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双语作家的写作现状研究
2021-03-14
来源:步旅网
工程技术学院学报NO.4,2017 N 。FGuIZHOu RsITY。FENGINEERINGSC・ENCE Vo1.35 General No.189 彝族双语作家的写作现状研究 冉石卉,王芳英,张明珠,郑稚丁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在彝族双语作家中,一部分人先使用汉语若干年后再使用彝语创作,另一部分自创作伊始就使 用彝汉双语。这种双语使用时间存在差异因彝语使用不广泛的现状和双语对作家的思维影响而起。历经 近40年的发展,彝族双语写作已形成层次分明且不断壮大的作家梯队,双语作品获得国内外众多荣誉和称 赞,影响范围较广。但同时,其发展存在作品体裁不均、作藉}生别比例失衡、后起作家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彝族;双语写作;双语使用时间;成就;不足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7)04-0053—05 “双语写作”及“双语作家”的概念,学界至今没有统一定义。朝戈金在《中国双语文学:现状与前理 论思考》中,将双语作家定义为两类人:一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写作的人,二是说两种语言,但用一 种文字写作的人- -。陈学迅等人沿用艾特玛托夫的观点,认为“双语制的基本形式表现为两种语言的平 行使用——一种是世界常用的语言一一种是当地民族的语言。” 据此定义,双语写作就可以理解为作 家既使用世界常用语言又使用当地民族语言进行写作,双语作家也就是既使用世界常用语言又使用当地 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作家。翟晓甜和翟新菊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作家创作的几点思考——以伊犁双 语作家创作为例》中,综合了以上两种观点,将双语作家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定义:“从广义的 角度上说,凡是懂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但一般只用非母语的语言文字进行创作的人,均可称为双语作家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一个作家既能用母语文进行文学创作,同时又能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主要是 汉语)进行文学创作,便是典型的双语作家。”[31本文使用狭义角度下双语作家和双语写作的概念,具体到 彝族,双语写作即定义为:彝族作家既使用汉语又使用彝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学现象。 一、彝族双语作家创作概述 1.第一批彝族双语作家 彝族第一个公开发行的母语刊物《凉山文学・彝文版》的创刊人阿鲁斯基是彝族双语创作的先行 者。他在上世纪7O年代末就开始使用双语写作,著有专著《彝族谚语集》(汉语)、《彝族克智集》(彝 语),汉语诗歌《火把节之歌》、《石柱》,彝语诗歌《美丽的披毡》、《我们学习毛泽东选集》等,有诗歌入选 《沃土.花蕾》(彝语诗歌集)。其诗歌总体以颂歌为主,语言比较直白。其中,彝语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 和语体结构等方面上借鉴彝族传统口头辩论——“克智”的范式,具有鲜明的彝族特色。阿鲁斯基之 后,第一批彝族双语作家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文坛,最具代表性的有:阿蕾、贾瓦盘加、阿库乌雾、沙马 加甲和阿巴乌呷嫫。 收稿日期:2017—03—01 作者简介:冉石卉(1993一),女,湖北黄石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芳英(1992一),女,贵州凯里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明珠(1992一),女,河南固始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郑稚丁(1989一),男,河南焦作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53・ 阿蕾,即杨阿洛,彝名阿列阿洛,是彝族文学史上第一位用规范彝文写作文学作品的有代表性的彝 族女作家。1981年在《凉山文艺・彝文版》第一期发表处女作小说《山茶花》,之后又创作了短篇彝语小 说《根与花》、《威古口两家》、《遗产》等。 汉语代表作有小说《春花》、《带锈的镰刀》和《哑巴尔玛》等。 其小说关注彝族女性的命运,对“重男轻女”、“转房”等不尊重女性的思想和习俗进行了揭露批判,文本 中随处可见彝族的民情风俗。2006年,阿蕾出版了散文集《春雨潇潇》,她的散文具有彝族传统风韵,被 誉为“大凉山的女子文学”。 贾瓦盘加1982年开始用彝、汉文双语创作,已有近百万字的双语创作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出版 作品有彝语小说《情系山寨》(1991)、彝汉语短篇小说合集《滚动的情韵》(1997)、短篇小说集《家史甜甜 的,咸咸的……》(2004)和长篇小说《火魂}(2004)。《火魂》是我国第一本规范彝文长篇小说,在读者中 引发很大反响。贾瓦盘加还著有汉语小说《小说三题》、《猪娃・牛娃》、《垭口》、《拉铁》和《虎仔及其心中 之虎》等,散文代表作有《吃荞粑粑长大的人》、《送你一束索玛花》等。 阿库乌雾,汉名罗庆春,1984年开始发表彝语作品,1986年以后使用彝汉双语创作。彝语代表作 品有诗歌《招魂》、《水井》、《虎皮》、《随风荡山顶》,作品集《虎迹》、《冬天的河流》等;汉语作品有作品集 《走出巫界》、《阿库乌雾诗歌选》、《密西西比河的倾诉》等。新世纪以后,他在美国出版彝英对照版诗集 (TigerTraces ̄(2006年4月)。阿库乌雾被誉为“彝文新诗之鼻祖”,作为学者,他还提出“第二母语”的 概念,为彝族诗人运用汉语写作时面临的民族认同焦虑提供了一种缓解思路。 沙马加甲,自1983年以来,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一千多篇(首),多篇彝语作品人选《彝山花 海》、《彝寨晨曦》、《沃土・花蕾》等作品集。2003年,开始用汉语创作,代表作品有小说《主子与小娃子》、 《姻缘》、《大雁姑娘》,散文《彝族年见闻录》、《我们流干了眼泪》、《越西油菜花开金灿灿》等。2015年,沙 马加甲的彝汉双语小说集《乡里乡亲一沙马加甲彝汉文中短篇小说选》出版,共收录彝语中短篇小说23 篇、汉语中短篇小说18篇。 阿巴乌呷嫫,女,1980年开始彝汉双语创作。曾在《民族文学》、《凉山文学》、《乌江》、《红河文化》等 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 2.第二批彝族双语作家 第二批彝族双语作家开始文学创作的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从事双语创作的时间基本上在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多数人至今仍有作品面世。第二批彝族双语作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阿克鸠射、 贾巴甲哈、曲木伍合及丁长河。 阿克鸠射,又名阿克日布,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彝语代表作有散文集《岁月如歌》、《温暖的火塘》 以及长篇小说《雾中情缘》;汉语代表作有诗歌集《晚安村庄》,散文集《翻阅生活的注脚》、《温暖的家园》 和短篇小说集《走向都市》。 贾巴甲哈,1992年开始双语创作,其作品除了原创文学,还有部分是翻译。彝语作品《我的故乡在 远方》、《彝文情结》、《母亲的眼泪》等获得凉山州文学创作奖。另与他人合著出版长篇彝语散文诗集 《情满凉山》。汉语作品有散文《故乡的石磨》等。 曲木伍合,汉名王国清,上世纪9O年代初开始创作彝汉语诗歌,有诗作入选《中国当代短诗选》《中 国彝族现代诗歌全集》。彝文现代诗歌《一棵树的宿命》选人《彝族经典文学作品选》,列为四川省一类 模式高中学生选修教材。出版诗集《听呼吸的声音》。[51 丁长河,有作品发表在《凉山日报》、《凉山文学》等刊物上,著有彝语小说《初秋之雨》。2014年发表 汉语诗歌《长河人海》,2015年出版汉语诗集《独自流淌》和《灵光》。 3.第三批彝族双语作家 第三批彝族双语作家绝大部分在新世纪前后开始文学创作,是彝族双语创作的希望和未来。他们 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有:英布草心、马海吃吉、马海五达、吉尔色尔、张海彬、吉火尔股和麦吉木呷。 英布草心,1998年开始从事彝汉双语写作,体裁包括小说、诗歌和散文。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天 堂悠去》、诗集《孩子的忧伤》。20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玛庵梦》人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马海吃吉,2002年左右开始发表彝语诗歌,2010年后开始使用双语写作,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 ・54・ 说和新闻,代表作品为彝语现代长诗《深山夜雨》、《我是彝人》。待出版作品有彝语诗歌集《母语阳光》、 汉语长篇小说《火塘边上》,彝语长篇小说《生命曲》为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扶持项目作品。 马海五达,2007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阳光》、《雁之梦》、《何以承受》等发表于《凉山文学》、《黑土 地》、《民族》和彝族人网等报刊网站,组诗《黑土地的那人和女人》、《那片苦荞地》等作品人选《中国彝族 现代诗全集》(下卷)。致力于彝语文学的发展,现为彝语文学期刊《荷尔》主编。 吉尔色尔,著有彝语小说《黎明的勇士》,彝语诗集《灵舞》、《生命里的火光》和个人集《杂》。 张海彬,从事文学创作,也进行文学翻译。已发表彝汉语作品若干,大部分是诗歌。代表作品有彝 语诗歌《昨夜有人死于酗酒》、《城市呓语》,汉语诗歌《城市》、《紫罗兰》。其中,《紫罗兰》人选诗集《彝 脉:第二母语的诗性创造》,《城市》人选四川大学诗歌民刊《途中》。翻译代表作品有:《忧郁的秘密:后 梦幻时代(公元)1887—1991)(英译彝)。 吉火尔股,曾在《民族》、《凉山文学》、《凉山日报》、《独立》等报刊杂志发表过彝汉语作品,包括诗 歌、散文、小说和剧本。2009年参加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届彝文剧本创作大赛荣获三等奖。 麦吉木呷,先后在《凉山日报》、《彝族文学报》、《民族》等刊物上发表百余篇彝汉语诗歌,作品《歌颂 喜德县(彝文)》选人小学彝语文教材。 彝族双语作家按双语使用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阿库乌雾、沙马加甲,他们对彝、汉文 的使用有一个明显的分期,在使用彝语进行文学创作若干年后才开始使用汉语创作;另一类如阿蕾、马 海吃吉者,自创作伊始就同时使用彝汉两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两种语言的使用没有明显的分期。 将民族情感转化成文学作品,不论是从创作形式还是创作本身来说,母语都是最佳选择。正如威 廉・冯・洪堡特所言:“(语言)它作为在人的整个有机组织中与内在的精神力量有紧密关系的一部分,当 然同样与民族的总体资质息息相关。”[61 然而,目前彝语的使用人群相对较少,彝语的使用范围较为狭 小 。一部分仅使用彝语创作的作家们很快就意识到,单纯进行彝语创作无异于自说白话。汉语创作 更容易引起主流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但单纯的汉语创作又无法完全表达彝族本民族的核心内涵。于是 一批彝族作家在“内忧外患”的焦虑中另辟蹊径——使用彝语创作之后,开始尝试汉语创作。一方面, 汉语作品中的彝族因素会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对彝族文化乃至彝语产生关注的兴趣;另一方面, 读者通过作者的汉语作品认识作者,进而再了解其彝语作品,作者本身成为外界关注其母语作品的媒 介。双语创作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这种策略源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基于对本民族的热 爱,旨在保护、传承彝语、彝族文化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诗人马海吃吉曾经向笔者表示:“我自幼就出 生在山里,生长在纯彝语的语言环境下,在火塘聆听前辈们讲彝族谚语和民间文化故事。在他们的耳 濡目染下,奠定了深厚的母语基础,也热爱彝族母语文化。我就用彝语先写起了文学。本来只想做个 母语写作者,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母语的读者越来越少。为了我个人,也为了母语能更进一步 的发展。我必须认真学习汉语,并选择性地读一些彝族文学、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在学习中尝试用汉 语写诗歌与长篇小说。在学习中写作,在写作中学习。彝汉双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对另一部分几乎同时使用汉语和彝语创作的作家而言,双语创作是他们使用两种语言所产生的无 意识结果。“语言并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放射,它并不是各民族的作品,而是各 民族通过其内在的灵魂而获得的一种天赋。”c6]19 ̄语言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内心存在的功能器官,这个存 在本身渐渐进入内心的认识并成为表达。” ” 语言绝不仅仅只是一种载体,它被人类的精神思维所塑 造,又反作用人类的精神思维。从这个层面上说,汉、彝语在生活中的使用已经对这部分双语作家的精 神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语与彝语一样,把所有纤细的根须都扎进了彝族民族的精神力量中。两 种精神力量不会因为语言的碰撞而消亡,相反,在两种语言地位平等并且为弱势语言提供一定优待的 情况下。两种语言所带来的思维碰撞能够互相作用。这也正是双语作家的优势特点所在。正如著名双 语作家艾特玛托夫所言:“双语把不同的语言连结在一起,因而也是把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世 界的方法连结在一起。而这就像科学中各学科相结合时产生的现象那样,会创造出新的认识水平,创 造出一种辅助运动,一种补充的力量,而在这以外是不会有艺术存在的。”[2 ・55・ 二、彝族双语作家写作的成就与不足 1.彝族双语作家写作的成就 从作家队伍的角度来说,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彝族双语作家队伍形成和不断壮大,这本身就是彝 族双语文学最不容忽视的成就。彝族双语作家队伍大体上由三代人组成,如前文所述,他们分别于上 世纪7O年代末80年代初、上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前后进入文坛。第一批双语作家活跃于新世纪以 前,在整个中国文坛都具有一定影响力,一些作家目前仍有作品问世;第二批双语作家至今仍活跃于文 坛,是目前彝族双语作家队伍的中坚力量;第三批双语作家人数众多且不断壮大,属于队伍的新生力 量。整个彝族双语作家队伍充满活力、发展势头良好。 从作家“阵地”的角度来讲,各级彝族文学刊物的数量不断增长,刊物传播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令人 欣喜。如《凉山文学》、《凉山日报社》、省《民族》杂志(彝文)等官方杂志;西南民族大学的《黑土地》(彝 文)、《山鹰魂》,西昌学院的《庐山文学》等学校内部刊物以及民刊《荷尔》(彝文)。其中,《荷尔》主办方 不仅创建了微信公众号,还在每周推送的彝语文学作品中附上朗读音频和汉语大意,这是利用新媒体 推广宣传彝族文学的新方法。 从作品角度而言,彝族双语作家的写作同样成绩斐然。一些作品在彝族文学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 意义。双语诗人阿库乌雾出版于1994年的彝文诗集《冬天的河流》,是彝族母语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 诗集;1998年出版的《虎迹》,是彝族母语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散文诗集。阿蕾198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山茶花》,是第一篇用新彝文写作的小说。贾瓦盘加发表于2004年的代表作《火魂》是彝族文学史上 首部彝文长篇小说。许多作品都曾斩获国内外各类奖项,赢得多方赞誉,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阿蕾的 短篇小说《根与花》(汉译版)获得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小说集《嫂子》获得四川省首届郭沫 若文学荣誉奖和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还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将彝族文学传播到我 国域外。贾瓦盘加凭借中短篇小说集《情系山寨》和长篇彝文小说《火魂》,分别获得第四、第八届少数 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他的彝汉语短篇小说集《滚动的情韵》获得首届凉山文学艺术创作“山鹰奖”, 汉语小说《小说三题》和散文《吃荞粑粑长大的人》获得首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基金奖,散文《送你一 束索玛花》获得首届“团结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征文三等奖。阿库乌雾的彝英对照版诗集《Tiger Trac— es》在美国出版并受到好评;2008年出版的诗集《密西西比河的倾诉》,以缅怀印第安文明昔日荣光的方 式,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弱势民族振兴本族文明的思考,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人类学的意义。还有许多 双语作家如沙马加甲、阿克鸠射、贾巴甲哈、吉火尔股等的作品也都获得过各类省、市(州)级奖项。彝 族作家的双语作品,在市、省、国家以及全球范围内均有一定影响力,对彝族文学、语言甚至文化获得外 界关注起到了重要作用。 2.彝族双语作家写作的不足 不过,发展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体裁发展不均衡。彝族双语诗歌、小说、散文这三大体裁 的作品繁多、影响力相对较大,而戏剧、报告文学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报告文学,可以说寥寥无 几。彝族具有良好的诗歌创作传统。当代彝族文坛上,从事诗歌创作的双语作家数量众多。第一、二 批双语作家中有阿库乌雾、阿巴乌呷嫫、沙马加甲、曲木伍合、丁长河,第三批双语作家则几乎全部发表 过彝汉语诗歌。小说和散文这两种体裁一直为双语作家所广泛使用,第一批双语作家中的阿蕾、贾瓦 盘加都是凭借小说获得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二批双语作家中,阿克鸠射、沙马加甲等 均有小说(集)、散文(集)出版面世;第三批双语作家大多以诗歌创作为主,小说创作相对而言较少,代 表作品为英布草心的《玛庵梦》。与诗歌、小说、散文的蓬勃繁荣相比,彝族双语文学中报告文学和戏剧 的发展则显得较为寥落。创作报告文学的双语作家较少,代表作家是沙马加甲。剧本创作则更为少 见,除了普通戏剧,彝族的民族戏剧——彝剧的创作也较为少见。彝剧带有浓厚的彝族特色,新时期 后,彝剧采用“彝音汉语”的唱法,是彝汉双语有机结合的产物,却没有引起双语作家的足够重视。 其二是新生代双语女作家数量不足。彝族文学史上有不少杰出的女性作家:近代有安履贞,上世 纪60年代后有李纳、冯良、阿蕾、黄玲等等,近两年的突出代表则是刚刚获得第十一届“骏马奖”的女诗 人鲁娟。可以说彝族具有培养优秀女作家的传统。相比彝族的汉语写作中女作家的人数众多,彝族双 ・56・ 语作家中,女作家人数屈指可数。第一批彝族双语作家中有阿蕾、阿巴乌呷嫫两位代表眭的女性作家, 而第二、三批双语作家中女作家已经非常稀少。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邱蓉和阿生车久,属于刚刚起步 的作者。她们目前发表作品不多,影响力也有待提升。女性作家拥有区别于男性的性别视角,以及更 为细腻的情感体验,双语女作家还有着两种思维碰撞的优势,在文学创作中往往会取得别样的成功。 女作家双语作品的稀缺,削弱了彝族双语作品的丰富性,彝族文坛亟待女性双语作家的崛起。 其三是第二、三批双语作家影响力不够。目前彝族双语写作的荣誉及国内外影响力主要来自于第 批双语作家。如果固守已有成就而不继续进步发展,成就终将成为历史。第二、三批双语作家在这 个各民族文学均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同时提高作品质量,加强在国内的影响力,进 一而走向世界。 三、小结 彝族从事双语写作的作家已经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作家队伍,且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中,一部分人 先使用彝语创作,若干年后再使用汉语创作;另一部分同时使用彝汉两种语言从事文学创作。两种语 言使用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彝语较少被使用的现状和日常彝汉语使用对作家思维产生的影响。彝 族双语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但体裁发展并不均衡,报告文学与戏剧数量较少,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彝 剧没有引起作家的重视,令人惋惜。当然,彝族双语写作所取得的成就绝不容忽视。许多彝族文学史 上的“第一部”由此而出,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双语作品也获得许多赞誉与荣耀,为彝族文学甚至是彝 族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朝戈金.中国双语文学:现状与前景的理论思考Ⅱ].民族文学研究,1991(1):14. f21陈学迅.艾特玛托夫的双语观【N】.新疆日报(汉),2005-06-07. [3]翟晓甜,翟新菊.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作家创作的几点思考——以伊犁双语作家创作为例卟北方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6. 【4】左玉堂,等.彝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144. 【5】阿索拉毅.自觉维护族群文化的记忆——彝诗馆访谈系列之王国清[EB/OL].http://www.yizuren. com/topics/ysg/ftzl/31009.html,2016—09—03. 【6】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精神发展的影响[M】戡敏汝,译.西安:陕西人民出 版社,2006. [7】杰觉伊弘.彝语使用功能代际递减与潜在濒危Ⅱ].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27—28. ’I’he Current Writing State of Yi Bilingual Writers RAN Shi-hui,WANG Fang-ying,ZHANG Ming—zhu,ZHENG Zhi-ding fSchoo1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In the bilingual writers of Yi,some writers use Chinese and Yi language after many years they only using Yi language.Others use Chinese and Yi language all the time when they start writing.The cause of this difference are two points:at present,Yi language are not widely used;the bilingual has influence on the writer s thinking.After nearly 40 years of development,Yi-Han bilingual writing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re forms a group of writers in different level and this group is growing day by day;many bilingual works have received praises and honor home and abroad,and then make wider influence.However,there are short— comings in the development,the writing genres are not balanced,gender imbalance inside the writing group and the lack of inluence fof the younger writers. Key words:Yi Minority;Bilingual Writing;Time of Using Bilingual;Achievement;Shortcoming. (责编:郎禹责校:明茂修)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