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教育之不同
摘要:基督教对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衰落、它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其对西方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东方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有益的思想观点与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相契合,儒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念对青年思想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这两种文化教育下的青年在价值观念、追求目标以及道德礼仪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同。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不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22-02
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东西方两种文明的象征。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社会,并集成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赛亚等概念。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教会。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逐渐成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文化”,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衰落,它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尤其对西方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东方,影响东方最深的是儒家文化,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
族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行、行为习惯等产生过重大影响。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有益的思想观点与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相契合,儒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念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念的不同
儒家文化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而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我们常常以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与我国的集体主义进行比较,两者对于青年的教育都有着各自存在的意义。其实,个人主义的思想根源于基督教《圣经》中基督教伦理中的诫命的第二条“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1]211真正的个人主义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表现为对个人财富、权利、智慧的尊重。也正是这种价值观念激励着个体的进步从而带动了整个西方的进步。在这样文化熏陶下的青年人更追求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使个体具有多样性的发展。但是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会减弱很多,容易变得自私自利。 儒家文化的青年教育更多的是强调集体主义。有国才有家,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这是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上常看见的。儒家文化在价值评价上对坚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进行表扬,对追求个人私欲的人加以贬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但不强调个人,在人与人之间更重视伦理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人作
为一定的伦理关系中的人、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负有伦理责任的人,从而使个人德行和价值实现紧密地与他和他人的关系相联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无论所代表的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忠孝仁义信的德行品格相互配合与对应。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伦关系的美满。人们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活,而是活在一个关系网里,为了追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活。在这种情况下的青年教育更多的是追求集体的利益,追求的是国家的利益、家庭的利益最后才是自己的利益,这样教育下的青年荣誉感很强,集体感也很强,但是缺少了点创新的灵感,做事情少了点冲劲,会变得束手束脚。这是和西方基督教教育下的青年的区别。 二、追求的目标不同
基督教文化是理性的征服,而儒家文化则是理性的适应。基督教有天堂地狱之说,而人们最终的归宿最想要去的地方就是天堂,现实对于人们来说只是暂时的地方,追求的永恒国度是天堂,那里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泪水,只有永恒的快乐。在基督教文化教育下的青年,就会有一种在世而不为世的精神,因为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上天堂,跟随上帝。因此他们在世上遇到一些比较不公平的事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不满,因为这不是他们的最终归宿,现在的痛苦只是暂时的,天堂才是永恒的。这样他们在精神上就能得到很多的慰藉。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乎现世的事情。恰巧相反为了能够上天堂,他们更应该在世上好好地活着,因为基督教文化教育他们要爱自己爱他人,要不浪费,要勤劳,要跟随主。
世界上的财富都是上帝给的,因此贫穷不是上帝要看到的,上帝会给他的子民赋予财富。所以基督教文化教育下的青年会更好地追求财富,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发展,理性地征服这个世界。 儒家文化讲究的更多的是适应这个社会。孔子的很多思想有关礼仪仁爱信,教会我们的都是怎么样更好处理人际关系,怎么样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征服这个社会,因为他没有一个上帝与天堂的精神世界。儒家思想是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但是也并非没有进取精神。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也出现了很多具有进取精神的英雄人物,如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读来荡气回肠的诗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量,无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发挥了爱国主义的激励作用,培育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维护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儒家文化教会青年的更多是现实生活中怎么做,基督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要好好做,但是更重要的是追求永恒的天堂。 三、道德礼仪方面的不同
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以救赎为基础的爱的文化,它以爱上帝、爱人为核心。在《圣经》中耶稣告诫人们:“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德的总纲。”爱上帝、爱邻人成为基督教伦理的基点,爱是基督徒的根本。上帝与爱是联系在一起的,耶稣为拯救世人被钉死在十字架就是一种舍己牺牲的爱,为爱有时需得舍弃自我,受苦牺牲,这就具有了伦理的意味
[2]29。家庭被视为由上帝所设的人类社会基本的制度,是不可破坏的秩序,基督教常常以家庭关系说明了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帝甚至等同于父亲,“当你祈祷时,要进入你的内室,关上门,向你暗中之父祈祷;你的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2]30。基督徒更承认与注重上帝的责任和义务,而较少强调对于家庭伦理的道义。在基督教文化中,只有上帝与世人的区别,世人无论贫富智愚,是绝对平等的。基督常常以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关系作比要求世人相爱。在基督教文化教育下的青年家的感念并没有儒家文化那般得到重视与强调。基督教文化几乎将家族等同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交往常常都是通过教会。强调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爱,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爱。所以在基督教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青年,没有很多的礼仪规范,他们强调的是简单的爱,爱他人,爱邻里,爱是核心。强调平等公平,因为他们有上帝这个精神领袖在领导着,所以一切听从上帝的旨意,就没有那么多的道德礼仪。
儒家思想有着仁者爱人的原始人道主义色彩,但是其强调的是“爱人”必须在理的规范下,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在关注人的自省自律中追求人在道德伦理体系中的责任,在君臣父子的严格规范中以尽忠孝的伦理责任。从总体上说,儒家文化强调仁义伦理体系中的“移孝作忠”,其将礼作为规范人们处事的准则,在理的规范中达到仁义。孔子说:“何谓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慧,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人之义。”在被称为“人之义”的仁义体系中,构成了
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成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秩序,而在“孝”的规范中更突出了“忠”甚至强调“移孝作忠”[2]29。儒家文化强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宗法社会严密的等级结构中的修身。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系统中,从个人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走向兼济天下,修身是其基点与核心。在儒家文化教育下的青年,更多的是强调爱人要在规范下。所以这里强调的不是博爱,而是在一定规范下的爱。 参考文献:
[1]刘振.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文化论坛,2007:211-213.
[2]杨剑龙.冲突与接受: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家族观念[j].厦门大学学报,2008,187(2):28-35.
[3]从新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6(3):94-100.
[4]朱爱.试析新加坡的儒家文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意义[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
[5]李晓.孙中山对儒家文化的扬弃[j].攀登,2007,26(154):142-1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