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庆欢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9期
黄庆欢
(浙江大学 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作者简介]黄庆欢,女,湖南株洲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戏曲英译。
[摘要]《悲欢集》收录了中国传统昆曲名剧中的二十六折,由美国纽约昆曲社顾问兼首席翻译汪班先生翻译出版。汪班先生在进行翻译时充分考虑了演出本翻译的无注性、即时性和通俗化的特点,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不存在冲突,不产生交流障碍的内容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和音译、逐词翻译或直译等翻译方法。而在处理文化词汇时,译者更多地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及意译、转译等翻译方法。从而翻译出通俗易懂,适合舞台演出的译文来。
[关键词]《悲欢集》;演出本;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9-0080-02
昆曲,旧称昆腔,现在也称昆剧,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是我国古老的曲牌体剧种,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美誉,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的地方戏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作为代表我国古典戏曲最高艺术成就的表演艺术,中国昆曲于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对昆曲的英译,除了《牡丹亭》外少之又少,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甚至都不知道在中国文化的宝库里,有昆曲这一文学瑰宝。这种可惜又可叹的现象,使喜爱中国古典戏曲的人士引以为憾。[1]XIV
《悲欢集》由美国纽约昆曲社顾问兼首席翻译汪班先生翻译,2009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书中收集一些名剧如《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烂柯山》、《狮吼记》、《昭君出塞》等剧本中的名折子,这部昆曲选剧英译的一大特点是译自场上演出本,对象是美国观众。明清传奇名著如《牡丹亭》、《长生殿》早有了全译本,但那是案头文学,更适合作为学术欣赏和研究使用。“中国经典昆曲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很高: 译者不仅要通晓英语语言,了解中国传统戏剧演出本翻译的独特性,还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尤其对昆曲的曲牌唱词必须熟悉,且昆曲的曲牌唱词多为诗歌韵文,因此译者本人对中国诗词的修养及中国诗词的掌握,便可决定译文的高下。汪班先生及他下苦功译成的《悲欢集》完全具备这些条件。”[2]iii
一、昆曲演出本翻译的独特性
戏曲剧本同时具备可读性和可演性,即既可用于阅读,也可用于舞台演出;既可是案头阅读的文学艺术,也可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但舞台演出字幕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戏剧是表演艺术,戏剧的语言是文艺语体的对白体,它面对的不是读者,而是观众。戏剧演出本翻译有其独特性,因为演出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如果说读者有充裕的时间思考文本的含义,那么观众则必须在演员表演的当下立即理解台词的意义及角色的情绪,否则会影响对整个剧情进展的领会,从而失去观看的兴趣。因此,舞台这一环境对戏剧语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如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考虑这一因素,译本势必难以登台。不能登台的译本不是真正的译本。演出本
是为舞台演出提供字幕服务的。字幕原文与译文出现的时间与演员道白或演唱的时间基本一致,均转瞬即逝,而观众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舞台表演上,无暇仔细研读品味译文,因此翻译不必过分追求韵律格律等形式化因素,也不必对文化内涵丰富的内容具体展开,更无法像文学翻译剧本那样加注解。译文应以观众一眼看懂为前提,语言尽量简单,避免出现生僻难懂的词句。艰涩的英文观众来不及消化,对剧情了解会产生障碍。戏剧字幕译文的出现与舞台上演员表演、故事情节的推进同时进行。据此,译文应尽量与原作所展现的情境即时耦合,与演员的动作、表情、感受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因此译者在处理译文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舞台上的直接效果,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原文中丰富的旁征博引和文化内涵一点不漏的介绍过来,“口语化和简练就成了戏剧翻译中必须首先考虑的原则”。[3]1
二、昆曲演出本翻译策略及方法
“‘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集合。”[4]83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归化和异化。而翻译方法是翻译活动中,基于某种翻译策略,为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特定的途径、步骤、手段。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有零翻译、音译、逐词翻译和直译;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有意译、 仿译、改译、创译等。基于昆曲演出本翻译的独特性,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成语和典故的翻译
例(1): 《玉簪记》 “琴挑”中:
潘必正:小生略知一二,只是班门弄斧,怎好出丑?
Pan: But I wouldn’t dare to perform to you, with you being such a marvelous singer and player.
对于成语“班门弄斧”的处理,汪班先生采用的就是归化策略下的意译。意译的主要特点是在词汇意义及修辞的处理上,采用转义的手法,以便较为流畅、地道地再现原文的意义。而意译法可进一步分为两类,释义法和套译法。释义法即解释法。译者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翻译,但并不用目的语的惯用语来替换原文的词句。如例1中的 “班门弄斧”,译者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翻译,流畅简洁地将原语意思准确表达出来了。因为演出本翻译的目的是为舞台表演,如果采用异化策略中的直译方法就很难使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词义,从而影响甚至阻碍对戏曲的欣赏。但如果是作为案头欣赏阅读的译文或者学术研究的译文,“班门弄斧”则可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直译加注的方式以便英语国家的读者能更直观了解中国成语的典故来源,从而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例(2):再如《玉簪记》中“琴挑”一出中,
“人在蓬莱第几宫”
译文:“Indeed, I feel as if I were in the celestial palace.”
“抱玉兔兮自温,自温”
译文:“The fair moon is my only companion, and to her I greet, yes, I greet!”
“此乃广寒游也,正是出家人所弹之曲,只是长宵孤冷,难消遣些。”
译文:“Not at all, Miss. That was “ Frolicking in the Moon,” frequently performed by Buddhist nuns, wasn’t it? It was good. How true that all the nights are too long and lonesome, as the song suggests?”
“蓬莱”,自古就被誉为“人间仙境”。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汪先生采用归化策略的释义翻译方法将其译成“celestial palace”,准确地表达了原文所指代的含义,至于原文典故的来源及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特质,在演出本翻译中无法体现出来。“玉兔”,“广寒”本来蕴涵中国文化里著名的“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但演出本的无注性无法体现这些文化内涵,所以译者改译成“fair moon”,根据译文的字面意思也能准确地达成观众的理解,同时还尽可能和“嫦娥奔月”这一神话产生了关联。
(二)名称的翻译
名称翻译是译者首要面对的难题,一般来说,带有“异国情调”的音译法能保留汉语语音上的特点,因此是翻译名称的常法。但在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本翻译中,译者也可以考虑兼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以音译、意译兼用的方法去处理名称,在突出原语言文化的特征之余,又让译入语读者更易于理解。如《悲欢集》中人名和称谓的翻译,汪先生采用的大多是异化策略中的音译,如:
例(3): 杜丽娘:Du Liniang朱买臣:Zhu Maicheng
李龟年:Li Guinian陈季常:Chen Jichang
也有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如:
例(4): 杨玉环: Lady Yang钟馗:Mr. Zhong
还有一些完全意译。如:
例(5): 进安:Peaceful春香:Fragrance
梅香:Fragrance明皇:Emperor
笔者以为,明皇翻译成“Emperor”,既表明了身份也简洁上口,但其他几个人名的采用意译则显得和演出本的口语化格格不入也不符合人名特征。不如就直接音译为 “Jin’an”,“Chunxiang” 和“Meixiang”这些典型的中国人名更来得直接和简化。在不给观众的理解增加难度的基础上保留汉语中人名的特色,也让外国观众有机会熟悉并学会辨认中国人名。当然这些中国传统人名如“进安”所含的“平安”的含义及“春香”、“梅香”所蕴涵的年轻女仆的清爽和活泼的含义也难从音译中体现出来。所以翻译有时候无法面面俱到,基于戏曲演出本是和台上演员的台词同步进行,笔者认为文化元素应该让步于简洁口语化的舞台效果。
在一些称谓的翻译中,汪班先生的翻译也非常灵活,不拘一格。例如唐明皇在称呼“妃子,妃子”时,汪先生转译成“My loved, my pet!”。既符合西方的称谓习惯和文化习惯,也和昆曲《长生殿》中男女主人公情深意长的独特舞台意境和谐一致。如按字面意思直译成
“concubine”,虽准确表达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也表明了杨玉环的身份和地位,但在舞台演出中这一书面化的直译显得生硬和别扭,和舞台气氛不相匹配。
再如,《玉簪记》里的“姑母”既是男主角潘必正的姑母,汪先生译成 “Abbess” 而不是“Uncle”。因为潘必正的姑母同时又是女贞观的观主。她作为道观的观主,千方百计阻止侄子和道姑陈妙常的大逆不道之事。“Abbess”更能清晰表达姑母的特殊身份,青年男女冲破礼
教和宗教禁忌大胆追求爱情的故事情节也给西方观众带来文化上和思想上的巨大冲击,译成 “Abbess” 而不是“Uncle”有助于达到这一戏剧效果。
(三)唱词和对白的翻译
汪先生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灵活运用更多地体现在唱词和对白方面。如例(6)和例(7)中唱词和对白的比较:
例(6):
(杜丽娘)唱: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变。人立小庭深院。
Du sings : My dreams softly fading, I awoke to … What music?
Tis thee, Oriole, thy singing so sweet and melodic!
Again, spring has stiired all nature … how time does fly!
Yet, still deep within the walls of this mansion, stand I.
例(7):
杜丽娘: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春香: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杜丽娘: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Du: Morning again, is it not, bringing with it but more longing? In lagush, I leave my coiffure unattended.
Fragrance: Here you are alone, Miss, leaning by the window, with your hair languorously wafted.
Du: Oh, these nameless sorrows! It’s no use trying to rid myself of them, and how they only deepen and will not be a thing of past!
从例(6)和例(7)的比较可以观察到: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是归化和异化的混合使用,翻译方法是直译、 意译和转译的灵活运用。例6是唱词英译,译者选用的词汇更书面化,如thee古词的使用,也讲究押韵,如 “music” 和“melodic”,“fly”和“I”,同时句式也根据原文唱词的特点进行了重新排列,使用了倒装、感叹、设问等句式,更符合诗词的特点。昆曲的唱词软棉柔美,旋律婉转典雅,演员完成唱词的表演比对白所需时间要长,观众在享受唱腔和旋律所带来的美感的同时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欣赏唱词译文的韵味。译文和唱词相辅相成,有助于辅助观众达到更好的欣赏效果。
而例(7)中因为是对白,演员表演时所需时间不多,所以译文简短流畅,通俗易懂,供观众快速理解和跟进剧情内容。
三、结语
昆曲演出本翻译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悲欢集》译者汪班先生在进行翻译时充分考虑了舞台字幕翻译的独特性,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戏剧演出本的翻译目的是为舞台演出,在翻译戏剧时,对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不存在冲突,不产生交流障碍的内容可以采取了异化翻译策略和音译、逐词翻译或直译等翻译方法。而在处理文化词汇时,译者可以更多地运用意译、交际翻译及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出适合目的语观众需求的通俗易懂、精简流畅的译文,使观众能在轻松理解剧情及唱词对白的含义时更好地欣赏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
【 参 考 文 献 】
[1]悲欢集[M].汪班,译.外文出版社,2009.
[2]白先勇.悲欢集[M].外文出版社,2009.
[3]茶馆[M].英若诚,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为例”[J].中国翻译,2014(3).
‘翻译技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