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王昌龄七绝中的“多意”

2023-04-07 来源:步旅网
论王昌龄七绝中的“多意”

作者:索祖翠

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9期

索祖翠

内容摘要: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的七绝诗歌成就尤高。其诗歌理论著作《诗格》对文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文意决定着诗歌的艺术水平。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多意在王昌龄的创作实践特别是七绝诗歌中主要体现在:诗歌主旨模糊多义,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同样题材的诗歌呈现多样化的主题,不同的立意构思,诗歌中的种种深情苦恨要借助多种意象层层渲染。

关键词:王昌龄 七绝 多意 深情苦恨 意旨微茫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现存诗约181首,诗歌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在《唐才子传》(卷二)中记载:“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1]史料既然称王昌龄为夫子,那他生前一定曾经广收弟子,传授诗歌创作方法,已有的《诗格》应为明证,学界愈来愈肯定王昌龄在诗学史上的地位,如李珍华、傅璇琮认为他的《诗格》“是一部盛唐时代有独特见解的诗论,有许多真知灼见,它应该与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同样成为盛唐诗论的代表,而在古代文学理论史上占一席之地”[2]。在诗论中,王昌龄认为“意”一首诗的重要构成元素。《论文意》第2则曰:“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3]他认为“意”决定着格,格高指诗歌的艺术层次高。“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王昌龄在《诗格》“起首入兴体”评论曹子建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两句,云“此诗格高,不极辞于怨旷,而意自彰”[4]这里的意指情感,另如王昌龄《诗格》“十七势”:“景入理势者,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5]这里论述中的意与理混用,理指诗歌中的哲理思想。王运熙认为“王昌龄的所谓意,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头脑中涌现并逐步形成的思想感情、主旨和意象,表现出来,便成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层是指诗人的创作构思活动。这两层意思紧密相关,但又有区别。他说‘意是格’、‘意好言真’时的意,都指第一层意思;说‘攒天海于方寸’等语时,便着重指构思活动了。”[6]朱光潜先生说:“意是情感思想的合称。”[7]本文主要分析王昌龄的诗歌中的意,故取王运熙先生对意的第一层解释。而前人对王昌龄诗歌的评价中亦多次提到意,如陆时雍《诗镜总论》:“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王昌龄诗中的“多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

王昌龄七绝诗歌的主旨较复杂,具有多重含义,亦可以说模糊多意,在看似简单、自然的外表下形成复杂多层次的艺术整体。《论文意》第2则的另一段言论:“古文格高,一句见意,则‘股肱良哉’是也;其次两句见意,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也;其次古诗,四句见意,则‘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此处“一句见意”、“两句见意”、“四句见意”主要是主张尽量早些呈现诗意,根据见意之早迟,讨论与“格高”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尽量用精炼的诗句表现诗“意”,则一首诗中要尽可能容纳更多诗“意”。正如沈德潜在诗评中也指出:“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谓之唐人骚语可。”(《唐诗别裁》)其中意旨微茫,即指诗歌隐藏多种涵义,主旨模糊不清。

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前一首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高调开头,接下来两句继以“黄沙百成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更高亢的调门,写出戍边战士不破

楼兰誓不还家的英雄气概。此诗既表达了战士不灭敌人终不还的豪壮之情,又写出了战士思归无望的凄楚之情,亦或两种情感皆有?诗人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很难确定。后一首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的结构亦复如此,从出发时急迫的节奏到大胜的喜悦,感情调子一浪高过一浪。从表明上看,此诗歌是要表达守边将士打败敌军的英雄豪情吗?再细细品味,其诗用意至深,确实不容易揣测,也可以认为这首诗反映了将士之间的矛盾,主将将在日昏出发之际,前锋夜战,已经擒住大敌了,两两对照写来,可以看出作者含蓄委婉的讽刺,可谓一将功成而万骨枯啊。较唐人刘湾《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此诗要含蓄委婉许多。王昌龄的诸多七绝边塞诗歌蕴含多重意义,让读者玩味无穷。

王昌龄的许多七绝宫怨诗同样具有多种涵意。《春宫曲》“: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诗写的是昨夜发生在宫苑中的一件十分平常事情。如果站在诗作者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诗人有意表现了君王滥施赏赐,耽于女色、荒淫误国,诗的意义在于讽刺。但如果完全站宫中失宠嫔妃角度来揣摩,这首诗的主旨就会发生变化了,主要不再是讽刺皇帝荒淫误国,而是对宫中怨女的同情与怜悯。或者可以说这首诗讽刺与同情俱有呢?又如《长信秋词》组诗中的第五首:“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一、三句指失宠者,二、四句指得意者。在对比中,也许诗人在讽刺最高统治者的喜新厌旧,或许书写人类社会不断上演的荣辱得失,从来就是“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后宫里一直在上演新旧更替的悲剧,君恩无常,宠辱无常,宫女们的一生都是悲剧的一生。

此外,亦可以说这些宫怨诗有作者自己的“寄托”,他在《诗格》中说过:作诗“皆须身在意中, 若诗中无身,即诗从何来?若不书身心,何以为诗?”王昌龄宫怨诗的创作是对诗歌理论的实践。既书身心,又使“身在意中”。“身在意中”清楚地说明了诗歌里面有诗人个人情感因素包含在其中,可以说诗人借宫怨诗表现了仕途失意的不平。诗人不仅是写宫女,而且把个人的身世、主观的情思融入到创作之中。他才高运蹇、郁郁不得志的身世处境与宫女何其相似。诗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写宫怨的同时也在抒写自己的怨。使得宫怨诗含义深隽,耐人寻味。

若把王昌龄、李白的宫怨诗进行比较,更能显出其意旨微茫。如李白的《长信怨》中的宫女也是满腔悲怨:“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但他喜欢在宫怨诗中通过宫女很直白地展现个人的情感,如《妾薄命》:“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当然,李白也有比较含蓄的,如《玉阶怨》,诗人描绘出一个幽怨、孤独的形象。但其诗总体风格是:意在言内。王昌龄宫怨诗是含蓄的,意味深长,意在言外;李白诗则倾向于直抒胸臆。明人敖英在《唐诗绝句类选》中曰:“胡元端谓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予谓宫怨之作,主于抒情,要在情景融合。二人各兼其妙,第太白意尽语中,王意含蓄而。”[8]王诗正因为含蓄,才使得主旨微茫,具有多重涵义。

二.首首同调,一见一新

王昌龄诗论中的“多意”还表现在同样题材的诗歌呈现多样化的主题,不同的立意构思。清人范大士《历代诗发》说:“龙标七绝,……首首同调,一见一新,非惟独秀当时,抑已擅场千古。”

如边塞组诗《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兀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戊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这是一组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从不同方面深刻地反映了边塞军士的生活与心灵。其一既写征人怀乡,又通过金闺写出了思妇之情,其二主要写征人思乡之情,其三写出了当时战争的惨烈,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也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四可以说是这组诗的转折,表面上看是豪言壮语,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但结合全组来读,实际上也写出了战士们的久战之苦,归期无望,更显情感之悲切、愤激!其五赞扬了盛唐将士心头高昂的报国热情,那是回家无望,只能忘我地投入战斗,或者说这一首诗就是暗讽统治者,这里指将帅。其六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表现他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其七通过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描写边塞生活地艰苦与危险,叙写戍边将士紧张忙碌的军营生活。这组七绝乐府的立意构思是经过诗人精心锤炼过的,它们生动而真切地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追求、欢乐、愁思和痛苦。

这组诗与李白的组诗对比亦可以看出王昌龄诗中的多意。如李白的组诗《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六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

丈八蛇矛出陇西,弯弧拂箭白猿啼。破胡必要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

月蚀西方破敌时,及瓜归日应未迟。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

这组诗的题旨就是送外甥郑灌从军,鼓励他奋勇杀敌,为国建立功业。第一首鼓励他树立雄心壮志,报效祖国。第二首描写边境战斗的壮丽图景,第三首对胜利满怀信心,鼓励郑灌勇敢杀敌。每首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叙事或抒情。不像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有意从各角度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将戍卒复杂的情感世界。

从以上诗可以看出李诗特点是不假雕琢,自然天成,而王昌龄诗都是经过精心的构思和安排,组诗中每一首的立意构思都不一样,艺术技巧丰富多变。每一组诗中同类题材之间,几乎没有雷同之作。这正是王诗的“绪密”,即头绪多,寄意深,结构复杂的原因。相对来说,李诗结构较单纯,主题也比较明朗。

又如王昌龄送别组诗《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东秋海深,丹阳城北楚云阴。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这两首诗在名气上有天壤之别,但从整体论,二首并优劣之分,二首都以具体意象结束,第一首为“一片冰心”,其二为“明月”,都是表明作者的心迹,可见王昌龄是一高洁之士。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从视角上看,其一中有一个时间的变化:由夜而平明。其二,有空间的变化:从城东到城北,从高楼到寒江。从表现手法看,第一首诗以叙事为主,写景与叙事、抒

情融合为一。第二首先写景,再抒情,情景交融、浑成自然的,两首既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又各具特色。七绝中有些非组诗却是同样题材的诗,如与《送魏二》同是别离诗的《卢溪别人》: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两首诗俱是送别友人,送友所到之地不同,一个是蜀地,一个是楚地,但都通过江上之夜月,凄楚地猿啼来写离别之情。《送魏二》中末句“愁听清猿梦里长” 设想友人难以安眠,即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末句借助想像,扩大了诗歌意境,让诗更具有朦胧之美,显得余音袅袅,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地离别之情。而《卢溪别人》诗末句笔锋一转,由实景的描写转向虚境意愿的描写,更显别后深情,另辟蹊径,别具风情。

总之,王昌龄的七绝无论是以组诗形式或非组诗,都能把同类题材的诗用不同的立意构思表现出来,做到首首同调,一见一新。

三.深情苦恨,襞积重重

王昌龄七绝中的多意常常表现为将深情苦恨重重堆积。明朝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有大段评论王昌龄的话语:“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如前引《从军行》其一写征人思妇怀乡,诗人选择多种意象来体现这种情感。“烽火城西百尺楼”即城西的高楼,人站在这里见到深夜之月,因此抒发思乡怀人之意。“黄昏独坐”,在《诗经》中,黄昏意象已经出现,且与怀人主题相关,如《王风·君子于役》和《陈风·东门之杨》明确在“日之夕矣”“昏”之时表达思念的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用黄昏来表现思乡怀归之情,王粲的《从军诗五首》其三“薄暮未安坻”中的薄暮也是黄昏时分。王诗中的“黄昏独坐”写出征人的思亲怀人与孤独。“海风秋”写出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更吹羌笛关山月”中的“羌笛”意象,悲壮低沉、进一步渲染着诗的主题:思乡情切。思归怀人同样也是月意象常见的意蕴。《关山月》原为汉乐府鼓乐“横吹曲”中的曲目,系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诗歌前三句通过环境渲染氛围,为抒情做充分的铺垫,然后直接描写征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偏从对面着笔,从金闺万里愁怀中反映出来。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又如绝句《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为离别之情渲染氛围,凄凄风雨烘托依依惜别之情,“醉别”写出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情景交融。后两句又对离别之情层层渲染,先是“忆君”,直接抒情,接着说距离遥远,暗含两人再次相见难,更衬离别之悲,又通过一轮孤月高照写离情的不堪。接着写两岸的猿啼凄清,一声一声闯入梦境,让他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王昌龄的诗歌,尤其是其七绝,确体现了他自己的创作主张:“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巧运言辞,精炼意魄。”(《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因王昌龄在诗歌创作中“巧运言辞,精炼意魄”,故“深情苦恨,襞积重重”。

王昌龄在诗论中对文意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认为“意”决定着格,意高则诗歌的艺术层次高。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可见王昌龄诗中的确多意,王昌龄在创作实践特别是七绝诗歌中,常常把诗歌主旨复杂化,呈现出模糊多义,且通过同样题材的诗歌表达多样化的主题,不同的立意构思,甚至借助多种意象来层层渲染深情苦恨。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258.

[2](李珍华、傅璇琮:《谈王昌龄的〈诗格〉——一部有争议的书》[J].《文学遗产》1988(6):97.

[3][4][5]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凤凰出版社2002:160,176,158.

[6王运熙:《王昌龄的诗歌理论》[J].《复旦学报》1989(5)24.

[7]《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309.

[8]袁闾琨,郑庆笃.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41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7C0340).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