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反映了怀特海部分关于教育的观点,他用浅显的文字和生动的例子带领着我去了解教育,反思教育,进一步去思考和教育有关的许多问题。以下的内容主要针对前两章谈一点理解。
一、自育:教育的目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作者提及教育的目的:既拥有文化素养,又拥有某方面专业的知识,体悟哲学与艺术,借助这些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部分观点与“教育无目的论”有点相似,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即生活,而作者认为教育最终还是要与生活相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启智:师生要避免因“惰性观点”而灌输和吸收知识
在目前的教育中,我们接受到了许多“惰性观点”的灌输,一味的追求知识的堆积,在到底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如何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某些能力方面的意识还有所欠缺,这也就限制了人们思维的发展。不过这个观点的提出也有一段时间了,在现代这个社会中,从我自身所经历的来看,想要完全转变这种状况还是很艰难的,时代与社会会给其许多理论以压力,解决的方法也正如上方所提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观点需要超越平庸又不脱离现实。
三、深耕:“不要教授太多学科”但要“将教学内容讲透” 作者有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提出解决方案:一是“不要教授太多学科”二是“将教学内容讲透”。让学生进行思考,发散思维,愿意探索,学会运用,理解生活,为当下服务,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是一个急不来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与长久的坚持。
1
四、解析:“体会探索的奥妙并理解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树木了解森林。”教育要与生活相关,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某些枯燥的知识,而是学会去探究这些理论,并用这些理论去实践,进一步理解生活,认识世界。从我自身的经验来讲,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将理论知识灌输进我的头脑,我只会觉得昏昏欲睡,觉其枯燥并不再有想学下去的欲望。然而,当我某时某刻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发现我需要用那个理论,我便会主动地去研究与理解,不断尝试运用它,在一遍遍的实践中,它其实已经刻入了我的脑海,不需要我费力去记忆。那时候,除了学习运用,我觉得我的思维也打开了,我会产生一种兴奋感和好奇心,想进一步学习下去。当然,这也只是从我自己的一些体会中得出来的感悟,未必普遍适用,但是学会实践确实是我们很必要的一个能力。
五、综合:淡化泾渭分明的学科界线以展示生活各层面 怀特海通过数学学习表明了自己在教育中的某些观点:学科边界不要太分明,联系是普遍的,学生完全可以从某一学科的某一点出发向外扩展,联系到或者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内容。
六、专通: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融以相互成全 普通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教导那些根本的原理,让学生们有所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工具。在广泛涉猎时,找到自己的专长,深挖下去,这便是专业教育。作者也说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在我看来两者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普通教育给了学生最普遍使用的知识,去认识世界,找到专长,这是由广到深;而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学生又能够深度挖掘,在此同时也会
2
一步步向外拓展,由深到广。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学习中一点点联系起来,进入人们的脑海,让人们感受探索的乐趣。
七、节奏:教授适合的学科并帮助寻找适合的学习模式 自我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自然也有其规律和节奏。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教授适合他们的学科,并帮助他们采用适合的学习模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性,老师所需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真正的在学习。这方面的节奏指的是在什么阶段教孩子什么并且怎么教的问题。这是节奏的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指的是孩子智力发展的节奏,那便是理论兴趣与实际作用结合的节奏安排。书本知识与专业的实践技能,这两个也不是极度对立的,这两个应该是相互补充与促进,共生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运用于生活,腹有诗书,能够欣赏美且生活自在,处事从容有力。
八、进阶:“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良性循环
学习过程是非匀速的、周期性的、有节奏的学习。作者将它们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三个阶段不断循环,大循环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小的方面都可能有无数个小循环。我们要把握住的是在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循环中,找到关键的数个循环进行研究分析,发挥好其推动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作用。
明白教育的目的,把握好教育的节奏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些是我大致理解的概念。总之在整个过程中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要能够引导孩子在不同的时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应用于生活。将理论与劳动化为自身内部的素质和无形的美的存在,达到最终的目的。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