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335例临床分析
2024-05-25
来源:步旅网
40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第50卷第8期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2010,Vo1.50 No.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 335例临床分析 黄俊,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吴友平,张智亮,路军,彭小平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统计并分析2004年7月至 2009年6月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2 335例患者的住院随访资料。结果 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18 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2 O17例,成功率分别为99.4 、98.5 。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人治疗227例,成功 率99.6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33例,成功率98.4 。围术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6O例(6.85 ) 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置人术,血管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541.4;R81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294(2010)08—0040—03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Clinical Analysis of 2 335 Cases HUANG Jun,WANG Meng-hong,ZHENG Ze—qi,PENG Jing-tian, WU You‘ping,ZHANG Zhi—liang,LU Jun,PENG Xiao-ping (Department of Cardiovas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g— raphy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in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D).Methods The data of 2 335 patients treated with PCI between July 2004 and June 2009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for 3 1 8 patients underw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through the femoral artery was 99.4 ,and the success rate for 2 017 patients underwent coro— nary angiography through the radial artery was 98.5%.The success rate for 227 patients under— went PCI through the femoral artery was 99.6 ,and the success rate for 633 patients underwent PCI through the radial artery was 98.4%.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160 patients (6.85 ).Conclusion PCI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CAD with a high success rate and a low complication rate.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stenting,argio plastry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 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历了28年的发展,由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来本院心内科住院 初的冠状动脉造影到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再 到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应用,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 的问世,使PCI成为冠心病首要治疗手段。笔者将 行PCI[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术(PT— CA)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共2 335例,其中男1 568 例,女767例,年龄33~82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 痛1 289例,稳定型心绞痛156例,心肌梗死190例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 335例行PCI患者的临床 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急性心肌梗死14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42例),其 收稿日期:2010—08—03 作者简介:黄俊(1968一),男,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研究。 黄俊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 335例I临床分析 余为风湿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前检查或经冠状动脉造 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 1.2手术方法 1) 术前准备:冠状动脉造影手术适应证主要 以冠心病的确诊及其鉴别诊断、冠心病介入治疗、经 PTCA术后复查为主,术前无须特殊准备及用药。 术前准备及用药:氯吡格雷75 mg,1次・d;阿司 匹林1OO~150 mg,1次・d一。至少连服3 d。急 诊手术即刻嚼服氯吡格雷300~600 mg,阿司匹林 0.3 g。常规口服他汀类药物及其他相关治疗药物。 2) 手术操作:按PCI操作规程,对左主干 (LM)及前降支(LAD)、左回旋支(I CX)、右冠状动 脉(RCA)等血管的主干病变球囊预扩张,再选择植 入相应尺寸的支架;对于狭窄<9o 的病变也可采 用直接支架植入术。对I AD、I CX、RCA远段血管 直径<2.5 mm以及分支血管,低压能够扩张且 PTCA术后无血管夹层、残余狭窄小于2O 者不植 入支架。分又病变处理根据主支与边支的血管直 径、所成角度的不同以及边支血管的供血范围、边支 血管开口处有无斑块负荷分别采用边支PTCA主 支植入支架、主支与边支均植入支架的Crush技 术、Culotte技术、T—stent支架技术。所选择的支架 直径2.5~5.0 mm,单个支架长度15~36 mm,支 架类型包括裸金属支架、肝素涂层金属支架和雷帕 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加压扩张次数1~3次,释 放压力1.O~1.8 MPa。若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支架 植入后有残存狭窄或支架贴壁不完全时,应用后扩 张球囊于支架内局部扩张整形,扩张压力1.5~ 2.8 MPa。 除桡动脉手术人路禁忌证、左主干支架术、双支 架植入应用Crush技术、Culotte技术、T—stent支架 等技术及需强大支撑力的慢性完全闭塞(CTO)病 变外,所有PCI治疗都可经桡动脉入路完成。 1.3疗效判断标准 PTCA及裸金属支架植入的PCI术血管造影 成功:残余狭窄<2O ,且获得TIMI 3级血流;药 物洗脱支架植入的PCI术血管造影成功:无残余狭 窄且获得TIMI 3级血流。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 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视为手术成功。 1.4观察项目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术中情况、手术并发症 及随访患者术后半年内合并症控制情况和临床表 现。并发症包括手术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 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死亡、急性左心衰、心律 失常、急性心包填塞、外周血管局部血肿、手术人路 动脉损伤出血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41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18例,经桡动脉行 冠状动脉造影2 017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656例,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45例,诊断冠心病 1 434例。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可分类为LM 68例、 I AD 1 264例、LCX 786例、RCA 962例。左冠状 动脉开口异常2例,右冠状动脉开口异常21例。冠 状动脉血管漏15例。冠状动脉心肌桥62例,其中 LAD 51例、LCX 11例。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 影成功317例,成功率99.4 ;经桡动脉途径冠脉 造影成功1 987例,成功率98.5 。 2.2 PCI结果 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27例,成功 226例(99.6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33 例,成功623例(98.4 ),其中急诊手术268例,成 功263例(98.1 ),平诊手术365例成功360例 (98.5 )。处理冠状动脉病变1 437处,共支架植 入l 785枚。其中I M 11处(支架植入12枚), I AD(526处(PTCA 64例,支架植入798枚),LCX 342处(P I'CA 26例,支架植入411枚),RCA 458 处(PTCA 34例,支架植入564枚)。治疗148例急 性心肌梗死病例,先对“罪犯”血管行PTCA和(或) 支架植入,2周后再处理其他病变血管,其中6例因 “罪犯”血管内大量血栓形成而用替罗非班抗血栓治 疗,1~2周后再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148例急 性心肌梗死病例共处理冠状动脉“罪犯”病变148 处,其中LM 1处(支架植人1枚),LAD 83处(PT— cA 2例、支架植入93枚),LCX 21处(PTCA 1例, 支架植入28枚),RCA 43处(PTCA 2例,支架植入 47枚)。对复杂的多支血管病变,高龄及血尿素氮、 肌酐升高,心功能不全患者,先处理主要病变血管, 3~5 d后再处理其他病变。对于CTO病变,先处 理CTO病变血管,3~5 d后再处理其他病变。处 理CTO病变36处,其中LAD 13处(PTCA 1例、 支架植入15枚),LCX 8处(PTCA 0例,支架植入8 枚),RCA 15处(PTCA 2例,支架植入18枚)。处 理三叉病变78处,其中边支PTCA主支植入支架 67例,主支及边支血管双支架植入11例。 2.3 PCI并发症 围术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60例(6.85 ):急性 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围术期因应急性溃疡消化道大出 血2例。冠状动脉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后无再流7例经使用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后1周 复查恢复正常,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CTO 病变因导丝导致冠状动脉穿孔急性心包填塞而急诊 42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8月,第5O卷第8期 冠状动脉搭桥1例。周围血管并发症:腹股沟血肿 11例,经局部加压包扎后好转;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 例行外科切除术,股动脉血管鞘拔除致迷走神经反 供血范围等因素。主支支架+分支扩张是处理分叉 病变最简单、应用最多的方法,而且费用低、再狭窄 率低。而T—Stent、Culotte与Crush—Stent技术操 作复杂,对血管条件、术者技术要求较高,远期效果 与主支支架+分支扩张不相上下_5],所以本组病例 中应用不多。CTO病变的血管闭塞时间、闭塞段长 度、闭塞段血管形态、闭塞血管附近是否存在分支血 管以及是否形成桥侧支血管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CTO病变介 射6例,经使用阿托品、多巴胺、补充血容量好转;桡 动脉入路致动脉损伤出血表现上肢青紫、肿胀16 例。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22例, 使用心脏临时起搏器20例;室速、室颤39例,使用 除颤器电除颤31例,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38例。 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发症:急性左心衰(冠状动脉严重 病变、术中输液、造影剂)1l例,急性右心衰(急性右 室心肌梗死)23例,心源性休克19例,其中使用主 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9例。 2.4治疗后随访 在术后半年随访期问,因再次心脏事件人院随 访346例,其中9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68例行64 层CT、冠状动脉成像复查,发现原支架发生再狭窄 24例,原较轻的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加重63例。 再狭窄支架直径2.5~4.0 mm不等。24例支架再 狭窄患者中9例再次行介入治疗,15例行择期的冠 状动脉搭桥术。 3 讨论 PCI术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解除 局部狭窄、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的一种非外科手术方 法,冠脉内植入支架对降低再狭窄率及PTCA术后 并发夹层、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时保持通畅具有肯 定疗效_】]。本组病例的手术成功率与国内多个统计 结果相似 j。 本组病例中PCI术早期主要植入裸金属支架 和少量肝素涂层金属支架,支架植入前均先行球囊 PTCA术预扩张,再在血管残余狭窄最重的节段处 植入“点支架”,支架植入后残余狭窄低于lO 为可 接受的标准。管腔直径小于2.5 mm的远段血管病 变或小的分支血管病变多选择单纯的PTCA术。 近年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得到了广泛应用,为 防止药物洗脱支架两端的“肩部”病变,防止多次反 复扩张导致的血管夹层、斑块物质脱落,选择药物洗 脱支架要求全程覆盖血管病变部位,同时球囊低压 预扩张以及直接支架植入术在临床广泛采用;为防 止药物洗脱支架的亚急性血栓形成,对支架的完全 贴壁提出了较高要求,随之支架的高压释放技术、高 压球囊后扩张技术得到应用。本组资料也提示在正 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的发生 与支架贴壁不完全密切相关,在支架影像扩张不完 全时,高压球囊后扩张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要考虑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 度、病变的位置、病变的程度以及分支血管的直径及 入治疗前应做好如下几点:仔细分析冠状动脉解剖 形态;双侧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合适支撑力的指引导 管;选择合适硬度的导丝;正确塑形导丝头端;应用 平行导丝技术和“跷跷板”导丝技术;应用微导管增 加导丝支撑力;应用逆向导丝对吻技术。CTO病变 介入治疗的要点在于既要保证指引导管、导丝的力 度,又要防止导丝穿破冠状动脉、导丝误入夹层的发 生。 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TRI)有穿刺部位并发 症少、术后不限制体位、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 优点 ]。TRI失败的常见原因是血管痉挛和迂曲。 操作轻柔、充分麻醉、尽量减少穿刺次数、穿刺成功 后常规鞘内适量给予硝酸甘油,可避免桡动脉痉挛 的发生。国人桡动脉直径偏小,常规只能使用6 F 指引导管,在复杂病变需使用多导丝双球囊操作时 困难极大。本组多采用Medtronic公司的EBU、 XB、XBRCA指引导管,该类导管管壁薄、内腔较大, 能完成双导丝、双球囊或单支架加单球囊的对吻操 作,为TRI广泛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器械保障。本组 资料中PCI手术98 以上均为TRI。 本组病例PCI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6.85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室颤的发生与心 电生理不稳定及再灌注损伤,导管嵌顿、造影剂推注 时间过长及球囊或支架阻塞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时 间过长等有关,迅速电除颤多能立即恢复。冠状动 脉穿孔引起的心包填塞经早期发现、及时穿刺引流 大多可好转避免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无再流现象 多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GPⅡb/llI a拮抗 剂可明显改善,而早期临床应用的肝素、尿激酶冠状 动脉内注射效果并不明显。PCI术后血管迷走反射 及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与介入医师经验不 足、血管鞘拔除前准备不充分、股动脉穿刺点按压不 准有关。酌情使用阿托品、多巴胺和补充血容量可 减少迷走反射的发生。桡动脉入路损伤血管致皮下 出血、上肢青紫肿胀,适当用弹力绷带包扎即可,术 中的轻柔操作、X线及时透视发现异常情况是避免 其发生的关键。 (下转第45页) 李晓华等:鼻内镜下治疗隐蔽性鼻出血l临床分析 45 膜擦伤、糜烂而增加出血点。因此,尽快准确地寻找 出出血部位,采取正确、有效的止血措施是治疗鼻出 血的基本原则_】]。鼻内镜具有视角广阔、视野清晰、 频、激光等。本组病例采用的电凝,配有单极和双极 两类选择及多种电凝头,其中单极电凝可用非接触 法对出血点烧灼电凝,避免触动出血点引发大出血 而影响烧灼。如在出血活动期则采用边吸血边烧灼 或边棉球压迫边烧灼的方法。笔者认为对于鼻中隔 亮度强、损伤小等优势,能基本消除前鼻镜检查肉眼 盲区,必要时结合中、下鼻甲骨折移位,配合吸引器, 直视下边吸血边检查,大多数能发现出血点。本组 出血点的烧灼,烧灼次数应少于3次,防止穿孔;而 对于烧灼效果不好,反复烧灼后仍出血,或出血点位 置太深,电凝刀头难以抵达,则不能过于强调烧灼, 72例前鼻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的隐蔽性鼻出血患 者,通过鼻内镜检查均准确找到出血点。 对于本组所定义的隐蔽性鼻出血,临床上也称 可采用鼻内镜直视下局域性填塞止血,只要对准出 血点填塞紧,一般均能止血,无需全鼻腔填塞,可大 大减少患者的痛苦。 为难治性鼻出血或顽固性鼻出血r2]。关于此类鼻出 血的出血部位,各学者统计报道不一。杨大章等。。] 统计报道92例难治性鼻出血中,以下鼻道顶部最多 见(共52例,占56.5 );孟粹达等_4 报道也以下鼻 道顶部最多见,占55.7 (59/106);而钟庭彬等 ]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2. 报道78例难治性鼻出血中,以嗅裂区出血最多见 (共23例,占29.5 )。本组72例隐蔽性鼻出血患 者中以嗅裂区出血多见,共32例,占44.4 。分析 [2]张维天,王磊,于栋祯,等.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 性鼻出血E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8):343— 345. 近年来文献发现,这类隐蔽性、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 部位大多以筛前动脉供应的嗅裂区和来自蝶腭动脉 供应的中、下鼻道为常见,均以动脉性出血为主,和 以往认为以鼻腔后端Woodruff静脉丛出血为主的 E3]杨大章,程靖宁,韩军,等.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 E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5):360—362. [4]孟粹达,朱冬冬,高鸽,等.隐蔽性鼻出血的I临床分析[J].中国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2):85—87. [53钟庭彬,黄明燕,徐浩文.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结合填塞数字纱布 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疗效观察口].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22(2):19-20. 观点不一致[3]。可能与近年来鼻内镜的普遍使用后 更容易找到这些隐蔽性出血部位有关。 对于隐蔽性鼻出血出血点的处理,目前多通过 物理烧灼、凝固为主,具体方法包括电凝、微波、射 (上接第42页) (责任编辑:罗芳) 综上所述,PCI是冠心病诊断、治疗的主要手段 artery disease: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 and T—SEARCH 之一,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尤其是随 着特殊、专业的指引导管、微导丝、新型支架的不断 发明,大型临床实验循证医学证据的层出不穷,冠状 [4]Registries[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09,2(7):603—610. Hannan E L,Racz M,Walford G,et a1.Drug-eluting versus bare-meta1 st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seg- 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JACC Cardiovasc In— terv,2008,1(2):129-135. 动脉介入治疗将会得到更广泛的l临床应用。 [5] Gao Z,Yang Y J,Xu B,et a1.Long—term follow up of crush 参考文献: [1]Fischman D L,Leon M B,Baim D S,et a1.Arandomized corn— parison of coronary stentplacement and ball 00nangioplasty in versus no crush technique for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le— sions[J].Chin Med J(Eng1),2009,122(6):627—631. [6]Han Y L,Zhang J,Li Y,et a1.Long-term outcomes of drug-e— iuting versus bare-metal stem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 to fcoronaryartery disease[J].N Engl J Med, 1994,331:496—501. chronic total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s[J].Chin Med J(En— g1),2009,122(6):643—647.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介人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杂志编 辑部.全国第二次冠心病介人性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10-13. [3] Onuma Y,Kukreja N,Daemen J,et a1.Impact of sex on 3-year outcom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using bare- metal and drug—eluting stents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coronary [7]Yang Y J,Xu B,Chen J L,at a1.Comparison of immediate and followup results between transradial and transfemoral ap— proach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true bifurca— tional lesions[J].Chin Med J(Eng1),2007,120(7):539—544. (责任编辑:钟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