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并积累歌谣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
2.领略歌谣的魅力,体会歌谣中所蕴涵的浓郁生活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 3.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 教学重难点:
领略歌谣的魅力,体会歌谣中所蕴涵的浓郁生活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明日歌》,这首歌是将我们传统文化诗词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而成的,很好的做到了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的传承。那么,你们知道传统文化还包括哪些元素吗?师: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歌谣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元素。那么什么是歌谣呢?都有哪些内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歌谣,去聆听那些古朴浪漫的民间歌谣。你们准备好耳朵了吗? 二、歌谣相关常识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 诗经▪魏风▪园有桃》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 毛诗》 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
——《 韩诗章句》 什么是歌谣呢?
明确: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歌唱的叫“歌”,吟诵的叫“谣”。
由民众口头创作,口耳相传,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思想情感和愿望的诗歌形式。
篇幅短小、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章法,是可以歌唱和吟咏的韵文作品。 广义:包括史诗、长诗和所有的短歌。 狭义:指短小的民歌、民谣、童谣等。
按题材大致分为七大类: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时政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 三、梳理六首歌谣 思考问题:
1.这六首歌谣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歌谣?各写了什么内容? 2.分别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生活歌:击壤歌——勤劳知足的劳动者形象 赏析:
击壤歌(先秦古诗)
《击壤歌》是一首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歌谣。这首歌谣用极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吟唱出了生动的田园风景诗。太阳出来起来劳动,太阳下山休息养生,打一口井用以饮水,整理田地种出五谷丰登。歌谣般的风貌,仿佛听到了一个苍老而健硕的农人,在田地中对着无垠田畴悠扬地咏颂。这是他们怡然于简朴生活的自足的歌声,展现出了农耕时代上古先民的幸福生活场景,诠释出原始的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全歌用语纯净,不染尘灰,意境高古,文字流畅。四言的写作形式,为诗歌增添了一种长短抑扬的韵致。最后一句点明题旨,这自然顺生的生存方式和其乐自得的生活,又何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管理指导。 创作背景:
这首歌谣大约流传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传说在尧帝的时代,“天下太和,百姓无事”,老百姓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出了这首歌。
这首歌谣的前四句概括描述了当时农村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前两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者用极其简朴的语言描述了远古农民的生存状况——劳动生活。每天看着太阳作息,或劳作或休息。生活简单,无忧无虑。后两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述的是远古农民的生存状况的另一方面——吃和喝。自己凿井,自己种地,生活虽然劳累辛苦,但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最后一句抒发情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样安闲自乐,谁还去向往那帝王的权力?帝王的权力对我有什么用呢?这句诗反映了远古农民旷达的处世态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自豪和满足,反映了农民对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也反映了对帝王力量的大胆蔑视。
这首歌谣描述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原始社会中人们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看到老子“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影子。语言简朴,叙事简练并结合抒情议论,开头四句连续使用排比句式,语势充沛。整首歌谣风格极为质朴,没有任何渲染和雕饰,艺术形象鲜明生动。歌者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怡然自得的神情,都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沈德潜:“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生活歌:凤阳花鼓——逃荒落难、流离失所的花鼓艺人形象 赏析:
选自《中国历代诗歌选》。这是明代民歌。凤阳,在今安徽凤阳。花鼓,一种民间的鼓舞形式。
朱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凤阳人。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又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求生。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
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明末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活动。
情歌:上邪——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子形象 赏析:
《上邪》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此诗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全诗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新颖泼辣,深情奇想,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被誉为“短章中神品”。 创作背景:
《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
“上邪”犹言“天哪” ,“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 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 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诗短情长,撼人心魄。
从艺术上看,《上邪》的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读《上邪》,仿佛可以透过明快的诗句,倾听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声。《上邪》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其语言句式短长错杂,随情而布。音节短促缓急,字句跌宕起伏。 名家点评: 明代胡应麟《诗薮》:“《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清代王先谦《汉铙歌释文笺证》:“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 后世影响:
《上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
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情歌:西洲曲——感情炽烈、痴情的女子形象 赏析: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 创作背景: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2] 整体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艺术特点:
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
[清]陈祚明:“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
后人引用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四句,这四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塘月色》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情歌:长干曲——大胆倔强、不畏风浪的弄潮女子形象 赏析:
《长干曲》是乐府中“杂曲歌辞”调名。原为南京一带民歌,内容多写江上渔家生活。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二》载有一首。这首小诗,在尺幅之间,将一个风里来浪里去的弄潮儿写得栩栩如生。同时,也描绘出一幅江南风情画,是一篇动人的佳作。
这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南朝民歌多描写男女恋情,风流妩媚。这首《长干行》也是情歌,不过,诗中的女子颇有一股飒爽英气,不似其它情歌里的女主人公那样缠绵;而采菱女驾舟出没于风浪中的场面,又颇具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上,一叶扁舟在浪尖上颠簸,在浪谷间滑行,仿佛随时都会被巨浪打翻,令旁观者心颤。而划船的女子却镇定自若。她说:“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逆浪”,即顶着浪涛。她说自己是特意选了这么一个风急浪大的时刻,顶着浪头前来相邀的。言外之意:风平浪静,哪里比得上此刻有意思呢?!她非常自信地说:“菱舟不怕摇。”我这只小小的采菱船是不怕风浪摇晃的!说是“菱舟不怕摇”,实际上是女子夸说自己不畏风浪。女主人公并没有直接说“相邀”的是何许人,也没有说是何事使得她不畏风浪前来“相邀”,然而我们不难猜出这位采菱女是在约请她的情郎,为了和心上人相约,即便风更急、浪更高,有怎能阻拦得了她呢?!因而这里的一个“故”字既透露出水乡女子对江上风浪的偏爱以及对自己驾船本领的信心,更可见出一个痴情女子欲于心上人约会的急切心情。
或许她的心上人曾关切地提醒过她:今天风浪太大,你就不要驾船前来。而这位女子却要心上人放宽心,她说:“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广陵潮在当时是很有名的,汉代枚乘在《七发》中曾经专门描述它的壮观,说涨潮之时“波涌而云乱”、“状如奔马”“声如雷鼔”、“遇者死,当者坏”。而这位采菱女却自豪地说:我家就在扬子江住,从小弄惯了广陵潮,眼下这点风浪何足惧也!——为了追逐幸福的爱情,她毫不畏惧地出没于风浪之间。
这首诗情调活泼明快,语言质朴清新,不加雕琢而情境俱佳,三言两语,便点染出江南水乡女子独有的精干清灵,使一个风里来浪里去的痴情女子形象生动地浮现于读者眼前。
情歌:菩萨蛮——对爱情忠贞热烈的女子形象 赏析: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早期民间名作,写的是一位恋人向其所爱者的陈词主。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词中使用了一连串精美的比喻立下爱情誓言。词中主人公一连想到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表达了主人公的愿望。在主人公的眼中,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夸张地强调了爱情永固,但又不觉得过分,读者只为主人公崇高的感情而激动。这首词圆熟
流丽、挥洒曲折,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使得这篇抒情之作成为唐朝诗苑中的一颗明珠。
它没有文人词深婉曲折的风致和含蓄蕴藉的神韵。从写法上的铺排、衬字的运用、表意的泼辣直露看,似元曲。但又无元曲的圆熟流丽、挥洒曲折。然而它却激动人心,千古不衰。
原因在于主人以忠贞热烈的感情激发的想象和这种想象的感染力。词中的想象多样而新奇。主人公一连想到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青山、水面、黄河、参辰、北斗、日头,这些是习见的,并不奇。但经浪漫主义的想象之后,立刻变得引人入胜了。这些奇想反复表达了主人公的愿望,使人感到分明有一种“理”在: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已经长久不分的,而是希望天长地久的。如果没有这种希望,整日厮守也徒然,有这种希望,即使天涯海角甚至人间天上的分离也美满。在主人公的眼中,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夸张地强调了爱情永固,但又不觉得过分,读者只为主人公崇高的感情而激动。相形之下,那些不严肃的爱情观是多么暗淡、空虚和渺小。由羡慕进而想到主人公如此之情是怎样产生的。
尽管因素多种,依现在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它有充实的内容。但词中却只字未提,明快而又耐人寻味。诗中的想象是广阔大胆的。由大地到天空是其想象的空间,由山河到星日是其想象的对象。以宇宙间最雄伟的景物来烘托爱情,敢于把爱的生命与永恒的宇宙并提,形成一种奇妙的类比推理:青山不会烂,水面浮不起秤锤,黄河不会枯竭,参星和辰星不会在白天出现,北斗不会回到南天,半夜不会升起太阳,爱情不会中断。这样的类推也可说是理不通而情通,无理而妙。 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都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存在于天地之间,根据人们的经验,这规律是万古不变的。词中主人公正是依据这些自然现象与爱情理想在时间上的相似点,进行想象的。但未从正面写,却将爱的中止与这些规律的改变联系起来让前者发生在后者之后,由于后者是不会实现的,前者就不会发生。爱情永存的愿望被表现得十分生动有力,体现了从反面写与从正面写的不同效果。对可能出现的意外的担心,是更深的爱。愿其长久和害怕失去虽然意思相近,但后者对于对象的珍爱远胜前者,往往是精神上难以缺少的。诗中的奇伟想象正是由这深情所激发,而想象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真挚、明朗、坚定、感人。
四、课堂互动
师生互动:听民歌,唱童谣。 听一首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回忆小时候唱过的童谣。
五、课堂小结
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的故乡,是我们民族的根。 2.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血脉相成的财富。 3.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力量的源泉。 4.传统文化更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六首歌谣。
2.试着搜集你家乡的民间歌谣,分类整理。
七、推荐文化类节目
《国家宝藏》——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中国诗词大会》——感受中国的诗词之美。
《朗读者》——跟着嘉宾的朗读感受文字的魅力,倾听经典名篇。 《经典咏流传》——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 《见字如面》——体会一封家书一段情。
《解码中国地标》——跟随镜头一起去往中国的各个角落。
八、课堂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节课我们只是通过只言片语,并不能详尽中华传统文化,老师希望你们能记住歌谣这一形式,把歌谣作为一把钥匙,希望你们能够用它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去,体会歌谣中所蕴涵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并且让那些经典,在吟咏中流传下去,让经典永传承。
九、板书设计
歌谣六首
艺术手法:
1.古朴自然,情感真挚。 2.多种手法,意境优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