化。

在短期,名义利率不能对通货膨胀作完全调整,且国家很可能在制度上不允许对银行存款支付高利息。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12.简述高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区别。 答:把一定时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交易量相乘后相加,可得到某一时期的价格总

额。选一个时期为基期,购买同等量商品的本期价格总额除以基期价格总额就得到本期的一个价格指数,这个价格指数反映了本期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因此,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定数量的商品购买所需支付的货币数量的多少,或一定数量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多少的指标。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它衡量的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反映价格水平变动幅度大小的指标。

13.简述通货膨胀的就业和产量效应。

答: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会对就业和产量产生正效应,即通货膨胀使就业增加,产量增加。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效应大,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效应小,甚至没有。如果经济中出现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由于货币工资以合同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其变动就滞后于通货膨胀,结果会使得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导致厂商增加工人的投入量,从而提高产出量。这样,通货膨胀对就业和产出产生正效应。相反,如果经济中出现预料的通货膨胀,则工人会要求按通货膨胀上升的幅度提高工资,结果实际工资下降很少或保持不变,从而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很小。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资本积累,从而对经济增长也产生影响。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存在货币工资调整的滞后,因而使得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朝着有利于以利润为收入者的方向发展,而以利润为收入者一般具有高于以工资为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因此,有利于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尽管通货膨胀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但这也是有代价的。代价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价格的变动对资源配置带来扭曲;二是增加了人们经济行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经济学家不主张利用通货膨胀来促进产量、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

14.假如货币供给量不变,通货膨胀能长久持续下去吗?

答: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货币市场均衡时,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的关系推导出来。即在货币市场均衡时,价格水平=名义货币供给量

实际货币供给量 这是通货膨胀经济学的基本公式,它说明只有名义货币流通量相对于实际货币需求有所增加时,价格水平才会提高。这样,在实际货币需求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就不会长久持续下去。

另一方面,如果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但实际货币需求变化了,也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下波动。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第一个因素是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实际国民收入增长会增加实际货币需求,从而降低价格水平。第二个因素是利率水平,它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水平越高,人们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就越少。

15.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与反通货膨胀的关系如何? 答:(1)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

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目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过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遍低迷。同时,通货紧缩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当然,并非所有的物价水平下跌都是通货紧缩,以下两种价格下跌不构成通货紧缩:一是由于生产效率和竞争成本优势,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流通成本更低,致使产品价格趋于下降。加上更多的企业将生产程序转入低工资成本的国家,消费者对产品支付的价格更低;二是尽管产品的价格与从前一样,但是企业通过增加产品数量并提高产品质量,相对价格有所下降。这也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只有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才称为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和反通货膨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两者都是物价涨幅出现下降。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平不同,通货紧缩时期的物价增幅下降到零以下,即物价负增长;而在反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物价增幅则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远大于零)。二是出发点不同,反通货膨胀是在物价上升过快的情况下,采取相应政策降低物价增幅;而通货紧缩则是非政策主导型的物价下跌,往往是由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生成的。三是程度不同,通货紧缩时,价格变化可能是剧烈的;而反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价格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下降。

1.在一国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该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特征如何?为 什么?(人大2004研)

答:在一国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情况下,该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减小,分析如下: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达即为

MPCdcdy。在消费曲线图中,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

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在一国发生严重通货紧缩情况下,居民的名义货币收入没变,但实际货币收入却因为物价的下跌而升高。所以相当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上升了,根据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收入的增加会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

2.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可能会产生哪些成本?(武汉大学2004研)

答:首先,在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条件下,通货膨胀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即没有实际成本,但存在以下两种成本:

(1)“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上升,名义利率上升,从而持有现金的利息损失增加,现金持有成本会上升。相应的,对现金的需求下降,个人手持现金将减少,从而出门到银行去把现金换成生息资产的次数增加。去银行的次数多了,鞋底也就磨得更勤,有此带来的成本被称为“皮鞋成本”。

(2)“菜单成本”。由于通货膨胀与价格稳定正相反,人们不得不投入时间、精力、实际资源于产品加价和改变对电话、自动售货机和收银机的付款这样的事实,由此带来的成本称为“菜单成本”。

其次,不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通货膨胀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

纳税等级。此外,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3)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恶性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在物价飞涨时,产品销售收入往往不足以补进必要的原材料;同时,地区之间上涨幅度极不均衡也是必然现象,这就会造成原有商路的破坏,流通秩序的紊乱;迅速上涨的物价,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下降,如果利息率的调整难以弥补由物价上涨所造成的货币债权损失,正常信用关系也会极度萎缩。恶性通货膨胀只是投机盛行的温床,而投机则是经济的严重腐蚀剂。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危及货币流通本身:纸币流通制度不能维持;金银贵金属会重新成为流通、支付的手段;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会迅速向经济的实物化倒退。

3.简要解释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的区别。(西安交通大学2005研)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状不同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是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关于短期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会存在交替关系的原因,货币主义者认为,如果工资契约是在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订立的,那么,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因而厂商愿意扩大产量,增加就业。当工人们发现实际工资下降时,他们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但货币工资的增长总是滞后于物价上涨。

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一旦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上移,工人会要求足以补偿物价上涨的更高的名义工资,而雇主则不愿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提供就业,最终,失业率又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无论政府如何继续采取膨胀政策,工人预期的调整必然带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进一步上移,结果长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弗里德曼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因此,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这实际上就是货币中性论的观点。

(2)政策含义不同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因此,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线表明,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不断右移,不但会形成垂直的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甚至可能形成向右上倾斜的正相关曲线。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为3%,而人们预期为5%,并以这一预期要求提高工资,则企业就不但会把雇工减到原先水平,甚至低于原先水平。这样就会产生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的“滞胀”局面。

5.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收缩(Disinflation)、通货紧缩(Deflation)和滞胀(Stagflation),这几个概念有何区别?(电子科技大学2004研;武大2001研)

答:(1)通货膨胀的含义参见概念题第1题。 (以下删除)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收缩,又称 “反通货膨胀”,指消除或减少通货膨胀的过程。 (以下部分删除)在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上升;........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下降;若总供求大体平衡,则物价将大体稳定。在经济学中,持续的物价下跌即是指通货收缩。

通货紧缩,含义参见简答题第11题。(以下部分删除)是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使总需求下降,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于是物价下降。

滞胀,含义参见概念题第24题。 (以下部分删除)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向发生。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通货膨胀是一般价格水平在某一时期的持续上涨。通货收缩指消除或减少通货膨胀的过程。通货紧缩指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下降。当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时,经济即陷入滞胀。

6.通货膨胀是怎样形成的?对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武大2002研)

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需求拉上、成本推进、混合性以及结构性等因素。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原因,它是指商品市场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水平,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过多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被称为实际因素,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增加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被称为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之前,总需求

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使总产出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也不会再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原有的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来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会使国民收人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三种。

(3)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拉上或总供给推进,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4)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经济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攀比等引起的通货膨胀。

通常,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通货膨胀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8.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人大1999研) 答:参见概念题第10题。 (以下部分删除)指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共同作用而带来的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过程。这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行需求干预治理的结果。当发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假定社会总需求不变,工资和物价会螺旋上升,失业增加,产量下降。政府此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失业和产量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物价会进一步上升,从而形成所谓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如图9-5所示。

图9-5 混合型通货膨胀

假定最初由于生产领域的原因导致总成本上升,供给曲线AS由AS0向左上方移到

AS1,AS1与最初的需求曲线AD0交于e1点,价格水平由P0上升到P1,为了遏制实际产出

的减少和防止出现高的失业率,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和刺激需求的措施,需求曲线由AD0上升到AD,这样使原来由成本推动的价格上升进一步得到需求拉上的支持,AD1与AS1相交于e2点,P1上升到P2,需求扩张拉动的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引起成本上升,供给曲线由

AS1移到AS2,与AD1相交于e3,此时价格水平为P3。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就表现出一

种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互推动的机制,AS与AD分别向左上和右上方移动,价格则沿着均衡点的轨迹e0→e1→e2→e3→e4……所确定的水平P0到P1、P2、P3、P4……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9.写出价格调整方程,并指出其政策含义。(人大2000研)

答:价格调整方程式是一种把短期波动和长期稳定结合起来考虑价格水平如何从某一水平过渡到另一水平的理论模型。价格调整方程由菲力普斯曲线引申出来,用它可考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和价格预期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

 tfYt1Y/Y

Yt1为上年GDP;t为通货膨胀率,式中,tPtPt1/Pt1;Y为潜在的GDP水平;

f是常数。把Yt1Y/Y定义为上一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价格调整方程就意味着本年的

通货膨胀等于上一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乘上一个常数f。进一步,当上年总需求决定的实际产出高于潜在GDP时,本年价格水平就会上升,通货膨胀率为正;当上年总需求决定的实

际产出低于潜在GDP时,本年价格水平就会下降,通货膨胀率为负。

把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加入到价格调整方程式中,可得:

e

e ttfYt1Y/Y

如果通货膨胀率常年稳定,就可用上年的通货膨胀率t1作为t,也就是:

 tt1fYt1Y/Y

e该价格调整方程的含义是:(1)只要使上年总需求决定的实际产出小于潜在GDP,即让经济出现衰退,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2)通货膨胀率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总需求决定的实际GDP与潜在GDP缺口的大小。(3)如果总需求决定的实际产量一直高于潜在GDP,则通货膨胀就会无止境地继续下去,且逐年递增,不断加剧。

11.什么是“通货紧缩”?(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 答:(1)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基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目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过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通低迷。同时,通货紧缩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当然,并非所有的物价水平下跌都是通货紧缩,以下两种价格下跌不构成通货紧缩:一是由于生产效率和竞争成本优势,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流通成本更低,致使产品价格趋于下降。加上更多的企业将生产程序转入低工资成本的国家,消费者对产品支付的价格更低;二是尽管产品的价格与从前一样,但是企业通过增加产品数量并提高产品质量,相对价格有所下降。这也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只有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才称为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的影响:①加剧了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不公平,使消费总量下降。②使资源大量闲置、浪费。③加重债务人负担。④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⑤市场信号失灵,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3)通货紧缩的对策建议:①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流通速度。②防止信贷紧缩。③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④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国内需求。⑤消除体制性退出壁垒。⑥建立高效的产业组织。⑦刺激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⑧扩大政府合理支出,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

12.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对外经贸大学2001研) 答: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

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即认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下图9-6说明。

图9-6 菲利普斯曲线

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U2降到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W2上升到W1。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进一步对此图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13.什么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对外经贸大学2003研) 答:“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含义参见“考点难点归纳”。 (以下部分删除)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就像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是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一样,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在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包括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在内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可以用图9-7来说明。图中,总需求是既定的,不发生变动,变动只出现在供给方面。当总供给曲线为AS1时,这一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1决定的总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而移到AS2时,总供给曲线与总需

求曲线的交点E2决定的总产量为y2,价格为P2。这时,总产量比以前下降,而价格水平比以前上涨。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进一步提高而移动到AS3时,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3决定的总产量为y3,价格水平为P3。这时的总产量进一步下降,而价格水平进一步上涨。

图9-7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14.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上海大学1998研)

答:(1)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2)按照货币主义自然率假说的观点,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y与M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V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数量M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常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15.在发生通货紧缩时,经济是否就会出现停滞或负增长?

答:不一定会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商品的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相对应的同步增长。货币供应不足,出现通货紧缩,货币币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但通货紧缩对消费只起影响作用,决定着消费量的是人们拥有的资本量。人们拥有的资本量得到增加,人们的消费量也将得到增长。如果经济有消费增长,有足够的富余劳动力,就必然有生产供应的增长,也就有经济的增长。货币币值上升只对消费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存在通货紧缩现象时经济同样可以快速增长。

17.如何根据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来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答:菲利普斯曲线表述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反之,通货膨胀率提高。

但菲利普斯曲线没有考虑到预期的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根据适应性预期对这条曲线作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在短期内,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时,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但在长期中人们要根据适应性预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即人们可以根据过去预期的失误来修改对未来的预期。这样,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一致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就不存在这种交替关系,从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

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都不存在。

18.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有何影响? 答:(1)名义利率是指因贷款所产生的以货币支付来衡量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以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贷款的报酬或成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它们一起上升,这种关系称为费希尔关系。它是以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的名字命名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水平之间大致存在这样的关系: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费希尔认为在经济的长期均衡中实际大致维持一个固定的利率水平,它取决于经济中的一些实物因素,主要是资本生产率。这样,在长期,实际利率近似一个恒定水平,人们按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不断调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水平又随着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调整而变化。

在短期,名义利率不能对通货膨胀作完全调整,且国家很可能在制度上不允许银行对银行存款支付高利息,这样实际利率水平就不再恒定。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有时实际利率可能会非常高,如1980年以来的美国的情况;实际利率也可能为负值,如一些发生剧烈通货膨胀的国家。

19.“通缩比通胀的危害性更大”,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1) 通货膨胀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通货紧缩是指货物与服务的货币价格普遍地、持续地下降。

(2)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运作失衡、失调的一种非良性经济现象。两者的区别在于:通货膨胀表现为“供不应求”,通货紧缩表现为“供大于求”。前者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后者是太多的商品追逐太少的货币。

(3)通货紧缩冲击和阻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危害在于:产品销售不旺,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影响企业发展;造成下岗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企业的不景气和失业率上升,必然减少居民家庭收入;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抑制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造成银行坏账增多,利息支付增多,直接影响银行的效益、生存和发展;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大;若解决不力,易产生进一步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必然制约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虽然没有通货膨胀来得快,但通货紧缩的慢性特点使得它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这种力量积累起来,在短期的危害就是大量的生产力不能释放出来,大量资金无法利用,就业成问题,消费需求也就上不去。从这些方面讲,通缩可以说比通胀的危害性更大。

20.用图形说明总需求高于预期水平,长期总供给低于预期水平的理性预期均衡。比较实际均衡与预期的均衡。

答:图9-8说明了这种情况下的理性预期均衡。预期的总需求曲线EAD与预期的长期总供给曲线ELAS相交于a,因此,理性预期的物价水平为P1,这就意味着预期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为ESAS。实际总需求曲线AD高于预期的水平;实际的长期总供给曲线LAS低于预期的水平,这就意味着相对应于预期物价水平P1的实际短期总供给曲线为SAS。AD与SAS相交于b时决定了实际均衡。均衡的物价水平为P3,它高于预期的水平。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可以高于、低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Y1,这取决于预期移动的相对量,但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高于新的充分就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Y2。

图9-8 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

21.简述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 答:(1)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其衡量指标有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GNP平减指数。

(2)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弊多利少。通货膨胀只是在开始阶段的极短的时间里,对经济有促进作用,就长期来看,对经济只有危害,而无任何正面效应。其危害性具体表现为:

①通货膨胀破坏生产发展。 首先,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从而使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难以进行。其次,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产成品,从而会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使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的现象普遍出现。结果,一方面,使生产领域的资金大量流向流通领域,导致生产萎缩;另一方面,造成原材料越短缺、越囤积,出现短缺和积压并存的恶果。再次,通货膨胀解除了企业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压力,使企业既不必用降低成本的方式来赢得市场,也不必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用的各种措施来增强竞争力,显然极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及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最后,通货膨胀也不利于促进生产者勤奋、努力工作。生产者可以物价上涨为充分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和补贴,如果得不到满足,必将影响生产情绪,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②通货膨胀扰乱流通秩序。 首先,通货膨胀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导致商品价格升降并不能真正反映商品供应关系的变化。失真的价格信号会使资源盲目流动和组合,从而引起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通货膨胀使商品需求发生变态。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烫手,为了保值和防止物价进一步上升,人们都要尽快把手中的货币换成商品,而较少考虑这种商品对自己是否必要。这种需求变态和抢购行为使货币流通加快,商品供应更加短缺,进而又会加剧通货膨胀。

③通货膨胀对分配具有破坏作用。 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使收入不公正地从买者手中转移到卖者手中,从而冲击着按劳分配原则。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为了防止广大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过于下降,进行阶段性的工资调整,但是,只要工资调整滞后于物价上涨,企业利润就会相应增加,那些从利润中分取收入的人能额外增加收益,从而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持续的物价上涨还将使广大退休阶层的毕生储蓄不断贬值,这不但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道德危机。另外,虽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征税,但事实上,这种“征税”的收入不仅十分有限,而且会导致财政支出会大幅度的增加。

④通货膨胀会引起货币信用危机。

首先,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强信贷配额管理,进而削弱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第二,正因为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有损于债权人,从而使正常的信用活动遭到破坏,使各种债券发行受阻,影响集资活动。第

三,更严重的是,通货膨胀使货币符号的价值储藏职能丧失,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混乱,一旦人们的货币幻觉消失,必将出现挤兑现象,这有可能引起银行的破产和倒闭,甚至引起更大的政治危机。

总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极大,各国政府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治理。

22.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北理2006研) 答:(1)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其衡量指标有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GNP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2)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分,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a. 爬行式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缓慢持续地上升,其上升幅度不超过3%。这种通货膨胀程度最轻,一般认为它不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人们对未来货币的购买力还有足够的信心。

b. 步行式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明显持续上升,其上升幅度介于4%~9%之间。该通货膨胀使人能感觉得到,并产生通货膨胀还将持续的心理预期。

c. 奔腾式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急速上涨,其上升幅度在10%以上即达两位数,且短期内物价上涨速度有可能加快,甚至会出现三位数的情况。该种通货膨胀属于严重或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人们对货币失去信任,产生恐慌心理,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良后果。

d.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失去控制加速直线上升,其上涨幅度超过3位数。该种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它会导致货币制度瓦解,资源配置恶化,整个国民经济趋于崩溃。

②按市场机制的作用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 公开型通货膨胀,也称开放型通货膨胀。它是指在市场经济和自由价格制度下一般物价水平公开,持续上涨。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货膨胀率就是物价上涨率。

b. 隐蔽型通货膨胀,也称抑制型通货膨胀。它是指在计划经济和价格管理下,通货膨胀不表现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上。表面看,物价稳定,货币也稳定,但实际上商品短缺,强制储蓄,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是隐蔽性的物价上涨。

③按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 预期型通货膨胀。它是指货币当局有意识地公开宣布货币的增长率,使经济主体据此预测未来通货膨胀趋势,或各经济主体自行推测未来通货膨胀趋势,从而相机抉择,保护自身利益免遭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一般认为,如果通货膨胀的预期现象普遍存在,那么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通货膨胀也会因经济主体预期而采取的行动得以持续,甚至加剧。

b. 非预期性通货膨胀。它是指货币当局采取隐蔽形式增加货币供应,使经济主体难以估计当前通货膨胀态势,预期未来通货膨胀趋势,不产生“货币幻觉”。一般认为,如果发生非预期型的通货膨胀,经济主体由于在货币需求上不产生“货币幻觉”,就是提高名义现金持有量,保持实际现金持有量不变,结果会有效遏制物价上涨。

④按通货膨胀的成因来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a.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它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支出)的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的增长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第一推动力直接来源于货币因素,货币的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b.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它是指由于上游产品成本和工资率的过度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应当注意,并不是说任何工资率的上升都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工资率的上升会引起通货膨胀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只有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通货膨胀才会发生。

c. 结构型通货膨胀。它是指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者导致部分供求关系的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由于结构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其传导机制是:价格刚性机制和价格攀比机制。

d.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在实现经济生活中,纯粹定义上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通货膨胀都不可能持续地进行,最终演化为复杂的混合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从其运动特征看,有“螺旋型”和“直线型”两种。

23.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 答:(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上涨。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表现为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①短期(静态)分析。这里要分析的定量关系如图9-9:

Ms Mb

D S

图9-9 货币供给与商品供给

其中,Ms为货币供应量,Mb为货币的必要量,D为总需求,S为总供给。在总供给S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货币供给量Ms超过了货币必要量Mb,那就意味着总需求D将迅速的增加,与相对不变的总供给S相比,D处于过度增长的状态。这时,经济运行中开始出现短期性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其膨胀的程度依货币供给量Ms超过货币必要量Mb的程度而定,这一过程如图9-10所示。OD曲线为总需求曲线,SS曲线为总供给曲线,FF曲线表示既定商品供给量线(既定产量线),Rin表示通货膨胀率,e表示不同水平的均衡点。

图9-10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短期分析

②长期(动态)分析。这里要分析的定量关系是如图9-11所示的三角变量关系:

MbMs Y*

图9-11 货币供求与经济增长目标

其中:Md为货币需求量,Y*为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它是不确定的。

从理论上说,在增长极限内,Y*随着Ms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是同比例增加,随着Ms的增加,总需求增加,进而促使总供给的增加,同时,价格开始上涨。在离增长极限点较远

*时,MS增长率、Y*增长率以及Rin上涨率之间的关系是:MsYRin。而且Y*趋近

于零增长。这时,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表现得非常明显,非常典型。由于在需求拉上型膨胀

*的初始阶段存在MsYRin这样一种关系,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以为较多的货币供给

能带来较大量的总产量。这种错觉,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得以不断恶化的重要诱因,上述运行过程如图9-12所示。

图9-12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长期分析

24.简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 答:(1)在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滞胀”现象,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理论无法对该现象进行解释的,由此产生了总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即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当成本上升时,商品价格随之出现上涨,总供给曲线上移,导致产量下降,同时价格水平上升。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从两方面分析:

①静态分析:总需求水平不变。假定总需求不变,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促使价格上涨的同时,会引起供给水平的下降,具体情况如图9-13所示。

图9-13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总需求水平不变时

在图9-13中,SS为总成本曲线,DD曲线表示总需求曲线(此处假定不移动),OY0为资源充分利用时的产量(最大潜在供给)。最初的状态是,总需求曲线DD与总成本曲线

0S0S相交于e0点,e0对应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为Rin,产量为Y0(最大产量)。当现实

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企业为追逐更大利润而大幅度提高价格时,总成本曲线会从S0S移到S1S或S2S,总成本增加。在总需求曲线不动的条件下,随着总成本曲线向左上方的移动,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也就从Rin不断上升到

12Rin或Rin,实际产量由Y0降到Y1或Y2。

0②动态分析:总需求水平变动。当总需求水平变动时,上面所分析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最终演化成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从运行过程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看,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螺旋式”,另一种是“直线式”。

a.“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有四个基本要点:一是起因于成本推动;二是总需求不断扩张;三是实际产量不会下降;四是价格水平是“螺旋式”上升。图9-14说明的就是这种情况。

图9-14 “螺旋式”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动态图

在图9-14中,箭头符号“”和“”表示行为或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向左倾斜的“”表示最早发生的,向右倾斜的“”表示次之,“”表示最晚发生的,并且是两种“”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图9-14中,随着总成本曲线从S0S向S1S或S2S方向移动,为了不减少实际产量和出现过高的失业率,政府通常会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和扩大投资支出来增加需求。这样,总需求曲线就会由D0D0向D1D1、D2D2方向移动。在总成本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分别向左上方和右上方移动的过程中,价格水平沿着e0e1e2e3e4这样的轨迹“螺旋式”上升。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Rin上升到Rin的过程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明显的持续性通货膨胀现象。

b.“直线式”混合型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开始于流通领域。它有四个基本要点:一是需求的过度扩张;二是要求价格的上升引起成本的上升;三是在一般情况下,产量不会下降;四是价格呈“直线”上升状态。如图9-15所示。

04

图9-15 “直线式”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动态图

图9-15中箭头符号“”和“”的含义与图9-14所表示的含义不相同。箭头符号“”和“”表示行为或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向右倾斜的“”表示最早发生的,向左倾斜的“”表示次之,“”表示最晚发生的,并且是两种“”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图9-14所表示的“螺旋式”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过程不同,图9-15所表示的“直线式”混合型通货膨胀过程,是从总需求曲线向中上方移动(总需求的扩张)开始的。在图9-15中,需求从D0D0向D1D1和D2D2方向的扩张会通过价格水平的上涨表现出来,价格水平或通胀率Rin上升到Rin以至于Rin。价格水平的上涨,导致包括工资在内的成本的提高,成本曲线由S0S移动到S1S以至于S2S。商品市场均衡点由e0向e1和e2方向移动,价格水平或通胀率上涨的轨迹是直线式的:e0e1e2 。

25.简述通货膨胀目标制。(人大2000研)

答:(1)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概念、特点及主要内容

通货膨胀目标制指货币当局事前向社会公众宣布年度物价上涨目标,并通过观察包括货币供应量、失业率、股票指数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来定期分析经济态势和物价走势,做出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确保实际物价上涨水平维持在公布的通货膨胀预期目标之内的作法。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如果预测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或目标区,则采

012取控制性的政策,以把可能高于目标的通货膨胀率降下来,使之落于目标之上;如果预测的取向相反,则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如果通货膨胀预测在目标区之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可保持不变。

这一新的政策框架特点是:①抑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央银行惟一的政策目标,政策当局必须事先确定一个目标通货膨胀率并向全社会公布;②货币当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的承诺,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与否,成为评价货币政策绩效的首要标准。为此,中央银行享有充分的独立性;③新的政策改革使得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再重要,中央银行的政策反映主要根据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是否偏离公布的目标而定。

与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等中介指标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规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从而克服了传统框架下单纯盯住某种特定金融变量的弊端。其优点具体包括:

①增加了政策透明度。公众可对货币政策目标、手段及政策调整依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货币政策的实绩进行评估。

②赋予了中央银行最大的政策灵活性:a)强调了反通胀,社会公众对单一金融变量的关注程度下降,使中央银行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综合运用多方面信息对本国经济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b)在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在物价指数和目标通货膨胀率的确定、反通货膨胀路径的选择等方面都发挥了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解决通货膨胀难题。一方面,货币当局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声誉,使社会公众相信中央银行不会在遭到外来冲击就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在真正遇到严重外来冲击时可以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缓和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

选择通货膨胀指标序列的原则:①可测性,即该指标的精确数据可以在较短时间得到,并且事后不需要太多的修正;②相关性,即该指标能真实的反映货币对商品价值的变化;③可控性,即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价格变化的长期趋势,一次性冲击应能有效地剔除。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依据 这个目标的理论依据是综合的。承认有一个当前条件所决定的基本通货膨胀率,对应于这个膨胀率,可按“规则”控制货币供给;承认有诸多外在的引发通货膨胀因素,则应采取相机抉择的对策。即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政策与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的统一。

凯恩斯学派赞成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政策,认为市场经济并无自动调节或稳定的取向,而且货币政策的时滞是短暂的,中央银行应会同财政部门依照具体经济情况的变动,运用不同工具和采取相应措施来稳定金融和经济。中央银行一旦认定目标,就要迅速采取行动。

而货币学派却主张应制定“单一规则”来代替“相机抉择”,即中央银行应长期一贯的维持一个固定的或稳定的货币量增长率,而不应运用各种权力和工具企图操纵或管制各种经济变量。货币主义相信市场机制的稳定力量,而由于时滞的存在和人为判断失误等因素,“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往往不能稳定经济,反而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制造者。

26.试比较分析衡量通货膨胀的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NP平减指数的优缺点。

答:(1)度量通货膨胀的程度是分析通货膨胀的必要环节和治理通货膨胀的依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来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即是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价格指数变动率。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NP平减指数3种,用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

①消费价格指数(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

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一组固定商品按与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CPI100

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②批发物价指数(WPI)。这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它的优点是对商业周期反应敏感,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原材料,非零售制成品的价格信息。缺点是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品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在最终销售环节上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而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

③GNP平减指数(GNP deflator)。它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即: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100%

基期价格指数计算的当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不平的变动趋向。其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该指标一般一年只统计一次,因此很难迅速地反映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和走向,该指数还有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2)以上指标适宜度量由物价变动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而对隐蔽性的通货膨胀,需要借助以下一些指标来度量:实行价格的商品数量和金额;凭证供应商品占全社会商品总额比例;商品管制价格与非管制价格的差异等。并且,CPI、WPI与GNP平减指数这三种指标一般用于度量现实发生的通货膨胀,对于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的预测,则应借助于一种称为“通货膨胀缺口”的办法。在我国,度量以物价变动为标志的通货膨胀主要有六种指标:①工业总产值价格指数。②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其中按商品用途分有消费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③居民生活费价格指数。④服务项目价格指数。⑤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⑥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

27.简述结构型通货膨胀的模型。 答:对于一些国家的长期通货膨胀问题,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理论都不足以充分说明原因。一些经济学家从一国经济结构及其变化方面寻找根源,将由于结构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型:

①需求移动论。1959年舒尔兹(C·L·Schultze)在其《最近美国的通货膨胀》一文中提出了“需求移动论”,以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在部门之间的移动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

在舒尔兹看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一些部门的兴衰,需求将在部门之间发生转移。需求增加的部门,其工资物价自然会上升,但需求减少的部门,其工资物价未必下降。因此,由于短期内需求在部门之间的大规模转移,资源因缺乏流动性而不能从需求下降部门流向需求扩张部门,以及工资和价格“向下刚性”这三方面的原因,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也会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②不平衡增长模型。1967年,鲍莫尔发表《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城市危机的解剖》一文,提出了一个以不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核心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模型。在这个模型

中,经济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先进部门(工业部门),另一是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保守部门(服务部门)。当前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币工资时,由于攀比,后者的货币工资也以同样比例提高。在成本加成定价的通常做法下,整个经济必然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③希克斯—托宾劳动供给理论。1974年,希克斯(J·R·Hicks)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一书中,将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扩展部门和非扩展部门。扩展部门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劳动力缺乏而工资上升,但在衰退时货币工资却降不下来。非扩展部门的劳动者为求得公平也要提高工资。因此繁荣时期由扩展部门开始的工资上升必然蔓延到其他部门,而使整个经济的工资水平普遍上升。这一过程一旦开始,则“提高工资的主要力量不再是劳工缺乏;衰退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将与繁荣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相等或接近于相等。”希克斯认为,这就是通货膨胀特别是滞胀产生的主要原因。

托宾在其1972年发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也提出了相对工资的理论。托宾认为,工人们关心相对工资胜过关心绝对工资,如果工资比在别处的工资相对地下降,他们就可能退出劳动。因此,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某一部门的工资上升,将引起其他部门向它看齐,从而以同一比例上升。

④斯堪的纳维亚模型。也称北欧模型,主要适用于分析“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它最初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Aukrust)提出,又由瑞典经济学家艾德格伦(G·T·Edgren)、法克森(K·O·Foxen)及奥德纳(CE·Odhner)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所以又称AUKRUST-EFO模型。

该模型认为,存在一类小国家,它们参与国际贸易,但进出口总额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很小,相当于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其通货膨胀取决于三个因素:世界通货膨胀率,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该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关系:

a.固定汇率下,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E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W,即EW。b.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E由外生变量决定,EE构成开放部门每个工人产出价值的增长率,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变,则每个工人的产出价值增长率就等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WE,即WEEE。c.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WE与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

WS之间存在着一种“挤出效应”或“关联效应”,即:WEWS。d.非开放部门实行成本

加成定价原则;因此有:SWSS。e. 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E与非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S的加权平均数构成国内通货膨胀率,即EESS。其中,E和S分别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有:ES1。以上这些关系式经过简单的数学处理后,就可以得出斯堪的纳维亚模型的结论:WS(ES)。 这个模型体现了结构性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对小国开放经济而言,世界通货膨胀率直接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该模型又被看作是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典型。

总之,无论按何种标准划分部门,所有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中存在两大

部门,由于不对称的原因造成一个部门工资、物价上升,而劳动市场的特殊性要求两个部门工人的工资以同一比例上升。当相反的情况出现时,工资与物价存在向下的刚性,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28.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区别与联系。(南开大学2005研)

答: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它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供求关系失调,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区别。 三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总产量达到一定产量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或者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前者因为工会的力量导致非市场化的工资,后者因为垄断导致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结构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由于生产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对经济的影响效果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的膨胀产生的,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因此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高的产出水平。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造成,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左移,在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低的产出水平,即出现滞胀。而结构型的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比较复杂,可能导致产出增加、也可能减少、也可能不变。

(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的联系。

三者都属于通货膨胀,因此都具有通货膨胀的一些基本特征,具体来说,三者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者都造成物价上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通货膨胀,都会造成一般物价持续的上涨,这是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本质。

第二,三者都会产生一些相似的经济效应。由于物价的上涨,无论哪种通货膨胀都会产生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及强制储蓄效应。同时都会给经济带来“菜单成本”之类的成本。

第三,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很少是单独由总需求、总供给或经济结构引起,往往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相互作用结果。因此现实中很难将三者明确区分开来。

29.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与反通货膨胀的关系如何? 答:(1)通货紧缩的含义参见简答题第11题。 (以下部分需删除)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

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目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过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遍低迷。同时,通货紧缩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当然,并非所有的物价水平下跌都是通货紧缩,以下两种价格下跌不构成通货紧缩:一是由于生产效率和竞争成本优势,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流通成本更低,致使产品价格趋于下降。加上更多的企业将生产程序转入低工资成本的国家,消费者对产品支付的价格更低;二是尽管产品的价格与从前一样,但是企业通过增加产品数量并提高产品质量,相对价格有所下降。这也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只有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才称为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和反通货膨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两者都是物价涨幅出现下降。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平不同,通货紧缩时期的物价增幅下降到零以下,即物价负增长;而在反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物价增幅则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远大于零)。二是出发点不同,反通货膨胀是在物价上升过快的情况下,采取相应政策降低物价增幅;而通货紧缩则是非政策主导型的物价下跌,往往是由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生成的。三是程度不同,通货紧缩时,价格变化可能是剧烈的;而反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价格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下降。

30.简述货币主义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 答:(1)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衰退无效的观点,遭到了货币主义学派的有力反驳。货币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是:货币对于经济活动是重要的。关于货币存量与价格变化的相互关系,货币主义的论点是:“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一般价格水平大幅度变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

(2)货币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首先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重新表述,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供应和一般价格水平的理论,但弗里德曼最初把货币数量论表述为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一般价格水平或货币收入理论。

①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传导机制是: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会对自己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的数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机制使得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保持一种稳定的关系。弗里德曼也重新表述了货币供给变化得以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其核心是:人们拥有的全部财富在各种资产之间的分配情况,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假设在初始均衡状态,财富在各种资产之间的分配使得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当货币管理当局增加货币供应后,随着货币资产持有量的增多,货币资产的边际收益率下降,超额货币余额就会被变换成新的资产组合使得各资产的边际收益率再次相等。

②在弗里德曼重新表述的数量论中,其实也包含着对从货币紧缩到价格下降的传导机制的说明:当货币紧缩时,货币的边际收益率上升,人们就会将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转换成

货币资产,这就可能导致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价格的降低。

③但是,弗里德曼也指出,货币存量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之间的关系虽然十分紧密,但并不是精确的或机械不变的,产量的变动与公众希望持有的货币数量的变动会造成货币存量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的不一致。因此,他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单位产量的货币存量,同时还要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货币存量的变动与价格水平变动不仅在幅度上存在不一致,而且由于从货币存量的变动到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传递需要一个过程,二者在时间上也存在不稳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滞往往更难以把握。弗里德曼认为,由于时滞的存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不仅无助于经济的稳定,往往还会加剧经济的波动,因此,他反对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3)货币主义的政策处方是:为了既避免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又避免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必须使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这就是货币主义一贯倡导的“单一规则”。

31.为什么说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答:(1)在价格自由浮动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任何价格波动都是对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及时灵敏的反映,而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是对一国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国商品、劳务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也是一国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

(2)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其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这一货币现象很难通过纯粹的货币数量关系予以表现,而只有通过货币和商品(含劳务)的相对数量关系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如货币多了,就意味着商品少了,于是就会出现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的通货膨胀现象;反之,如果货币少了,就意味着商品多了,于是过多商品追求过少货币的通货紧缩现象也就会随之产生。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和货币不可分离的数量关系的结晶。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用过多的货币来表现数量不变的商品价格,必然会导致单位货币价值的减少和物价水平的上升,这就是通货膨胀现象;相反,如果用过少的货币去表现数量不变的商品价格,其结果必然是单位货币内含价值的增多和物价水平的下降,从而产生通货紧缩现象。正因为物价水平能科学地、准确地表现商品和货币之间价值变化的数量关系,因此,它也就成为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程度的主要标志。

②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对应的,并非一国货币总量的“多”和“少”,而是一国货币流量的“多”和“少”。货币量过多或过少,不是简单地看它的存量,而主要是看货币流量,看货币流量与商品(含劳务)流量的平衡关系。因为在一国的货币总量中,潜在的或沉淀的货币并不构成现实的购买力,因而并不能直接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决定一国物价水平只能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和流通中的商品量的数量关系。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和商品供应不足,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发现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流量相对不足和商品供应能力相对过剩。就会诱发物价水平下降的通货紧缩现象。正因为物价水平是货币流量和商品(含劳务)流量平衡关系的直接反映。因此,能够较正确地判断一国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实际情况。

③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状态,但是,任何局部的短期的价格波动都不能作为评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依据。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作为一种不正常的货币现象,只能以物价总水平是否持续长期偏离正常状态作为评判的标志。也就是说,当一国的物价总水平持续长期的下降,则表明该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相反,当一国的物价总水平持续长期上升时,则表明该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这也就决定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两种完全排斥的货币现象,即在出现通货膨胀的同时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因为物价总水平只能呈单方面的偏离。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能在相对稳定的幅度内上下波动,则表明一国的通货相对稳定,既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通货紧缩。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价水平是测试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32.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有哪些? 答:(1)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都是一种失常的货币现象。按照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所谓通货紧缩就是指货币不断升值,社会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这个定义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通货紧缩条件下的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不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而是由许多原因所导致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②通货紧缩条件下的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不是存在于个别部门和部分产品上的价格下降。而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普遍地下降。

③通货紧缩条件下的物价水平下降,不是存在于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而是在较长的时期内,社会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 (2)对于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无疑是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用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作为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关于物价水平的下降幅度为多少时,就可以判断通货紧缩已经出现,目前理论界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但比较流行的看法是,物价水平长时间的负增长才能称为通货紧缩;而且,负增长的幅度不同,通货紧缩的程度也就不同,因此,可将通货紧缩划分为“微弱的通货紧缩”、“温和的通货紧缩”、“恶性的通货紧缩”。

②货币供应量持续减少。与通货膨胀相对应,货币供应量在某一水平持续下降是通货紧缩的另一表现形式。虽然在将货币供应量到底确定在哪一个层次的问题上,各国的观点不同,但无论哪一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在通货紧缩时期都是减少的,所以,各国也将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减少作为通货紧缩的一个判定标准。各国一般都会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之间确定一个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合意”的区间,并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出现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当货币供应量达不到“合意”区间并且持续相当长时间时,就认为出现了通货紧缩。

③商品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往往发生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之后。由于在通货膨胀期间十分旺盛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企业的投资和生产都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因此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后,那些比例较小的、供求平衡的商品没有表现出商品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但绝大多数商品在通货膨胀刺激下已经扩大的商品供给与萎缩了有效需求发生了矛盾,大量商品不能在合适的价格水平下销售出去,以货币计量的商品总需求连续降低。

④投资风险明显加大。通货紧缩期间,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商品滞销,发展前景黯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无热点、投资无热项,致使整个投资风险加大,从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⑤失业率上升。通货紧缩期间,由于货币供应量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企业商品积压导致再生产受阻,市场投资不足又没能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因而,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下降。这种状况反过来成为商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从而加重了通货紧缩的程度。

33.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吗? 答:(1)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上升引起了总供给曲线的上升。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很多,例如,农产品的欠收就会引起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成本上升。但“成本推进论”者主要关注的是由于经济中某些垄断性因素引起的成本上升。他们着重论述了两种类型的成本推进,即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

①所谓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指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工会的力量日益强大,作为一个垄断性的组织,工会提高了工人的谈判能力,使得工人有可能获得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这种过高的工资要求推动了总供给曲线的上移,从而造成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许多经济学家

将欧洲大多数国家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历的通货膨胀认定为工资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工资报酬的急剧增加。

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指一些垄断性的经济组织控制了某些重要的原材料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垄断性的组织为了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而提高价格,使总供给曲线上移,从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933年至1974年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提价导致通货膨胀。

另外,各种使成本上升的因素还可能交织在一起,使得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2)许多国家在战后曾经历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是这种通货膨胀不完全归因于供给方面的原因,也与货币有关。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由成本上升导致的总供给曲线上移只能是一次性的,而且由于上移导致的失业增加最终将对工资和价格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使之恢复到原来的均衡水平。结果与先前相比,仅仅是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价格总体水平并没有上升。之所以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原因并不在于成本因素本身,而在于某些政府因无法忍受暂时性的失业上升而采取的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反应。

图9-16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如图9—16所示,假定开始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点E1,由于工资(或石油、农产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得短期供给曲线上移到SAS2,均衡点变成E2。此时,若需求曲线AD1保持不变,则由于产出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总供给曲线存在向下移动的压力,最终将恢复至SAS1。其结果是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而总体价格水平没有上升。但是如果政府对E2点上的高失业感到难以忍受,采取扩张货币的方法来使总需求曲线上移至AD2,以使经济尽快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点E3上来,那么总体价格水平就会进一步上升。由于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抵消了工资(或原材料等)相对价格的上升,所以工人(或原材料供应者)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或原材料价格),所以总供给曲线就存在进一步向上移动的压力。其结果是政府往往被迫再一次对高失业作出反应。这样,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一次次交替性上移就导致了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即通货膨胀。

由此可以看出,成本推进仅仅是物价上涨的最初动因,政府为维持其就业和产出目标而采取的扩张性政策是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扩张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货币才能持续的扩张。因此,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也是一种货币现象。

34.请解释一下通货膨胀是怎样实现财富再分配的?

答:非预期通膨胀把财富从债权人手里再分配给债务人。借债人和机构(如政府)可以用实际价值较低的美元偿还债务,另外,拥有储蓄的人因为通货膨胀变穷了,随着物价上涨,储蓄的购买力在下降。恶性的通货膨胀会使公民的大量储蓄化为乌有。

35.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和其他费用都涨了,我也只能提高房租。”这属于哪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如果某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争购的多着呢”这又属于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

答:理论上,把在没有超额需求情况下由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归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而把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归属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这样,问题中的前一问就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后一问则属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1.什么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答:通货膨胀除了对产出、就业有影响外,还会引起国民收入再分配效应,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固定收入者吃亏,浮动收入者得利。对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生活水平必然降低。哪些人属于固定收入阶层呢?最为明显的是那些领救济金、退休金的人,以及白领阶层、公共雇员以及靠福利和其他转移支付维持生活的人。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所获得的收入是固定不变的。近年来,西方政府试图用增加福利的办法来抵消通货膨胀对社会保障接受者不利的再分配效应。如从1972年起,美国根据一项自动增加的调整公式,将社会保障利益指数化,即与消费品价格挂起钩来,自动调整。

如果收入上涨在企业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浮动收入者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到好处。如果产品价格上升得比工资和原料价格上升快,企业主就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好处,增加利润。

(2)债务人得利,债权人吃亏。债务人获得货币进行即期使用,进行购买;待其偿还时,由于通货膨胀,同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已经下降。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如果通货膨胀被预期到,在借贷合同中附加通货膨胀条款,则这种再分配效应就不存在了。

(3)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实际财富包括不动产、贵金属、珠宝、古董、艺术品,股票代表实际财富的所有权有时也和实际财富一样,在通货膨胀时期价格上涨;而货币财富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债券,其实际价值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因此,通货膨胀会降低储蓄倾向。

(4)国家得利,居民受损。前面讲到,国家通过通货膨胀税占有一部分实际资源。货币是政府的负债,同时,政府通过发行公债,已欠下居民大量债务,通货膨胀将其债务的实际价值缩减了。另外,由于累进税制,通货膨胀能提高税基,纳税等级上升,政府税收收入增加。

2.出现通货紧缩现象,经济是否就会出现停滞或负增长?

答: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商品的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相对应的同步增长。货币供应不足,出现通货紧缩,货币币值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但通货紧缩对消费只起影响作用,决定着消费量的是人们拥有的资本量。人们拥有的资本量得到增加,消费量也就会得到增长。只要经济有消费增长,有足够的富余劳动力,就必然有生产供应的增长,也就有经济的增长。如果中国改革股票运作,进行正确的股票运作,把国家拥有的200多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变为高效用资本,并把其中大部分平分给国民,每个国民将可以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股票资

本。在国民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股票资本之后,国民拥有的资本量决定着的消费量将远超过国民的实际消费量,并且这种情况将会在很长时期里保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即使10年、20年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经济同样可以保持快速的增长。货币币值上升只对消费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存在通货紧缩现象经济同样可以快速增长。

3.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有何影响? 答:名义利率是指因贷款所产生的以货币支付来衡量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以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贷款的报酬或成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它们一起上升,这种关系称为费希尔关系。它是以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的名字命名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水平之间大致存在这样的关系: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费希尔认为,在经济的长期均衡中,实际利率大致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它取决于经济中的一些实物因素,主要是资本生产率。这样,在长期,实际利率近似一个恒定水平,人们按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不断调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水平又随着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调整而变化。注意:这里调整的是通货膨胀的预期,有时候即使通胀率已经很高了,但是人们预期的通胀率并没有上升,那么名义利率也不会发生变化。

在短期,名义利率不能对通货膨胀作完全调整,且国家很可能在制度上不允许银行对银行存款支付高利息,例如美国1960年后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这样,实际利率水平就不再恒定。我们把上式重新安排可得到: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有时实际利率可能会非常之高,如1980年以来的美国的情况;有时也可能为负值,如一些发生剧烈通货膨胀的国家。

4.如果现在社会上失业率很高,人们估计政府要实行膨胀性经济政策,这属于适应性预期还是理性预期?为什么?

答:这属于理性预期,是人们根据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作出的判断。如果失业率较高,根据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人们预计政府会提高通货膨胀率以降低失业率。于是人们抢先一步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考虑到工资合同中去,这样,在政府推行扩张性政策时,由于货币工资率与物价同步上涨,实际工资没有下降,所以,厂商并不扩大产量和增雇工人,政府即使在短期也不能用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方法来降低失业率。这里,人们对通货膨胀率所作的判断不是依据过去通货膨胀的经验作出的,因此,不属于适应性预期。

5.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稳定的,比如每年5%左右的通货膨胀率,要比一个不稳定的,但平均起来也是约5%的通货膨胀率理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2)“轻微的通货膨胀是刺激经济的润滑剂”,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3)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发行过多,那么,我们要求每年货币发行保持在一个低水平的,比如3%~5%的增长率,你认为这个办法好吗? 答:(1)上述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如果每年5%的通货膨胀率成为一个趋势的话就会使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和部门产生一种合理的预期,从而根据这种预期安排有关的活动;通货膨胀率时高时低,使人们对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难以作出合理的预期,会使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紊乱。

(2)这是一部分人的观点。通货膨胀不是一件好事,在一般的情况下应当防止。只是在国民经济发生严重萧条的时候,也就是发生通货紧缩的时候,政府为刺激国民经济的复苏,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就是采用适当的通货膨胀政策来抵消通货紧缩的不良影

响,则“轻微的通货膨胀是刺激经济的润滑剂”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解决通货紧缩的时候,用轻微的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部部门间的价格调整,也是有所帮助的,因为各个产业的需求程度不尽一致,价格的升降幅度也会有所不同,从而使国民经济的结构趋于合理化。

(3)诚然,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发行过多,但这是针对国民产出水平而言的.如果国民经济产出水平增长8%,货币供应也增长8%左右,这不称为货币增长过多。所以,要求每年货币发行保持在一个低水平的,比如3%~5%的增长率,如果国民经济产出水平保持不变,或是负增长,即使货币发行增长3%~5%,也会引发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增长超过3%~5%,货币发行增长3%~5%,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6.滞胀的出现是否证明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不正确性? 答:不能证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不正确性。

(1)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即总需求决定论。其理论体系是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经济衰退和失业,过度需求产生通货膨胀。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引起的,可以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去弥补;过度需求则可以用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去加以抑制。经济在未达到充分就业前,有效需求的扩大只会增加产量和就业量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只有在充分就业以后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而又不会使产量和就业量有所增加。一般来说,需求不足和需求过度这两种现象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因此失业和通货膨胀也不可能同时发生,二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凯恩斯的理论分析过程来看,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它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情况是相符的,而且在实践中也获得了成功。

(2)出现滞胀的原因有:①20世纪60~70年代滞胀的出现,可以从供给方的角度来说明,即AS曲线左移。②弗里德曼提出了预期的增长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只有在短期内才存在,而在长期由于预期的作用,这种替代关系将永远消失,失业率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失业率独立于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高说明产量低,但通货膨胀率同样可以保持很高。③考虑理性预期,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也将消失,失业率高说明产量低,但通货膨胀率同样可以保持很高。故仅从凯恩斯的需求决定理论来看,不考虑供给方(即AS曲线也能移动),不考虑弗里得曼提出的预期的增长的菲利普斯曲线,不考虑理性预期等因素,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正确的。

7.试从总需求、总供给以及通货膨胀的预期三个方面,分别讨论: (1)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2)用宏观经济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3)如果上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那么其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答:(1)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

①从总需求角度:当产出已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如果总需求仍不断增加(假设政府仍然持续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将造成通货膨胀。

②从总供给角度:因为生产成本(如原材料成本)上涨,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

③从通货膨胀的预期角度:当经济发生冲击,以致实际物价水平上涨时,如果人们预期物价将加速上涨,因而加速采购商品,致使实际物价水平进一步快速上升,从而再度引发人们对通货膨胀上升的预期。

(2)解决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①从总需求角度:如果政府不继续扩张信用,而将货币供给维持在特定的水平时,则经

济体系内会有自动调节的机能以抑制通货膨胀。

②从总供给角度:生产成本的上升将会产生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希望恢复产出水平,则必须提高通货膨胀率;如果希望维持现有的物价水平,则必须进一步降低产出水平。 ③从通货膨胀的预期角度:只有借助于政府的政策措施,向公众清楚地表明物价水平已经得到控制,从而改变公众的预期,才能够有效。 (3)付出的代价有:

①从总需求角度:经济体系的自动调节机能运作得较慢,对经济增长有不利的影响。 ②从总供给角度:如果可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则必须牺牲产出水平。

③从通货膨胀的预期角度:政府的货币制度可能必须重建,并且经济环境可能会有过渡时期常出现的动荡情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