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设计

2021-07-24 来源:步旅网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出现北族政权和中原政权对峙,最后走向统一的历程,与这一时期爆发的交战相比,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取得了灿烂的成果,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40分钟一节的课堂,内容要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等方面的内容,确实不易,需要老师花很大的心思进行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上高中,还有很多的不适应,对历史科的学习更是,因为初中历史并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初中的知识和能力储备非常有限,在这节课的内容中,思想方面的儒学,本来就抽象,初中教材中又没有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更是更加了本节内容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儒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理解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三大发明的传播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4、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界领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程朱理学的影响。

2、三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3、这一时期文化取得灿烂成果的原因。 五、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的设计遵循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新情境设计、问题导学为原则。

2、本节课讲授的是灿烂的文化,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方面的素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真阅读课本,了解主要史实,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对主要史实进行整理。 表格示例: 主要成就 突出人物 备注 思想 文学艺术 科技 1

少数民族文字 二、我的问题(记录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

三、问题探究

探究一: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概述宋代“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

“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2: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者,形而下之器也,

生物之具也。

——(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3: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材料4: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5: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2、怎样看待宋明理学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评论材料中对于“理学”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小结: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2

探究二: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说说你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些看法。

材料一: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高中人数版教材《必修三》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与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材料三:夸大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和贬抑西方古代科学的重要性,虽然好像能够帮助重建民族自尊心,其实是极端危险,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探究三: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一书中说:“古代中国在1500年内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代世界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的北宋……”

三大发明在北宋得以获得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

“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解释一: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雍正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解释二: 科举制扼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释三: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3

其他解释:一些学者认为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没有成熟的市场、漠视私有权、没有专利观念,扼杀了创新发明的动机。

你同意哪一种解释?或者还有哪些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结语: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

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七、教学评价设计 堂上完成: 1、知识整理 主要成就 突出人物 备注 思想 文学艺术 科技 少数民族文字

对宋明理学有如下的评价: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评论材料中对于“理学”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课后完成: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一次测试

1.宋太祖曾下语说:“选进士之事重大,今后官二代有中举的,要详加审核,进行复试。”宋太祖此举意在

A.提高官员子弟的素质 B.防范官僚子弟科场上的舞弊 C.选拔真才实学的官吏 D.打破官僚子弟对仕途的垄断

4

2.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

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

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

3.南宋初年,诗人赵鼎把北宋中央体制形象地概括为:“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一概括意在( )

A.肯定宋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功效 B.分析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 C.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 D.否定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4.(改编自2018年山东聊城三模)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

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地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统治。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重文抑武等制度,并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执行。这些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5分

【观点一】“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2分)

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制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

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10分) 【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2分)

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探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羽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

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快策。

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服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长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10分)

八、板书设计

主要成就 5

突出人物 评价

思想 文学艺术 科技 少数民族文字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的是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导学案的设计,遵循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新情境设计、问题导学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了解灿烂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方面的素养。教学环节大致是课前预习——堂上探究——课后巩固三大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很不平衡,也很不扎实,在课前预习环节就已经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致使堂上讨论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不理想,教学任务的完成感到有困难。

2、教材内容多,老师如何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拓展,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迫切的课题。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