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教育
作者:陈舒
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12期
内容提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服饰文化绚丽多彩,怎样继承民族服饰文化精髓,是艺术教育需要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苗族服饰 传承 教育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有苗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民族服饰、民族图案及工艺品多姿多彩,以特有的民族文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传统民族艺术文化是父辈们留下的丰富而又巨大的遗产,贵州苗族是除汉族外最多的少数民族,苗族服饰文化博大精深、精美绝伦,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源泉,怎样充分对苗族服饰文化艺术进行传承教育,让孩子感受民族服饰文化的魅力、绽放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火光,具有重大意义,而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来传承苗族服饰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
苗族是个没有语言的民族,他们为了记录自己的历史,记录住自己民族曾经的伟大辉煌,只能用刺绣的方式。苗族是没有文字的,苗绣上记载着苗族人民从远古走来的故事,苗族服饰上的图案一般都有故事相伴,一副图案就是一个故事,如蝴蝶妈妈和十二个蛋的故事是关于苗族起源的传说,多年口手相传,都承载在苗族服饰的一针一线中,蕴藏在美丽动人的缤纷图案中,如有反映家庭生活的,如“双凤朝阳”、 “喜鹊闹梅”;有反映生产的,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反映爱情的,如 “鸳鸯戏荷”、“鱼水相怜”等等。
苗族图案的表现通常用刺绣的形式,苗族的刺绣没有固定的模板,刺绣前则需要先剪纸,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妈妈唱着祭祀仪式中的古歌,同时把古歌的内容剪成一幅幅图案,古歌里记载了苗族人对世界初始的猜测,对迁徙历程的记忆,和他们信仰的天地鬼神。一首古歌要剪三、四十幅剪纸,一幅剪纸就是一个故事,把剪纸铺在布上,再绣成绣片,把绣片缝到苗族服装相应的位置上,才能完成一套精美的苗服。 “没有两朵花会是一模一样的”,这也正是苗族图案的独特魅力所在。
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富于艺术魅力。苗族姑娘往往从六七岁起就开始学习服饰制作工艺,一件贴绣的上衣,仅是彩色片摺叠的小三角就多达一万七千多个。
苗族刺绣的用色也是独一无二的大胆,他们用红配绿、紫配绿、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的色彩搭配,在苗绣中被大胆地使用,达到了夸张的效果,苗族通过刺绣来表达感情,从而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苗族服饰中刺绣方法多样,如破线绣是把细细的丝线破成8到16根后再绣,其细腻的程度可想而知,这种绣的特点是非常平、非常细、非常工整。苗绣的另一特点是非常大器、质朴,色彩搭配上丰富多彩,面积太大的地方线不能一直拉,就分成几道,但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道同样的针脚平整,美丽大方;为了让图案光亮,也让绣线结实些,绣工们会用剥开嫩皂角,取出里面透明的浆液包成一团,而在绣花前将线从中穿过,这也是苗族破线绣的一个诀窍。绉绣则与破线绣的细腻、鲜艳不同,绉绣粗犷、古朴,绉绣是先把8~12根丝线编成带子,在绣时,将带子一点、一点地褶皱起来,缝在布上形成立体感很强的图案,对于动、植物的表现非常独特。打籽绣是专门将线打成小疙瘩来绣的,锡绣是由锡匠把锡片打成小小的金属片,然后绣成几何图案,这些刺绣工艺通过苗族服饰的承载,不断散发出新的魅力。 这些宝贵的苗族服饰文化财富,怎样在教育中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魅力永存,有以下途径。
一、开设苗族服饰艺术欣赏和手工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如编制民族盘扣、学习民族手工刺绣等,让孩子动手制作小工艺品、服饰小配件、小礼物等,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服装上、运用到家里的装饰上,把艺术教育从单一的理论变为操作实践,可以极大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手是孩子的天性和喜好,比如现在如陶艺吧等作坊式的艺术形式大受孩子的欢迎,就是因为孩子喜欢亲自动手的原因,比起让他们仅仅在教室学习理论更让孩子喜爱。
二、艺术教育方法个别化。按学生兴趣爱好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多种条件,设置多种情景,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例如,在手工课上,有刺绣、贴花、缝花等,教师不规定范围,只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个别指导;或分小组教学。按照学生艺术才能和兴趣爱好组成小组,为他们制订教学程序,确定教学内容,定时训练,促进发展。
三、抓好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苗族服饰文化艺术修养的教师。可以通过对现有教师培训、吸收引进艺术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充实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立特聘艺术教育教师制度,聘请民族艺术家、民间艺人、工艺师到校任教或不定期举办讲座,整合社会人才资源,推进艺术教育教学开放。
四、创造条件把课堂搬到苗家村寨。如组织参加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 龙船节”、“姐妹节”、“鼓藏节”等。这些节日苗族人都盛装群集,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龙船节”流行于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苗家“姐妹节”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在贵州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苗家都要吃“姐妹饭”,“姐妹饭”是姑娘们用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贵州西江“鼓藏节”(苗年)闻名四海,小节年年有,大节13年一次,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
五、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孩子兴趣。如带领鼓励他们参加“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等,带他们到民族村寨采风,和民族孩子共同学习玩耍等,培养民族荣誉感和责任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六、把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在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传统苗族服饰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创新,既能体现民族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又能承担起培养现代人才的校园文化体系。
总之,多彩的贵州这个有着绚烂民族服饰文化的多民族地区,苗族服饰文化是艺术教育中应挖掘的源泉,在教育中传承我们苗族古老的绚烂文化,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2.
作者简介:陈舒:女(1970---),汉族,贵州安顺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风景园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