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水功能区划
成果报告
1、总论
1.1 区划的目的和意义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以及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决策的实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水资源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贯彻水法、加强水资源保护、履行水利部“三定”方案的职责,开展水功能区划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划分水功能区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实现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强化水资源目标管理工作的保证条件,是防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水利部职能配置中规定的水资源保护职责开展的具体工作。
1.2 依据与标准 1.2.1 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5)《水利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
(6)《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
(7)《关于在全国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水利部水资源[2000]58号文) (8)《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 (9)《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 1.2.2 标准
(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4)《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7)《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3)
(8)《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 (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9)
1.3 区划范围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中二级区划,是在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一级区划中被划为“开发利用区”的水域进行。考虑到此次水功能区划对将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现有水资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海省境内主要水域、水系的主要河流、湖泊、水库都尽可能进行水功能区划分。
1.4 区划的原则
1.4.1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功能区划应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并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资源,并留有余地,保护当代和后代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1.4.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在划定水功能区时,应将流域作为一个大系统,充分考虑上、下游,左右岸、近远期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并与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重点问题、重点处理,在划定水功能区的范围和类型时,必须以城镇集中饮用水源地为优先保护对象。 1.4.3前瞻性原则。
水功能区划要体现社会发展的超前意识,结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引入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要为将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留有余地。 1.4.4便于管理、实用可行的原则。
水功能的分区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一致,以便管理,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区划方案的确定应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1.4.5水质水量并重、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在进行水功能区划时,既要考虑开发利用对水量的需求,又要考虑其对水质的要求。对水质水量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不明确,或仅对水量有要求的,例如发电、航运等,不予单独区划。
在进行水功能区划时,既要考虑河流上中游工农业用水要求,又要考虑下游,特别是生态环境对水资源需求,同时要注意河流地区涵养水源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区划达到遏止河源和下游地区生态恶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1.4.6不低于现状功能的原则。
划分水功能区,确定其功能和水质保护标准,不得低于现状功能和现状水质。
1.5工作程序
水功能区划的工作程序见图1-1.
一 级 区 划 收 自然状况 集资料 社会经济状况 综合利用规划 各地区用水现状用需资料分析评价 区划依据 划分功能区 区划原则 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意见 一级区划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级区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功能区划的工作程序可分为资料收集、资料分析评价、功能区的划分和区划成果评审报批等四个阶段。在正式提出一、二级区划成果前,应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水功能区划过程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即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各行业、各部门已有资料,包括水质监测资料、污染源排放资料,近期完成的科研成果资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资料,自然环境资料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提取与水功能区划相关的主要因素,然后结合区划原则进行详细区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审报批是确认水功能区划法律地位的关键工作,水功能区划只有经过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政府部门批准后,才能作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及规划的依据。
2、自然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9′之间,东部与北部同甘肃省相接,东南部和四川省为邻,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毗连,西北部接壤新疆自治区。全省东西长1200km,南北宽800km,总面积72.23万km2。国土面积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
全省现辖一个地级市(西宁市)、一个地区(海东)、六个自治州,共51个县(市、区)。(见表1-1) 2.1.1 地形地貌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势高昂,山脉绵亘,地形复杂。境内山脉大多呈西北—东南或东西走向。由阿尔金山脉—祁连山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三大山脉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地势西高东低,表现出由冰川冻土地貌向流水地貌过渡的特点,依据地形结构特征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等三个大的地形单元。
祁连山地:位于本省东北部,由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组成,高山、宽谷相间分布。山地东端有冷龙岭、达坂山、拉脊山三条山脉和大通河、湟水、黄河三个谷地。该区是青海省地势最低的地区,海拔在1700—2600之间。湟水、黄河两岸呈黄土梁、峁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区 县级行政单位数(个) 县级行政单位名称 全省总计 51 西宁市 5 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平安县、乐都县、湟中县、湟源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撤拉族自治县 海东地区 8 行政公署 海北藏族4 自治州 海南藏族6 自治州 黄南藏族5 自治州 果洛藏族6 自治州 玉树藏族6 自治州 海西蒙古11 族藏族自治州 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门源回族自治县 共和县、贵德县、同德县、贵南县、兴海县、龙羊峡行政委员会 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李家峡行政委员会 玛沁县、甘德县、久治县、达日县、班玛县、玛多县 玉树县、囊谦县、称多县、治多县、杂多县、曲玛莱县 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茫崖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大柴旦行政委员会、昆仑行政委员会、瀚海行政委员会、察尔汗行政委员会 表1-1 青海省1998年行政区划表
低山丘陵,因天然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区内形成多级阶地,其地形平坦,是青海省工农业的精华地区;山地西端海拔较高,疏勒南山和托勒南山主峰均在5800m以上,现代冰川广布,分布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疏勒、托勒、黑河等谷地,谷宽约10—20km.山地南面有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等。
柴达木盆地:位于本省西北部,周围有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环绕,是一个封闭的高原内陆盆地,东西长约800km,南北宽约300km,面积25.7km2,盆地中部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2675—3200m间。自盆地边缘到中心依次为高山、戈壁、沙丘、平原、沼泽和盐湖等地貌。盆地的东南面是广阔的平原,有众多的向心河流。其东北部为一连串小型山间分盆地组成,如马海、鱼卡、大柴旦、德令哈、希赛等。西北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盆地中部为盐湖、咸水湖和沼泽,有我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盆地干旱缺水,但整个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辽阔,矿产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之称。
青南高原区:位于本省南部,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阿尼玛卿山等构成高原骨架。山脉海拔多在5000m以上,山间分布着河谷、高原,是全省最高的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该地区,故有“江河源”之美称。高原中西部地势开阔平坦,河流切割作用较弱,因地势高,分布许多常年积雪山峰,排水不畅,形成许多沼泽和湖泊。东南部由于河流下切,构成高山深谷的险要地势。东北部黄河及支流切割作用强烈,形成许多台地和谷地。 2.1.2 气候特征
青海深居内陆,地处高原,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雨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高寒缺氧,空气稀薄;风沙多,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
全省年降水量少,年平均降水深为285.6mm,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多年平均降水量由700—800mm减至10mm,如冷湖地区降水量仅有17.6mm。由于干旱多风,日照强烈,蒸发量很大,年蒸发一般在1200—3500mm之间。
多年平均气温较低,在-5.9~8.7℃之间。黄河下段和湟水谷地是全省的暖区,气温逆河谷而上,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柴达木盆地是本省的次暖区,气温自盆地四边向盆地中心逐渐升高。而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是两个冷区,中心地区平均气温在-4℃以下。月平均气温以7月最高,1月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5.5~-18.2℃,极端最低气温为-19.8—-41.8℃。7月份平均气温5.4—20.2℃,极端最高气温为19.5—35.5℃。最暖的黄河、湟水谷地,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20—27℃。
青海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年日照时数为2250~36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1~81%。年太阳总辐射为140~180kcal/cm2,均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仅低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
青海无霜期短,多在190天以下。东部黄河、湟水谷地及台地与西部柴达木盆地无霜期为100~190天,高原、山地为30—80天。可可西里和祁连山等高海拔地区几乎没有无霜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海是全国大风、沙暴出现最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多刮大风,风起尘沙飞扬,形成沙尘暴。沙尘暴天数为13—40天。
青海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干旱,其次为霜冻、冰雹、山洪、大风及雪灾等。 2.1.3 植被
青海省自然植被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等基本类型,以草原植被为主,其面积占自然植被面积的95%。
森林植被:可分为山地森林和荒漠灌丛。山地森林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地、东部脑山地区、省境内黄河下段支流及玉树地区的河谷、山麓地带;柴达木盆地有稀疏天然林。全省森林面积1909km2,仅占全省面积的0.26%.灌木林面积1.6万km2。
草原植被:青海省天然草场辽阔,面积达38.6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53.6%,其中,分布在海拔3000—4800m的青南高原和祁连山东段的草甸草场,面积19.08万km2,占全省草场面积的49.4%;分布于海拔2500—4500m的滩地、阳坡地的草原草场,面积9.9万km2,占全省草场面积25.6%。另外还有灌木草甸草场、沼泽草场、荒漠草场和疏林草场,其面积分别为2.43、5.18、1.50、0.5万km2.
2.2.河流水系
青海省境内河流众多,水系比较发育,集水面积在500km2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河流有278条,大于10000km2的河流有15条。南部和东部为外流水系,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源头和上游段,由于降水相对较多,水系较发育,河网密集。西北部为内陆水系,因气候干旱少雨,河流短小而分散。
主要河流如下:
黄河流域: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发源于我省曲玛莱县巴颜喀拉山北麓盆地,主源为卡日曲,源头海拔4650m,汇集约古宗列曲等河流后注入扎陵、鄂陵两湖。经两湖调蓄后,河道穿行于阿尼玛卿山与巴颜喀拉山之间,东流至久治县的沙柯河口附近出省境,进入四川省若尔盖草原,因受横断山脉的阻拦,突然调头北流,经甘肃省玛曲县境折转西流返青海,这便是“九曲黄河”的第一曲。随后沿阿尼玛卿山北侧由西转北,至龙羊峡,因受青海南山、拉脊山所阻,折向东流,形成了黄河第二曲,流至寺沟峡处出境。以上黄河干流段,大体呈“S”形,全长1694km,平均比降1.6‰.
省境内黄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42条,其它支流36条共计78条,总长度8510km。其中湟水是黄河在我省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21.5亿m3,河长305km,流域面积1.612万km2,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区。
黄河流域在我省干支流总面积15.27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1%。
长江流域: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流经我省格尔木的唐古拉山乡、治多、曲麻莱、称多、玉树等县,至玉树县的赛拉附近进入四川、西藏境内,省内河长1206km,落差2065m,平均比降1.71‰。江源地区较大的河流自北向南分别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沱沱河为正源,楚玛尔河为北源,当曲为南源。自正源沱沱河与南源当曲汇合处至玉树巴塘河口上,称通天河。另有长江一级支流雅砻江、二级支流大渡河单独流出省后,在四川境内注入长江。
由于长江流域发源于我省的东南部,是降水量较多地区,因此河网密集,水系发育,集水面积在500km2以上的河流有85条。省内长江流域总面积15.85万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80.6亿m3。
澜沧江流域:澜沧江为国际河流,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查加日玛峰南坡,河源海拔5388m,干流上游段称扎曲,流经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囊谦两县,流入西藏藏族自治州。省境内主要支流有子曲、解曲等,大体平行干流,为澜沧江一级支流,于西藏境内先后汇入干流。澜沧江在省境内长448km,集水面积3.75万km2,落差1553m,平均比降3.47‰,多年平均径流量110.0亿m3。
内陆河:青海省内陆河流域主要分布在我省北部和西部,东起日月山,南至鄂拉山、昆仑山,西至可可西里盆地,北至阿尔金山、祁连山,流域面积37.41万km2,占全省面积的51.8%。内陆河流域由柴达木、青海湖、哈拉湖、茶卡──沙珠玉、祁连山地、可可西里等六个水系组成。其主要特点是:水流分散,流程短、流量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内年际变化大,多为季节性河流。
据统计,集水面积在500km2以上的河流91条,其主要河流有:柴达木盆地水系的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香日德河、察汉乌苏河、诺木洪河、巴音河、哈尔腾河、塔塔棱河等;青海湖水系由于青海湖的存在,而闻名于海内外。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已经引起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青海湖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布哈河、沙柳河(又称依克乌兰河)、哈尔盖河、乌哈阿兰河、黑马河等;哈拉湖水系的奥古吐尔乌兰郭勒;茶卡──沙珠玉水系的茶卡河、小察苏河、沙珠玉河、大水河等;祁连山地水系的黑河、托莱河、疏勒河等,这些河流出省后均流入甘肃省河西走廊;可可西里盆地水系的曾松曲、切尔恰藏布、兰丽河、陷车河、库赛河等。
青海省河流水系主要特征见表1—2。 表1—2 青海省河流水系主要特征表
区域 流域 (水系) 全省 黄河流域 干流 湟水 外 流 河 大通河 长江流域 通天河 雅砻江 大渡河 澜沧江流域 37482 20 158472 141639 7180 9653 1206 196 210 1.71 3.46 6.16 2065 678 1389 85 流域 面积(km2) 722723 152675 121010 16120 12943 河长(km) 1983 335 504 平均比降(%) 1.47 7.01 4.55 落差(m) 2915 2348 2295 集水面积大于500km2河流(条 ) 278 8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流 内陆河流域 柴达木盆地 青海湖盆地 内 哈拉湖盆地 流 河 茶卡沙珠玉盆地 祁连山地 可可西里盆地 18613 374094 257768 29695 4768 11569 25064 45230 448 303 864 902 4285 3.47 5.82 8.07 10.37 8.82 1553 1766 6971 9350 37778 91
2.3 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 2.3.1 自然保护区
青海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高原特有的动植物品种,生存繁衍着许多珍禽异兽,从而大大推动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目前,全省经批准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三江源、青海湖、隆宝、可可西里、孟达自然保护区5处,其中青海湖、隆宝、可可西里三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孟达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从类型上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水资源、湿地、野生动物等;可可西里属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青海湖、隆宝属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孟达属森林生态类型的保护区。全省保护区总面积为36.82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1.1%。
五处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是: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迄今建立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行政区包括玉树、果洛两州全部,黄南州的泽库、河南县,海南州的兴海、同德县以及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保护区2000年建立,由25个核心区、25个缓冲区和1个实验区组成,总面积31.8万km2(不含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面积)。其为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水资源、湿地、野生动物等。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1975年建立,总面积4952km2,主要保护动物有黑颈鹤、大天鹅、斑头雁、棕头鸥等。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建立,总面积100km2,主要保护的动物为青藏高原“神鸟“之称的黑颈鹤。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建立,总面积4.5万km2,主要保护动物有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等。
孟达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的一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172.9km2.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植物。 2.3.2 风景名胜
青海自然风景名胜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但景点分布零散,规模小,知名度低,开发建设程度差,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按照类型划分,我省风景名胜有:
绚丽多姿的高原风光:大自然赋予青海一派巍峨壮丽、绚丽多姿的高原特有自然风光,有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日月山等山地景观;有黄河、长江源头、青海湖、孟达天池、龙羊峡、李家峡水库等水域景观;有祁连山冰川、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川景观;有青海湖鸟岛、隆宝滩黑颈鹤、可可西里无人区等野生动物景观。
典型独特的民族风情:青海是我国多民族省份,有藏、回、土、撒拉等多种民族。因此风情浓厚,民俗独特,有土族之乡、回族风情等。
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古迹: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彩。有塔尔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柳湾墓地、唐蕃古道、文成公主庙等,这些古迹都独具特色。
3 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规划 3.1社会经济现状 3.1.1 人口
青海省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很小。据1998年,全省总人口502.80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仅高于西藏,居全国32位。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69.43万人,非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133.37万人。有藏族104.93万人,占20.87%,其它少数民族110.07万人,占21.93%。因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青海省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其特点是东密西稀,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8%,人口却占全省总人口的67.4%;牧区6州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2%,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32.6%。 3.1.2自然资源
青海省土地总面积72.23万km2,按地貌分,山地42.55万km2,盆地22.29万km2,河谷地3.46万km2,戈壁沙漠3.14万km2,丘陵地0.79万km2。其中耕地908万亩,占0.84%,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45%,草地36.45万km2,占50.5%,林地2500 km2,占0.35%,水面1.36万km2,占1.88%。人均土地215.5亩,但人均耕地仅有1.80亩,因此,青海是一个土地辽阔、耕地较少的地区。
青海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盐湖资源储量大,质量好;有色金属和贵金属资源分布广泛;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量大;建筑和非金属矿产丰富。目前共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其中有56种矿种列全国前10位。列第一位矿种有:钾盐、钠盐、镁盐、锂矿、芒硝、石棉等。柴达木盆地被称为青海的“聚宝盆”,现已探明察尔汗盐湖总储量为600亿t,其中氯化钾为1.5亿t,占全国储量的97%;氯化镁16.5亿t,储量占全国的99%。
青海省河流众多,素有“江河源”之称,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黄河、长江、澜沧江和内陆河等4大水系,河流总长达1.9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m,年径流量622亿m3,占全国总流量的2.4%。众多河流穿行高山峡谷,往往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水头集中,落差大,蕴藏着极丰富的水电资源。据勘查,全省水电理论蕴藏量可达2165万kw,人均拥有水电可开发量约是全国人均拥有量的10倍。其中,黄河流域水电资源最为丰富,蕴藏量占全省的60%以上,可在干流上建设龙羊峡、李家峡、拉西瓦、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等大型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1103万kw,年发电量368亿kw.h,同时还可建中型水电站7座。 3.1.3经济
据统计,1998年全省耕地面积908万亩,其中,水浇地281.1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1.09%;浅山地339.9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7.4%;脑山地292.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2%,人均耕地1.8亩。1998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59.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0.6亿元, 林业产值1.0亿元,牧业产值27.3亿元,渔业产值0.1亿元。
1998年,全省共有工业企业19009个,其中,国有经济471个,集体经济1246个,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16817个,其它经济类型工业475个。1998年,全省工业产值122亿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国有经济44.88亿元,集体经济15.83亿元,村及村以下工业8.85亿元, 其它经济类型工业52.74亿元。
运输及邮电:青海省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已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铁路、民航等现代交通运输手段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速发展;实现了邮件传输、电报、电话、传真及微波、光缆通信、无线寻呼等体系配套的邮电通信现代化基础,大大改变了以往青海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的状况。199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7640km,共建公路桥梁1779座。铁路营业里程1100km。民航通航里程1.47万km,通航城市9座。
3.2 水污染源及治理现状
影响水体质量的因素甚多,按污染物的成因,可归纳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梁源两大类。
天然污染源决定水体的天然水质,即矿化度,与水体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有关,如果水体遇着土壤、矿物、岩石等,其中的易溶物就溶解在水中,造成矿化度含量增加,我省天然水质矿化度含量高,属此原因造成的。此外,我省的河流多泥沙,泥沙又是水体的自然污染物,虽然泥沙本身无毒,但它有害,能吸附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对水质产生污染。同时,泥沙不仅淤积河道和水库,影响水利工程的效益,还给工、农、牧等各业生产和城市用水带来很多不便。
青海河流的人为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医院废水,以及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等点污染源。还有农业、林业、牧业等大量的施用化肥、农药的排灌水,形成了面大而分散,又不易集中处理的面污染源。但目前以点源污染最为严重。
青海省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以化工、冶炼、造纸、纺织、煤炭、电力等行业为主,现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147家,1998年工业总产值为122亿元。大部分工矿企业分布在湟水西宁、大通等市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省共有非农业人口133.37万人,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还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67个,每天排放含有各种细菌病毒的废水。全省每年共排放各种废污水3.71亿t,其中湟水为2.62亿t,这些废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通过排水沟和城镇下水网络,直接排入水体,污染了水环境。主要污染物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等,有机污染物是我省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子。
3.3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分析
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应首先满足本省工、农业发展、灌溉用水及城镇供水的要求,尤其要考虑西宁以下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要求,积极正确开发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防止水土流失,适时推行退耕还林(草)政策。这是支撑青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策。 3.3.1 青海“十五”计划供水工程
① 黑泉水库
黑泉水库是我省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具有灌溉、供水、防洪、发电、环保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96年开工,将于2001年建成,水库总库容为1.82亿m3,新增供水能力1.35亿m3/a。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
② “引大济湟”一期工程—北干渠工程
“十五”期内建成“引大济湟”一期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97亿m3/a,新增灌溉面积67.2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0.13万亩。
③石头硖大型调水工程
争取“十五”期内开工建设石头硖大型调水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水库供水工程
“十五”期内兴建民和县硖门水库、贵德县马什格羊水库、湟中盘道水库等3座水库,新增灌溉面积46.86万亩。
⑤ 乡镇供水工程
对41个重点乡镇进行集中供水建设或改造,日供水量约11.65万t。
⑥打窖蓄流节水抗旱工程(集雨工程)
“十五”期内完成18.4万眼打窖任务,其中3.4万眼窑用于解决人畜饮水,解决10万人、38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利用蓄流节水抗旱面积达7.5万亩。
⑦水资源保护工程
“十五”期内对西宁市湟水污染较严重的5个河段实行清淤整治。
3.3.2 2005~2010年规划设想
①“引大济湟”二期工程
建成石头硖大型调水工程,实现从大通河调水7.5亿m3/a。 ② 水库供水工程
开工建设民和县满坪水库、共和县都有秀水库、大通县元山水库等3座水库,新增灌溉面积10.14万亩,新增供水能力0.45亿m3/a。
③ 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工程
以水源枯竭、水质污染等原因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的乡村为重点,解决58.24万人、178.01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
④灌排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续建湟水北干渠工程,新建李家硖南、北干渠工程,发展灌溉面积94.95万亩。
⑤ 水资源保护工程
对互助桥、八里桥、桥头镇等河段进行整治。
4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 4.1
水资源
青海省大部份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285.6mm,折合水量2064亿m3,且地区变化大,其变化在767—17.6mm之间,省东南部是降水高值区,而柴达木盆地和茶卡—沙珠玉盆地中部,降水量稀少。年内年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夏秋季节,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
青海省地表水资源量622.1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210.2亿m3,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33.8%;长江流域为176.6亿m3,占总量28.4%;澜沧江水系为107亿m3,占总量17.2%;内陆河流域为128.3亿m3,占总量20.6%。因我省人口稀少,耕地面积小,故人均、亩均地表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青海省地下水资源总量262.8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45.63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55.4亿m3。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38.27亿m3。
青海省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加地下水资源量中减支河川径流量重复的水量之和:
水资源总量=河川径流量 + 山前侧渗补给量+平原降水入渗补给量
由此计算得本省水资源总量为627.6亿m3,其中黄河流域210.2亿m3,长江流域176.6亿m3,澜沧江流域107.0亿m3,内陆河流域133.8亿m3。地表水资源为622.1亿m3,地下水资源262.8亿m3,其重复量为257.3亿m3。
4.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建国至今青海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兴建了不同类型的众多水利工程。发展灌溉面积329.18万亩,其中农田灌溉301.38万亩, 林业灌溉15.22万亩,牧草灌溉12.58万亩。水源调蓄工程704座(不含龙羊峡和李家峡水库)蓄水能力5.56亿m3, 有效灌溉面积84.74万亩;引水渠道2660条,灌溉面积204.01万亩;提水工程733处,有效灌溉面积35.26万亩;机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井146眼,有效灌溉面积5.17万亩。小型水电站136座,装机容量15.719万千瓦,年发电量4.99亿度。人畜饮水工程已解决208.76万人、 894.39万头(只)牲畜吃水困难问题。以上这些水利设施,对我省工农牧业的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
4.2.1 现状供水量
据统计,1998全省现状供水能力为26.84亿m3(不含生态用水)为设计供水能力的86.43 %。其中:调蓄工程为3.94亿m3,占设计能力的60.15%; 引水工程为16.62亿m3,占设计能力97.14%;提水工程为2.27亿m3,占设计能力的74.92%;机电井工程为2.95亿m3 ,占设计能力的93.95%;其它工程为1.06亿m3,占设计能力的100%。 4.2.2 现状取用水量
1998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6.84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22.83亿m3,占85.0%;地下水供水量为4.01亿m3,占15.0%。
在总用水量中,林、牧、渔业用水量为1.08亿m3,占总用水的4.0%;城镇生活用水量为0.69亿m3,占总用水的2.6%;工业用水为3.52亿m3,占总用水量的13.1%;农村生活用水量为1.56亿m3,占总用水量的5.8%; 农田灌溉用水量为20.0亿m3,占总用水量的74.5%。 4.2.3 现状耗水量
根据对各行业1998年耗水量情况典型调查分析,全省总耗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16.60亿m3,其中工业耗水量0.35亿m3,农业耗水量14.54亿m3,城镇生活耗水量0.15亿m3,农村人畜耗水量1.56亿m3。 4.2.4 现状用水效率分析
① 工业用水水平
199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122亿元(90不变价),工业耗水量0.35亿m3,万元产值耗水量28.7m3。
1998年全省实际灌溉面积329.18万亩,耗水量14.54.亿m3,综合灌溉定额442m3/亩。随着节水措施和节水灌溉制度的推广,净耗水定额近年来有所下降,节水效果比较明显。
② 城镇生活用水水平
1998年全省城镇居民生活耗水量0.15亿m3,人均日耗水30.8L。
③农村生活用水水平
1998年全省农村人畜饮用水耗水量1.56亿m3,平均耗水定额30 L/人.d。大小牲畜综合耗水定额30 L/人.d。山区由于水源和供水工程所限,生活用水标准偏低。
③ 废污水量及污水处理状况
据省水环境监测中心1998年调查及计算,全省共排放工业和生活废污水量3.71亿吨,占工业、生活取水量的71%。生活污水基本是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排入沟渠,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也不足20%,造成地表水体污染和一定程度的地下水污染。废污水处理回用量所占比例很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5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① 水体污染; ② 土壤次生盐渍化; ③ 地下水超采; ④ 水土流失、沙漠化。
4.3水质现状评价 4.3.1 天然水质分析
河流水化学是河流水文特征之一。地表水在其形成和汇流过程中,各种补给水源和流水溶蚀岩石、地表风化物和土壤中组成物质,使河水中富集各种离子,其发生和变化与流域内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省各河流矿化度一般在300~500mg/L之间,河流矿化度的地区分布规律,与水热条件、地质条件、河流补给条件关系密切,其地区分布与降水量、年径流量呈相反的趋势,即由东部的300~500mg/L增至西部柴达木盆地腹部的1000mg/L以上。黄河干流循化站,矿化度为286mg/L, 为我省矿化度最低的河流。通天河支流楚玛尔河,是我省实测河流中矿化度最高的河流,矿化度高达2810mg/L。我省东部黄河及其支流,除个别支流河口外,其矿化度在350~500mg/L之间。如黄河干流循化站,矿化度为286mg/L,支流湟水石崖庄、西宁站, 矿化度分别为369mg/L、418mg/L,北川桥头矿化度248mg/L, 大通河尕大滩矿化度240mg/L。青海南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天河、澜沧江,矿化度在500mg/L左右,如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澜沧江香达水文站,矿化度分别为552mg/L510mg/L。青海湖流域矿化度在200~400mg/L之间,如布哈河、 依克乌兰河、 黑马河矿化度分别为 303mg/L 、210mg/L、376mg/L。柴达木盆地北部哈尔腾河、鱼卡河、塔塔棱河、巴音河等,其矿化度一般小于400mg/L。 柴达木盆地北部河流矿化度一般在300~800mg/L之间,宜克光河巴隆站矿化度为261.8mg/L,大格勒河矿化度为827.4mg/L。长江源头沱沱河、北源楚玛尔河、内陆河茶卡、沙珠玉盆地、可可西里盆地等地区,其河流矿化度在500mg/L以上。 我省河流矿化度垂直变化较明显,其矿化度自上游向中下游呈增大趋势。上游矿化度一般在200mg/L左右,到河口处增至600mg/L左右。如湟水支流北川; 上游硖门、 中游桥头、 下游朝阳, 矿化度分别为190mg/L、248mg/L、389mg/L。 黄河一级支流湟水自上游至下游,海晏、石崖庄、西宁、小峡、乐都、民和,其矿化度分别为349mg/L、369mg/L、418mg/L、501mg/L、537mg/L和632mg/L。柴达木盆地上游河水主要来自雨水和融冰水, 矿化度一般在200mg/L左右,河水在出山口时增至300~500mg/L, 山前冲洪积扇中上部矿化度超过500mg/L, 盆地腹地绝大部分为地下水补给,加之气候干燥,日照强烈,蒸发量大,河水经强烈蒸发浓缩,河水矿化度达1000mg/L以上。
我省河流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钙、钠型水广泛分布,此类水矿化度较低,随着矿化度的升高,水质类型向氯化物--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镁型水转化。水化学类型的地区分布是,从东部的重碳酸盐类向西部氯化物类转化。
河流离子径流表明地表水主要化学元素随河水的迁移量,它是径流量与矿化度的函数。湟水年离子径流量为93.91万t,离子径流模数为61.2t/km2.a。 柴达木盆地河流离子径流量以那棱格勒河最大,为62.04万t,在10万t 以上的河流分别是:格尔木河40.21万t,香日德河25.2万t,巴音河12.35万t, 察汉乌苏河11.97万 t。小于10万 t的河流分别是,大哈尔腾河5.36万t,塔塔棱河2.53万t,诺木洪河7.42万t。
青海省地下水化学成份最显著的特点,是分布广泛的淡水与大面积点状、片状分布的咸水、盐水及卤水并存,地下水矿化度跨度极大,从0.1g/L的淡水到大于325g/L及最高达487g/L的浓卤水均有分布。
青海省东部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分布规律,受控于地貌景观的分带性。即在中高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三个地貌景观带,其水化学特征各异,均属溶虑成因。中高山地带,潜水均属重碳酸盐型和重碳酸-硫酸盐型钠钙质、钙质或钙镁质水,矿化度小于0.5g/L,pH值多在7.5~9.0之间,属弱碱性水。少数泉水矿化度较高,系局部因素影响所致。低山丘陵地带,矿化度多大于1g/L,但在流经富含盐分的第三系岩层时,矿化度及硫酸盐含量显著升高,矿化度一般在1~3g/L之间, 个别的可大于10g/L。水化学类型变化复杂。在河谷平原地带, 第四系冲洪积层潜水亦属溶虑成因,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区基岩裂隙水降水及河水补给,大多属于重碳酸盐型和重碳酸──硫酸盐型的钙质水。河谷潜水在径流过程中,由于径流途径的加长,径流条件的改变而导致矿化度的升高,水化学类型变得复杂。承压自流水分布于中新生界盆地内,由于径流滞缓,水化学类型比较复杂,大多具有高矿化特点。但在贵德、共和及门源等盆地有淡水自流水分布,其它盆地边缘地带也有淡水自流水分布。
青海东部地区,大多以河谷潜水为供水水源,多数符合饮用标准,矿化度多小于1g/L,总硬度在5~10德国度之间。 各项水化学指标一般符合标准要求。但是应当指出,一般在河流下游地段,地下水水质较差,矿化度大于1g/L,硫酸盐、氯化物含量及总硬度增高或超过标准。另外,在人口密集及工业较发达的河谷区,潜水多受到人为污染,主要表现在耗氧量、硝酸根和细菌含量偏高,多属起泡、 半起泡的水; 锅垢总量在100~500mg/L之间,属沉淀物少至多的水;多数属非腐蚀性和半腐蚀性的水。红层中的淡承压自流水多符合饮用标准,但多数非淡水不符合饮用标准。从农业灌溉角度评价,山前及河谷平原潜水绝大多数属于好的或比较好的农业灌溉用水。但在冲洪积扇前缘及局部河谷地带,地下水矿化度大于2g/L,含盐量较高。
柴达木盆地属于封闭盆地,环绕盆地呈现出明显的水化学分带性。一般可分为山前溶虑淡水带、地下水溢水弱矿化带及盆地中部盐分聚集带三个带。一般戈壁带巨厚层潜水,补给径流条件好,矿化度多小于0.5g/L,以重碳酸氯化物钠钙质水为主。进入细土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部,地下水变为微咸水至咸水,其水化学类型转化为氯化物硫酸盐钠镁型和氯化物钠型水。
在有供水意义的戈壁带及其前缘的地下水,从生活饮用水标准来看,孔隙潜水及承压水的水质一般良好,无论物理性质及化学指标均符合标准。就工业用水来看,多为锅垢少、半起泡、半腐蚀性的水,一般符合工业锅炉用水标准。从农田灌溉角度评价,一般矿化度小于1g/L的地下水,其灌溉系数7~20,符合农灌要求,钠吸附比多小于8, 不会因水质而引起土壤盐碱化,但在个别地区,如冲洪积扇边缘地带,钠吸附比达到8以上,不符合灌溉用水要求。盆地内地下水水温一般在7~9℃,对农田灌溉来看偏低。 4.3.2 评价范围、项目、标准及方法
水资源质量评价以1998年度水质监测资料为主。对我省水系主要河流、水库、湖泊等水域进行现状评价。
为了使水资源质量评价成果客观地反映水质状况,根据我省水质监测资料,结合河流、水库、湖泊、水质特征和能满足多功能的水体评价用途,选用PH值、高锰酸盐指数、BOD5、氨氮、挥发酚、氰化物、总汞、总镉、总铅、氯化物、硫酸盐、总硬度等十二项指标为评价项目,水库、湖泊增加总磷。
水资源质量评价标准采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氨氮及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指标总磷采用下表数值。
氨氮及水库、湖泊富营养化标准 (单位:mg/L) 项目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氮≤ 总磷(以P计)≤
0.5 0.002 0.5 0.01 0.5 0.025 1.0 0.06 1.5 0.12 评价方法采用分级评价法,即将评价河段单项评价的代表值,对照选用的评价标准值,作出河段水质单项参数评价等级。在河段单项评价的基础上,水质单项评价的最高水质等级,即为该河段的水质等级。
地表水资源质量Ⅲ级标准以上,即为超过国家Ⅲ级标准,此文中简称超标。
4.3.3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
青海省长江、澜沧江流域人口稀少,工业不甚发达,耕地面积亦较少,因此,点污染源及面污染源均较少,河流基本保持了天然状态,水质良好,能基本满足各种用水要求。黄河流域(除湟水)、内陆河流域(除柴达木盆地部分河流)点、面污染源也较少,水质较好。青海省污染较重的河流为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河等。
湟水流域人口稠密、工矿企业集中,耕地面积多,因此,点污染源及面污染源较多,据1998年对湟水主要排污口的调查和计算,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达2.62亿t, 污染源主要来自西宁市和大通县,上述两地年污水排放量分别为1.69亿 t和0.40亿t,分别占全流域的64.4%、15.1%。 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挥发酚、汞、氨氮、六价铬等。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是青藏、青新、敦格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和青藏铁路的交汇点,也是南通西藏、北达河西走廊、东到西宁、西去新疆的陆、空交通枢纽,素有“盐湖城”之称。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重点的西移,格尔木市已发展为盐化、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新兴的工业城市。据初步估算,1998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达1500万t以上,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油、挥发酚等。
湟水污染较严重的河段是石崖庄──民和段,根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全年均在Ⅲ类以上,支流北川、南川、沙塘川河口处,水污染较重,枯水期可超过Ⅴ类水。主要污染物为COD、挥发酚、汞、氨氮等。 格尔木河主要污染河段是格尔木市以下河段,主要污染物是油、氨氮等。
长江、澜沧江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水体基本未污染,水质级别为Ⅱ类。
地下水资源由于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湟水流域的西宁、大通、互助、乐都、民和等地和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市,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已使河谷潜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柴达木盆地的地下水污染,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河流水体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所形成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反映了地表水的天然水质特征。影响河流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源的补给方式以及地表径流形成地区及水体所处地理位置的自然环境等。因此,不同的河流、湖泊,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水化学成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含量亦不同,甚至同一条河流的各个河段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水化学成份和含量也显示出明显差异。上述诸因素中,地质和地貌条件对于径流水质的影响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就是说径流区域内的地形条件、岩石组成、土壤类型直接影响河流水化学特征。
4.4水资源供需预测 4.4.1现状供需分析
根据全省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不同保证率可供水量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同保证率的需水量, 经过计算,当P=50%时,全省缺水0.11亿m3,当P= 75%时,缺水1.09亿m3。缺水率为0.4%和3.8%。 全省缺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其次是内陆河流域的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环湖区,其黄河流域又集中于湟水流域。 平水年黄河流域缺水0.11亿m3,偏枯年缺水0.80亿m3,分别占全省缺水量的100%与73.39%。
其中:湟水流域平水年缺水量为0.10亿m3,偏枯年缺水0.79亿m3,分别占黄河流域缺水量的90.9%与98.75%, 又分别占全省总缺水量的90.9%与72.48%。
内陆河流域缺水0.29亿m3,占全省缺水量的26.61%。 4.4.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是供需预测的基础,根据青海国民经济“十五”发展规划及有关规划成果预测,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工业
分村及村以下工业(简称村办工业)、乡镇工业、城镇工业、 火电工业等四部分,需分别测算不同阶段的发展指标, 其各阶段四部分之和与全省同期发展指标。 (一)村办工业
因全省村办工业基础较差,起步较晚, 在全省工业产值中占比重较小,为了减少工作量, 各州地市的发展指标不再分别测算,采用与全省发展指标相同值。即98--2000年为15.46%,达到13.22亿元;2001年--2010年为14.96%,达到53.28亿元;2011年--2020年为8%,达到115.06亿元。 (二)乡镇工业
全省乡镇工业各个阶段发展指标,即98年--2000年为15.26%,达到18.94亿元;2001年--2010年为16.37%,达到86.26亿元;2011--2020年为8.26%,达到190.78亿元。 (三)火电工业
根据我省的省情和资源的分布,火电工业不易发展, 而主要开发水电工业。据统计现装机43.6万千瓦,产值5.77 亿元,到2010年装机93.6万千瓦,产值达到8.17亿元,2010 年以后不再建新的火电站,维持原有水平。 (四)城市工业
指标测算由各阶段全省予测产值, 减去已拟定的村办工业产值及乡镇工业和火电工业同期发展指标测算产值后, 即为全省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工业产值。 尔后反推算各相应阶段的年增长率,并分析其合理性后确定。“九五”计划后三年,即98-- 2000年为8.89%,达到115.55亿元;2001--2010年为8.32%, 达到257亿元;2011--2020年为6.03亿元,达到461.62亿元。 二、农业
我省因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农业基础比较簿弱, 粮食长期不能自给,每年需从外省购进或调入六亿多斤, 约占商品粮的75%, 因此农业问题严重地困扰着我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省委、 省政府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曾提出粮食自给的奋斗目标, 并要求在十五年之内,使我省粮食产量达到自给或基本自给。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提高科学种田增加粮食单产外, 主要靠扩大水浇地面积来实现。到2010年计划扩大农田灌溉面积73.13万亩,林草45.19万亩;2020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192.46万亩,林草32.3万亩。 三、牧业
由于我省广大牧区地处高寒地带,气候环境恶劣, 草场质量差,且各种灾害频繁,主要靠天然草场放牧, 因此抵抗灾害能力较差,故牲畜存栏数波动较大。 预计牲畜存栏数维持在2200万头(只)左右为宜,以后不宜再增长, 主要通过其它措施,提高出栏率。
四、人口
根据《青海省“九五”及2010 年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期间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4.5‰,2001--2010 年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9.0‰,2011--2020年增长率为9.7‰。
城镇人口,全省平均增长率预测:“九五”期间为19.7‰,2001--2010年为25.9‰,2011--2020年为26.4‰。 4.4.3 供水量预测
一、2010年可供水总量
(一)保证率P=50%,全省预测可供水总量为38.05亿m3,其中地表水31.77亿m3,占总供水量的83.5%;地下水为5. 55亿m3,占总供水量的14.59%;污水处理回用水量0.73亿m3,占总供水量的1.92%。
(二)保证率P=75%时,全省预测可供水总量38.89亿m3,其中地表水为32.58亿m3,地下水为5.58亿m3、污水处理回用水量为0.73亿m3,分别各占全省可供水量的 83.77%、14.35%、1.88%。 二、 2020年可供水总量
(一) 保证率P=50%时,全省预测可供水量53.08亿m3,其中地表水37.84亿m3,占全省总供水量的71.29%;地下水为6.83亿m3,占总供水量的12.87%;污水处理回用水量0.91亿m3, 占总供水量的1.71%;外流域调水7.5亿m3,占全省可供水量的14.13%。
(二) 保证率P=75%时,全省预测可供水总量55.26亿m3,其中地表水为39.98亿m3,地下水为6.87亿m3、污水处理回用水量为0.91亿m3,分别各占全省可供水量的 72.35%、12.4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5%;外流域调水7.5亿m3,占总供水量的13.57%。 4.4.4需水量预测
青海省不同水平年需水量预测, 根据全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标及需水预测的原则与方法,经分析计算, 其需水量预测结果分别为:
一、2010年需水量预测
(一)、经预测分析,当保证率为p=50%时, 全省预测年总水量为38.07亿m3。其中:农田灌溉需水量为23.58亿m3,占总需水量的61.94%;工业需水量为9.41亿m3,占总需水量24.72%;城镇生活需水量为0.98亿m3,占总需水量的2.57%;农村生活需水量为1.89亿m3,占总需水量的4.96%; 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21亿m3,占总需水量的5.81%。
(二)、当保证率为p=75%时,全省预测总需水量39.75亿m3。其中:农田灌溉需水量为25.26亿m3,占总需水量的63.55亿m3;工业需水量为9.41亿m3,占总需水量的23.67%;城镇生活需水量为0.98亿m3,占总需水数量的2.47%; 农村生活需水量为1.89亿m3,占总需水量的4.75%; 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21亿m3,占总需水量的5.56%。 二、2020年需水量预测
(一)、经预测分析,当保证率为p=50%时, 全省预测年总水量为53.08亿m3。其中:农田灌溉需水量为32.95亿m3,占总需水量的62.08%;工业需水量为13.78亿m3, 占总需水量25.9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镇生活需水量为1.42亿m3,占总需水量的2.68%;农村生活需水量为2.72亿m3占总需水量的5.12%; 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21亿m3,占总需水量的4.16%。
(二)、当保证率为p=75%时,全省预测总需水量55.53亿m3。其中:农田灌溉需水量为35.40亿m3,占总需水量的63.75亿m3;工业需水量为13.78亿m3, 占总需水量的24.82%;城镇生活需水量为1.42亿m3,占总需水数量的2.56%; 农村生活需水量为2.72亿m3,占总需水量的4.90%; 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21亿m3,占总需水量的3.98%。
5 水功能区划 5.1水功能需求分析
青海是一个农业省区,社会经济相对较滞后。由于缺乏大型的水利骨干工程,水利保障能力不足,导致区域资源型缺水矛盾突出,工程型缺水严重。青海目前面对的现实是:水体资源性短缺和污染性短缺的双重压力将长期困扰青海经济、工业和人民生活水平。西部大开发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但水资源短缺又会形成制约因素,而且这种制约因素在今后发展中将会显得更为突出。为保证我省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源的永续利用,应根据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认真分析确定河流、湖库的水体功能,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目前,我省大多河流、湖库等水域的开发利用程度都不高,青南地区河流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开发利用高的河流集中在人口聚集的青海东部和西部。
现状水域功能有:饮用水源地、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镇纳污等。饮用水源地以地下水为主,以河流为饮用水源的西宁市第二水厂由于得不到合理的保护,不得不停产。河流地表水大多用于农灌,工业用水也多以地下水为主。在农灌季节,河道里的水大部分被引用,由于水体污染,农作物死亡事故频繁发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污水随地排放,城镇河段接纳大量污水变成臭水沟,河流水体丧失一切使用功能。
因此,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解决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日益突出的用水矛盾,保证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切要求。
5.2 区划方法
5.2.1水功能区划分级分类系统
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一级区划是宏观上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协调地区间用水关系,长远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级区划主要是协调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
一级功能区的划分对二级功能区划分具有宏观指导作用。一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能区分四类: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二级功能区划分是在一级区划所划的开发利用区进行,分七类,包括①饮用水源区、②工业用水区、③农业用水区、④渔业用水区、⑤景观娱乐用水区、⑥过渡区、⑦排污控制区。水功能区划分级分类系统见图1-2.
一级区划的分类指标
(1) 保护区
保护区指对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的水域,该区内严格禁止进行其它开发活动,并不得进行二级区划。区划条件:源头水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用水
一级区划
保护区 保留区 开发利用区 缓冲区 水功能区划分级分类系统
二级区划 饮 用水 源区 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过渡区排污控制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2水功能区划分级分类系统
水域,或具有典型生态保护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所在水域;跨流域、 跨省及省内的大型调水工程水源地。
(2)保留区
保留区指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今后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预留的水域,该区内应维持现状不遭破坏,未经流域批准不得在区内进行对水质有不利影响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区划条件: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水域;目前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水域;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今后的发展预留的水资源区。
(3)开发利用区
开发利用区主要指满足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渔业和游乐等多种需水要求的水域。该区的具体开发活动必须服从二级区划的功能分区要求。区划条件:取水口较集中,取水量较大的水域,如流域内重要城市河段,具有一定灌溉用水量和渔业用水要求的水域等。
(4)缓冲区
缓冲区是为协调省际间,矛盾突出的地区间用水关系,以及在保护区与开发利用区相接时,为满足保护区水质要求而划定的水域。未经流域批准,不得在该区内进行对水质有影响的开发利用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区划条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河流、湖泊的边界附近水域;省际边界河流、湖泊的边界附近水域;用水矛盾突出的地区之间水域;保护区与开发利用区紧密相连的水域。即:边界缓冲区和功能缓冲区。
二级区划的分类指标
(1) 饮用水源区
饮用水源区指满足城镇生活用水需要的水域。 (2) 工业用水区
工业用水区指满足工业用水需要的水域。 (3) 农业用水区
农业用水区指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的水域。 (4) 渔业用水区
渔业用水区指具有鱼、虾、蟹、贝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回游通道功能的水域,养殖鱼、虾、蟹、贝、藻类等水生动植物的水域。
(5) 景观娱乐用水区
景观娱乐用水区指满足景观、疗养、度假和娱乐需要为目的的江河湖库等水域。
(6)过渡区
过渡区指为使水质要求有差异的相邻功能区顺利衔接而划定的区域。
(7)排污控制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污控制区指接纳生活、生产污废水比较集中,接纳的废污水对水环境无重大不利影响的区域,排污控制区一般划在对其他功能区用水影响不大的水域。 功能区的命名和编号
(1)命名
功能区的命名采用形象化的复合名称,其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示河名,第二部分表示地理位置,第三部分表示水域功能。对保护区应分别情况进行命名,自然保护区沿用原定名,源头水和调水水源区则采用;“河名+地名+源头水(调水水源)+保护区”的命名方法,其中的地名应使用县级以上的地名;对跨省(区)的缓冲区前面的地名应采用有关省的简称命名,省里的排序按上游在前下游在后,或左岸在前右岸在后的方法排序。
二级区划的分区命名基本组成与一级区划相似,其中的地名使用城(镇)以上的地名。对于功能重叠区则以主导功能命名,还可增加第二主导功能表示该水域的重叠功能,即采用“河名+地名+第一主导功能+第二主导功能”的命名方法。
(2)编号
水功能区划编码采用14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11位数是一级功能区编码,后3位数是二级功能区排序和类别,因此在一级功能区编码中后3位数均为000。
第一、二位表示流域。 第三、四位表示水系。
第五、六、七位数表示该水系内的河流排序,按照先干流后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先上游后下游的顺序,从001~999。
第八、九、十位表示该河流水功能区排序,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从010~990。
第十一数表示该水功能区的类别,1表示保护区,2表示保留区,3表示开发利用区,4表示缓冲区。
第十二、十三位是二级区划功能区的排序,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从01—99。
第十四位是二级区划的功能区代码的类别,1为饮用水源区、2为工业用水区、3为农业用水区、4为渔业用水区、5为景观娱乐用水区、6为过渡区、7为排污控制区。
这次水功能区划的方法及工作程序,先由流域提出一级区划方案,并征求各省区意见或建议。在一级区划方案中定为开发利用区的范围内,根据水体现状功能完成二级区划工作。
5.3区划成果
青海省水功能一、二级区划成果见附表。 5.3.1 总体方案
本次水功能一级区划方案,对青海省境内集水面积在500km2
以上、掌握一定基本资料的76条河流和2个重点湖泊进行区划,河长13080.8km,共划分一级功能区101个,其中黄河流域划分河流43条,河长6789.7km,功能区59个;内陆河流域划分河流24条,河长4267.7km,两个湖泊,湖泊总面积4450km2,功能区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长江流域划分河流8条,河长1612.4km,功能区7个;澜沧江流域划分河流1条,河长411.0km,功能区1个。
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对其开发利用区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由于长江、澜沧江在我省为源头区,故二级区划主要在黄河和内陆河流域内进行。对22条河流和1个湖泊进行二级区划,划分出42个功能区。其中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区19个,工业用水区5个,饮用水源区4个,景观娱乐用水区2个,过渡区2个,排污控制区1个;内陆河流域:农业用水区4个,饮用水源区2个,过渡区、渔业用水区和排污控制区各1个。在河长方面,黄河流域33个功能区,合计河长1382.2km,占全二级区划分总河长的75.7%;内陆河流域9个功能区,河长444.8km,占总河长的24.3%。克鲁克湖面积110km2,划分成渔业用水区。上述功能区基本全面反映了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3.2 二级分区描述
(1)饮用水源区
青海省集中供水量较大的城镇主要有: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大通、乐都等。全省划分6个饮用水功能区,除湟水西宁饮用水水源区为地表水外,其它5个均为地下水饮用水源。湟水西宁饮用水水源区地处湟水干流扎马隆—黑咀之间,河长10.3km,供水能力为5—7万m3/d,向西宁、湟中集中供水。水峡湟中、北川大通两个饮用水源区是目前西宁市主要地下水供水水源,日供水能力为28万m3。乐都县引胜沟饮用水水源负责向碾伯镇及工矿企业供水。格尔木饮用水水源区和德令哈饮用水水源区,分别属格尔木市沿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下水水源区和德令哈巴音河沿河地下水水源区,具备较好的取水条件,是供给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城镇生活、生产用水水域。上述饮用水水源区规划水质目标为Ⅱ—Ⅲ类。
(2)工业用水区
境内工业引用地表水的主要有桥头电厂,年引北川水量0.47亿m3,其功能主要是冷却。其余所有企业基本上都用地下水。湟水干流、南川、北川、沙塘川在进入西宁市区后,河两旁的工矿企业即傍河取水,取水量较大,故划分有湟水两个西宁工业用水区、南川西宁工业用水区、北川西宁工业用水区和沙塘川西宁工业用水区。此四个工业用水区规划水质目标为Ⅲ—Ⅳ类。其它地区由于工业规模小、较为分散,没有划分工业用水区。
(3)农业用水区
青海至今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区,目前的现状和功能区划中农业用水区所占份额较大,共划分23个农业用水区。
(4)渔业用水区
只划分一个渔业用水区即克鲁克湖渔业用水区,面积110km2, 克鲁克湖是海西州主要渔业生产基地,因而克鲁克湖的主导功能为渔业生产。规划水质目标为Ⅲ类。
(5)景观娱乐用水区
境内目前只有湟水西宁景观娱乐用水区和南川西宁景观娱乐用水区两处,原青海湖景观娱乐用水区,已列为保护区。
(6)过渡区
湟水干流用水集中,西宁饮用水水源区前面是海晏农业用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为了保证西宁市供用安全,在海晏农业用水区和西宁饮用水水源区之间,划分湟水湟源过渡区。湟水西宁排污控制区之后,平安县、乐都县需要大量的水进行灌溉,为确保灌溉用水质量,在排污控制区之后划分了过渡区。因德令哈污水的排放对巴音河有一定污染,可能导致对下游克鲁克湖渔业生产的影响,因而划分了德令哈过渡区。三个过渡区规划水质目标为Ⅲ—Ⅳ类。
(7)排污控制区
根据西宁市城市规划,今后城市污水不得随地排放,而必须经由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排放地点为团结桥—小峡桥间。湟水西宁排污控制区长10.2km,规划水质目标为Ⅳ类。格尔木河格尔木市排污控制区长5.2km。
6、管理与建议
为加强水功能区的管理,确保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实现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相统一,提出以下建议:
6.1 依法管理是关键。水功能区划的目的是按功能区进行水资源科学管理,达到开发利用水资源,并按功能区保护水资源,这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的客观要求。因此,水功能区管理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水功能区成果批准后,应结合水资源保护规划制定“青海省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使水功能区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6.2 确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功能区管理的法律地位。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利部“三定”职责和有关法律法规,各级水利部门是水功能区管理的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管理机制,依法管理水功能区。 6.3 尽快建立起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站网。要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要求,做好水质监测站网的规划和实施工作,使站网布设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代表性。使得区划管理有据可依。
6.4 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研究。应针对青海省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水体自净能力、水环境容量、污染工程化等基础工作的研究,为科学管理水功能区服务。
6.5 定期编发水功能区通报或简报。及时发布水功能区水质评价结果和水体达标情况,供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的监督。
6.6 在划定的水功能区设定明显的标志,加强宣传,使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水功能区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自觉地参与水功能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6.7 对于长江源头唐古拉山区因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可能造成的污染,应加强和铁路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严格按照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水保方案,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监督机制,使三江源保护区中的各条河流受到有效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