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核医学总结

2020-01-29 来源:步旅网
核医学

第一讲 总论、甲状腺

※一、定义、内容及核物理基础

1、※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科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2、※核物理基本概念:

①核素:凡具有特定质子数、中子数及核能态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②同位素:原子序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③同质异能素:有相同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但核能态不同的一类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3、核衰变

(1)核衰变类型: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电子俘获

(2)核衰变规律:衰变公式→Nt=N0e-λt

①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目,也称为放射性强度。国际单位Bq(贝克)。即一秒钟内发生一次核衰变。惯用单位Ci(居里)

1 Ci = 3.7×1010

Bq 1 mCi = 37 MBq ②半衰期

A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生物半衰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③常见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99mTc→6.02小时;131

I→

8.04天;89Sr→50.55天 125

I→59.7天 4、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防护

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是指电离辐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所形成的结果。

②放射性防护:内照射防护、外照射防护。

A外照射防护三个基本原则:时间、距离、屏蔽 B内照射防护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二、核医学仪器

1、闪烁照相机:γ 照相机

2、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利用注入人体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响,构成断层影像的仪器。 3、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

4、功能测定仪:甲状腺功能测定仪、肾图仪、 局部脑血流测定仪、心功能仪

5、其它:活度计,污染、剂量监测仪等 三、放射性药物

1、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药物或制剂称放射性药物,须符合药用要求,即安全、有效而性能稳定。 2、常用的99m

Tc标记的脏器显像剂,放射性药品临床用途: 99m

TcO4-甲状腺、心血池、血管、麦克尔憩室显像等 99m

Tc-MIBI心肌灌注断层 99m

Tc-ECD、HMPAO脑血流断层 99m

Tc-MAA肺灌注显像、静脉血管造影99mTc-MDP骨骼显像 99m

Tc -DTPA肾脏(肾小球功能)显像 99m

Tc -EC、MAG3肾脏(肾小管功能)显像99mTc -DMSA肾脏皮质显像 99m

Tc -PHY肝脏显像 99m

Tc -EHIDA肝胆动态显像 99m

Tc -DX105淋巴显像

3、常见诊断与治疗用放射性药物:99mTc(锝)、131I、125

I、201Tl(铊)、67Ga(镓)、111In(铟)、 18F、13N、11C、15

O;32P 、89Sr(锶)、90Y (铱)、153Sm(钐)等 ※※四、显像原理

㈠合成代谢 ㈡细胞吞噬 ㈢循环通路 ㈣选择性摄取 ㈤选择性排泄 ㈥通透弥散

㈦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 ㈧特异性结合 放射性核素显像类型

①按显像时间分为: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②按部位分为: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 ③按影像维线分为: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 ④按显影时间分为: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 ⑤按显像剂对病变组织的亲和力分为:阴性显像和阳性显像

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指显像剂主要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而病变组织基本不摄取。

阳性显像:病变部位的放射性活度高于正常脏器组织的显像。

※五、甲状腺摄131碘率测定

(一)原理:甲状腺具有摄取和浓聚碘的能力,在空腹条件下口服放射性131I后,经胃肠吸收后随血流进入甲状腺,并迅速被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摄取,其摄取的量及速度与甲状腺的功能密切相关。 因此,利用甲状腺功能测定仪获得不同时间的甲状腺摄131I率并生成曲线,以此来评价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二)方法:

1、服药前准备:在接受本检查前停用含碘丰富的食物或药物,以及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2-4周。

2、检查当日病人应空腹;口服131I 溶液3-5µci。 3、核素多功能脏器功能测定仪 (三)正常值判断标准

1、一般2-3小时的摄131I率为15%-25% 2、4-6小时的摄131I率为20%-30% 3、24小时的摄131I率为30%-60% 4、2小时-6小时的摄131I率为24小时的50%左右,两者之比值在0.37-0.6之间。

(四)临床意义

1、甲状腺疾病131I治疗剂量的计算 2、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3、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4、甲状腺功能亢进 5、地方性甲状腺肿 六、甲状腺血清学检查:游离甲状腺激素(FT3、 FT4) 、总甲状腺激素(TT3、TT4)、促甲状腺激素(TSH)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TMAb )、甲状腺球蛋白(TG) 七、甲状腺静态显像

(一)原理: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具有选择性摄取和浓集碘的功能。将放射性碘引入人体后,被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所摄取,在体外用核医学显像装置探测到射线分布情况,即可获得甲状腺组织的影像。 (二)方法

1、显像剂:123I、131I、99mTcO4- 等

2、显像仪器:单光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3、显像方式:局部、静态显像、全身显像 (三)图像分析

1、甲状腺两叶的放射性分布均匀,边缘整齐光滑。前位面积约为20cm2 ,重量约为20-30g 。

2、异常影像:甲状腺肿大,位置异常,甲状腺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形态失常或不显影。 △(四)※适应证和临床应用

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在正常部位甲状腺组织以外,可见摄取核素的异位甲状腺,常见于舌根部、胸骨后,也可下达到横膈。

2、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定,鉴别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1)热结节:结节处放射性分布高于周围甲状腺组织。 (2)温结节:结节处放射性分布近似周围甲状腺组织。 (3)凉结节:结节处放射性分布低于周围甲状腺组织, 而高于本底。

(4)冷结节:结节处放射性分布接近本底。

3、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甲状腺炎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患者可有甲状腺肿大、结节、疼痛与压痛,伴有全身性症状,血沉明显加速等等,甲状腺显像有助于其与其他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4、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寻找,评价治疗效果: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及转移灶,因具有摄131I 功能而显影。

第二讲 心脏、呼吸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心肌灌注显像 一、原理※※

二、显像剂

1、201Tl :生物学特性类似钾离子半衰期73小时,由加速器产生

2、99mTc-MIBI :扩散作用 3、99mTc-P53:被动扩散 三、方法

1、短轴: 垂直于心脏长轴,从心尖向心底依次断层的影像

2、水平长轴:平行于心脏长轴,由膈面向上依次断层的影像。

3、垂直长轴:垂直于以上两个层面,由室间隔向左依次断层的影像

4、心肌断层部位示意图

四、正常影像 五、临床应用

1、心肌缺血与心梗的诊断 2、评价左室重构。 3、冠心病预后的估测。 4、急性心梗溶栓疗效评价。5、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术的选择和疗效评价。 6、扩张性心肌病。 7、肥厚性心肌病。 六:支配

1、左前降支:左室前壁、前侧壁、前间壁、心尖 2、左回旋支:后侧壁

3、右冠:下壁、后壁、后间壁、右室

七、异常图像分析: 1、可逆性缺损

2、固定缺损:心梗、心肌瘢痕、冬眠心肌

3、部分可逆性缺损:心梗伴缺血或侧支循环形成 4、花斑型改变:心肌炎、心肌病

5、反向再分布:心梗溶栓治疗后或正常人 第二节 心肌代谢显像 一、常用的代谢显像

1、葡萄糖代谢显像:F18-FDG(氟代脱氧葡萄糖) 2、脂肪酸代谢显像:C11-PA(棕榈酸)

I123-BMIPP(甲基碘苯脂十五烷酸) 3、氧代谢显像:C11-乙酸 二、图像分析

1、灌注-代谢不匹配: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摄取正常或增加

2、灌注-代谢匹配:缺损-缺损,局部心肌无存活或瘢痕组织

第三节 门电路心血池显像

一、原理:利用受检者自身的心电R波和R-R间期内间隔相等的信号触发SPECT进行自动、连续、等时的采集,可获得一个心动周期的影像。 二、显像剂:99mTc-RBC 三、显像方法

1、平面像:前后位、左前斜位

2、断层像:短轴、水平长轴、垂直长轴 四、影像分析

(一)心室容积分析

1、射血分数(EF)值:心室每搏量(SV)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的百分比。WHO推荐正常静息状态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运动负荷试验后比静息状态高5%以上。

2、高峰充盈率(PFR):心室充盈期的最大容量变化速率。 (二)、局部室壁运动分析

(三)相位分析

1、时相图:反映心脏各部位运动的先后次序,开始收缩的时间越迟,色阶或灰阶越高。

2、振幅图:反映心脏各部位收缩幅度的大小,收缩幅度越大,振幅越高,色阶或灰阶越高。 四、临床应用

1、冠心病:静息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往往正常,运动负荷试验升高不足5%或反而下降,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相角程增宽。心室舒张功能受损早于收缩功能,左室舒张功能对诊断冠心病更为敏感。 2、室壁瘤:对心尖部及前壁室壁瘤的诊断符合率达95%,典型表现为室壁瘤部位呈局限性囊袋状膨出并有反向运动,时相直方图示:心室峰与心房峰之间出现附加峰,相角程增宽。

3、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表现为左室心腔明显扩大,室壁变薄,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室壁运动普遍减低且不协调,EF值和PFR显著下降;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左室心腔变小,室壁增厚,PFR低于正常。

4、传导异常:时相直方图示:心室时相延迟,相角程增宽,>65O ,有时心室峰呈双峰。

5、冠脉搭桥术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评价:左室射血分数(LVEF)<30%者,手术风险和死亡率均显著增高。 【呼吸系统】

1、静脉注射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9-60μm)的显像剂2、与肺动脉血混合

3、一过性嵌顿于肺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 4、显像剂分布与局部肺血流量正比 5、通过体外探测肺内放射性分布

6、核素肺灌注显像及肺通气显像在诊断某些肺疾病上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着重介绍肺灌注显像及肺通气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及临床应用。原理是本章重点。 第一节 肺灌注显像 一、原理和方法

1、常规仰卧位,静脉注射显像剂

2、肺平面显像 ANT、POST、RL、LL、RAO、LAO、RPO、LPO

3、肺断层显像 横断、冠状断、矢状断 二、正常影像 三、异常影像

第二节 肺通气显像

一、原理和方法: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颗粒直径<1.0μm)雾化吸入后沉积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内,在肺内的分布与肺局部通气量成正相关,在体外显像分析肺内放射性分布,估计肺的局部通气功能。 显像剂:

1、放射性气溶胶:99mTc-DTPA、99mTc-硫胶体 2、锝气体 二、正常影像 三、临床应用

1、肺灌注联合肺通气显像诊断肺栓塞

2、肺灌注显像可见局部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而通气显像该部位放射性分布正常,称为肺灌注和通气显像的不匹配征像,是诊断肺栓塞的依据。

第三讲 消化、神经、肾脏

【消化系统】

一、异位胃粘膜显像

1、异位胃粘膜:胃以外出现胃粘膜组织 2、Barrett食管---食管下段

3、梅克尔憩室---回肠,距回盲瓣约60cm 4、小肠重复畸形

5、显像原理:①异位胃粘膜与正常胃粘膜功能一致 ②能快速摄取高锝酸盐并分泌入胃肠道 ③显像剂99mTcO4-;剂量10-15mCi ④15分钟开始显像,2小时完成 二、唾液腺显像---原理、方法

1、唾液腺小叶上皮细胞能摄取并分泌碘、锝 2、静脉注射99mTcO4-,获得时间-放射性曲线 3、了解唾液腺位置、大小、形态、功能 三、肝胶体显像 1、原理

2、适应证

(1)判定肝位置、形态及大小

(2)不能行CT,MRI检查时,替代检查 (3)配合其他放射性核素检查 3、临床应用

(1)原发性肝癌:巨块型肝癌→肝实质平面像可见边缘不规整放射性缺损区

(2)肝囊肿、多囊肝:多囊肝→肝实质冠状断可见肝叶边缘不整,可见多个圆形大小不等的放射性缺损区

(3)肝血管瘤

(4)肝硬化:肝脏缩小,放射性分布不均,脾脏明显增大,摄取功能增强。 四、肝血流、血池显像 1、原理

2、适应证:鉴别肝内占位病变的性质,如: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等。 3、临床应用→肝血管瘤

肝血池显像横断:放射性过度填充,中心稀疏区; 肝实质显像横断:呈放射性缺损。

肝血池显像冠状断:放射性过度填充,中心稀疏区 肝实质显像冠状断:呈放射性缺损 五、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 1、原理

2、适应症

(1)急、慢性胆囊炎;(2)黄疸鉴别诊断;

(3)先天胆道系统疾病;(4)十二指肠–胃反流监测; (5)胆道术后,胆道通畅及胆汁漏情况。 3、临床应用(1)胆囊炎(2)先天性胆道闭锁 【神经系统】

第一节、脑血流灌注显像 一、原理和方法: 1、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显像剂为能穿透血脑屏障入脑细胞,摄取的量与局部脑血流量呈正相关,体外通过SPECT或PET进行断层显像,可获得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图像。 2、常用的标记药物:99mTc–双半胱乙酯(99mTc–ECD) 99mTc–六甲基丙胺肟(99mTc–HMPAO) 3、通过横断、冠状断和矢状断显示大小脑、基底神经核团和脑干。可计算局部脑血流量( rCBF )和全脑平均血流量( CBF )

二、影像分析与结果判断

正常脑血流灌注:两侧大小脑皮质、基底节神经核团、丘脑、脑干放射性较高,呈对称性均匀分布 三、临床应用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供血不足,病人就诊时无症状, CT、MRI检查多为阴性, rCBF断层可发现近50%的病人有缺血性改变,病变部位呈不同程度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阳性检出率高于CT、MRI。 (二)、脑梗死诊断:脑梗死区呈局限性或大范围的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发病2-3天内即可检出病灶,阳性率较高,病变范围较CT、MRI 大。

若侧支循环丰富,可见病变周围放射性异常增高,称为“过度灌注”。有时可见到病变对侧小脑有放射性减低,称为“对侧小脑失联络”。 CT、MRI难以发现以上两种征像,检出时间较晚 (三)、早老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早老性痴呆(AD)是一种弥漫性大脑萎缩性退行性疾病,病理改变以大脑弥漫性萎缩和神经细胞变性为主。 2、SPECT表现为以双侧顶叶和颞叶为主的大脑皮质放射性对称性减低,多不累及基底节和小脑。 第二节 脑脊液显像

脑脊液显像不仅显示脑脊液间隙,更重要的是反映脑脊液循环和吸收动力学变化,可分为脑池显像、脑室显像。

一、原理和方法:常规将显像剂如99mTc-DTPA注入蛛网膜下腔或侧脑室,1、3、6、24小时分别行前、侧、后位头部显像。

二、影像分析与结果判断

正常影像:注药后1h,显像剂达颈段蛛网膜下腔,小脑延髓池显影,3-6小时前、后位影像呈“三叉”形,24h大脑凸面蛛网膜颗粒有放射性摄取,上矢状窦放射性浓聚,呈“伞”状。 三、临床应用 (一)、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又称正常颅压性脑积水,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因出血、炎症或损伤而粘连,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或吸收不良、侧脑室积液扩张而失去泵功能,显像呈“豆芽”状。 (二)、脑脊液漏的定位诊断 (三)、脑脊液分流术后评价

【泌尿系统】 一、原理与方法

二、适应症:膀胱位置及肾内占位、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移植术后监测、尿路梗阻的诊断、肾功能的判断 三、图形分析和结果判断

1、正常肾图

(1)a段:静脉注入显像剂后急速上升的一段曲线,其高度反映肾脏的血流灌注量。

(2)b段:继a段之后逐渐斜行上升的一段曲线,通常2~4分钟达到高峰,其斜率和高度反映显像剂滤过的速度和数量,主要与肾有效血浆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有关。

(3)c段:继b段之后的下降曲线,初始部分下降较快其斜率与b段上升斜率相近,反映显像剂排出的速度和数量,主要与尿路通畅程度和尿量有关。

2、持续上升型:a段正常或略低,b、c段持续上升,未见下降的c段。常见于急性肾衰和下尿路梗阻导致的上尿路引流不畅。

3、抛物线型:a段正常或略低,b段上升缓慢;c段下降延迟峰顶圆钝,峰时后延。多见于肾缺血、脱水、肾功受损、上尿路不畅伴轻中度肾盂积水。

4、高水平延长线型:a段基本正常,b段上升缓慢并维持在同一水平,c段未见下降。多见于上尿路梗阻伴肾盂积水

5、低水平延长线型:a段低,b段上升不明显并维持在同一水平,c段下降不明显。见于严重的肾功能受损 6、低水平递降型:a段低,无明显b、c段,放射性计数逐渐递减。见于肾脏无功能、肾缺如、极严重的肾功能受损。

7、阶梯状下降型:a、b段基本正常,c段呈规则或不规则的阶梯状下降。见于尿路感染、疼痛、精神紧张及尿反流。

8、一侧小肾图:形态正常,a、b、c段都存在,但较对侧明显缩小。单侧肾血管狭窄或先天性肾脏发育不良。

第四讲 骨骼、肿瘤、治疗

【骨骼系统】 一、原理

二、方法

1、静态骨显像:局部骨显像、全身骨显像 2、动态骨显像 3、断层骨显像 4、多模式融合显像 三、正常图像

1、成人正常骨显像:放射性分布两侧对称。松质骨血运丰富、代谢活跃,放射性分布较多,密质骨放射性分布较少。

2、儿童正常骨显像: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全身骨骼放射性摄取高于成人,尤其在骨骺和干骺端明显。

四、异常图像:病灶区表现为与对侧或周围正常骨组织不同的放射性浓聚 (热区)或稀疏、缺损(冷区) 。病灶形状可呈弥漫性、点状、片状、圆形、条形,可分单发、多发。

五、临床应用

1、转移性骨肿瘤:松质骨内多发、散在、不规则放射性异常浓聚区,比X线早3-6个月或更长。 2、原发性骨肿瘤 (1)恶性

①成骨肉瘤:常见于20岁左右年轻人,病变部位多为股骨下端、胫骨上端。

②软骨肉瘤:常见于成年人,病变部位多在干骺端靠近软骨板处。

③尤文肉瘤: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变部位多为下肢

长管状骨和骨盆,也可累及肋骨、椎体。 (2)良性:骨样骨瘤、骨囊肿、骨纤维瘤等。 3、骨创伤

(1)双下肢胫腓骨骨折:骨折部位放射性异常浓聚。 (2)肋骨骨折 (3)应力性骨折 4、缺血性骨坏死 5、代谢性骨病 甲状旁腺癌 99mTc-MDP显像可见,全身骨骼密布大小不等放射性浓聚灶。 6、骨关节疾病 7、风湿病 六、动态骨显像

1、原理:同静态骨显像。

2、显像剂:99mTc-MDP(亚甲基二磷酸盐) 3、方法:“弹丸式”静脉注射后行三时相骨显像 :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 4、适应证

(1)了解各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的血流灌注和骨盐代谢情况,有助于某些疾病早期诊断。

(2)骨肿瘤的良、恶性及骨与软组织疾病的鉴别诊断。 (3)观察移植骨血供和成活情况。 (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 【肿瘤显像】

一、显像剂与显像方法 1、18F-FDG广泛用于葡萄糖代谢显像,反映肿瘤的能量代谢异常。

2、18F、11C标记的氨基酸用于氨基酸代谢显像,反映肿瘤的蛋白质代谢异常。

3、18F、11C标记的胆碱用于磷脂代谢显像,反映肿瘤的增殖异常。

4、18F、11C标记的核酸代谢显像,反映肿瘤的分裂增殖异常。 二、临床应用

1、寻找肿瘤原发灶

2、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3、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

4、肿瘤复发、转移、残余的诊断 5、监测治疗效果及预测生存期 6、肿瘤手术的决策 【核素治疗】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 (一)原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Graves病(GD);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 (TMNG);甲状腺毒性腺瘤(TA) 2、禁忌证:妊娠和哺乳患者; 计划4-6个月内怀孕患者

(三)治疗方法 1、治疗前准备

(1) 停用一切影响甲状腺摄131I的药物及食物。 (2)常规进行甲状腺摄131I 测定。 (3)甲状腺显像,估测甲状腺重量。

(4)检查甲状腺系列、抗体、血、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等。

(5)心悸或甲亢症状明显可给予心得安、镇静药等缓解症状。

(6)详细交待,填写治疗同意书。 2、给药方法

(1)可采用一次给药法或多次给药法。 (2)服131I后2周内禁用碘剂、溴剂、抗甲状腺药物。 3、重复131I治疗原则

(1)首次治疗4-6个月后确认无效或加重。 (2)第一疗程治疗后症状好转而未痊愈。 (3)3个疗程仍无效,应放弃治疗。 (四)治疗效果

1、痊愈型(Ⅰ型) 治疗一周内,血清FT3、FT4水平迅速降低,6个月内症状消失,达到痊愈。 2、缓解不全型(Ⅱ型)治疗后血清FT3、FT4 有所下降,缓慢有起伏,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但未完全消失。 3、未定型(Ⅲ型) 治疗后血清FT3、FT4 有所下降但不如Ⅰ型快,3-4个月又上升,高于正常,宜观察至一年左右再决定是否继续治疗。

(五)治疗反应:多数病人无任何反应,少数可出现以下反应

1、早期毒性反应:发生在服药后两周内, 包括局部和全身反应,消化道反应常见。

2、晚期并发症:早发甲低:6个月内出现的甲低,无需治疗,半年后即可自行消失。常规用药时早发甲低与131I剂量无关,与个体对射线敏感性有关。 3、晚发甲低:6个月至数年后发生的甲低称为晚发甲低,多为永久性,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时间延长甲低发生率逐年增加。

二、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治疗 (一)原理:与甲亢相同。

(二)相关检查:甲状腺显像为“热结节”。 FT3、FT4水平升高。 (三)治疗方法及效果

1、一次大剂量口服给药法;多次小剂量口服给药法 2、六个月左右复查“热结节”消失,各种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三、甲状腺癌131I 治疗

(一)原理:高分化的滤泡状和乳头状甲状腺癌(DTC)具有摄取131I功能,进入癌组织中的131I所放射的β-射线可杀伤癌细胞。

131I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的疗效与转移灶对131I的摄取能力有关。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清甲适应证

(1)DTC远处转移、腺外侵犯、病灶大于4cm,清甲。 (2)病灶1-4cm,清甲。

(3)病灶小于1cm且无其它危险因素,不推荐清甲。 2、复发或转移131碘治疗适应证

(1)DTC原发灶手术切除,131碘清除残余甲状腺。 (2)复发或转移灶不能手术切除。 (3)131碘显像显示病灶浓聚131碘。

3、禁忌证: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创口未愈合。妊娠和哺乳期患者。BC在3.0×109/L以下的患者。 (三)治疗方法

1、治疗前准备:手术切除原发灶。停用甲状腺激素4-6周。停含碘的药物和食物4周。 2、治疗后处理 (1)常规含服维生素C,减少射线对非靶器官的损伤(如口腔腺体)。

(2)服药后2小时后方可饮水和进食。 (3)多饮水、排尿。

(4)注意隔离和排泄物的处理。

(5)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减轻甲低症状。 第二节 肿瘤疾病的治疗 一、骨转移瘤的治疗

(一)原理:将亲骨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后,特异浓聚在骨转移灶部位,病灶内的肿瘤细胞受射线照射而破坏,肿瘤体积缩小,从而减轻骨膜和骨髓腔的压力,使骨痛缓解,并抑制病灶的增长。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转移性骨肿瘤并伴有骨痛患者。

(2)核素骨显像示转移性肿瘤病灶浓聚核素。 (3)恶性肿瘤术后残余病灶且能浓聚放射性。

(4)白细胞不低于3.5×109/L,血小板不低于80×109/L。 2、禁忌证

(1)显像表现病灶无明显放射性浓聚。 (2)6周内接受过细胞毒素治疗。 (3)严重骨髓功能障碍。 (4)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5)妊娠和哺乳者。 二、癌性积液的治疗

(一)原理:将放射性胶体注入由恶性肿瘤所致积液的胸、腹腔、心包内,通过射线的电离辐射作用使积液中的游离癌细胞凋亡,对浆膜表面上的血管、淋巴管和播散性小癌灶进行照射,减少积液渗出,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应证:病理学证实有胸或腹膜转移、或积液中见癌细胞。反复多次胸腹腔穿刺仍有积液。积液为渗出液。胸腹腔无较大体积肿瘤。

(三)禁忌证:非癌性胸腹腔积液。明显恶病质,贫血或白细胞减少。体积小的包裹性积液。伤口渗液或无法关闭体腔者。儿童或妊娠、哺乳期妇女。 第三节 其它治疗

一、关节腔积液治疗:关节腔内注入32P后,均匀分布于关节腔内,使部分滑膜受照后,阻止炎症发展,减少渗出,缓解肿胀。 二、慢性骨髓炎治疗

1、 32P纯β发射型核素,在骨炎症灶有较多浓聚。 2、32P能够以磷酸盐形式进入骨的无机磷代谢,对炎症细胞有直接刺激和杀伤作用,局部代谢加快,正常组织旺盛使炎症早愈。

三、血液疾病的治疗——32P治疗血液疾病:进入人体的32P在骨髓的结合能力和细胞代谢对核苷酸的需求量高的位置浓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细胞增生性疾病,对32P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且对射线敏感性也高于正常组织。 四、皮肤病的核素治疗

(一)原理:将一定剂量、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作为一种外照射源紧贴于病变部位,通过β-射线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达到治疗效果。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毛细血管瘤(草莓状、海绵状血管瘤)。 (2)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牛皮癣。 (3)口腔黏膜及外阴白癍。

(4)角膜移植后新生血管、翼状胬肉、炎症。 (5)瘢痕疙瘩和手术切口瘢痕的预防及治疗。

2、禁忌证:日光性皮炎、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湿疹、牛皮癣等。

(三)治疗方法: 90Y敷贴器、32P敷贴器 五、131I-MIBG 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 六、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

七、放射性支架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八、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云克)治疗风湿病、甲亢突眼

九、 90Sr/ 90Y治疗前列腺增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