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歌、小说、戏剧的写作

2022-01-10 来源:步旅网


第一节 诗歌概述 一、诗歌的概念

* 诗是文化的先河。最早的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合为一体的。

* 但当时的诗和歌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其中不合乐者称为“诗”,能合乐者称为“歌”。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 诗与歌,在古时候是同出一源的两种艺术形式。 * 古代的诗歌包括律诗、词曲等诸种文学样式

* 当代的诗歌专指词曲以外的狭义的诗歌,是一种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

* 人们对于诗歌认识的共同之处: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情感和想象;形式上,集中精练,讲究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

* 诗歌是一种饱含着情感和想象,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精练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分类:

* (一)按内容和表达方式分,诗歌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 1、抒情诗

* 以抒发感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内在感受和体验的诗歌 *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 直抒胸臆,是作者心声的直接表露。 * 如《雷电颂》

* 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 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

* 后者往往依附于一定的人、事、物、理,借景抒情,寓情于理,或托物言志。 * 如冰心的《一句话》

2、叙事诗

* 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情感的诗歌,它介于诗与小说之间。

* 通过叙事来加深抒情,运用抒情来推进叙事,它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能起到抒情诗和小说都难以起到的作用。

* 叙事诗按取材的特点和篇幅的长短,可以分成史诗、长篇叙事诗和小叙事诗。 (1)史诗:

* 史诗源于古希腊。

* 所述往往是一个民族创世的传说和英雄斗争的历史,其中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有着雄浑的气势。

*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每部各分为二十四卷,长达万行。

* 我国现在已整理出的古代史诗,如藏族的《格萨尔王》,

* 情节曲折,规模宏大。长达百万行,一千多万字,也为世所罕见。

(2)长篇叙事诗:

* 是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它容量较大,可以叙述较为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塑造多侧面的、发展变化的人物性格,展示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 古代 :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 * 现代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以及阮章竞的《漳河水》 (3)小叙事诗

* 因为篇幅较短小而名。长的百来行,短的数十行。

* 它们往往只截取社会生活的某个横断面或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作为题材,故事情节不求完整,但一定很生动,人物性格不必复杂,但必然要鲜明。

* (二)按诗歌的表现形式分,又可分为旧体诗、新诗、歌谣。 1、旧体诗:

* 指按一定格律写成的诗。这种诗体式整齐,格律严谨,每句的字数、平仄、对仗、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

* 可谓是:诗有定行,行有定字,字有定韵。如律诗、绝句、词曲等。 2、新诗:

* “新”主要表现在用白话入诗,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写法自由,长短灵活,所以又称为白话诗。

* 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3、歌谣:

* 歌谣是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

*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代则统称歌谣。

* 歌谣在人民群众的劳动中产生,大部分为群众口头创作,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 * 情感真挚,格调清新刚健,语言朴实,其响亮的音韵和强烈的节奏正合于劳动的步调

* (三)、除了按内容和表现形式划分的诗歌类别外,由于艺术风格的独特,一些诗歌往往会被人们单独提及,比较常见的如讽刺诗、朦胧诗、朗颂诗、街头诗,等。 1、讽刺诗:

* 作者以幽默辛辣笔调对某些现些负面现象进行讽刺鞭笞的诗歌。它往往是作者心有不满而不直说的产物。写作时多用曲笔,夸张嘲讽,明褒暗贬。

2、朗颂诗:

* 是专为听众朗颂的诗歌,如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因其语言的跌宕和谐,后经谱曲成为一首抗日歌曲。 3、街头诗:

* 是指写在墙上、街头、黑板报上的诗,形式短小,一般为鼓动宣传之用。如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4、朦胧诗:

* 指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主题朦胧多义的一种诗歌。

* 兴起于西方诗坛,7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流行

* 具有模糊性、多义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含蓄隽永,追求多层次的艺术折射,往往给人多种阐释和回味

第二节 诗歌的特点 一、丰富的情感

* “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高举两个大字:抒情。叙事诗也不能忽视这个特点。”(臧克家 )

*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 )

* 对一首诗来说,情、言、声、义,缺一不可,但其生命的根基却是情

* 诗的首要任务是抒情,叙事诗也不例外。

* 情感于诗如此重要,诗对情感的要求也很高。有三点: 1、要真

* 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去写。没有兴奋要装出兴奋,必然会撒谎。自己没有感动的事,不可能去感动别人。(艾青 ) * “脱离生活的创作是玄虚的。回避心灵的诗歌是苍白的。 2、要健康、高尚

* 诗中的情感还应当是经过提炼、升华的情感,而不应把个人的刹时悲欢或一触即发的官能反应带进诗中。

* 诗歌所抒的真情,应该纯真美好,这样才能净化人的灵魂,具有真正的艺术审美价值。 3、要有时代感

* 诗人应当站在历史前进的方向上,表现时代的情绪和力量,诗歌就会具有强大恒久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二、神奇的想象

* 想象是诗歌开展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和艺术情境的主要手段 三、优美的语言

* “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艾青 )

* 由于诗歌与音乐先天的血缘关系,它对字、词、句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精炼内蕴,而且要富于节奏和韵律,使诗既回味无穷又琅琅上口。

* 总的来说,诗歌语言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精练内蕴

* 诗歌总是力求以较少的篇幅容纳较多的内容。所谓“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言简意深,耐人寻味是诗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2、有节奏感

* 节奏指的是语音,语调的有规律运动所造成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高低间隔和时间间隔。 * 它具体体现为诗中的顿和逗。

* 诗歌中的节奏就不仅是凝聚词句和调节呼吸了。它还具有传达情感起伏变化的作用。 * 表现豪迈激昂的情绪,往往采取明快紧凑的节奏 * 而要表现深沉婉转的情绪,则常采用平和舒缓的节奏 3、有韵律美

* 诗讲究押韵,就是相同的语音在诗句的一定位置上,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 押韵,就是押韵母相同的字。由于这个字,往往是诗行最末尾的一个字,因此就叫韵脚。 * 现代诗歌对韵律要求则宽松,要求押大致相近的韵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以使诗歌的形式自由,也可以保证诗歌在吟诵时能有和谐悦耳的韵律。

* 现代诗歌也有一部分是不押韵的,既便押韵,其密度与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 要根据诗的内容和情感浓度来决定韵的疏密和押韵的方式 * 那些婉转深情,比较缠绵的诗,则可以押得稀疏一些 * 或者采取换韵的方式,使诗读起来一唱三叹,宛转深沉

* 而表现豪情壮志、比较激越的诗,可以押密一些,或一韵到底,使诗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

四、行列的形式

* 分行排列,是诗歌的外部标志

1、整饬的行列: * 闻一多的《死水》 2、参差的行列: 3、递进的行列:

4、回环相应的行列:

* 诗歌行列式的结构及其语言的特别要求,往往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句式

* 这些句式在语法上不能按平常的句子来看待,它们在其他文学体裁中可能是病句。但是在诗歌里,由于音韵以及其他艺术手段的弥补,它们不仅“合理存在”,而且还别具韵味。

第三节 诗歌的写作技巧 一、捕捉灵感

* “灵感”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本意为“灵气的吸入”

* 对于诗歌创作而言,它可以说是“凭着丰富的生活积累,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突然爆发出来能使思路豁然开朗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诗人形象思维从量变到质变所产生的一种创造力。 * 可见,灵感就像一朵生长在生活土壤中的一朵奇异的花,它需要长期浇灌培养,只有持之以恒地付出才能采到它。它出现在写作者艰苦劳动中,产生在思维从量到质的飞跃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1、它是“情感被诱动的高潮”

* 2、灵感是“创造力达到最终点的那一刹那” * 3、灵感转瞬即逝

* 一个写诗的人应当主动去接近灵感,获得灵感。而不是被动的等待灵感的光顾。 * 有了灵感,就要及时捕捉。否则“情景一失后难摹” 二、巧妙构思:

* 1、确立主题,选取角度

*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而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2、组织意象,扩充张力

* 诗的外在,常常体现为韵与象。

* 韵,节奏与韵律,前面的我们讲到过了,它是诗之声。 * 象,是意象,是诗之貌。 * “意”:即作者的情感和想象; * “象”即具体表现出来的形象。

*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而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 “云”,它只是一个客观物象

* 说“孤云”,则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就成为意象了。

* 回顾一下我们中学时代所学的古诗,不难发现,古人的情感几乎全是依托于物象来作唯美表现的。

* 思考一下,表示“离别”,可有哪些意象? 意象的组合有两种方式 : * 一种是明线组象

* 即有明显的成像线索,或按时间发展,或按感情变化组成意象

另一种是暗线组象

诗人组织意象的过程,同时就也是结构诗歌的过程。 3、写好开头结尾,起承转合 * (一)开头

* 开门见山,直接道来 * 先言其它,再入正题 * 设疑比喻,造成吸引 (二)结尾 * 自然收束 * 呼应开头 * 引起遥想 * 点题强调 (三)起承转合

* “文似看山喜不平”,诗也一样,开头有起势,结尾能收合,中段还需有承接铺排,逆转突起。

4、运用艺术手法,将诗写得灵活多样

* 比喻:用得最多。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 对比 :把性质不同的事物进行对照,以彼物衬此物,最终突出此物的方法。大家熟悉的臧克家的《有的人》,通过有力的对比突出了鲁迅的品质与精神。 * 排比

4、运用艺术手法,将诗写得灵活多样

* 反复 :用同一句子或词语,一再地表达某种情感,给人以单纯强烈的印象 * 它有两种,一种是重叠式的反复 * 另一种是间隔式的反复

4、运用艺术手法,将诗写得灵活多样

* 象征:就是借用某一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表现、暗示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 它与比喻不同的是,只出现借用的事物,不出现要表现的事物 * 而比喻则是本体与喻体同时出现。

* 1、关于压韵

* 中国所有带有诗歌韵味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压韵为特色的。民谣:

散文句式如果注意运用了压韵的技巧,也同样可以使行文十分美丽,如: *

小说的写作

第一节 小说概述 一.小说的渊源

* 小说起源于神话; * 志怪小说、轶事小说; * 唐传奇; * 宋元平话;

* 明清的古典小说;

* 白话小说 二、小说的定义:

* 以散文语言为表现手段,以塑造典型人物形像为中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 小说和散文 :散文重情,小说重情节。 * 写人为主的报告文学与小说:

报告文学或人物通讯—要求写真人真事,有新闻性、评论性。

而小说呢,则是虚构的人事,没有时效性,要表达思想也是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 。 三、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物

早期:“生活故事化”

现代小说:“人物性格化” * 2、情节

* 小说中,人物出场及一系列的活动,人物做什么、怎么做等等,很自然地要构成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前因后果,从而构成情节线索。

*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或者说,是小说中各种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的交织构成 * 3、环境:

* 小说一般都有具体的环境描写

* 因为它的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通过描写这些环境,可以为人物提供活动的场景。同时,也可以用环境来映衬人物的性格。 * 人物性格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环境。 四、小说的分类: * 按题材分类 : * 按载体分类 * 按流派分类 *

按篇幅分类 1、长篇小说:

* 10字以上可以称之为长篇,现在也有人说6万 * 容量大,篇幅长,情节复杂,人物众多。 * 如:巴金的《家》、金庸的《神雕侠侣》、茅盾的《子夜》、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王安忆《长恨歌》阿来的《尘埃落定》、陈忠实《白鹿原》

* 2、中篇小说:

* 介于长篇和短篇之间。以前认定字数2-10万字可称中篇。现在也有说法指字数在3至4万字。

* 它反映生活内容不及长篇广泛 * 情节也不如长篇复杂曲折,

* 但比短篇有回旋余地。对环境描写也较充分。一般选取主人公某一阶段的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以塑造形像。

* 出场人物不多,主要人物三五个,人物关系亦不复杂。除表现好主要人物之外,对一些次要人物也可着力描写。

* 如:《边城》、鲁迅《阿Q正传》、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近期的网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

* 3、短篇小说:

* 篇幅在万言左右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或说一至两万)

* 大都截取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一个片段,或一个侧面加以集中描写。对生活的表现是“借一斑而略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 人物不多,情节简明,场景集中 * 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谓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时

* 如《陈奂生上城》、《孔乙己》、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莫泊桑《羊脂球》

* 4、微型小说

* 它是比短篇更短的小说,完全符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的阅读习惯。 * 极短篇、精短小说、超短篇小说、微信息小说、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袖珍小说、焦点小说、瞳孔小说、拇指小说、迷你小说等。

* 一般认为小小说的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

* 通过捕捉生活中的一小朵浪花,摄取一个小镜头来反映。情节上不作纵横延展,有些作品的全部情节只发生在一瞬间,时间跨度大的,也多是瞬间的连缀。

* 环境描写简略,多为白描手法。有些是粗线条的三两笔勾划,有些则完全溶合在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中。

微型小说的创作

一、微型小说的含义

* 小小说必须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说应有的情节。小小说不超过1500字,却要具备小说的一切要素。 * (美国小说评论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

* 立意新颖奇特;情节相对完整;结尾出人意外。

* 选材沙里淘金,立意一叶知秋,结构巧夺天工,情节出奇制胜,人物画龙点睛,语言惜墨如金,体态小巧玲珑,读后余味无穷。 二、微型小说的特点

* ”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鲁迅) * 人物性格单纯而不单薄,情节单一而不单调 ,环境描写单色而不无彩

* 1、篇幅短小,蕴含丰富

* 一滴水珠见太阳,半瓣花上说人情 * 2、情节单一,构思精美 * 3、刻画人物,突出特征 * 4、凝蕴含蓄,留有空白 * 三、微型小说的写作方法 * 1、要善于捕捉“顷刻 * 2、、要善于巧选角度 * (1)、截取生活中富有意义的横断面 * (2)、摄取生活中容量丰厚的小事件 * 3、摄取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特写镜头。

戏剧的写作

一、戏剧的含义:

* 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 西方:称为话剧

* 中国: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 又称“第七艺术”

* 剧本,是戏剧的文学部分,供演员在舞台上演出的文学脚本。

* 是指以对话为主体,加上指定场景和规定人物上下场、人物动作,即舞台指示的那种文体。 二、戏剧的特点: * 1、综合性:

*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许多不同门类艺术要素的集合体。其中主要包括:文学、表演、音乐、美术。

* 中国的戏曲艺术,其综合性更强,它是一种载歌载舞,说唱表演并重的戏剧形式,把诗词、歌唱、话白、舞蹈、杂技、美术,等各种艺术手段,高度地综合起来。

2、行动性:

* 戏剧是以动作表现思想的艺术。

* 行动性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突出特点。

* 戏剧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只能依靠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完成 。 * 3、集中性:

* 1> 时间集中:演出时间三、四小时以内 * 2> 空间集中:舞台只有几十平方米 * 3> 场景集中:舞台背景变换只有几次 * 4> 人物集中 :人物不能多,关系要紧密

* 5> 矛盾冲突集中 :情节必须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真正戏剧性的进展”,应该是“奔向结局的不断前进。”

三、戏剧的种类

* 1、悲剧 喜剧 正剧

* 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

* 喜剧:一般以讽刺或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其主要内容。 * 正剧:处于悲剧与喜剧之间,反映悲欢离合,正义终于战胜邪恶的故事。 * 法国狄德罗是正剧理论的首创者,他曾称正剧为“严肃的喜剧”

* 2、歌剧、话剧、戏曲

* 歌剧:以歌唱为主,很少说白与舞蹈。

* 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手段。五四后在欧洲戏剧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话剧兴起。《雷雨》《茶馆》都是优秀的代表作。

* 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本兼用韵文和散文,剧中人物由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扮演。表演上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和唱、念、做、打的不同特点

* 3、独幕剧 多幕剧

* 独幕:只有一幕,表现全剧事件,演出时幕开闭一次

* 多幕:两幕或以上。在两个以上的不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

四、剧本的写作

* 剧本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 * 1、剧本的选材:

* 选择那些具有动作性、故事性、和社会意义的题材。因为人物的动作构成冲突,冲突的过程便形成故事。 * 2、人物塑造

* 通过写好动作与台词来写好人物

* 戏剧中的动作,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地位与性格。 3、设置戏剧冲突

* 戏剧冲突——就是戏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人物内心深入的矛盾和斗争。 * 是人物性格在特定情境中相互撞击、相互影响的结果,戏剧冲突即性格冲突。

* 人物与人物间的矛盾冲突 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 环境与角色的矛盾冲突 * 4、严密安排戏剧结构

* 戏剧结构,即情节安排。情节是戏剧发展的脉络与走向。 * “真正戏剧性的进展”,应该是“奔向结局的不断前进。” * 在安排戏剧结构时要注意的问题: * 1>要为展开矛盾冲突服务 * 2>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 3>要受剧中人物的约制

* 结构的技巧:巧合、悬念、转折等。 * 5、台词的锤炼。

* 戏剧文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台词是剧本主要构成。 * 台词: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 * 对白:是人物相互间的对话。

* 独白:是某个剧中人自己面对观众说出来的话,用以表白他此刻的心理活动。

* 旁白:是一个固定的人,不参与演出,只是介绍剧情或者渲染气氛,在开演后介绍时间,地点,出场人物,事件背景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