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课程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A.斯宾塞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2021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卷D卷 含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2、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4、小学生喜欢亲近老师,渴望得到夸奖,这种需要属于( )。 A.生理需要 6、有的小学生为获得教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获得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让同学瞧得起而努力学习。其学习动机属于( )。 A.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B.远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C.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D.近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7、( )是( )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A.教育目的、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C.教育方针、教育体制 D.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8、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A.尝试与顿悟 B.同化与顺应 C.平衡与守恒 D.刺激与反应
9、白老师在班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钱学森历艰辛回到祖国、投身科学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
第 1 页 共 6 页
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班会活动类型属于( )。 A.叙事型 B.讨论型 C.表演型 D.体验型
10、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①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必修课程④选修课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
12、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3、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对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环境 B.生理 C.刺激
D.认知
14、按学生年龄、性别随机抽取调查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
A、系统抽样 B、分层抽样 C、目的抽样 D、有意抽样
15、学校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媒介,旨在体现教育理念,实现与人功能。在课程分类中,这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16、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计划属于( )。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17、( )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8、下列策略中不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
A.举例 B.类比 C.提问
第 2 页 共 6 页
D.画线
19、根据《基础教育课理论》,我国小学现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改革并设科学、 艺术等综合课程,这体现了课程结构具有( )。
A.综合性 B.均衡性 C.选择性 D.时代性
20、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在紧急或者困难情况下表现的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2、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简述我国当前教育的方针的基本内容。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与小稻秧争夺营养的杂草在除草剂的作用下,“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 啦。’”上课时,于老师问学生:“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小鹏举手站起来后,声音宏亮而又流利地读完了。于老师笑了笑说:“你没 完。要么你的抗药性太强,要么这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用手比划着小鹏“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起 来,小鹏心领神会,耷拉着脑袋缓慢而小声地又读了一遍:“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于老师说:“好,掌声鼓励。这才是‘有气 无力’”。
评析这一段教学片段中于老师的教学行为。
2、初三学生晓辉近期很苦恼,常常感觉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小事发脾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回到家里,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我这么大了,还要你们管。因此,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合。他想改变这一切,可是每次出现状况时,老毛病就再次发作,他非常恨自己,每次发了脾气都后悔莫及,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1)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的哪些特点?
第 3 页 共 6 页
(2)作为教师,请你针对晓辉的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回答问题:
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描写该诗的意境并分析主题。
(2)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3)设计针对生字”枯“的写字指导过程。
第 4 页 共 6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D 2、C 3、B 4、C 5、A 6、C 7、D 8、B 9、A 10、A
11、【解析】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 12、D 13、D 14、B 15、B 16、B 17、C
18、【答案】D。解析:画线属于复述策略。 19、A 20、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如下:
该说法正确。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得镇定、果断正是对于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故题干说法正确。 2、答案如下:
该说法错误。此观点混淆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将二者等同化。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各级各类学校可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3、答案如下: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中长期规划》)。《中长期规划》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1、答案如下:
材料中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遵循了教学原则,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值得大家学习。 首先,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者通过教师对学习对象的形象描述,促进学生形成对 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材料中于老师在小鹏用洪亮的声音读完杂草的话 后,用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展示喷药行为,帮助小鹏更好的理解课文,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其次,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于老师在小鹏用错误的方式演绎课文中杂草的话时,没有直接告诉他正确的 表现方式,而是通过形象的方式引导他自己去领会,做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最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材料中,于老师在教 学过程中,在学生错误的朗读课文中杂草的话时,没有直接告诉他正确的朗读方式,而是用形象的方式来引导他自己领悟课文,做到了帮助、引导学生。 2、答案如下:
(1)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绪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中学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提高,情感内容进一步深化。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①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情,或者振奋,显得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怄气,与人争吵,甚至打架。如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发脾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②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如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③情绪变化的两极性明显。如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
(2)对晓辉问题的知道,①教会晓辉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晓辉的情绪体验;③引导晓辉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④教会晓辉情绪调节的方法;a.认知调节法;b.合理宣泄法(自我排解);c.意志调节法;d.转移注意法;e.幽默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晓辉情绪调节能力。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1.本诗选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读时琅琅上口,诗句真切而清晰的再现了一年中野草的繁茂与枯败,一枯一荣、一青一黄之间,看似柔弱的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已然彰显,而熊熊大火之后的顽强再生更体现作者对待生命自强不息的态度。
2.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离、岁、枯”等6个生字,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集体讨论的方式中感受小草生长的过程,体会诗人观察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顽强向上的意志。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第 5 页 共 6 页
3.1.看图片,对比茂盛与枯萎,感受“枯”
2.以学生为主,通过观察田字格的“枯”字,分析“枯”的结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呈现“枯”字诀:
体型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 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
4.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边板书田字格,边讲解,学生跟随在田字格中练习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运用投影仪进行评议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